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教学测验(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教学测验(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在线教学测验(一)‎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披帷西向立             (2)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 ‎(3)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不迁怒,不贰过 ‎(5)垂明月之珠             (6)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7)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8)夫子矢之 ‎(9)浴,薄而观之           (10)自矜功伐 ‎(11)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12)范增数目项王 ‎(13)再,斯可矣 ‎【答案】(1)向,朝着。(2)于,向,引出动作对象。(3)新,刚刚。(4)过,犯错。(5)之,助词,的。(6)尚,久远。(7)死地,死亡的地方。(8)之,音节助词,无实义。(9)薄,迫近。(10)功,功劳。(11)和,应和,跟着。(12)数,屡次,多次;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3)斯,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虚词则需要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同样要根据句子进行分析。‎ ‎(1)披帷西向立,句意为:掀开帷帐朝西站着。向,朝着。             ‎ ‎(2)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句意为: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于,向,引出动作对象。‎ ‎(3)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句意为:但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新,刚刚。‎ ‎(4)不迁怒,不贰过,句意为: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过,犯错。‎ ‎(5)垂明月之珠,句意为:身上挂着夜明珠。之,助词,的。‎ ‎(6)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句意为: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尚,久远。‎ ‎(7)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句意为: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死地,死亡的地方。‎ - 19 -‎ ‎(8)夫子矢之,句意为:孔子就发誓说。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9)浴,薄而观之,句意为: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薄,迫近。‎ ‎(10)自矜功伐,句意为:自己夸耀功劳。功,功劳。‎ ‎(11)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句意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和,应和,跟着。‎ ‎(12)范增数目项王,句意为: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数,屡次,多次;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3)再,斯可矣,句意为:考虑两次就可以了。斯,就。‎ ‎2. 翻译下列句子 ‎(1)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答案】(1)姜氏与狐偃谋划,把重耳灌醉后带走他,重耳酒醒后,用戈追着打狐偃。‎ ‎(2)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姜氏与狐偃谋划,把重耳灌醉后带走他,重耳酒醒后,用戈追着打狐偃。关键词:醉,灌醉;遣,带走;“醒”,省略主语“重耳”;逐,追逐。‎ ‎(2)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关键词:是以,因此;让,拒绝;择,选择,这里指“舍弃”;却,嫌弃;众庶,民众;明,彰明。‎ ‎【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 19 -‎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3. 翻译下列句子 ‎(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3)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4)大王很高兴,说: “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通过)揣摩(知道)它’。