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①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 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 时代的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 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 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②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 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 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 时代可以 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 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 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③“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 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 “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 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 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 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 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 华美的思想画卷。 ④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 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 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 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 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 《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 - 2 - 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⑤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 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 “敬惜字纸”的传统,5G 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 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 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人读书,自古以来就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 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⑥“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 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人民日报》(2019 年 05 月 07 日 04 版)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2018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正数量大幅提升,数 字化阅读方式也正日趋普及。 B. 已经很少有人认为,虽然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云感受古今 作家的思想生活,但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 C. 5G 时代,人们阅读时可以使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也可以通过 3D 电子地图平面呈现古 代历史地理。 D. 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人们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人们也更能 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中国人来说,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传承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的 民族的文化血脉。 B. 对青少年来说,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所以,我 们要倡导多读纸质书。 C. 同一本书,不同时代的人只要以相同的方式阅读,就会有相同的精神追求。就像我们也能 体会出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一样。 D. 面对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习惯了“一屏万卷”、“听书”的云阅读,捧读一本纸质书 的“古典式”的阅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 3 - 3. 下列关于“云阅读”的推断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阅读和传统阅读并不是对立的,其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B. 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云阅读方便快捷,让人能够随时随地进“数字书房”, 享受阅读的乐趣。 C.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所以云阅读已经是相当火爆的了。 D. 虽然云阅读可能有一定的劣势,但青少年还是应在多读纸质书的前提下,用好“云书房”, 守护好人文之光。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 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C 项,“也可以通过 3D 电子地图平面呈现古代历史地理”理解错误,“平面”改成“立体”。 原文表述为: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 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 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 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 等等。 B 项,“……所以,我们要倡导多读纸质书”强拉因果,原文表述为: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 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 C 项,“只要……就”过于绝对,原文“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 精神世界的追求”。 D 项,“‘古典式’的阅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结论错误,捧着一本书的“古典式”阅读并未 过时,还需要倡导。 故选 A。 - 4 -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 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 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 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已经是相当火爆的了”时态不符,这只是对“云阅读”的展望,现在还不是已然的事 实。 故选 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相关企业对爱立信在中国知识产权许可业务的投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启 动了对爱立信相关许可业务的调查。5G 时代即将到来,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如果不能早点解 决专利收费标准的问题,日后将需要花费更多资金在专利费上。面对未来市场,数以亿计的 5G 手机出厂,高通已经公布了巨额的专利使用费,爱立信也公布了专利收费标准。华为因为 在 5G 领域也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也将会公布自己的收费方案。华为相关人士表示,华为 5G 专利售前费用不按整机收费,而且华为重申不敲诈社会与商家,价格非常透明,比过去的 4G 专利授权费用更低。数据显示,华为已在全球范围签署了 30 多个 5G 商用合同。 专家指出,爱立信、高通等不会只谈 5G 专利,5G 是在 2G、3G、4G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每一代都需要用前一代的技术,也就是说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在收取费用时会称,5G 也 用了第一代通信技术 2G 的基础性专利,需要交专利费。5G 时代这些专利都存在,尽管中国厂 商的话语权上升了,但是专利费该上交的还是要上交。 (摘编自《爱立信被调查,电信设备商的垄断反噬》,《北京商报》2019 年 4 月 15 日) - 5 - 材料二 随着 5G 网络的研发,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获得了超过 30 个订单,所建的基站己经超过 了 2.5 万个。 目前的华为正在积极和国内的运营商寻求合作,力图在全国范围内开启 5G 服务。目前华 为在 5G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夸赞。美国有专家说,如果美国将华为拒 之门外,那么美国的 5G 网络将会落后于中国。华为对于自己的 5G 技术十分自信,目前华为 本着造福全球的态度,将自身的技术廉价提供给各个国家。毕竟在价格方面,华为要比诺基 亚、索爱以及三星的便宜许多,而且速度更快,技术更好。不少发达国家为了能够让自己的 国民用上更好的网络服务,现在不得不开始考虑要和华为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当然 5G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也还在继续,目前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还没有正式大规 模地接入 5G。作为国内通信行业的老大哥,华为要想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还需要不断突破自我,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 (摘自(华为 5G 又一次被认可》,搜狐网 2019 年 2 月 13 日) 材料三 2017 年、2018 年移动基站全球份额比较图 电信设备供应商 2017 年 2018 年 电信设备供应商 2017 年 2018 年 爱立信(瑞典) 26.6% 29.0% 诺基亚(芬兰) 23.3% 23.4% 华为(中国) 27.9% 26.0% ZTE 中兴(中国) 13.0% 11.7% 三星电子(韩国) 3.2% 5.0% 材料四 日媒称,日本将与欧洲联手,面向未来通信标准“后 5G”启动共同研究。在 5G 领城,中 国等国大幅领先,日本力争通过“后 5G”技术实现反攻。 研究团队在德国进行的预备试验中,尝试使用 70GHz 和 240GHz 带宽的电波进行通信,而 目前面临的课题是通信区域变小。电波频率越高越接近光的性质,电波难以到达远处,因此 - 6 - 将需要更多的基站。基站之间将不使用光纤,而是使用研究团队开发的无线通信来接连,以 降低成本。预计“后 5G”技术将在 2030 年代推向实用化。报道称,在超高速无线通信系统、 新一代通信标准 5G 领城,全球通信设备巨头掌握着主导权。从移动基站 2017 年的全球市场 份额来看,中国的华为高居首位。日本企业方面,目前在 5G 技术开发方面落后于人。 研究开发的关键在于电波的高频率化,这对于提高通信速度和确保电波带宽来说不可或 缺。日本企业在高频率电子零部件领域握有很高市场份额。川西教授表示“为对抗全球企业, 有必要从现在开始面向‘后 5G’时代推进研究”,将发挥日本的强项,力争借助“后 5G”技 术实现逆袭。 (摘编自《日本欲联手欧洲靠“后 5G”技术逆袭》,《参考消息》2019 年 4 月 15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未来时代的 5G 市场,全球通信设备巨头掌握了专利,拥有主导权,导致全球范围内 的手机厂商将在专利使用费上支付大量的资金。 B. 针对 5G 技术开发方面落后,日本企业将发挥自己的强项,与欧洲联手共同研究,力争借 助“后 5G”技术实现逆袭反攻,以此来对抗全球企业。 C. 在 5G 领域,华为在价格、速度、技术方面都优于诺基亚、索爱、三星等,能让许多国家 用上更好的网络服务,因而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夸赞。 D. 作为国内通信行业的老大哥,华为对于自己的 5G 技术十分自信,已经在国内布设了大量 基站,下一步力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发展 5G 服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虑到 5G 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电信设备商加大研发力度,获取巨额专利使用费,另一 方面手机厂商希望早点解决专利收费标准的问题以降低成本。 B. 华为在 5G 领域的竞争中大幅领先,2017 年全球移动基站市场份额中以 27.9%位居首位, 华为 5G 手机也就完全摆脱了支付专利收费的成本压力。 C. 5 G 网络的研发、普及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还没有正式 大规模的实用,全球通信设备的研发竞争正在愈演愈烈。 D. 材料二和材料四中,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华为 5G 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非常关注,认为 华为在 5G 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 华为今后的发展,应该特别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B 6. ①制定合理的专利收费标准,价格透明,得到社会和厂商的认可。(市场营销) ②加大技 - 7 - 术研发力度,破除国外电信巨头垄断全球核心技术的局面。(技术研发)③在与发达国家的竞 争中要有前瞻性和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④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在全球 范围内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合作意识):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 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 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 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 项,“下一步力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发展 5G 服务”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目前的华 为正在积极和国内的运营商寻求合作,力图在全国范围内开启 5G 服务。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 项,“华为 5G 手机也就完全摆脱了支付专利收费的成本压力”表述错误,过于绝对且没有 依据。根据材料一表述:尽管中国厂商的话语权上升了,但是专利费该上交的还是要上交。