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淮南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淮南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历史部分 1.商人不仅沿袭了夏人创造青铜合范铸造技术,而且维承和发展了青铜礼制以及铸刻族徽的文化习俗。周族则通过与夏人和商人联姻实现了彼此血终上的融合认同。春秋早期,单一家族组织的族徽最终消亡。上述变化反映了 A. 礼乐制度得到了传承 B. 分封制成为核心制度 C. 宗法制度的逐渐形成 D. 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周族则通过与夏人和商人联姻实现了彼此血终上的融合认同。春秋早期,单一家族组织的族徽最终消亡”可以看出,夏商周三族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体,故D正确;材料没有特指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各族群的融合,而不是宗法制的形成,排除C项。 2.以“大汉”“皇汉”“圣汉”“强汉”自称的汉代“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竞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反映出 A. 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B. 发达的农耕文明 C. 鲜明的文化自信力 D. 独尊的儒学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但魄力究竞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可以看出汉代因为国力强盛,整个国家表现出了鲜明的文化自信力,故C项正确;政治大一统、发达的农耕文明只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文化自信力来源于多种因素,并不只是独尊的儒学,排除D项。 3.魏晋前的四百年里,对良吏的评价标准以施行仁政与打击犯罪相并举。魏晋以降,政治环境的动荡与财政的紧张使统治阶层难以实行有效的吏治,对贪婪聚敛的行为也不加控制,吏治每况愈下,廉洁作为良吏的特征表现的明显。良吏群体特征的变化 A. 体现明显的时代特征 B. 催生门阀士族的制度 C. 导致选官制度的改革 D. 造成社会局势的动荡 【答案】A 【解析】 - 12 -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晋以来,由于社会动荡与国家财政危机,更多的官吏贪污腐败,因此,对良吏的要求也由“施行仁政与打击犯罪”,变成了要求“廉洁”,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国家动荡的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门阀制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选官制度的改革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社会局势动荡是这一变化的原因,而不是其影响,排除D项。 4.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 有助于 A.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 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 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 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位传教士都认为西方宗教与中国宗教及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并借此来宣传西方的宗教,这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此时还没有列强侵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传播宗教,而不是科技,排除C项;两位传教士的行为对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帮助,排除D项。 5.1907年5月,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失败被杀; 1908年10月,熊成基带安徽新军一部分突破安庆, 举行起义,结果失败。他们的行动表明长江一带的新军 A. 成为同盟会依靠的革命武装 B. 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C. 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D. 深感民族危机加深的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学生军起义、安徽新军起义,都受到了当时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影响,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同盟会,排除A项;C项是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新军起义是要反对清王朝,而不是的侵略,故排除D项。 6.1927年2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会议决定裁撤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军事政治学校校长职务等;会议决议军事委员会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其下达的命令必须有军委主席团四人签字方才有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由军委提名,由国民政府任命。此次会议 A.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到来 B.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破裂 - 12 - C. 意在削弱蒋介石的权力 D. 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此次会议裁撤了与蒋介石有关的职位,从政令的下达、规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提名任命等多途径,限制蒋介石的权力,故C正确;1926年7月北伐,排除A项;国共合作破裂是7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共产党,而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也没有领导权,排除D项。 7.茅盾于1932年6月发表的小说《林家铺子》描述了林家小姐“从床下拖出牛皮箱来,底胡天向床上一撒,这许多衣服和杂用品越看越可爱,却又越看越像是东洋货呢!全都不能穿了么?可是她舍不得,而且她的父亲也未必肯另外再制新的!”该情节反映出 A. 日本消费品在华受到普遍欢迎 B.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 日本侵华使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D. 时代青年追求时尚而疏于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林家小姐的矛盾心态。之所以矛盾,是由于在日本侵华的时局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东洋的东西不能再用,但又舍不得,故C项符合题意;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B项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林家小姐的爱国主义,排除D项。 8.下图为中国现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漫画,其画上题字是“迎春爆竹响千家,共祝新春百物华。五谷丰登蔬果熟,枣如瓜与瓜如车。辛丑春节,子恺画并题”,该画从侧面反映出 A.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明显 B. 中国的温饱问题已解决 C. 农民生产积极性被调动 D. 大跃进运动下的浮夸风 【答案】D 【解析】 - 12 -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南瓜种的比人还高大,这明显属于浮夸风的现象,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体现,排除A项;大跃进时期,中国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农民的积极性在这一时期受挫,故排除BC项。 9.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到:“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的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要发生类似的事件的人,认为我的著述还有一点益处的话, 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他的这一理想 A. 做到让历史能忠于客观现实 B. 凸显历史探寻社会规律的特征 C. 避免了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 D. 使历史著述缺少对读者的吸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想要清楚的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要发生类似的事件的人,认为我的著述还有一点益处的话”可知,作者强调历史是要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因此他的作品有可能读起来不会像故事书那样生动有趣。