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无答案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西周的分封 ‎(一)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二)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三)主要内容:‎ ‎1、分封的对象: ‎ ‎2、诸侯的权利:爵位世袭;卿大夫的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义务: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提供力役等。‎ ‎(四)作用影响:‎ ‎1、 2、 ‎ 二、西周宗法制:‎ ‎(一)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统治 ‎(二)内容:1、 ;‎ ‎2、 ‎ ‎(四)特点: ‎ ‎(五)作用、影响:‎ ‎1、 ‎ ‎ 2、 ‎ ‎(六)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2、 3、 ‎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主要内容 ‎(一)秦朝 ‎1、皇帝制度(1)背景: ‎ ‎(2)内容(特点):‎ A B ‎ C ‎ ‎(3)评价:A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奠定基础;‎ B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和暴政;‎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A 协助皇帝管理政事;B 主管军事;C 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 D 是中央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2)如何看待三公九卿:‎ A以皇帝为中心,协助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统治者决策的失误;但没有决策权;。‎ B官位不得世袭,加强了皇权;‎ ‎3、郡县制:‎ ‎(1)背景:秦统一后,为消除分封制的影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郡是隶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管行政、军事、监察。‎ 县隶属于郡,设乡、里两级行政机构;‎ ‎(3)特点: ‎ ‎(4)影响: ‎ (二) 汉朝 ‎1、汉承秦制;建立“ ”制度; 2、设立 ,加强中央集权;‎ ‎(三)唐朝:‎ ‎1、完善 制,相权一分为三。‎ ‎(1):内容: A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机构)‎ B :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机构)‎ C :负责 政令 ‎(2):评价:A ‎ B ‎ C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地方分为 三级,加强中央集权;‎ ‎(四)元朝:行省制(P16)‎ ‎1、含义: 是“行中书省”‎ 的简称,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区划);‎ ‎2、设置:全国分设 个行省,另设 两个行政区划: 直辖的 ‎“腹里”,管理 ‎ 等地的 辖区;下设路、府、‎ 州、县各级。‎ ‎3、权力: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民 政事务上报 ,军政事 务上报 。官员不得更改赋税,不得调动军队,定期觐见皇帝,述职。受监察机构监督,并省官互迁。‎ ‎4、影响:(1) ; ‎ ‎  (2) 。 ‎ ‎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五)明朝:明太祖 ,权分六部,明成祖 ‎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1)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 ‎(2)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 ‎(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无法应对,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 ‎(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①明太祖时,设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正式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3)内阁的性质: ‎ ‎(4)评价:‎ ‎①内阁是 的产物,无法法制约皇权;‎ ‎②明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导致明朝日益黑暗 ‎(六)清朝;设立 (雍正帝), 达到顶峰 ‎1、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目的:加强皇权;‎ ‎3、职能: ‎ ‎4、特点: ‎ ‎5、影响: ‎ ‎6、明清政治特点: ‎ ‎(七)选官制度的演变 ‎1、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吸纳人才,强化和维护专制统治; ‎ ‎2、选官制度的演变:‎ ‎ (1)先秦时期:实行 制,按照血缘关系官位世袭,下层民少有参政的机会;‎ ‎ (2)秦汉至南北朝:推行 制(九品中正制),由考察个人的才能、品行,发展到后来主要依据个人的出生门弟;‎ ‎ (3)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 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 ‎3、科举制的影响:‎ ‎ (1)积极: ‎ ‎(2)消极: ‎ 二、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特点)‎ ‎1、 ‎ ‎2、 。‎ 三、君主专制建立及不断强化的影响:‎ ‎1、有利于 的形成与发展;‎ ‎2、奠定了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3、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阻碍了 ;‎ 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1、经济基础:发达的 ;‎ ‎2、社会基础: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 的观念;‎ ‎3、政治基础: 的城邦制度;‎ ‎4、人文基础: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 ‎ 城邦的公民概况 ‎(1)公民构成:本城邦的 。