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结合材料一,“华为相关人士表示,华为 5G 专利售前费用不按整机收费,而且华为重申不敲 诈社会与商,价格非常透明,比过去的 4G 专利授权费用更低。数据显示,华为已在全球范围 签署了 30 多个 5G 商用合同。”表述可以概括为:制定合理的专利收费标准,价格透明,得 到社会和厂商的认可。 根据材料二,“当然 5G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也还在继续,目前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还没 有正式大规模地接入 5G。作为国内通信行业的老大哥,华为要想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大自己 的影响力,还需要不断突破自我,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表述可以概括为:加大技术研发 - 8 - 力度,破除国外电信巨头垄断全球核心技术的局面。 再联系材料三四,可以概括为: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要有前瞻性和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 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 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 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 地走来。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 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 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 - 9 - 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 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 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 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 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 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 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 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爸爸从 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 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 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 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 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 - 10 - 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 (节选自《青铜葵花》)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 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 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C. 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 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D.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 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8. 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 的繁忙和疲惫。③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 铺垫。 9. (1)形象特征: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 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 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 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 才回家。(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 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 11 -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 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 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 B 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 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 D 项,“对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重要语段内容以及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 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该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 下文之间的关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 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 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开篇几段描写的新稻登场的情景有哪些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小说开 篇就写“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时间是收割新稻的时候,地点是乡村。接着写青铜的爸爸碾稻子,“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 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 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表现出收割新稻的紧张、忙碌, 也表现出人们的劳累和疲惫。接着又写“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上了新米,脸上变得红润 了,既点明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是大麦地,也表明青铜一家有新米吃了。联系下文来看,收 了新米,奶奶却要省下新米给孙子孙女吃,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奶奶才会想到去摘棉花挣钱, 因此从结构上来看,小说描写新稻登场的情景也为下文奶奶去妹妹家走亲戚做了铺垫。