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 ‎ ‎(5)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在座位上的杀死沛公,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6)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 19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3)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关键词: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摄,逼近。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因,接续。饥馑,饥荒。比及:等到。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4)大王很高兴,说: “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通过)揣摩(知道)它’。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 关键词:说,通“悦”,高兴。忖度,揣摩。“夫子之谓”是“谓夫子”的倒装。‎ ‎(5)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在座位上杀死沛公,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为寿,敬酒。毕,完,结束。因,趁机。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不,通“否”,不这样。若属,你们这些人。且,将。为所,表被动。‎ ‎(6)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越,越过。鄙,边邑,用作动词,当做边邑。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的永恒魅力 ‎①从现实人生而言,人人拒斥悲剧;可就□□来讲,悲剧是最真实的生命底色,最为客观和朴素,也最容易触动每一个人。人类不得不去面对悲剧,去体味、打量和权衡,或惊惧叹息,或沉默冷对,□□就这样发生了。悲剧加入了个人关于命运的想象和价值判断,关于道德、社稷、他者等一切复杂的结构关系。在这样的推理与辨析中,我们感受到两种长存的力量,即抵御的力量和失败的力量。失败是从世俗层面而言,若从精神层面却不一定这样命名。我们知道失败也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来自警示的价值,来自客观真实,来自与生命关系的紧密性和切近性,来自那种不可更改的宿命的启示。它的力量会久久地训诫我们,让人冷静下来,不存一丝奢望地直面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一生。‎ - 19 -‎ ‎②一个生命无论如何长与短,都有其固定的运行轨迹。在这条起伏曲折的行迹中,失败鉴别着我们,它用一双无形的手和无所不在的眼睛,给我们以鉴定。凭借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我们似乎很容易就能将屈原这位诗人的悲剧性辨识和勾画出来。他是一个执拗的坚持者、寻找者,是一个迷狂的美的寻觅者。他似乎有着强烈的爱国心,爱君王,当然也爱代表国家的所有元素,如国土江山、黎民百姓。他的责任感与生俱来,他与楚国王室有着血缘关系,是显赫的权贵。但他具备强大的超越性,这使他既孜孜于统治集团的维护,又能够从更高处俯视。其深刻的道德意义就从这里体现出来,其理性之光也在这个时刻熠熠生辉。‎ ‎③正因为如此,屈原终究未能与那个利益集团达成妥协,走向了自己的末路。那是一个七雄逐鹿、利益交拌的混乱时代,楚国内部剧烈激荡,恶浪汹涌,频频拍打人的道德堤坝,考验人的智慧,冲破人的底线。作为一个理性聪慧的诗人,屈原的选择也许并不多。留给他的不过是一出悲剧,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气,实际上就是一场人生的摧折。诗人不得不沿此走下去,向着那个无法回避的锐利质问走去,这质问就是:“生存还是毁灭?”他似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毁灭。‎ ‎④在人类历史上,这种悲壮的选择并不鲜见,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旷千古而一遇的伟大人物、《楚辞》的作者。就诗歌吟唱而言,就诗与思而言,他开创了多么辉煌的未来,做出了多么伟大的事业。然而他为此付出的是全部世俗的幸福,是人人不加犹豫便能吐出的两个字:毁灭。他用毁灭成就了空前绝后的美,完成了自己悲怆的一幕,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他踽踽独行,走完了遥邈而短促的道路,一阕一阕地完成了这些奇异的唱词,演出了一场至大至美的悲剧。‎ ‎⑤在审美方面,与这种无以伦比的悲剧相比,我们会发现其他都有些轻飘了。喜剧,我们需要;正剧,我们需要;任何艺术都自有其价值和存在的理由,但它们之间尚可以比较。我们面对的是屈原,是一位千古怀念的伟大诗人,最后投江而去。传说那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希望他高贵的躯体得以保存,就把糯米包裹在竹叶里抛向水中,饲喂那些贪婪的水族。从此民间便有了五月初五包粽子的风俗,然后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即端午节。然而滔滔巨浪之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一点都不知道。