(非公民:奴隶、妇女、外邦人、未成年男子)‎ 二、民主政治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梭伦改革(略)(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前594年 ‎1、梭伦改革前的背景 ‎(1) 矛盾激化,贵族政治面临危机;‎ ‎2、改革内容:‎ 经济方面 ‎(1)颁布 ,废除债务奴隶制;规定了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 ‎ 影响: ;‎ ‎(2) ‎ 政治方面 ‎(1)确立 制度 ①内容: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②影响: ‎ ‎(2)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①内容:A创立“ ”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C设立 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②影响: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政权和司法审判权的垄断;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3、评价梭伦改革:‎ 进步意义: ‎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改革所确立的民主,其实质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 ‎4、梭伦改革的特点: ;‎ ‎(二)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前506年 ‎1、改革内容 ‎(1) ;‎ ‎(2)以抽签方式产生“ ”,对所有等 级的公民开放;;‎ ‎(3)设立“ 委员会”‎ ‎(4)制定“ 法”‎ ‎2、影响:进一步打破贵族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形成,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三)伯里克利改革(黄金时代)前443年 ‎1、改革内容:‎ ‎(1)除 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产生(抽签选举)‎ ‎(2) 经常化;(3)“ ”的成员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 ‎ ‎(3)为担任国家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 ;‎ ‎2、影响: 。‎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特点 ‎(一)特点:1、 ; 2、 ; 3、 ; ‎ ‎(二)实质: ;‎ 四、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一)进步性(得)‎ ‎1、对雅典: ‎ ‎2、对后世: ‎ ‎(二)局限性(失) ‎ 二、罗马法 一、发展过程(内容)‎ 就形式而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一)习惯法:‎ ‎1、概念: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2、时间: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初期(前8世纪中期—前6世纪末)‎ ‎3、特点: ;‎ ‎(二)成文法 ‎1、背景:贵族垄断立法并随意曲解法律,引起民众不满 ‎2、时间: 年,《 》第一部成文法。‎ ‎3、内容:法律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 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 ‎4、评价:‎ ‎(1)进步性: (2)局限性: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要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就适用范围而言: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三)公民法:(《十二铜表法》也是公民法)‎ ‎1、概念:时间: ,罗马产生的法律的统称 ‎2、范围:罗马境内的所有 ‎ ‎3、特点: ‎ ‎4、影响: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四)万民法 ‎1、背景:罗马的不断扩张,原有的法律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时间:3世纪中叶左右3、范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4、特点:简洁灵活、广泛性和实用性,注重调节贸易和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核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影响: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各族的共同发展。三、罗马法的评价:‎ ‎(一)对罗马:有利于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二)对世界: 1、罗马法成为 的先驱2、罗马法所蕴涵的 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三)实质: 。‎ 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考试说明: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的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一、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 制)‎ ‎(一)确立的背景 ‎1、经济基础: ‎ ‎2、阶级基础: ‎ ‎3、政治基础: ‎ ‎4、思想基础: ‎ ‎(二)确立和发展过程 ‎1、奠定基础—— 年《 》、1701年《 》‎ ‎(1)内容:限制 的权力(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2)影响:否定了君权神授,从法律上确立“ ”原则,,奠定了 的法律基础。(初步确立)‎ ‎2、正式确立—— ‎ ‎(1)经过:枢密院(国王的最高咨询机构)——内阁(国王直辖最高行政机构)——乔治一世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组阁—— 中叶形成并逐步完善 ‎(2)结果:议会权力扩大,国王 ,英国成为典型的 制国家。‎ ‎(3)内阁跟议会的关系 A内阁由 选举产生,并对 负责;‎ B议会对 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解散内阁,同时内阁也可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 ‎(4)内阁跟国王的关系 A 掌握实权,国王“ ”;‎ B国王形式上任命 ,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 ‎3、发展完善——1832年, (选举权扩大)‎ ‎(1)原因: ‎ ‎(2)内容:A ;‎ ‎ B ;‎ ‎(3)影响:A ‎ B局限: 。‎ ‎4、不断强化——内阁专横(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 ‎(2)表现:A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取得了一部分的立法权、立法提案权、财政权 B首相和内阁加强对议会的控制 ‎(三)特点:‎ ‎1、 ‎ ‎2、 ,‎ ‎3、内阁权力不断膨胀。