故B项正确;作者并没有说要做到让历史能忠于客观现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悲剧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D项不是其表达的主要含义,排除。 10.当政府同国民议会发生冲突时,总统在同总理及议会两院议长磋商后,可以宣布解散国民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总统在解散议会之前虽然要征求总理和议长的意见,但不受他们意见的约束,解散议会的命令也无需任何人副署,因此总统有行使该项权力的完全自由。据材料,法国 A. 中央政府权力不断强化 B. 总统权力凌驾于立法机关之上 C. 责任内阁制度形同虚设 D. 民主政府与国民议会矛盾重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总统可以解散议会,却不受到任何的约束,反映出总统权力凌驾于立法机关之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法国政体的动作程序,不能反映出政府与议会的矛盾,排除D项。 11.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方面,大量财富被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大量贫困人口 也 - 12 - 产生了。财富的创造者并不是财富的所有者,劳动者并不享有劳动成果。一些人劳而无获,另些人却不劳而获,这容易造成 A. 社会购买力受限 B. 技术变革的受阻 C. 企业竞争的失衡 D. 通货膨胀的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得出,马克思强调社会财富集中在少部人手中,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容易造成社会购买力受限,故A项正确;技术变革与财富分配不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企业竞争不会因为收分配不均衡而失衡,排除C项;大多数人手中没钱,不太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的加剧,排除D项。 12.分析1987年至1994年527所美国企业数据,发现计算机化在短期内提升了生产率,并在长期产生更大的正向效应。进一步分析 179所大型上市公司的商业实践与信息技术投资调查数据,发现由数据驱动决策的公司的生产率更高。材料反映 A. 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显著 B.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C. 工业产值取决于信息技术 D. 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计算机化在短期内提升了生产率”“发现由数据驱动决策的公司的生产率更高”等信息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企业的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升,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计算机化的作用,与国际经济秩序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 《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 12 -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 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 《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答案】(1)表现: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地位上升,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国情怀文化的基础: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改革、革命运动的推动: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3)认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得出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根据“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得出民族语言地位上升;根据“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得出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 (2)原因:根据“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近代的背景,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家国情怀文化、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概括出原因。 - 12 - 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民主革命的推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意义。 (3)认识:根据所学,可从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根源、进步意义等方面概括。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舟“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 ——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郑和下西洋表明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郑和下西洋宝船在8000吨以上,且船队规模庞大,大船60多艘,总规模达到200多艘,相较于半个世纪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中国的船只吨位和船队总体规模,都要庞大的多。表明中国明朝时期造船业技术的先进。汉代中国人就开躬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宋朝,中国人就将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远达印度洋和丰洲东海岸,是名副其实的远洋航行,而直到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才开辟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 以上史实表明,直到郑和下西洋,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依然领先世界。 示例二 明成祖朱棣下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明史●郑和传》里记述明成祖朱棣下令郑和率船队出海,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还有就是要向海外炫耀武力,展示中国的富强。以武力相威慑,以使海外诸国臣服于中华、郑和下西洋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基本达到明成祖的目标。郑和所到之处,外邦无不慑于中国强大的实力,接受赏赐,并派使臣来华。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洋及非洲东海岸诸国的联系。即宣扬了国威,又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 12 - 总之,郑和下西洋虽耗费一定国力, 却树立了中国在海外的权威,维系了明胡的统治。 示例三 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最后不得不戛然而止 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还有满足统治者的虚荣心和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郑和船队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由于得不偿失,因此在七下西洋之后,便戛然而止、这与西方在开辟新航路之后,走上殖民扩张与掠夺,殖民者在海外攫取大量海外财富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郑和下西洋是典型朝贡贸易,是对国力的消耗,难以为继,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讲述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根据所学,可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条件、目的、影响等方面提取相关的主题,并展开论述。如从其影响的角度提取主题,可得出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却没能继续论述时,要从目的入手,得出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不是以贸易为目的。因此耗费巨大,长此以往财力上不能支撑,并结合所学概括其最终的结果。同时也可再进一步与西方新航路进行比较。最后再做小结。 15.材料隋初粮食储备为三元结构,即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义仓具有自治色彩,是典型的民间储备。但开皇十五年以后,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隋朝仓储充盈,号称够用五六十年,但真的发生自然灾害时,竟造成了人吃人的惨剧,原因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按照隋朝制度,地方官开仓赈给,“须待诏敕,不可擅与”。