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把握作品主旨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 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赏析主题类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 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 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委婉含蓄达意的文本,作者并没有明确中心,那么主旨大 - 12 - 意就得读者和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达成情感共鸣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 因为情感态度在文本中基本上都有明示或者暗写。 题干问的是“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问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解答第一问时可仔细阅读全文,筛选出有关“奶奶”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第二问解答时 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总结。“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 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说明奶奶为家人考虑;“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 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 葵花做棉袄、棉裤”,说明她关心爱护两兄妹,想赚些棉花为他们做棉袄棉裤;“然而,奶 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 但她老人家不肯。……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说明奶奶不愿让家人担 心,体现她的善良;“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 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可见她勤劳朴实。从主题 来看,奶奶一心为家人考虑,要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累倒了也不愿让家人担心;而“奶 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 信。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 让奶奶早日回家”体现出家人对奶奶也十分牵挂,双方之间的相互牵挂、关心,透露出亲情 的温馨美好,而作者对爸爸、妈妈和奶奶形象的描绘,更透露出作者对这些贫苦却善良的劳 动人民的热爱与赞赏。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一般来说,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 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 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中,往往错误选 项的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 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 - 13 - 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 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范蠡遂去,自齐遣大夫种书曰:“蜚鸟 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 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浮海于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 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 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 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四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减) 10. 以下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B.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C.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 D.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1. 以下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B. 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 C.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D. 于是自谓陶朱公。 12.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尽心尽力,最后灭掉了吴国。然后号令中原,以尊周室,勾践称霸, 范蠡也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非常了解勾践的为人,决定离官。 B. 范蠡认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劝说文种离开。文种害怕,称病不朝,密谋造 反,被人告发,在遭到勾践赐剑后自杀。 C.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后,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齐人 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范蠡认为富贵财富集于一身并非好事,所以归还了相印。 D. 范蠡在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 - 14 - 致富。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2)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答案】10. A 11. A 12. B 13. (1)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已经尽心竭力,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 雪了会稽的耻辱。 (2)住了不久,积累几十万财产。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 项,“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意思是:勾践已经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通“已”, 已经; B 项,“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意思是: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难以”的 “以”,介词,表目的,用来。 C 项,“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意思是: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 号令中原各国。以,介词,表目的,用来。 D 项,“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意思是:接着秦始皇就废除了原先历代帝 王的治理之道,烧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使百姓们变成愚昧无知的人。以,介词,表目的, 用来。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 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是被动句式,“为”表示被动。 