(掌握行政大权,内阁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领导者)‎ ‎4、选举权扩大 ‎(四)影响 ‎1、对英国: ‎ ‎2、对世界: ‎ 二、美国1787年宪法( 制)‎ ‎(一)宪法制定的背景 ‎1、新生的美国面临困境 ‎(1)政治: ‎ 邦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目的而组成的联合体。邦联的成员国仍保留完全的独立主权,只是在军事、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联合行动。‎ ‎(2)经济: ‎ ‎(3)债务: ‎ ‎(4)安全: ‎ ‎2、思想: ‎ ‎3、18世纪英国 ,为其提供了借鉴。‎ ‎(二)宪法的制定与内容 ‎1、制定 ‎(1)时间: 年9月,费城召开的 ‎ ‎(2)目的:建立 的中央政府,巩固 ,推动 发展;‎ ‎2、内容:‎ 联邦:由若干具有国家性质的行政区域(国、州、邦等不同名称)联合而成的统一国家,各行政区域有自己的宪法、立法机关和政府。联邦也有统一的宪法、立法机关和政府。国际交往以联邦政府为主体。‎ 邦联与联邦的区别——邦联:权力基础是州;州的松散联盟联邦 :权力基础是人民;联邦的地位高于州。‎ ‎(1)实行 ,联邦政府是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 ‎(2)实行 构建中央政府 ‎ A 归于总统; ‎ B 归于国会;‎ ‎ C 归于联邦法院 ‎(三)宪法体现的原则:‎ ‎1、 :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 ‎2、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 ‎3、、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中央与地方分权。‎ ‎4、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 ‎(四)评价1787年宪法(P124)‎ ‎1、进步性:‎ A 。‎ B .‎ C 。‎ ‎2、局限性:A 。‎ B 。 ‎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1、原因:‎ ‎(1) (根本原因)‎ ‎(2) ‎ ‎(3) ‎ ‎2、过程:一票共和, 年通过《 宪法》(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3、演变的特点:共和与专制的斗争,道路艰难、复杂、曲折 ‎4、曲折的原因:‎ ‎(1) ‎ ‎(2) ;‎ ‎(3) 。‎ ‎5、内容:‎ ‎(1)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A行政权由 掌握,总统是国家 ,和军队的最高统率;任期 年;‎ B有权 、 、 ;‎ C经 同意分别是有权任命内阁和解散众议院。‎ ‎(2)议会采取两院制,内阁对参议院负责;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 ‎(3)确定国歌、国庆日等 ‎6、评价(P129)‎ ‎(1)在法律上确立了 ,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进入 时期的必然结果,符合时代潮流,促进 ;‎ ‎(3)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背景: ; ; ‎ ‎2、确立:《 》颁布 ‎3、内容:‎ ‎(1)确定帝国为 国家 ‎(2)确定 政体 A 是国家元首,有任命官吏,主宰议会等大权 B宰相只 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议会由 和 组成 ‎4、评价:‎ ‎(1)进步性: ‎ ‎(2)局限性: ‎ 四、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普遍确立 ‎1、时间:19世纪70年代 ‎2、方式: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 ‎3、主要特征: 、 、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4、影响:(1)进步性:A ‎ B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的内部关系和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C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扩展到亚洲及世纪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局限性; ‎ 项目 英国君主 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 立宪制 国家元首 元首产生 方式 元首任期 元首有无 实权 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 方式 国家权力 中心 行政权 政府首脑与 议会的关系 立法机构 单元四、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考试说明;‎ ‎(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4)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的胜利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部分、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背景:‎ ‎1、 ‎ ‎ 2、 ‎ ‎(二)列强侵华的过程 ‎1、鸦片战争:‎ ‎(1)过程 A日期:‎1840年6月28日(道光二十年) - 1842年8月 。--清宣宗道光皇帝(1821—1850)。‎ B地点:广州 珠江口。‎ C导火线:虎门销烟(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2)结果:英国胜利,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史称《江宁条约》)‎ ‎(3)《南京条约》内容:A开放 口岸。‎ B允许 。   ‎ C赔款2100万银元。  ‎ D割让 。‎ E 。‎ F《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等。‎ ‎2、所谓“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按照正当的准则和惯例,居留国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管理外侨。‎ ‎(4)影响:‎ A ‎ B 。‎ ‎2、第二次鸦片战争(1956-1960)‎ ‎(1)原因: ‎ ‎ ①根本原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②直接原因:修约的失败;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借“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向中国开战 ‎(2)战争经过:1856—1860,炮击广州;1856 、占领广州:1857、再占领天津:1858 、占领北京:1860火烧圆明园 ‎(3)影响: ;‎ ‎3、中法战争(1883—1885 年)中国不败而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4、中日甲午战争1984-1985‎ ‎(1)背景: ‎ ‎(2)主要战役:岛战役(1894.7)、 平壤战役、 、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 ‎ ‎(3)结果:中国战败, 年签订《 》。