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市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三模 (四)阅读并探究下列两个文本,按照要求回答16-21题。(29分) (一) (1)李子柒火了。这个家住四川绵阳山间的小女子让一众男男女女看花了眼:《白发魔女传》中女侠练霓裳所戴式样的面纱,《大鸿米店》中民国式样的作坊,《神雕侠侣》中绝情谷里那般鲜花烂漫的场景,硕果累累、迤逦绵长的瓜果长廊…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李子柒用视频征服了亿万粉丝。巨大的人气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2)现实生活里,很少有人会跑去学做糖葫芦,毕竟社会分工不同而糖葫芦价格低廉,随便花点钱就可以买上几串;也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腊肉,因为市场上随处可买到,并且有那个闲工夫的人真的不多。 (3)传统手艺或者说“中国风”所传达的“慢生活”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匆匆忙忙是背道而驰的。当一个社会以赛跑的姿势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导致我们的脑袋被脚丫子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候我们会说:脚啊,请放慢一些,我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呢! (4)于是,我们开始怀念慢生活。而怀旧,至此成为一个时代的副主题。当然,你得清楚:李子柒本身是一个被包装后的文化产品。关于她的包装文案,背后写满了怀旧和对利益的追求。 (5)现实社会里,到农村去申请一块住宅用地已经不太可能,更何况跑到山里去种植大量的生瓜梨枣?你认为李子柒在过“溪头卧剥莲蓬”的慢生活,其实人家在做商业的主打产品。现实中就存在这样一种悖论:越是稀缺的东西,呼声越高。 (6)那些高呼着要像李子柒一样回归田园、回归慢生活的人,当他们回到记忆中的乡村,没准面对的是拆迁中推土机歇斯底里的轰鸣。城市化进程的铁齿钢牙,已经把童年记忆的血脉掐断。是李子柒,在帮助我们还原往日的场景。 (7)当然,她带领我们做的这个梦,比我们自己的梦要完美得多。 (8)这个梦,是建立在商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群情躁动。 (9)这个梦,在真正的慢生活时代,也是做不起的。 (节选自舒蠹《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 (二) (1)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4个圆子,后来,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些,我把它们吃光了。我的母亲认为,以我当时的年纪,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仍认定她的儿子“爱吃圆子”! (2)其实我不喜欢。 (3)在上世纪60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行为:逮住一顿是一顿。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饥荒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 (4)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 (5)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6) 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些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7)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叫《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它是这么唱的: 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 酒瓶酒杯手中拿。 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 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8)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9)“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 (10)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他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11)我要感谢杰克· 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12)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 (13)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节选自毕飞宇《记忆中的那碗汤圆》) 16.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词语,可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6分) (1)《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作者认为当今时代的副主题是 ,那么作者提出委婉批判的时代主旋律应该是 。(2分) (2)《记忆中的那碗汤圆》一文中,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的艰难时刻, 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虽然有过 和 ,可喜的是 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4分) 17.如何理解“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中的“遥远”和“亲切”?(4分) 18.根据上面两篇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化进程的铁齿钢牙,已经把童年记忆的血脉掐断”,被掐断的有传统的慢生活,还有关于分享的乡村风俗。 B.作家毕飞宇小时候一顿吃了8个圆子,并不是真的爱吃圆子,只是因为那个贫穷的年代,有得吃就要逮住一顿是一顿。 C.李子柒之所以能火,主要是因为她的装扮很古风,她的居住环境就像《神雕侠侣》中的场景。 D.一个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的男孩,会因为懂得了“分享”这个词而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 19.通读全文,你觉得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4分) 20.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1)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3分) (2)当一个社会以赛跑的姿势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导致我们的脑袋被脚丫子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候我们会说:脚啊,请放慢一些,我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呢!