A 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被动句式,“尽”“藏”“死”“烹”都有被 动的含义。 - 15 - B 项,“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状语后置句,“于海畔”是“耕”的状语,后置了。 C 项,“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定语后置句,“数十万”是“产”的定语,后置了。 D 项,“于是自谓陶朱公”省略句,省略主语“范蠡”。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 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 项,“文种害怕,称病不朝,密谋造反”理解错误,根据选文,文种并未作乱,是有人谗言 文种将要作乱。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事:侍奉;既,已经;竟,终于。 (2)几何:多久;致:取得,积累;产数十万:定语后置,几十万财产;以为:把……作为。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已经尽心竭力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雪了会 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室。勾践称霸, 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 难与之同安乐,范蠡于是离开。到了齐国后写了一封书信送给大夫文种,说:“飞鸟没有了, - 16 - 好的弓箭只能当成收藏了,兔子没有了,猎狗就只有被烹杀命运。越王勾践这个人长得长脖 子尖嘴巴,只能患难时相处,是不会和人分享快乐的,你为什么不离开他?”文种看到书信 后,称有病不去上朝。有人在勾践面前说文种企图谋反作乱。越王就赐给他一把剑,说:“你 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三条就灭了吴国。剩下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到先王 面前去尝试一下吧。”文种自杀身亡。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在海边耕作,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 财产达几十万。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 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 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秘密离去,到 陶地住下来,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更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 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他为陶朱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 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 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 以愁绪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C. “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 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D.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 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 17 - 15.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 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 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 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曲解文意。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相接”精 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 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 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 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本题答题关键词“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题时首先点出“摇”“滴”,然后结合全诗从“手法”“效果”“情感”角度赏析。 “摇”、“滴”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 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 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 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 【点睛】诗歌中炼字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 18 -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 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诗歌赏析: 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金陵城西楼所见所感,诗人彼时的寂寞也包含在其中。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 “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 “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 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 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 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 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 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 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荡起 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 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 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 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 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 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 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他眼前知音 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 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 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的内容。