‎ ‎(4)内容:‎ ‎①割 ‎ ‎ ②赔 ‎ ‎ ③增开 口岸。 ‎ ‎ ④允许 ‎ ‎(5)影响 A ‎ B ‎ C ‎ ‎5、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 》的内容 A (赔)‎ B (划)‎ C (禁)‎ D (拆)‎ E设 ‎ ‎(2)影响: ‎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 ‎ ‎(二) ‎ ‎(三) ‎ ‎(四) ‎ ‎(五)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 ‎1、原因: ‎ ‎2、参加者:农民、手工业者 ‎3、发展的过程:山东—直隶 (河北) —京津 ‎4、性质: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斗争 ‎5、口号:“ ” ‎ ‎6、 失败原因:‎ ‎(1) ‎ ‎(2)根本原因: ‎ ‎7、影响:‎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考试说明: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日本侵华的背景原因:‎ 2、 日本侵华的罪行(1931——1945年)‎ ‎(1)军事侵略长驱直入 ‎▲1931年: ,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为分离和蚕食华北,制造了 。‎ ‎▲1937年: ‎ ‎▲1937年:日军发动 事变,11月攻陷上海,12月占领南京。‎ 制造了 ‎ ‎▲1938年:进犯徐州。10月, 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大片领土。‎ ‎(2)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细菌点钟和毒气战;屠杀中国军民 ‎(3)罪行三: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政治上: ‎ ‎▲经济上: ‎ ‎▲思想、文教上: ‎ ‎3、关内外抗日救亡运动(局部抗战1931~1937年)‎ ‎(1)中共 ‎(2)东北军民: ‎ ‎(3)国民党爱国官兵:‎ ‎(4)爱国民主人士和人民:‎ ‎4、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年中共发表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年12月,中共在陕北召开 ,确立 ‎ ‎▲1936 ,标志初步形成 ‎▲ 年七七事变——标志 ‎ ‎▲1937年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 》‎ ‎▲ 年红军改编; ‎ ‎▲1937.9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 ‎ ‎(2)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 ①抗战的三个阶段:‎ ②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 ‎ ‎▲共产党敌后战场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胜利前的形势:‎ ‎▲1941.12.8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 ‎▲1942.1,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1944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反攻 ‎▲1945年春中共“ ”召开 ‎▲1945年《波茨坦公告》‎ ‎▲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苏联对日宣战 ‎(2)抗战胜利:时间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正式签署投降书。‎ ‎10月,台湾光复 ‎(3)胜利的伟大意义:‎ ‎(4)抗战胜利的原因:‎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原因 二、过程 ‎1、金田起义: 年金田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1月11日洪的生日)‎ ‎2、永安建制:1851年9月永安建制(广西永安州),初步建立政权; ‎ ‎3、定都天京:1853年正式建立政权 ‎4、北伐、西征、天京突围,达到军事的全盛时期 ‎5、 : 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 :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失败原因 ‎1、主观: ‎ ‎2、客观: ‎ 四、施政纲领: ‎ ‎(一)《 》‎ ‎1、产生的根源:‎ ‎2、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二无” )‎ ‎3、主要内容:‎ ‎4、核心: ‎ ‎5、评价:‎ ‎(1)革命性: ‎ ‎(2)空想性: ‎ ‎(3)落后性: ‎ ‎(二)《 》1859‎ ‎1、目的: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2、核心: ;‎ ‎3、主要内容:‎ ‎4、评价:‎ ‎(1)进步性: ‎ ‎(2)资本主义色彩: 。‎ ‎(3)局限: ‎ 五、评价 六、特点 第二课、辛亥革命 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背景 ‎1、社会环境 ‎ ‎2、经济、阶级条件: ‎ ‎3、思想条件: ‎ ‎4、组织条件: ‎ ‎5、军事条件: ‎ 二、过程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发展:各省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4)结局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地位): ‎ ‎2、意义: ‎ 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概念: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目的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一、从五四运动到中共诞生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3、意义:‎ ‎1、彻底的 的革命运动。标志着 的开端。‎ ‎2、 政治舞台 ‎3、促进了 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4、促进 ‎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 ‎(2)思想基础: ‎ ‎(3)组织基础: ‎ ‎(4)外部条件: ‎ ‎2、诞生概况:‎ ‎(1)中共“一大”‎ ‎ 时间、地点: ‎ ‎ 纲领: ‎ 任务: ‎ ‎ 意义: ‎ ‎ (2)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 中心任务: ‎ ‎ 内容: A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 B最高纲领: ‎ 最低纲领: ‎ 二、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 ‎1、合作原因:‎ ‎(1)中共: 。