(3分) 21.比较阅读:(6分) 链接材料: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记忆中的那碗汤圆》在第七自然段写到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链接材料与本文第七段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作用上的不同点。 写法相同: 作用不同: 16.(1)怀旧(或“传统生活”“ 慢生活”);现代商业文化(或者“群情躁动”“急功近利”“匆匆忙忙”“浮躁”)(2)伟大而温润、衰败、彻底没落、分享 17.遥远:慢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匆忙,与城市化的急速发展是背道而驰的(1分),李子柒的视频、文案是精心包装的,追求的是怀旧和利益(或“被包装的文化产品”)。(1分) 亲切:李子柒视频中的传统手艺或“中国风”特征,是中国人熟悉的传统、风俗和习惯,(1分)是人们渴望回归的田园,渴望回归的慢生活。(1分) 18.C 19.①中国风的服装和环境②悠闲传统的工艺③精心包装的怀旧文案④团队打造的精美视频⑤积累巨大的人气⑥商业社会群情躁动,人们怀旧(怀念慢生活)。(答到4点给全分) 20.(1)通感(或者“比喻”“化抽象为具体”)(1分),将“分享”这一可见的举动化为嗅觉,生动形象地点明分享的美好(1分),从而突出分享的本质是慈善,表达作者对传统乡村风俗的怀念。(1分) (2拟人、呼告、比喻(写一个即得1分),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城市化的迅速和躁动(1分),突出人们向往田园和慢生活的根本原因。(1分) 21.相同:引用(2分) 不同:《吊古战场文》用阴森悲凉的古战场之景渲染边疆的荒无人烟、环境艰苦(1分),侧面烘托邓稼先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国奉献的精神。(1分) 《如歌的行板》借瓦尼亚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引出“分享” (或者引出对往事的回忆)(1分),源于“西亚民歌”突出分享是人类的传统风俗(传统情怀)。 姜堰区二模 (五)阅读津子围的《冬天的海峡》,完成18—21题。(20分) ①在祁斌的人生经历中,中学成了陈旧的日历,那些日历翻一页撕一页,不知道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四十岁那年冬天,祁斌乘飞机飞过欧亚连接的伊斯坦布尔海峡。他一直从舷窗向下张望,稀薄的云雾下是凝重的海湾,波光粼粼,忽隐忽现。祁斌的心沉重起来,仿佛日历被重新翻了回来,一下子回到县中学那个简陋的教室里。那些被多次晾晒的日历,字迹依旧清晰可辨。 ②中学时祁斌喜欢地理老师,老师姓石,叫大戚,清瘦而文弱的样子。每次上课石老师都要花很多时间在黑板上工整地写板书,一开始祁斌很不习惯,认为石老师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然而一个学期下来,他已经踏踏实实喜欢上了地理。后来,祁斌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再也没见过这样的老师,上课就一支粉笔,而且石老师从不戴表,讲完课下课铃声随之响起,最多也就提前两三分钟。 ③博斯普鲁斯海峡是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的通道,和达达尼尔海峡一起组成黑海海峡,北纬41°00′,东经29°00′——没人愿意背那些拗口的地名,可不知道为什么,祁斌居然清楚地背了下来。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入职之后,祁斌走遍了五大洲,足迹遍布世界遗产地理原址。他的脑海里经常出现那个海峡的名字,甚至在读长篇小说《英国病人》时,对女人颈下命名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拇指大的凹处都记忆犹新。 ④在巴黎郊外的一次晚餐中,祁斌和同学大龙说,我们石老师讲了一辈子世界地理,可他从没出过国门,我飞过土耳其上空时,耳边响着他的声音,顿时觉得心里难受。大龙说,你的感觉我也曾有过,在安第斯山宿营那次,不知道为什么我流泪了。祁斌说,我想,我们应该为石老师做点儿什么,尽管他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可不可以通过IGU(国际地理联合会)邀请一下石老师,他做了一辈子世界地理教学,从没见过世界。大龙说应该没问题,我们一起努力!祁斌高兴地敬了一杯酒,顺便说,我听说秋颖北师大毕业后回去了,也教地理。大龙诡秘地笑了,我就知道嘛,你是不是曾经暗恋过秋颖。祁斌连连否认,怎么可能,怎么可能,现在大家都已结婚生子了。 ⑤事实上,当年的秋颖如和煦的春风唤醒了祁斌沉睡的青春,他清晰地记得秋颖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发音。只是时过境迁,人生不过是选择或者说被选择的机缘罢了。 ⑥大龙还是信守承诺的,真的把信函发给石老师所在的那个偏远的县中学,石老师欣然接受,填写了表格。可惜,石老师不具备参会要求的基本条件,没有在国际刊物发表过文章,没有被认可的科学发现。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包括秋颖。 ⑦祁斌接到大龙的信息,知道了实情,当时他正忙得焦头烂额,觉得只要尽心尽意也就罢了。 ⑧一个冬天的夜晚,祁斌在机舱里读书,随意打开遮光板向下望去,又看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那里仿佛成了天上的银河——海峡两岸狭长地带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祁斌的心忽地下沉了。那个海峡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好像自己成了传说中的宙斯,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俗世一位美丽的公主,游过波涛汹涌的海峡。 ⑨在橘园美术馆后街的写字间里,祁斌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大龙。大龙说,你真想请石老师出来走一走?祁斌说当然,不过纯旅游他是不会接受的。大龙说这个简单,我们俩注册一个地理学会什么的不就行了嘛,再以学会的名义邀请他。祁斌恍然大悟,但他并没有拍脑门或者跺脚,只是平静地说,好哇,注册费以及请老师所有的费用都由我来承担。 ⑩冬天过后,春天就悄声走近。新注册的国际地理教育研究会向石大戚老师和秋颖老师发去了邀请函,并注明甲方全资资助乙方考察世界地理,时间地点均由乙方决定。 ⑪大概一周之后,祁斌突然接到了秋颖的电话,秋颖语气平和地对祁斌说,谢谢你的良苦用心,不过,石老师已经过世了。 ⑫秋颖和祁斌互加了微信,秋颖将石老师手绘的书稿发给了祁斌,那本书稿不是为发表用的,是他自己编写的纪念册,名字叫《我的学生和我的家》。纪念册首页是中国地图,每个省都贴着学生的照片,32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他的学生代表。翻着翻着,祁斌的眼睛一片迷离。翻阅过程中,祁斌十分关注有没有自己,他已移居国外多年,还会在这本图册里吗?如果在,他会被安放在哪里呢? ⑬图册的最后,祁斌终于找到自己的照片和名字——他被石老师安放在了母校的位置。 18.请从“祁斌和石老师”的角度,概括文章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上。(6分) ① →四十岁时的祁斌和大龙商量邀请石老师→ ② →祁斌接到秋颖电话得知石老师过世→ ③ 19.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5分) (1)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居然”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2分) 没人愿意背那些拗口的地名,可不知道为什么,祁斌居然清楚地背了下来。 ▲ (2)文章结尾说:“图册的最后,祁斌终于找到自己的照片和名字——他被石老师安放在了母校的位置。”说说石老师为什么把祁斌安放在母校的位置。