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 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作“今 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 - 19 - 心情同样苦闷,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 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李白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 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 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 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 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 神识超迈。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说:“太白诗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 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全诗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实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 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 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像波浪 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 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显示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 围。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两句诗描写了蜀道中水石相激之湍急喧嚣。 (2)《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忆往昔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3)《师说》中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因地位高低而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其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4)荀子的《劝学》中写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善假于物也。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钿头银篦击节碎 (4). 位卑则足羞 (5). 官盛则近谀 (6). 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湍、豗、砯、壑、篦、谀。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 20 -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究竟应该继承什么、_____什么?如何_____,使戏曲在保持 传统魅力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成为当代审美的独特风景?有人说戏曲的唱腔陈旧、节奏慢,跟 不上时代浪潮,事实上现代人听戏曲可以让不少处在紧张生活中的人又重新寻找到那份悠闲 自得的生活情趣;还有人说年轻观众不懂历史,对外来文化的兴趣超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 有无数年轻人为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人的生活倾心倾情。戏曲脸谱 能成为时尚的服饰元素,好听的戏曲唱段仍旧被______,综艺晚会上的戏曲唱段更能引来不 尽的掌声和心灵的______。戏曲能带给我们的应该还有更多。好听、好看的戏曲作品,依旧 能赢得观众的欢迎。( )。戏曲在当代能不能受到欢迎。在于有没有好戏给大家看和听。如何 切合当代审美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需要戏曲人反思、反省、力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弘扬 独辟蹊径 风靡一时 震动 B. 发扬 独辟蹊径 风靡一时 震颤 C. 发扬 推陈出新 广为传唱 震动 D. 弘扬 推陈出新 广为传唱 震颤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拥抱传统,渴望传统,是当代人普遍的愿望 B. 当代人普遍的愿望,是渴望传统,拥抱传统 C. 当代人普遍的愿望,是拥抱传统,渴望传统 D. 渴望传统,拥抱传统,是当代人普遍的愿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需要戏曲人反省、办行、反思。 B. 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需要戏曲人力行、反思、反省。 C.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需要戏曲人反思、反省力行。 - 21 - D.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需要戏曲人力行、反省、反思。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弘扬,发扬光大,多用于精神文化等,此处选弘扬。发扬,发展和提倡,多用于优 点、作风、传统等。 第二处,独辟蹊径,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 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结合文意“使戏曲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基 础上发展创新”,应选“推陈出新”。 第三处,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广为传唱,形 容广泛地流传吟唱;“戏曲唱段”此处对应“广为传唱”。 第四处,震动,即颤动。震颤,也指震动,但有节律性。“戏曲唱段”更富于节律。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 中。 前文陈述的主体对象是传统戏曲,故排除 B、C 两项;先渴望,后拥抱,故排除 A 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 不变的。 - 22 - A 项,“切合……需要”不合逻辑,缺少主语,与前文连接不流畅。 B 项,“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中的主体不是戏曲,与前文连接 不畅,陈述主体不是戏曲,故排除。 D 项,“力行、反省、反思”错误,按照按事理逻辑,应先反思后反省再力行 故选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 仅是国家不幸, 而且诗人也自有其不幸,才能______。如果屈原 _____,李白成为供奉之臣, 杜甫也居画屋高楼,那中国诗歌也定将黯然失色,这便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 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 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 新”中,_______;但在精神领域,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 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答案】 (1). 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 (2). 得意于庙堂之上 (3). 