因此可以说, 是隋朝仓库管理制度放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代逐渐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安史之乱发生后,地方被“叛军”控制,粮食紧缺,中央在战争中接连失利。 鉴于上述问题,南宋创办了以民间力量主导,具有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社仓。 回归三元结构,并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叶炜《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粮食储备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 - 12 - 【答案】(1)变化: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从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的三元结构到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的二元结构:逐渐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 (2)影响:放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粮食安全问题在安史之乱中十分突出,加剧了中央政府的困境: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助推三元结构的回归(或答助推民间储备的备荒仓储的回归)。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但开皇十五年以后,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得出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根据“隋初粮食储备为三元结构……但开皇十五年以后,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可得出从三元结构到二元结构;根据“唐代逐渐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得出逐渐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 (2)影响:根据“是隋朝仓库管理制度放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得出放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根据“安史之乱发生后,地方被“叛军”控制,粮食紧缺,中央在战争中接连失利。”得出粮食安全问题在安史之乱中十分突出,加剧了中央政府的困境;根据“鉴于上述问题,……回归三元结构,并为后代所继承。”得出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助推三元结构的回归。 16.材料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核心的格局被打破,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欧洲国家的力量受到限制,大西洋时代逐步被太平洋时代所取代。雅尔塔体系仍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色彩,但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着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从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摘编自谢金萍《美国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大西洋时代逐步被太平洋时代所取代”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典型特征,概括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1)背景: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瞥遍衰落:美苏两国实力总体相对均衡;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对峙;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2)特征: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 12 - 影响:世界总体相对和平稳定;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世界整体的进步;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苏争霸加剧了地区冲突;霸权生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欧洲国家的力量受到限制”可得出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瞥遍衰落;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形成的角度进行概括,可得出美苏两国实力总体相对均衡、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对峙、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等原因。 (2)特征:根据“雅尔塔体系仍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色彩”得出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影响:根据“但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着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得出世界总体相对和平稳定;根据“从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可得出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世界整体的进步、多极化的发展、加剧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等角度概括。 17.材料 20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1961 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 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把它收起来第2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袁隆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我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亩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几十年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据央视新闻2017年报道显示,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二点五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 ——摘编自王姝候少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身上所具备的可贵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研制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 【答案】(1)勇于创新;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精诚团结;大公无私;敢为人先;以人为本等精神。 - 12 - (2)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自给问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饥饿问题;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促进世界和平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1)根据“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得出勇于创新;根据“耗时9年后,……终于成功”得出坚持不懈;根据“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1株”得出脚踏实地;根据“意外发现一株……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得出敢为人先;根据“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水稻育种”得出大公无私、以人为本等精神。 (2)根据“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得出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自给问题;根据所学,可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世界性粮食短缺、饥饿问题的解决、民族精神的升华、世界的和平安定等角度概括。 - 12 -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