(3分) ▲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④段中大龙和祁斌谈起秋颖这一情节,为下文写祁斌邀请石老师和秋颖埋下伏笔。 B.“那些被多次晾晒的日历,字迹依旧清晰可辨。”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海峡”唤起了祁斌对中学时代生活清晰而深刻的回忆。 C.第⑪段中加点的词“良苦用心”意味深长,既有祁斌和大龙借注册地理学会再次邀请石老师的巧妙设想,也隐含借此机会邀请秋颖的意图。 D.小说描述了主人公祁斌想方设法邀请石老师和秋颖走出国门、见识世界的故事,赞美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回答问题。(6分) 【链接村料】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驿路梨花》) 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写法上的相同点: ▲ 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 本文第⑧段划线句 ▲ 18.①中学时的祁斌喜欢教地理的石老师;(2分)②祁斌和大龙注册地理学会再次邀请石老师;(2分)③祁斌翻看石老师编写的纪念册,找到自己名字。(2分) 19.(1)“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重音朗读“居然”,一方面表示祁斌对自己能清楚背下来“那些拗口的地名”感到意外(惊讶),(1分)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烘托了石老师对祁斌潜移默化的影响之深。(1分) (2)因为这本图册的名字是《我的学生和我的家》,所有的学生在石老师心中都有一个位置(1分)即便身居海外的学生,不管他们漂泊到哪里,母校都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所以,祁斌被安放在母校的位置。(2分) 20.D (赞美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不是文章中心主题) 21.写法上的相同点:虚实结合(虚实映衬,想象)(2分) 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借助梦境,使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营造出一种景人融合的意境;(1分)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1分)照应文题,为下文再次产生误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2分,答到两点即可) 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借助想象(传说),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1分)为下文为写祁斌邀请石老师和秋颖走出国门、见识世界做铺垫;(1分)进一步暗示了祁斌愿为石老师和秋颖助力的心理状态。(1分)(2分,答到两点即可) 泰兴市实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二模 (五)阅读曹杰的《相遇》,完成19~22题。(22分) ①大年夜,阿志收起白大褂,走出中心医院的大门,心里一阵凄凉。 ②正要将手机装回兜里时,铃声响了起来,阿志看了一眼,心中一阵激动,接上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妈好一点了吗?今天急诊的人比较多,现在才吃上饭,趁着这个空给你打个电话。”“没事,妈好多了,她说她在电视里看到你了,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但是你的声音她听得出来!她还夸你是最美的逆行者,我们……”没等阿志说完,电话那头一阵急促的救护车声传来,电话挂了。 ③ 阵阵江风吹来,阿志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隐忧。作为一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从妻子那异常沙哑沉重的声音中,他已经感受到了妻子极度的疲惫和虚弱。此刻,他迫切地想和她奋战在一起。 ④走着走着,阿志回到了家中,“回来了?橙子给你打电话了吗?她怎么样?”母亲一边包饺子,一边望着略带沮丧的儿子。“刚打了,她还让我代她向您问好,江城任务非常繁重,我感觉她很疲惫。”关于妻子的情况,阿志没敢说得太重。但是他知道,以母亲的敏锐,她也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母亲沉吟了一会儿,说:“过年了,下饺子吧,过了年春天就不远了!” ⑤“吃完这顿饭,明早我就去你妹妹家了!你也去江城吧,离橙子也近一些!彼此有个照应。”母亲平静地说道。阿志放下了筷子,说道:“妈,院领导知道你的健康状况,必须要有人陪!再说,我去江城也没法照顾橙子,那边的医疗任务很重。”母亲慈祥地看着阿志,微笑着说:“知子莫若母,你的秉性我最清楚,我会照顾好自己的。”阿志没再说些什么。 ⑥第二天到医院,院长把阿志叫到办公室,将一张情况说明书递给了他。那方正的文字是母亲的笔迹,说明书里母亲对院方的照顾表示了感谢,同时对自已去女儿家小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表达了希望儿子支援江城抗疫的想法。捧着母亲亲笔写的情况说明书,阿志心中满是感动。他再次递上了准备已久的请战书,按上了红手印。走出院长办公室,阿志如释重负。 ⑦他再次拿出手机,给妻子发去了一个短信:“方便时回个电话,有好事相告!”随后他把手机铃声调到最大,一边收拾衣服,一边静等着妻子的电话,心中一阵阵激动。 ⑧过了很久,他终于听到了期待已久的铃声。他说:“橙子,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是不是院里也批准你来支援江城了?”橙子的回答十分平静。阿志愣了一下,他接着说道:“你只猜对了一半,我不仅去支援江城抗疫,而且我们还分在同一家医院,我们马上又可以并肩战斗了!”电话那头,橙子沉吟了一会儿,声音有些嘶哑地说道:“当初院里不让你来,是因为咱妈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我们家有我在这就可以了,你暂时别过来吧。”“是妈找的院领导递交了情况说明书,她现在在我妹那里住着,放心吧,没事的!”阿志兴奋地说道。橙子似乎并没有那么兴奋,她冷静地说道:“那你还是去别的医院吧,我们在同一家医院不好,会影响工作的!”“你们那所医院最缺医生了,所以我们院才对口去那里的。这个时候怎么能挑肥拣瘦。”阿志略带愠色地说道。事已至此橙子没再说什么,只是嘱咐他多带冬衣,注意保暖。 ⑨怀着期待,阿志也成了一名逆行者,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了江城。这里是他当年求学的地方,黄鹤楼、东湖水、樱花园,都曾留下他和橙子美好的青春记忆。曾经的繁华,如今的清冷,让阿志觉得熟悉而陌生。 ⑩他想单独见一下橙子,但是看着繁忙的医院,最终还是决定算了,反正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的。做好了防护之后,阿志随即投身到了工作之中,在查看确诊病例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阿志不禁心头一冷。他迫不及待冲到了那间病房,隔着厚厚的玻璃,一位病人做了一个单手比心的动作。刹那间,酸涩的雾气弥漫在阿志的护目镜上。 19.根据全文内容,按要求填写下表。(6分) 情节 阿志的心理 与橙子第一次通话后 隐忧、迫切 ① 感动、轻松 与橙子第二次通话 ② ③ 酸楚、悲伤 20.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⑴请分析第⑩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他迫不及待冲到了那间病房,隔着厚厚的玻璃,一位病人做了一个单手比心的动作。 ⑵第⑧段中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1. 结合选文,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4分) 22.