柳宗元是败军之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 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 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解答此类题,可根据语段内容,结合着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 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可得出 国家与诗人经历“不幸”才产生“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由“如果”这一假设, 再由下文“李白成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如同……星辰缺席”可知,第二空应 从屈原仕途通畅“庙堂得意”的角度组织答案;由上文的“柳宗元的中唐一流称号”、精神 领域的“高视阔步的王者”可得出现实中的转折,即“败军之将”的语句。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 - 23 - 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 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 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 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给“延迟满足”下定义,不超过 60 个字。 所谓延迟满足,反映的是一个人在面临种种诱惑时,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 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不 是单纯地让人学会等待,一味地压制欲望,“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 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听课时东张西望,做小 动作,边工作边看电视,容易急躁,缺乏耐心,追求及时享乐,就很难完成自己的目标。 【答案】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 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要求“给‘延迟满足’下定义,不超过 60 个字”,然后要回顾下定义的模式,即“被定 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接着就要浏览语段,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还要圈出 被定义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最后按照模式进行填写。从题干来看,被定义概念是“延迟满足”; 然后找邻近属概念,根据第一句“所谓延迟满足,反映的是一个人在面临种种诱惑时,为更有 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 我控制能力”可知,邻近属概念是“自我控制能力”,这就确定定义的模式应为“延迟满足 是指一种……的自我控制能力”;接着就要找出被定义概念的独有的属性,如“为更有价值 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在等待期中展示”,最后把这些属性填写到邻 近属概念的前面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年伊始,疫情来势汹汹,网上也出现了“网络逼捐”苗头:“大家都在捐钱,为什么 ✕✕不捐?”“✕✕这么有钱,只捐这一点?”因为没第一时间出现在所谓的“科技企业捐 款排行”上,部分网友开始给华为“施压”。随后华为宣布: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赠 3000 万 元。与华为一样遭“围攻”的还有特斯拉。1 月 28 日,特斯拉宣布在疫情持续期间为中国消 - 24 - 费者提供免费充电服务。然而,在一家民企及其创始人的基金共同设立 2 亿元防疫专项基金 后,特斯拉官方微博“沦陷”了,评论区满屏都是责骂声。1 月 30 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宣布: 向疾控机构捐 500 万元,并拨款 500 万元作为充电费用补贴。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书写认真,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逼捐,逼不出慈善的未来 最近,网上也出现了“网络逼捐”苗头:“大家都在捐钱,为什么✕✕不捐?”“✕✕ 这么有钱,只捐这一点?”这一“逼捐”现象提醒我们,慈善的法治浇灌还任重道远。 就捐款行善而言,是内心的道德选择,不应迫于权力,不该碍于压力,不需看谁的面子, 而应植根于自愿自觉的土壤。相信不少人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地铁上遇到乞讨者,本不想 捐钱,害怕听到“这人怎么一点爱心也没有”的议论,就乖乖掏了钱。虽然终是行善,但总 有“强扭的瓜不甜”的感觉。 不过,当这种“强扭”的善行放在富人身上,不少人的角色便发生转换。比如,马云曾 被“逼捐”,有的人声称“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汶川地震之后,主张“员工的捐 款以 10 元为限”的王石,因捐得少被斥为“有理性、无人性”。前一段时间,扎克伯格“裸 捐”引发国内一些人的“逼捐”心理,数落中国企业家、富人们缺乏慈善精神云云。“逼捐” 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慈善又岂是“逼”出来的? 一些人的“逼捐”,比较流行的逻辑有二:一是社会责任逻辑,“达则兼济天下,你那 么有钱就该捐”;二是比较责任逻辑,“没多少钱的人都捐得爽快,你更应该捐”。应当说, 这种逻辑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甚至能形成相当的舆论压力。比如,当年“王石风波”之 后,万科承诺捐出 1 亿元参与灾后重建。这貌似是公众施压的“胜利”,但也使富人陷入被 索捐的纠缠,以致有企业家说,“捐几回就再不敢出头了。”可以说,“逼捐”的胜利不等 于慈善的胜利。 有慈善抱负的富人,不要因机制不顺而善行止步,用自己的努力去破局就好;更不要埋 怨公众的挑刺,用行动与沟通去消除误解、赢得支持就好。真正富豪慈善的境界,会将自己 的财富视为社会财富“神圣的信托”,把自己当成社会的经纪人,用自己卓越的头脑、精明 的管理让每一笔钱都能最大限度、最持久地服务社会。 强迫玫瑰栽种在沙漠中,芬芳必不会持久;逼迫富豪捐赠,也逼不出慈善的未来。慈善 的土壤是大爱生发的自觉,自觉的培养基来自感化后的自愿。“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曾 - 25 - 经一位乞讨老人在捐款时说的话,久久在人们心中激荡,超越了捐赠数字的多少,召唤着人 们尽己所能去奉献。慈善的明天,必是将阳光打在他人的脸上,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 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 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 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 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逼捐”是道德评价的不合理反映,是社会正义的不合理体现,是对企业和个人道 德义务的不合理诉求。“逼捐”逻辑有二:一是社会责任逻辑,“达则兼济天下,你那么有 钱就该捐”;二是比较责任逻辑,“没多少钱的人都捐得爽快,你更应该捐”。应当说,这 种逻辑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甚至能形成相当的舆论压力。“逼捐”好像是处于维护道德, 维护慈善,其实,恰恰相反,“逼捐”逼不出慈善的未来。 参考立意: 1.道德源自一种自我约束。 道德,源自一种自我约束,更多时候它是“对内”控制而非向外扩张的,这是基本常识。真 正体现行为者之利他善意、德性品行的行为,只能是出自行为者自由意志的行为,强迫不可 能产生这种意义上的道德行为。自己出于善意为他人让了座位,这是值得褒扬的道德,可是, 一旦要求甚至强迫他人也必须做出和自己一样的举止时,这就是“非道德”了。 2.