‎ ‎(2)国民党: ‎ ‎2、实现标志: ‎ ‎3、高潮: ‎ ‎4、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2)教训: ‎ ‎5、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1、“ ”道路 ‎(1)背景:中共从大革命失败惨重教训中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武装斗争。‎ ‎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 ‎ (2)开辟道路:‎ ‎(3)主要内容: ‎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 A ‎ B ‎ ‎(2)长征时间经过:‎ ‎(3)遵义会议:‎ A时间、地点: ‎ B内容:‎ A B ‎ C意义: ‎ ‎(4)长征意义: ‎ ‎(5)长征精神的内涵:‎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略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略)‎ ‎①背景 A国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国内: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中国人民:渴望民主与和平 ②过程:A蒋为内战作好准备,三次电邀毛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B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派毛等到重庆谈判 C1945年8月毛、周、王若飞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张治中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 D经过43天的谈判,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享有自由、民主等权利。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2、三年解放战争:‎ ‎①第一年(46.6—47.6):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第二年(47.6—48.8):战略反攻(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③第三年(48.秋开始):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单元五、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背景(条件):‎ ‎1、经济基础: ‎ ‎2、阶级基础: ‎ ‎3、理论来源: ‎ ‎4、实践活动: ‎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 ‎1、标志:《 》发表( 年)‎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略)‎ ‎3、意义: ‎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 ‎(一)原因 ‎1、 ‎ ‎2、 ‎ ‎(二)过程 ‎1、成立: ‎ ‎2、措施:‎ ‎(1) ‎ ‎(2) ‎ ‎(3) ‎ ‎(4) ‎ ‎3、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 ‎(2) ‎ ‎(3) ‎ ‎(4) ‎ ‎4、意义: ‎ ‎ 5、教训:‎ ‎(1) ‎ ‎(2) ;‎ ‎(3) ‎ ‎(4) ;‎ ‎6、特点:‎ 三、俄国十月革命 ‎(一)历史条件:‎ ‎(二)经过 ‎1、二月革命(1917.3、彼得格勒):‎ ‎2、《四月提纲》(列宁) ‎ ‎3、七月流血事件: ‎ ‎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1917.11.7):‎ ‎(三)历史意义 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保障)‎ ‎1、条件 ‎2、开国大典: ‎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创立的背景 ‎(2)创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意义:‎ ‎(3)曲折发展: ‎ ‎(4)恢复与完善: ‎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实行的原因:‎ ‎(2)形成发展过程 ①正式建立: 年 的召开 ②成为国家制度: 年 召开(政协职能转变)‎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 ”(八字方针)‎ ④曲折: 。‎ ⑤完善: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的原因 ‎(2)形成与发展过程 A、《 》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年《 》正式确立 C、到1965年,全国建立了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3)特点:‎ ‎(4)意义(优越性): ‎ ‎(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 ‎(1)召开的背景: ‎ ‎(2)主要内容:‎ ① ‎ ② 。‎ ③ ‎ ‎(3)意义: ‎ ‎2、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文革”)‎ ‎(1)原因:‎ ‎(2)全面爆发的标志: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3)“文化大革命”破坏的表现 ‎(4)教训:‎ ‎(四)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条件 ‎(2)内容 ‎(3)意义:‎ ‎2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确立;‎ A、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初步构想;‎ B、 年11月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 C、 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 ”、 的历史任务;‎ D、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3)意义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背景: ‎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基本要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3)形成过程 A 年《 》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三通;‎ B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初步提出)‎ C 年,邓小平提出了“ ”的构想;(形成阶段)‎ D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具有了法律效力,成为基本国策;(法制化阶段)‎ ‎(4)意义: ‎ ‎(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1、香港问题由来:‎ ‎2、香港回归经过:‎ A1982 中英会谈,同意以外交途径磋商香港问题;‎ B1984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019.7.1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规定回归后制度;‎ C 香港顺利回归,设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问题由来:‎ A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B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吏,开始了长期占据。