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⑨段划线句,回答问题。(6分) 【链接材料】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 链接材料中加点的词和本文第⑨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都看似矛盾,实则另有深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19.①捧着母亲的情况说明书和递上请战书(2分) ②兴奋、生气(2分) ③查看确诊病例发现熟悉的名字(或:冲到病房(隔着玻璃)看到妻子)(2分) 20.⑴“冲”是快跑、飞奔的意思,(1分)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阿志因担心妻子的病情而想快点见到妻子的急切心情,(1分)表现了他对妻子的爱。(1分) ⑵为下文妻子是确诊病例埋下伏笔。(1分)写出了妻子抗疫期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想隐瞒实情不愿让家人担心的心理,表现了妻子以大局和工作为重的高尚品质。(2分) 21.①关爱家人。向儿子询问橙子的情况。②善解人意。懂得儿子内心的纠结,承诺儿子“会照顾好自己的”,让儿子无后顾之忧。③深明大义。写情况说明书,去女儿家住,支持儿子支援江城抗疫。④乐观。“过了年春天就不远了”,坚信抗疫必胜。(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2.链接材料:“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1分)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1分) 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或: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含蓄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批判)。(1分) 本文第⑨段划线句:“熟悉”是因为江城是阿志当年求学的地方,那里有他和妻子美好的青春记忆,(1分)“陌生”是因为疫情使江城由繁华变得清冷,不再是记忆中的江城了。(1分)通过这组反义词的连用,反映了疫情带给江城的破坏(疫情的严重)。(1分) 泰州市6月模拟 12.阅读朱成玉的《心上的<圣经>》,完成各题。 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 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 ③可是天气一天天冷了,眼看冬天就要来临,但我们却没有一个人旷课,照常整整齐齐地站立,像一座山一样,挺起了村子的全部希望。 ④那几天,天总是下雨,我们没办法上课。闲着无聊,我就把奶奶用红绸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圣经》搬出来,描摹插页上那些精美的长着翅膀的天使们,结果就弄脏了奶奶这本神圣的“心灵读物”。 ⑤奶奶是个极其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没念过书,可让我惊讶的是,为了看懂《圣经》,她总是整夜地翻弄着一本已经磨破了边的《新华字典》。回想起来,奶奶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是我在高考的时候也难以望其项背。 ⑥在奶奶的影响下,村子里加入基督教会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奶奶建议盖一个自己的教堂。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奶奶是最卖力的一个,她把父亲准备盖猪圈的砖瓦都搬走了。她甚至说服了爷爷,将家里的一个小仓房拆掉用来盖教堂,直到父亲以为“奶奶疯了”,奶奶才有所收敛。她讪讪地向父亲赔笑说,“等教堂盖好了,俺天天给你祈祷,让你有好日子过,天天有酒喝,行不?”父亲立马精神了,说,行。 ⑦即将完工的时候,奶奶病倒了,医生说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奶奶肝病复发。 ⑧教堂终于竣工了,可是奶奶却让人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门口。她用歉疚的口吻对教徒们说:“把这房子给孩子们当教室吧,总得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写字啊,要不然都跟咱们一样,连个《圣经》都念不下来……”面对乡亲们疑惑的目光,奶奶接着说:“咱们哪,只要把《圣经》放心上,随便找个地儿,哪怕是个仓房也能当教堂,你们说是不?” ⑨就这样,奶奶的教堂成了我们的课堂。它很简陋,但一群叽叽喳喳的快乐的心却把它装点得异常美丽。 ⑩其实即使到现在,我还一直认为奶奶和乡亲们对基督教不过是一种盲目的信从,他们很难懂得教义,更无法理解那些著名的典故,他们只是太缺少文化生活,用这种方式来活跃一下他们死气沉沉的日子罢了。但我真的没想到,就是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人,竟然误打误撞地点破了一个真理:把《圣经》放心上,仓房也能当教堂! ⑪回乡过年的时候,父亲领我们走进一座约有二层楼那么高的房子,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告诉我这是一座教堂。我们惊讶地发现,雪白的墙壁上挂着奶奶的遗像!一个朴素的中国老太太竟然和圣母玛丽亚做了邻居,显得那么不伦不类。父亲说,那是乡亲们执意要挂上去的,就因为当初奶奶把盖猪圈的砖瓦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盖教室。 ⑫一个人奉献得越多,得到的尊敬也就越多。看来乡亲们已经理解了《圣经》的内涵,只不过是用他们最淳朴的思想和方式罢了。 ⑬在你的心上建一座教堂,你就会放飞更多善良的鸽子。 ⑭在你的心上放一本《圣经》,你就会撒出更多爱的花瓣。 (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奶奶写了哪些事情。 奶奶因为我弄脏了她的《圣经》而惩罚我-- -- - --奶奶的遗像被乡亲们挂在教堂的墙上。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 ②说说文章第④自然段的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上有一本《圣经》,只要我们心存善意,就会撒出爱的花瓣。 B.第⑧段中,奶奶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教堂门口,奶奶是希望在风雨中读书的孩子们,能有一间像样的教室来安心读书,写出了奶奶的善良。 C.第⑩段划线的句子讽刺了奶奶这一群乡村野夫的愚昧无知,只有缺少文化生活的人才会去信仰《圣经》。 D.第⑪ 段中,写村里人将奶奶的遗像和圣母玛利亚的画像挂在一起,村民们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来表达对奶奶的尊敬和怀念。 (4)比较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人物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着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莫怀戚《散步》 12.(1)①奶奶虔诚认真地翻字典学习《圣经》;②奶奶和同村信徒盖教堂;③奶奶建议把教堂给孩子们当教室来读书写字 (2)①“大张旗鼓”,形容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意思对即可),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和教徒们盖教堂的无比热情,突出表现了村里的教徒们非常渴望拥有一座自己的教堂的迫切心理。