那个尊贵而绝妙的人物是怎样的归宿,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作为后来人,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留下的那些吟唱,严格讲是那些文字。也许诗人在流放中用一种旋律牵引自己的心情,时过境迁,那些曲调离得越来越远,楚地变成了一个偏僻、奇异而又旷远的角落,虽然至今还有人生活在那些地方,只不过物是人非,一切都改变了。人们记不起曲调,只记得一些传说和歌词,这些文字脱离旋律独立出来,被称之为“诗歌”。‎ - 19 -‎ ‎⑥诗人的心声化为确凿无疑的符号,变得晦涩而又隐秘,它们的连缀足以使我们一代代阐释和想象、拆解和组合,而这个过程就是探究和触摸那些悲剧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它独有的色泽、声气和调式,偶尔会在诗人的忘情吟哦中,注目昔日那些绚丽的花朵,那些苍翠欲滴的枝叶。芬芳堵塞了我们的嗅觉,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五官为之沉迷。可是这快感和陶醉却极为短暂:当我们徜徉流连之际,另一种沉郁苍茫的声音便在耳畔回响起来。是的,这是永恒的悲剧之声。我们变得沉重起来,一如既往地陷入肃穆,在深沉的思绪里感受那种不可抵御之美。‎ ‎(节选自张炜《楚辞笔记》)‎ ‎4. 根据文意,第①段的两处空格,填入的同一个词语是:‎ ‎5. 概括第③段加点词“如此”的具体内容。‎ ‎6. 第④段划线句“在人类历史上,这种悲壮的选择并不鲜见”,请另举一例加以评析。‎ ‎7. 通观全文,悲剧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 赏析第⑥段的文字。‎ ‎【答案】4. 审美 5. 屈原忠君爱国,超越世俗,既孜孜于统治集团的维护,又能够从更高处俯视。 ‎ ‎6. 布鲁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他开创了科学的辉煌未来,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燃烧的熊熊大火幻化成两个字——毁灭。那火中屹立的身影演出了一场至大至美的悲剧。 ‎ ‎7. ①悲剧让人思考命运和价值,让人思考道德、社稷等结构关系;②给予人们抵御和失败的力量,训诫人们,让人们冷静,直面生活。 ‎ ‎8. ①语言优美,运用修辞。将“诗人的心声”比作“符号”,表现其晦涩神秘;“芬芳堵塞了我们的嗅觉,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运用对称句式,表现人们忘情吟哦的情景。‎ ‎②骈散结合。“芬芳堵塞了我们的嗅觉,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五官为之沉迷”“偶尔会在诗人的忘情吟哦中,注目昔日那些绚丽的花朵,那些苍翠欲滴的枝叶”等句子,有整句有散句,彰显语言之美。③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和标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把握语言连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填写出准确的词语或者句子。‎ - 19 -‎ ‎“从现实人生而言,人人拒斥悲剧”与“可就□□来讲”构成转折关系,“悲剧是最真实的生命底色,最为客观和朴素,也最容易触动每一个人。人类不得不去面对悲剧,去体味、打量和权衡,或惊惧叹息,或沉默冷对”论述的是悲剧的特点人们对待悲剧的态度,再结合“在审美方面,与这种无以伦比的悲剧相比”和文章标题“悲剧的魅力”可知,本文旨在探讨悲剧在审美方面的价值,因此本题答案为“审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将词语放进句子当中理解。‎ ‎“如此”在第③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根据文本内容可知,需要从上文寻找“如此”指代的内容。由“他是一个执拗的坚持者、寻找者,是一个迷狂的美的寻觅者。他似乎有着强烈的爱国心,爱君王,当然也爱代表国家的所有元素,如国土江山、黎民百姓。他的责任感与生俱来,他与楚国王室有着血缘关系,是显赫的权贵。但他具备强大的超越性,这使他既孜孜于统治集团的维护,又能够从更高处俯视”可以概括出屈原忠君爱国,超越世俗,既孜孜于统治集团的维护,又能够从更高处俯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和微写作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段落关键句、观点句和文章层次等分析该段或者该文的观点,并列举与之相符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的。‎ 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如:鲁迅、杜甫、陆游、辛弃疾、哥白尼、布鲁诺等,学生只要围绕他们坚守理想信念表现他们人生的悲壮选择即可。如鲁迅面对国人的愚昧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毅然选择“我以我血荐轩辕”;布鲁诺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葬者。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这些在他所处的时代中,都使其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1600年2月17日,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由“悲剧加入了个人关于命运的想象和价值判断,关于道德、社稷、他者等一切复杂的结构关系”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 19 -‎ ‎“在这样的推理与辨析中,我们感受到两种长存的力量,即抵御的力量和失败的力量。