‎ C1840年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殖民者占有澳门合法化;‎ ‎4、澳门回归过程 ‎1987 中葡联合声明 ‎ ‎ 澳门回归设澳门特别行政区 ‎5、意义:‎ ‎6、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A前提条件(根原)—— ‎ B关键因素(理论)——一 ‎ C法律依据—— ‎ D群众基础—— ‎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 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去夷州(今台湾)‎ 隋炀帝派人去流求(今台湾) ‎ 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统管琉球(今台湾)‎ 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台湾的鸡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规定台湾的淡水为通商口岸 ‎19世纪70年代的边疆危机中,日本侵略台湾;‎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设行省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二战结束后,日本应归还台湾给中国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国民党残余部队逃亡台湾,造成了现在台湾与祖国分裂的局面 ‎2、两岸关系的发展 ‎(1) 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2) 年l0月,两岸开始政治接触和会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 达成“ ”。(即坚持“ ”)‎ ‎(3)1993年汪辜会谈(中国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的会谈),国共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官方级会晤 ‎(4)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2019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的因素:‎ ‎①有利: ‎ ‎②不利: ‎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三个阶段:‎ ‎ 1. 20世纪50年代:外交原则的确立及其走向成熟 ‎ 2. 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 ‎ 3.改革开放后:重大调整、日趋灵活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1、 ‎ ‎2、 ‎ ‎3、 ‎ ‎ (二)建国初期外交政策 ‎ l、总(根本)原则: ‎ ‎ 2、基本方针(毛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 ‎ (1)“另起炉灶”:‎ A含义: ‎ B影响: ‎ ‎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A含义: ‎ ‎ B影响: ‎ ‎ (3)“一边倒”:‎ A含义: ‎ B原因:① ;‎ C影响: ‎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成就)‎ l、 ‎ ‎2、 ‎ ‎3、 ‎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1)背景: ‎ ‎ (2)过程:‎ ‎ (3)特点: ‎ ‎ (4)意义:‎ A ‎ B ‎ C ‎ ‎ 5、 ‎ ‎(1)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2)目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3)结果:中国推动会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意义: ‎ ‎6、万隆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2)召开: 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 (3)内容: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 (4)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 ”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 ”方针的理解:‎ ‎①目的:为了粉碎帝义的破坏,促成会议成功 ‎②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逍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三是都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 ③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6)意义:‎ 二、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时期。‎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联合国成立于1945. 10. 24)‎ ‎ 1、为什么是恢复?