(答到“热情”、“迫切”即可) ②本段写出了“我”在十分无聊的情况下,弄脏了奶奶的心灵圣物《圣经》;补充交代了奶奶打我的原因;突出表现了奶奶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3)C(“讽刺了奶奶这一群乡村野夫的愚昧无知”,表述有误,这里是突出了奶奶这一群人的虔诚善良。) (4)相同点:都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不同点:本文第6段中生动形象地写奶奶疯了一样地把家里小仓房拆掉用于筹建教堂的热情、迫切心理,写出了奶奶是一个善良的虔诚的基督教徒。链接材料写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信赖,突出表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包容、生活和睦和谐、尊老爱幼。 泰兴市一模 (五)阅读侯发山的《认亲》,完成18~21题。(22分) 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可以想象到,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龙飞说:“爹,我是您儿子啊。”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说要不是看电视,真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呜嗬地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 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边充满了爱的温馨。 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龙飞说:“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2期) 18.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6分) 情 节 陈大叔的心理或表现 龙飞的心理或表现 丢失儿子,央视寻亲 ② ▲ 同情迟疑 央视援助,龙飞认亲 惊讶感动 ③ ▲ 一家团聚,其乐融融 勤快幸福 关爱大叔 ① ▲ 粲然一笑 讲出实情 19.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10段划线句。(3分) ▲ (2)第15段加点词“似乎”富有表现力,请揣摩其作用。(3分) ▲ 20.文章第23段划线句子中,龙飞说自己知道不是陈大叔的儿子,这其实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其中两处。(4分) ▲ 21.阅读选文最后一段和链接材料,思考它们构思上的相同点,从内容和主题角度说说各有什么作用。(6分) 【链接材料】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19.(1)(共3分)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1分,至少写两个,每个0.5分),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龙飞听到陈大叔说儿子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或“纠结”、“犹豫不决”)(1分),表现其心地善良,富有爱心。(1分) (2)(共3分)“似乎”,表示揣测,意为好像,不确定(1分),暗示此时陈大叔已经判定龙飞不是自己失散的儿子(1分),为下文写他在弥留之际说明真相做铺垫(1分)。 20.(2分)暗示1:第段: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暗示2:第段: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暗示3:第段:“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答到其中一点即给2分) 21.(共6分)相同点:由点到面,从广度和深度上(1分)强调了故事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 不同点:选文第25段:通过写老家人得知故事后的留言,交代了老人寻亲的背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由个人到群体,深化了文章大爱的主题(表现了“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主题)。(2分,意对即可) 链接材料:强调“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故事不只是一时一地发生,而是各地天天都会发生,指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无限同情。(2分,意对即可) 姜堰区一模 (五)阅读田洪波的小小说《特殊顾客》,完成19—22题。(20分) ①我和老郭是邻居。他经营馄饨馆,我把持一家画斋。闲暇,我会到隔壁找他下象棋。他常常来者不拒。老郭脾气好,馄饨馆的面积虽然说不上大,一天也未必挣得几个钱,但忙碌的老郭每天脸上都挂着笑。 ②他的妻子负责给他打下手,两人清闲时偶尔也会到我的画斋来。这幅画叹句高超,那幅字赞句绝妙,有时看我交易金额居五位数以上,也会露出羡慕的神色,却也只是咂咂嘴。 ③那天我到他的馄饨馆,发现靠墙的位置新摆了一张特制的小桌。我正想向他们夫妻打探个究竟,赶巧从门外闪进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老郭微笑着把他请到那张小桌前。老人起始不解,后来听老郭耳语几句,满意地笑了。 ④正是中午吃饭高峰期,我发现有几位顾客看到这场景,下意识地摇头,等到把肚子填饱了,复杂着一张脸结账,然后快速走人。如果我猜得没错,我相信他们不会再光顾馄饨馆了。 ⑤老郭夫妻似乎并不在意,虽然看得出他们也想找解释的机会。我悄悄拉过老郭问他,老人是不是乞丐?老郭点头。我说你让他在这儿吃饭,还专腾一张饭桌,不怕砸了你好端端的生意? ⑥老郭笑着说,人都有难的时候,他碍不着谁。 ⑦我轻轻捶他,可你这做的是生意啊!要靠它糊口,怎么能感情用事呢? ⑧老郭继续笑着说,我知道。 ⑨我对他依然表示不可理解。 ⑩那位老人吃完馄饨,从怀里掏出几枚硬币,掷地有声地拍在饭桌上。然后,老人慢悠悠往外走,老郭在身后微笑着相送,同时以极快的速度把钱揣进兜里。我无心再与他下棋,追问他到底怎么回事。老郭却什么都不说,继续招呼顾客,脸上还是春风怡人。 ⑪隔天下午,我找了个空闲再去。我心情不错,因为刚出手两件仿制的山水画。我问他,老人是不是天天来? ⑫老郭说,他好像特别爱吃馄饨。 ⑬我说,你这就是犯糊涂! ⑭老郭又摇头。我好几年没回家乡了,看见他就会想起我父亲。再说,吃一碗馄饨怎么了?他又不是不给钱!他来很多次了。第一次来时,有人提过意见。可你猜那老人怎么着?他把硬币很响地拍在桌上,说我不差钱!你看,这样待见他,可能是伤到他的自尊了。 ⑮我被老郭说笑了,自尊,和一个乞丐谈自尊? ⑯老郭拧起眉毛说,人怎么会没有自尊呢?每个人都有啊!那是做人的前提。 ⑰他告诉我,那之后,他想出一个主意。就是从邻居那儿要来一张小方桌,只可供一个人坐。平时桌上放些东西,老人来了专腾给他吃饭用。 ⑱我还是难以接受,但我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从那之后我倒留意起老人来。老人每次来就只吃一碗馄饨。每次结账时,都把硬币拍得很响亮,似乎想证明自己真的不差钱。老郭呢,依然好迎好送,收钱速度也快。 ⑲我没想到有一天,会有更大的发现。我发现老人用的钱其实不全是硬币。 ⑳那天老郭很忙。他没来得及收起的硬币让我着实看了个真切。那些硬币不过是游戏币而已!并且有几枚还是什么日本钱币和零角散币。我惊诧莫名,想着知道真相的老郭是不是疯了? 21 老郭脸有些微红,说,他不是乞讨嘛,他不是眼睛看不见嘛!也就是块儿八毛的事,不碍事的。我这店小是小了点儿,可不会因为他每天吃一碗馄饨,就给吃空了…… 22 我的震惊程度不小,回到自己的画斋,发了好一会儿呆。然后,我巡视墙壁上的那些字画。良久,我对妻子说,把那些仿画撤下来吧。现在就撤! 23 妻子瞪大了眼睛,表情复杂。我没解释,抬脚又到隔壁找老郭下棋去了。 19.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这位“特殊顾客”的特殊之处。(4分) 20.