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2古今言殊__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1 -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记一记 1.古代汉语以 为主,现代汉语则以 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答案: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 2.古汉语里有五个声调:阴平、 、 、 、 。现代汉 语里没有了 ,也就是现在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答案: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入声 3 . 词 义 演 变 的 方 式 主 要 是 , 词 语 意 义 变 化 的 情 况 有 三 种: 、 、 。 答案:引申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辨一辨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1.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义: ;今义: 。 答案:两个词,形势一定 一个词,一定。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 ;今义: 。 答案:动词,不超过 转折连词。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 ;今义: 。 答案:有雄心壮志的人 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 ;今义: 。 答案:交错相通 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5.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 ;今义: 。 答案:两个词,开阔,明朗 一个词,乐观,畅快。 - 2 - 填一填 1.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不同而有区别:在室中慢步走叫 “踱”,在堂上中步走叫“ ”,在堂上举足徐行叫“ ”,在门外快走叫 “ ”,在中庭快走叫“ ”,在大路上疾行叫“ ”,在草丛山林中 走叫“ ”,在水中走叫“ ”,等等。 答案:行 步 趋 走 奔 跋 涉 2.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 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1)仆,不才,不佞: (2)小子,竖子: (3)孤,孤家,寡人: (4)子,夫子,先生: (5)公,君,足下,丈,大人: 答案:(1)一般人自称。 (2)称晚辈。 (3)王侯自称。 (4)称师辈。 (5)称朋友、 尊长。 理一理 汉语的演变 内容 表现 说明 语音演 变 声调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入声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并入 “平、上、去”等声调中 韵母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带“m”鼻 音尾的韵母也消失了 词汇演 变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同时一些旧词语退 出词汇舞台,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 下来 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类现象的词 语发生了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 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 或转移 语法演 变 语序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在 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在动词之后 - 3 - 句式的变化 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如被动句;有些句 式古代没有,后来才出现,如“把字句” 词类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些词类 活用现象已经消失 感悟体会 想一想 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 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四个声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 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2.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答案:(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窥镜”的“镜”,在现代汉语中则要用双音节词“镜子”来表 示。 (2)词语的消长变化。一是产生了一些新词语。比如“上网、数字电视、基因、DVD”等。 二是一些旧词语退出了词汇舞台。如“买办、知青、人民公社”等。三是有些词在现代汉语 中或者消亡了,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3)词语的替换变化。词语替换变化有社会的因素。比如由于避讳把“世”改为“代”。 词语替换变化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足、目”,在现代汉语中分别 变成了“脚、眼”。此外,为了避免过多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就用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 (4)词语的引申变化。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引申。比如“朝”本来是名词,意义是“早 上”,后来引申出了“朝见”,并进一步引申出“朝向”等等。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 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3.什么叫词类活用?它有哪些类型? 答案: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 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 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 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 - 4 - 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什么是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 答案: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 句式等等。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 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省略句)和固 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式)。 [高考链接]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 些主要的区别。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是文言文阅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考点:文言实词的含 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理解并翻译句子。 【例】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 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 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 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 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 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 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 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 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 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 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 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 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 5 -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 /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析: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 D 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 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 C 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 A 项。 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 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 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 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 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解析:“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 位的不满。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 6 - 译文: 解析: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第一 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 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 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 王的尸体上。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 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 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 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侍 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 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 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 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 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 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 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 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 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 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得好。”吴起 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 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 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 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 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 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 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 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 - 7 - 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技法指导] 四步阅读法,读懂文言传记 第一步,关注开头段,了解基本信息。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 庭背景、学识、最初任职情况等。阅读第一步就是对所写人物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第二步,关注重点词语,划分文章层次。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及事件。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表 示官职变动的词语;②年号及表示皇帝变动情况的词语;③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 第三步,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了解人物事件是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的重点,具体要知道: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什么 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当时任什么职,事件涉及的人物及相互关系有哪些,等 等。 第四步,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依据上面掌握的内容,对人物要有一个总的评价,明确文章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 品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拓一拓] 很多名言都是后半句的(二) 5.“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被人们普遍理解为: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 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以不守后 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 离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与生孩子、续香火没有一点儿 关系。 6.“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磨叽什么啊! 7.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它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拿破仑。下半句:“那 就永远别让它醒来。” 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 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大多数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 狗来看待。”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并没有对谁 特别好、对谁特别差,圣人不感情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 8 - 测基础 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人风—— 民风。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解析: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旧事物的消亡,有些词汇也在逐渐消亡。 答案:B 2.