‎ ‎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固的筹建和成 立做过重要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溃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 ‎ 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波搁置,直到70年代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 ‎ 2、过程:‎1971年10月25 ‎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固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图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 ‎ (1) ‎ ‎ (2) ‎ ‎ (3) ‎ ‎ (4) ‎ ‎4、意义 ‎ (1) ‎ ‎(2) ‎ ‎ (3) ‎ ‎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 (1)美国:A ‎ B ‎ ‎ (2)中国 ‎ A ‎ ‎ B ‎ ‎ 2、过程 ‎(1) 1971年4月“乒乓外交”‎ ‎(2)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3)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4)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注意公报内容)‎ ‎(5)1979年中美建交(注意公报内容)‎ ‎3、意义 ‎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 ‎2、过程(略)‎ ‎3、意义 ‎ 三、新时期的外交调整与成就 ‎(一)调整依据(背景)‎ ‎1、国际形势的发展:‎ ‎2、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论断;‎ ‎ 3、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调整内容 ‎1、不结盟政策 ‎2、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实行对外开放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发展外交关系出发点 ‎ ‎(三)外交成就 ‎1、活跃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 ‎(1)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 ‎ ‎(2) ‎ ‎(3) ‎ 意义:丰富了 的新型国家关系;有利于地区的安全和发展;有利于建立 ;‎ 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美苏争霸 (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 历史背景(原因)‎ ‎(1) ‎ ‎(2) ‎ ‎(3) ‎ ‎2、过程 ‎(1) 冷战序幕: 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铁幕演说 ‎(2)“冷战”的正式开始—— ‎ ‎(3)“冷战”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美国: “ ”(47年)‎ 苏联: “ ” 1947年 ‎②经济上:美国: “ ”(48年),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苏联:(1949年) ‎ ③军事组织上:美国: “ ”(49年)‎ 苏联: “ ”(55年)‎ ‎(三)“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 全面冷战:‎ ‎(1)欧洲: (1949)和柏林墙的修筑 ‎ 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亚洲: (1948)‎ ‎ 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南:大韩民国 ‎(3)美洲: 危机(1962年)‎ ‎2 局部热战: 战争和 战争 ‎(四)两极格局的特点 ‎1、 ‎ ‎2、 ‎ ‎3、 ‎ ‎(五)两极格局的影响 ‎ ‎ 1 消极影响: ‎ ‎ 2 积极影响:‎ 一、 新兴力量的崛起(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一) 欧洲走向联合 1、 背景、原因 ‎①历史原因: ; ‎ ‎②现实原因: ;‎ ‎③根本原因: 。‎ ‎④外部原因: ‎ ⑤直接原因: 。‎ 2、 ‎60—70年代欧洲联合的过程 (1) 经济一体化:‎ ‎1951年 共同体——1958年 共同体、 共同体——1967年 同体。‎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一体化 A欧洲各国奉行“ ”,不允许其他的外部势力插手欧洲 B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主张欧洲各国“ ”‎ C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 ”成立 D80年代,欧洲各国的 合作也进一步加强 3、 影响:‎ A ‎ B ‎ (二) 日本的崛起 1、 崛起的原因:‎ ‎(1) ;‎ ‎(2) ‎ ‎(3) ‎ ‎(4) ‎ ‎ 2、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1)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1955年)‎ ‎(2)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3年)60年代末,日本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日本经济的顶峰(80年代)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大国之首 ‎(4)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及泡沫经济破灭后(80年代末——90年代)‎ ‎3、影响:‎ ‎1)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 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2) 局面的形成: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 的局面,使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 方向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的振兴)‎ ‎1、不结盟运动背景:(1) ‎20C50末60初,亚、非、拉美国家相继独立 ‎(2)冷战使国际关系紧张、恶化,亚非国家不愿介入美苏的争斗,保持中立 ‎(3)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 ‎2、标志: 年,南斯拉夫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 ‎4、意义:‎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3)有力地冲击了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①原因:‎ ‎ 根本: ‎ 直接: ‎ ‎ 外部: ‎ ‎②标志:‎ ‎ 《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12月22日) ‎ ③影响:‎ A标志着二战以来两极格局的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出现“ ”局面 世界朝着 方向发展; ‎ B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新的矛盾和冲突C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1)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①表现:‎ A 成立: 年 《欧洲联盟条约》(“马约”)‎ ‎ 标志: 年“马约”生效;‎ B 欧元正式启用 C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