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7分) 23 (1)请分别说说第④段“复杂着一张脸结账”、第 段“表情复杂”中“复杂”这个词的内涵。(4分) (2)文章第①段颇具匠心,请加以品析。(3分) 21.小说用较少的笔墨塑造了乞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下面选项对“乞丐老人”在文中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紧扣标题“特殊顾客”,推动情节发展,连缀着文中的老郭和“我”。 B.用乞丐老人得到尊重、自尊得到维护,来衬托老郭的真诚和热情。 C.由乞丐老人这个主要人物引出“我”和老郭对金钱的看法和做生意原则的不同,为我的改变做铺垫。 D.揭示本文主题:生意人应该心怀善意,具有以真诚为本、正确对待金钱的态度。 22.郑振铎的《猫》和本篇小说都是从“我”的视角叙述,请分析以“我”为叙述视角的相同作用及“我”在两篇文章中所起作用的不同。(6分) 相同点:(2分) 不同点:(4分) 本文: 《猫》: 19.(4分)顾客是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乞丐老人;乞丐老人常来老郭的混沌馆吃混沌;老人吃完响亮地付钱后再慢悠悠地离开;老郭对乞丐老人接待特殊,设一个“专座”;老郭快速收起老人给的钱币;作用特殊,改变了画斋老板“我”对做生意和金钱的观念。(一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20.(7分)(1)(4分)第④段中“复杂”有顾客对老板这一做法的不解、不满,还有心中对乞丐老人的嫌弃。(2分)第㉒段中“复杂”这个词有妻子对我行为的不解,也有因自家靠卖仿画挣钱的羞愧但又舍不得放弃的纠结。(2分) (2)(3分)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老郭和“我”的职业(1分),开门见山地写出了老郭洒脱的性格以及他的脾气好(1分),为后文刻画老郭的人物形象做铺垫(1分)。 21.(3分)C(乞丐老人不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老郭) 22.(6分) 作用共同点:(2分)这篇文章中的“我”都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从“我”的视角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拉近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我”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谨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作用不同点:(4分)本文:(2分)是用开画斋卖仿画挣大钱的“我”与开混沌馆不计较金钱接待乞丐老人的老郭对比,反衬老郭的真诚、善良;揭示出生意人应该正确对待金钱的主题;我最后的醒悟侧面烘托出老郭高大的形象,耐人寻味(答出两点即得全分)。 链接材料:(2分)《猫》中的“我”的是三只猫的主人,但通过我对前面两只猫的喜欢及对第三只猫的讨厌对比更加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1分),揭示本文的主题——要平等对待生命(1分)。 兴化二模 (五)阅读钱湘燕的《火烈鸟》,完成18~21题。(20分) ①因为疫情,小区里的便利店关了2个月,有的货都快卖断了,等不及再进货,老板就迫不及待开始营业。 ②还未等消毒水的味儿完全散尽,一个戴了口罩的中年女人急匆匆进来,她要买一支眉笔。 ③疫情发生后的第一单生意,老板显得格外热情,连忙从玻璃柜里取出一个长条形精巧漂亮的小纸盒,放在中年女人面前。女人小心翼翼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有一根细长的铝制管,拉开管帽,露出一支铅笔式双头眉笔,笔身上3个烫金字“火烈鸟”熠熠生辉。女人拿眉笔往自己手腕处轻轻划了一下,眼里露出满意的神情。老板见状不失时机说:“这个牌子卖得很好,就剩这一支了。”女人眼里满含笑意:“是吗?我运气好。”见顾客愿意搭话,健谈的老板打开了话匣子:“这款眉笔防水不掉色,您以前用过吧?”女人摇摇头,老板又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追求……”女人打断了他的话:“给别人的。”似乎感觉不言不快,又道:“算是恩人吧,就住在你们小区,我刚才见到他,他……” ④就在这时,外面走进来一个女孩,细眉杏眼短头发,她径直走到玻璃柜前问有没有眉笔卖。老板朝中年女人手上指了指:“呶,最后一支她买了。”女孩扭头看见中年女人手上的眉笔,惊喜地喊道:“咦!这么巧,这个牌子正是我想要的。”中年女人听到这话,以为遇到了知音,侧过身与女孩攀谈起来:“好用吗?你用过这个牌子?”女孩却摇摇头,眼里满溢柔情和羞涩:“我男朋友的微信名叫‘火烈鸟’。”她还说,男友的工作属服务性质,那天下夜班,恰巧遇见他在工作,她没有打扰他,远远地站了揪着心陪他一直到结束。经历了这一次,她执意要男友把微信名换成“火烈鸟”,并与他确定了恋爱关系。 ⑤中年女人听完心里嗤嗤发笑: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浪漫!起个“火烈鸟”当微信名。女人觉得很无趣,顾自收拾好眉笔准备付款买下。 ⑥女孩的眼神里写满令人心疼的失望。老板打圆场,以商量的口吻对女孩说:“可不可以过两天来拿?今天真的没货。”女孩摇头:“不行,我好不容易说服他,答应今天见面。”老板盯着她精心修饰过的弯弯细眉,女孩轻轻说:“给我男朋友买的。”老板和中年女人听了面面相觑。女孩又说:“我得赶快去别处找找。” ⑦天上下起了细密小雨。 ⑧中年女人拿着眉笔走出便利店,她拉了拉紧戴着的口罩,一眼看见女孩正从电动车杂物箱里取雨衣,出门时丈夫的叮嘱忽地在她耳边响起:疫情还没有结束,尽量避免上街逛超市。眼前这个女孩认定一个牌子眉笔买,看样子她是要冒着风险去寻找,万一…… ⑨想到这儿,中年女人走到女孩面前,毫不犹豫地递上“火烈鸟”。女孩惊喜得有点不知所措,愣怔了好一会儿,听见女人催才接过眉笔。女人好奇地问:“你男朋友还化妆?”女孩的神情一瞬间兴奋起来,双眼里闪着星星自豪地说:“我男朋友是一名消防员。” ⑩原来,女孩的男友在最近的一场灭火战斗时,因为火势太猛,防护面罩被熔化,眉毛没了。“他拒绝视频,更不肯见面,说是要等到眉毛重新长出来。” ⑪听到这里,突然大滴大滴的眼泪从中年女人眼里滑落。 ⑫三天前,女人的家突发大火,一名消防员破门冲进去救出了她生病卧床的丈夫。人生无常,充满了奇遇,也充满了奇迹。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5月16日) 18.根据选文内容,将下边空缺的情节或心情补充完整。(6分) ① ,心满意足 女孩欲买同款迟到一步, ② ③ ,惊喜不安 得知赠笔对象为同一人,感动落泪。 19.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她还说,男友的工作属服务性质,那天下夜班,恰巧遇见他在工作,她没有打扰他,远远地站了揪着心陪他一直到结束。 20.文中五处划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疫情,试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21.这篇选文和契诃夫的《变色龙》都以动物名字为题目,意蕴深厚,请分别说出这两篇小说标题的含义。(6分) 选文标题含义: (4分) 《变色龙》标题含义: (2分) (五)《火烈鸟》(20分) 18.(6分)示例:①女人买到最后一支眉笔;②失望之极;③女孩得到女人转让眉笔。(每点2分,共6分。意思到位、字数相当即可,不追求字数完全相等;意思到位但文字表达确实不佳的,如字数太少或字数太多,扣1分) 19. (4分)“远远地”侧面表现女孩男友(消防员)工作的环境之危险,(2分)“一直”写出女孩在火灾现场等待时间之长;“一直”“揪着心”,表现了她对男友参与火灾现场救援的深深担忧。(2分) 20.(4分)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 ②表现疫情给便利店老板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之大。 ③女人不怕危险、急于购买眉笔送给消防员,用疫情的严重,反衬她知恩图报的可贵品质。 ④女孩不怕危险、急于购买眉笔送给男朋友,用疫情的严重,反衬她对男朋友的理解、尊重和真挚的爱情。 ⑤用疫情的严重,反衬消防员一心为民、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 ⑥以小见大,表现中国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敢、友善等崇高品质。 (每点2分,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得4分) 21.(共6分)选文标题含义:①既是女人和女孩共同选中的送给男消防员的那支眉笔的牌子,又是男消防员的微信名字。②“火烈鸟”既暗示了男消防员的职业,又赞扬了男消防员勇敢无畏、舍己为人的牺牲(奉献)精神。③火烈鸟可以象征忠贞、自由的爱情。(每点2分,答到两点给4分) 《变色龙》标题含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变色龙善于变色的特征来讽喻奥楚蔑洛夫狡猾善变、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2分) 泰州市全真模拟 (四)阅读侯发山的小小说《认亲》,完成下列小题。 (9分) 认 亲 ①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②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③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④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⑤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⑥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⑦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⑧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⑨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⑩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11)“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12)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13)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14)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15)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16)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可以想象到,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17)龙飞说:“爹,我是您儿子啊。”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说要不是看电视,真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18)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呜嗬地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19)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20)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 (21)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边充满了爱的温馨。 (22)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23)龙飞说:“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24)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25)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2期) 17.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3分) 情 节 陈大叔的心理或表现 龙飞的心理或表现 丢失儿子,央视寻亲 ②____________ 同情迟疑 央视援助,龙飞认亲 惊讶感动 ③_____________ 一家团聚,其乐融融 勤快幸福 关爱大叔 ①______________ 粲然一笑 讲出实情 18.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划线句。 (2)第⑮段加点词“似乎”富有表现力,请揣摩其作用。 19.文章第(23)段划线句子中,龙飞说自己知道不是陈大叔的儿子,这其实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其中一处。(2分) 17.【答案】 ①弥留之际,说出真相 ②无助悲伤 ③激动心疼(流泪痛哭、疼惜流泪)(意对即可) (3分) 【解析】考查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一家团聚,其乐融融”是二十一段写的,二十二段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说出了真相。第③段“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无助悲伤;陈大叔儿子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龙飞脸上也有胎记,于是认亲,陈大叔惊讶感动,龙飞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流泪痛哭。 18.【答案】(1)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龙飞听到陈大叔说儿子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或“纠结”、“犹豫不决”),表现其心地善良,富有爱心。(2)“似乎”,表示揣测,意为好像,不确定,暗示此时陈大叔已经判定龙飞不是自己失散的儿子,为下文写他在弥留之际说明真相做铺垫。 (4分) 【解析】考查赏析句子。①句题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常用的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第⑩段划线句子中“摸”“看着”“迟疑”“说”可知是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龙飞自己脸上也有胎记,与陈大叔儿子特别的特征一致,“迟疑”写出龙飞此时的犹豫不决,“看着文静”似乎想说,我要不要去认陈大叔,表现龙飞心地善良的品行。②句“似乎”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不确定的意思。说明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他心里已知道龙飞不是他的儿子,为下文揭开真相做铺垫,埋下伏笔。 19.【答案】暗示1:第⑤段: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暗示2:第⑩段: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暗示3:第⑪段:“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2分) 【解析】暗示是表面不说,但通过句子描写却让人明白的写法。如,“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中的“迟疑”龙飞知道不是自己父亲,但为了老人,又想去认亲。 