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加点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 ①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 ) ③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 ) ④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 ) ⑤彗星见.于东方( ) ⑥羽扇纶.巾( ) ⑦万乘.之国( ) ⑧否.极泰来( ) 解析:①“可汗”是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号,“单于”是 匈奴君长的称号。②老妇。③供养,给……吃。④送给。⑤出现。上古没有“现”字,凡“出 现”的意义都写作“见”。⑥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⑦古时一车四马叫“乘”。⑧“否 泰”本是《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通顺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顺叫“否”。 后来把运气的好坏称为“否泰”。 答案:①可(kè)、汗(hán)、单(chán) ②姥(mǔ) ③食(sì) ④遗(wèi) ⑤见(xiàn) ⑥纶(guān) ⑦乘(shèng) ⑧否(pǐ)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张良出,要项伯 D.蹑足行伍之间 解析:A 项,“共”通“供”;B 项,“卒”通“猝”;C 项,“要”通“邀”。 - 9 - 答案: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狠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解析: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在现代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自可断来信. B.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C.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解析:A 项,信:媒人;B 项,涕:眼泪;D 项,除:授予官职。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解析:A 项,牺牲:猪、牛、羊等祭品;B 项,结束:整理好行装;C 项,告诉:报告, 申诉。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沛公居山东..时 解析:A 项,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 项,贫困:古 义指处境困难;今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C 项,童子:古今都指小孩。D 项,山东:古义崤 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答案:C 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10 -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昼夜勤作息.. D.去来..江口守空船 解析:A 项,“出入”,偏“入”;C 项,“作息”,偏“作”;D 项,“去来”,偏 “去”。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解析:A 项为使动用法,C、D 无活用。 答案:B 10.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门虽.设而常关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解析:例句和 B 项“虽”表假设,即使。A、C 项“虽”均表转折,虽然。D 项“虽”通 “唯”,只。 答案:B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析:C 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C 12.下列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内惑于郑 袖,外欺于张仪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⑦求人可使 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 11 - C.③⑤⑦ D.②④⑥ 解析:③为宾语前置句,⑤为状语后置句,⑦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汗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在这里指长辈,而现在的丈人指岳父,属词义转移 现象。 B.关羽,张飞者,刘备爪牙..也。 爪牙:这里指得力的助手,多指武装,现在指帮凶, 属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C.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金:这里泛指金属,现在特指黄金,属词义扩大现象。 D.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河:这里指黄河,而现在泛指河流,属词义扩大。 解析:应属于词义的缩小。 答案:C 14.选出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李将军之谓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 李将军说的呀。 C.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这就是人们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力量已 尽时,连薄薄的鲁缟也势必不能穿透啊”。 D.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莫不是指给我捉促织的地方吧。 解析:A 项中的“孰与”译过来是“谁和谁比,哪一个更怎样”;B 项中的“之谓”译 过来是“……说的就是……”,应译成“……说的就是李将军啊”;C 项中的“所谓”译过来 是“……人们说的……”;D 项中的“得无……耶”译过来就是“莫不是……吧”。 答案:B 测考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 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 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 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 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 - 12 - 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 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 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 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 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 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 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 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 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 出湖/水路结衢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 出湖/水路结衢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 师出湖/水路结衢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 师出湖/水路结衢 解析: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 后句的主语。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 称太祖。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 古都”。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 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 禄”。 解析: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 答案:A - 13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 赞我也!”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 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 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 分欢悦。 解析:此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有水军千艘。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译文: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译文: 解析:(1)“方”译为“正在”,“师”译为“军队”,“舟楫”译为“船只”,“赞” 译为“帮助”。(2)“从”译为“跟从”,“克”译为“攻克”,“略”译为“平定”,“舣 舟”译为“停船”。 答案:(1)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 说:“上天帮助我呀!” (2)(通海)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 停船于胥口。 【参考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 于汝州、颍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 军部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 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 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 而俞通海是最好的。(通海)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 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 - 14 - 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 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 指挥作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 只眼睛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 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 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 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 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裂,才勉强脱险。第二 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 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 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 扬如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 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 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 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 役,俞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 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 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 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 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 二、古代诗歌阅读 5.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各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 金·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④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⑤。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 ①癸巳(公元 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 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③ 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④大乐,祭祀郊庙社稷时的乐曲名。⑤龙沙,隆起如龙的沙漠地 - 15 - 带。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了蒙古军队大肆烧杀,将抢夺来的不计其数的珍宝运往汴京的情景。 B.这组诗运用了借代、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C.三首诗伤时感事,诗人面对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命运时,感情沉郁凝重。 D.三首诗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似,都具有反映时代面貌的“诗史”特点。 (2)这三首诗分别从哪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运往汴京”理解错误,是把从“汴京”抢劫来的珠宝与妇女运往塞外。(2) 第一首,元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大批缧囚、红粉等人被装上毡车运 往塞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第二首,元军破坏寺庙,抢劫财物。大量木佛、编钟等物品被 毁弃、掠夺,既表现了蒙古军队的蛮横,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第三首,北渡途中所见的 白骨如麻、破屋疏烟等景象,勾勒出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本诗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写了天下 丧乱的情形。 答案:(1)A (2)这三首诗分别从缧囚、红粉等人的悲惨命运,木佛、编钟等物品被毁弃、掠夺,北 渡途中所见的白骨如麻、破屋疏烟等景象三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6.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 80 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 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 年,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 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 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 用。①惊闻: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在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应改为“欣闻”或“喜闻”; ②“兄弟”,形容和老师的关系不合适,应改为“亲人”;③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 下),应改为“聆听”;④“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应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众多 的学生,应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答案:①“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②“兄弟”改为“亲人”;③“倾听”改 为“聆听”;④“杏林”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们”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