道德绑架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以“弱”的姿态、“善”的名义去干扰人们的行为选择自由,相比于法律层面的绑架,这只 是一种“弱绑架”。一个“道德绑架”太多的社会,其道德水准未必理想。要知道,没有谁 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要求他人践行某种行为,一旦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挥他人乃至 强迫他人实践某种行为时,这一定是不道德的。从没有一种善行,可以用来对他人进行道德 绑架。 3.不要剥夺他人摸黑生存的权力。 曼德拉说过:“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可以摸黑生存,可以沉,可以蜷伏墙角,这是个 人的权力,请不要用“崇高”剥夺他人摸黑生存的权力。 参考素材: - 26 - 1.观点①:捐款是善行,行善应自愿,捐多捐少都该感激 伟大的思想家阿伦特在论述善行时指出,善行有一种“隐匿”性质,一旦公开化就失去了其 善的特征。也就是说,行善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附加荣誉、利益等。那么捐款最好匿 名,所以不要搞什么企业捐赠排行榜;行善动力在于个体内在良知,价值在于真诚,所以必 须自愿;既然是自愿,那么就有“不捐亦可”的意思,如果捐了,就是做好事,那么善小也 是善,应该感激。 2.观点②:企业追求利润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那就是为股东负责,遵守法律,赚取利 润。国内经济学家如张维迎也曾写长文,结合中国实际对此阐释。因此跨国企业总部考虑全 球股东的利益而不愿意捐款,这也符合西方商业伦理的观念。国内万科补捐 1 亿,也有持股 人表示不满。但这里有个悖论,不热心慈善,影响企业形象,遭到消费者抵制,则何谈为股 东负责、赚取利润。 3.观点③:捐款造势纯属炒作,完全是营销手段 王石为他轻率的言论付出了代价。诚恳的道歉和追加的巨额捐赠在短时间内无法根本难以修 补多年经营的良好形象受到的伤害。 王老吉因为他们的一掷千金获得了公众的满堂喝彩,他们也许还能在一段时间内享受成功的 营销战术赢得的销售业绩。但当人们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归于平静之后,是否在利用公众 情绪进行有违道德标准的行为,将是一个他们需要一直面对但却不好回答的问题。 4.观点④:不管那么多,灾民得到更多捐款才是硬道理 一方面,有些网友为“逼捐”洋洋自得,认为各企业纷纷追加捐款正是自己舆论施压的功劳; 另一方面,还是以王老吉为焦点,首先大家不认为王老吉初衷就是炒作——“你花 1 亿炒一 个试试”,退一步,“即便炒作又如何,反正灾民真真实实得到了 1 个亿”。很多人认为: “人家已经出了钱,出一下风头又有什么呢?你以为钱是这么好赚的吗?你是灾民你还能这 么说吗?” 5.观点⑤:主流民意:捐款数额论英雄 总的来看,大家似乎心里有个标准,比如大的跨国企业,似乎至少捐 1 千万才是合适的,捐 多了褒奖,捐少了贬损。对国内企业,则更不客气——“你的钱是有原罪的”。这些成了网 上主流民意。质疑王老吉的帖子,一般都被劈头盖脸辱骂。如果这不是人为操控,则可见民 意一斑。 6.正当善良民众踊跃捐款出力之际,出现了一个令人寒心的现象,一些身居言论渠道因而对 - 27 - 舆论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士,拿着先行做出捐款的企业家名单和捐款数额,去百般催逼其他 企业家,要求他们做出同等比例的捐款,他们计算着企业的销售额、利润、资产额、高管年 薪等等指标,算计着每个企业应该捐多少,然后用这指标去评价每个企业家有没有、有多少 良心。这种催逼逐渐升级直至发展为一场充斥了谩骂和攻击的网上群众运动,更荒唐的是, 这些被催逼的企业家实际上早已做出了数额不小的捐款,有些还制订并实施了自己的救援计 划。 7.逼捐不仅在道德上站不住脚,而且对慈善业非常有害,会毒化慈善业健康发展所需的文化 和舆论环境。逼捐者用以支持其行为的理由是可以逼出更多的捐款,事实上帮助了受助者, 但牺牲整个慈善发展环境去换取一时的捐款增加,无异于杀鸡取卵。激励人们行善的最重要 动力,来自于善行抚平行善者对他人痛苦的恻隐之心后带来的欣慰感和旁人对其善行的赞誉 所带来的荣誉感,而逼捐将从四个方面同时打击这两个慈善的心理基础。 8.首先,对于被逼者,逼迫之下的捐赠带不来丝毫欣慰,更谈不上荣誉,只有尴尬、委屈和 反感。原本,他可能只是选择不参与这次慈善活动,或者选择低调的、私下的、难以为公众 所见的方式来参与,甚至他只是还没想好该以何种方式参与,或者还没准备好可以用来宣布 的援助计划。所有这些都不能证明他没有慈善精神,更不能证明他不会在过去和将来积极参 与慈善。然而逼捐却很可能真的让他对慈善活动心灰意冷,未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回避。 9.其次,对于被逼捐者用作榜样的先行捐赠者,逼捐将把他们置于不义之地。本来,这些善 人的巨额捐赠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荣誉感,或许他们会希望自己的行动具有某种感 召力,但极少会有以此向旁人施压的意图。当巴菲特做出 370 亿美元巨额捐赠的壮举时,绝 没有施压旁人的意思,他说:“如果你想捐款,这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应该自己体验,很 多人在体验之后会改变想法,对于慈善事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想法。” 10.第三,一旦逼捐的氛围形成,任何人捐出善款时,旁人都无从判别,他究竟是出于慈悲还 是仅仅屈服于舆论压力?这样一来,即使没有直接受逼,捐款人将再也得不到他应得的自豪 和荣誉。如此,整个慈善业所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便不复存在,其对慈善业的打击将是毁灭 性的。 11.最后,逼捐也将把受助者置于不义之地。慈善受助者不是乞丐,他们中多数不愿被当成乞 丐对待,如果他们知道大量善款都是逼捐逼来的,他们接受善款时将作何感想?这种感受之 下他们是否还愿意接受捐助?接受了之后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慈善活动一旦沦入这种气氛 中,慈悲、怜悯、温情、感恩这些本应充满这一活动的美好情感将被置于何地? 12.慈善业在中国仅只初具雏形,还时常遭受运作不规范、透明度不够、核查机制不健全等等 - 28 - 缺陷的困扰,现在它又要面临逼捐风潮的打击,实在前景堪忧。逼捐者有他们的言论自由, 但那些希望慈善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善良人们,理应发出他们的声音,去谴责这种对慈善 业釜底抽薪的恶劣行为。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议论文。分析材料,确定立意,拟写标题,例文的标题是:逼捐,逼不出慈善的 未来。文章开头先列举现象,提出种种“逼捐”现象,引出论题——“逼捐”,提出中心论 点:“逼捐,逼不出慈善的未来”。正文部分,运用充分的论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论证“逼 捐”对慈善、对社会的危害性。结构上采用层进式结构。文章最后,“慈善的明天,必是将 阳光打在他人的脸上,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强化论点。 【点睛】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 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 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 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 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 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 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 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 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 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 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 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29 -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