泰兴市济川中学模拟 (五) 阅读石磊《隐瞒》,完成21~25题(20分)。 (1)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2)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3)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4)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5)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6)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7)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8)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9)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10)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11)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12)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13)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14)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15)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16)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17)“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18)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19)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20)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21)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22)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23)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24)“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25)“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26)“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27)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28)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29)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30)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21.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阅读本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6分) 对比的角度 海英 玉莹 交通工具 ① ④ 做 法 ② ⑤ 心 灵 ③ ⑥ 22. 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23. 分析文章标题 “隐瞒”的作用。(3分) 2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两人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B.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C.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D.“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25. 都德《最后一课》以“我”——一个小男孩的口吻叙述故事,本文也是围绕“我”来展开故事情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篇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相同点: 不同点:链接 本文 21. ①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②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③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④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⑤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④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 (每格1分。) 22. 补叙,(1分)补充交代了玉莹家没钱,生活不太富裕,突出她为婆婆花5000多元装真牙不简单 (1分) ,进一步刻画了玉莹的孝顺和善良(1分)。 23. ①设置悬念,能吸引读者去追问隐瞒什么,从而引起阅读的兴趣。②小说主要通过海英和玉莹的言行,展示二人对待老人的不同内心世界,借以表现要真诚对待老人、孝敬老人的主题。③隐瞒是贯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以隐瞒为标题,可与内容更吻合。(3分) 24. A(B项说“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错,从文中看,“我”对玉莹的做法不是看不惯,而是赞赏的;“我”对玉莹也没有无限同情。C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海英的做法有一定的孝心,但她真实心理又是令人厌恶的,算不上一种社会风尚。D项说“‘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 是无中生有,说“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错,从文章看,说出真相并没有“违背着自己的良心”。) 25. 相同点:① 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人,使故事和人物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作者借“我”的叙述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③ 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连接故事情节,使作品结构严谨。 (答到两点得2分) 不同点:链接,选择一个调皮贪玩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 的眷恋深情(爱国) 本文,我作为一个牙科医生面对两个人为自己婆婆装牙的不同做法表现出了明确的是非观,表达了我对孝顺善良这一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对自私、虚伪行为的摒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