失败是从世俗层面而言,若从精神层面却不一定这样命名。我们知道失败也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来自警示的价值,来自客观真实,来自与生命关系的紧密性和切近性,来自那种不可更改的宿命的启示。它的力量会久久地训诫我们,让人冷静下来,不存一丝奢望地直面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一生”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①语言优美,运用修辞。将“诗人的心声”比作“符号”,表现其晦涩神秘,写出人们在解读悲剧时的探究和触摸;“芬芳堵塞了我们的嗅觉,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运用对称句式,表现人们忘情吟哦的情景,写出了悲剧之美,表现人们短暂陶醉后的沉重肃穆。‎ ‎②骈散结合。“芬芳堵塞了我们的嗅觉,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五官为之沉迷”“偶尔会在诗人的忘情吟哦中,注目昔日那些绚丽的花朵,那些苍翠欲滴的枝叶”等句子,有整句有散句,彰显语言之美。‎ ‎③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和标题。“我们变得沉重起来,一如既往地陷入肃穆,在深沉的思绪里感受那种不可抵御之美”呼应标题“悲剧的永恒魅力”和“在这样的推理与辨析中,我们感受到两种长存的力量,即抵御的力量和失败的力量”。‎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白海棠和韵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那虚廊月色昏。‎ 注:无那,无奈。本诗系《红楼梦》中史湘云所做。‎ ‎(1)这首诗从题材上看,属于             诗,诗中的韵脚一共有           个。‎ ‎(2)结合诗歌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唱和之作。‎ B.“蘅芷”一句描绘了海棠花恶劣的生存环境,反衬了海棠的高洁形象。‎ C.“风里泪”“月中痕”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慨痛苦。‎ D.尾联赋予白海棠孤寂落寞的人格形象,只有明月能安慰几分。‎ ‎(3)赏析颈联。‎ - 19 -‎ ‎【答案】(1)七言律诗 5 (2)A (3)你白如凝脂就像那玉烛在风里滴干了眼泪,身上还留有皎洁月光被水晶帘隔破的斑痕。运用比喻修辞,将秋风中摇曳的白海棠花,比作白玉色的蜡烛在风中滴干眼泪,表现海棠花的洁白无瑕,用“滴干”“风里泪”与“隔破”“月中痕”的意象暗示史湘云的命运结局。‎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本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因此属于七言律诗。诗中押韵的字有“门”“盆”“魂”“痕”“昏”,因此诗中的韵脚一共有5个。‎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和韵”,应和他人诗作,用其原韵叫和韵。包括用韵、次韵、依韵三种。用韵依原韵,而不依其次序。次韵即步韵,依原韵,并依其次序。依韵依原韵,而不依其原字。故A项正确。‎ B项,“海棠花恶劣的生存环境”错误,“蘅芷阶通萝薜门”句意为:蘅芷香草萦砌盘阶连接着萝薜缠绕的园门。萝薛香草在园中或垂山巅,或穿石隙,垂檐绕柱,紫砌盘阶,到处生长。并未写其生长环境“恶劣”。错误。‎ C项,“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慨痛苦”错误,“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写秋风中摇曳的白海棠花,像白玉色的蜡烛在风中滴干眼泪,剩下一堆凝脂,洁白无瑕。在夜色中,花月相对,花儿洁白,明月皎洁,中间却被水晶帘“隔破”,于是洁白的花儿印上了道道班痕。没有“表现诗人内心的悲慨痛苦”。‎ D项,“白海棠孤寂落寞的人格形象,只有明月能安慰几分”错误,“月色昏”写出廊下夜色昏昏,长廊寂静,嫦娥业已休息,无人听起诉说幽情,因此明月不能给她安慰。‎ 故选A。‎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 19 -‎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句意为:你白如凝脂就象那玉烛在风里滴干了眼泪,身上还留有皎洁月光被水晶帘隔破的斑痕。颈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幽情。秋风中摇曳的白海棠花,像白玉色的蜡烛在风中滴干眼泪,剩下一堆凝脂,洁白无瑕。在夜色中,花月相对,花儿洁白,明月皎洁,中间却被水晶帘“隔破”,于是洁白的花儿印上了道道班痕。诗句写得极富朦胧美,富有情韵。“滴干”“风里泪”与“隔破”“月中痕”的意象,给人以枯竭断绝、欢乐成空的联想,伤感的情怀暗蓄其中。《红楼梦》常在诗词曲赋谜语中暗示人物的命运,这里,曹雪芹又一次运用了这种手法,再一次通过人物自己的诗词暗示了她的命运结局。‎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公安齐之富,无复四方之志,苟从行诸臣亦徇其欲,则终身营丘,一布衣耳。幸而从行者识高虑远,谋于桑下,载而去齐,夺其燕安之雨露,而压以祸患之雪霜,激之观浴沃盥以起其愤,激之郑文、子玉以作其忧。乃切乃磋,乃琢乃磨①,向来弛堕骄怠之气扫除咸尽,伯心勃然而生②。朝于武宫③,不失旧物④。向非夺其安齐,亦安能进文公之志而霸之耶?‎ - 19 -‎ 文公始所以眷眷于齐者,属意于二十乘之马耳。从者夺文公二十乘之马,而与文公全晋四千乘之赋,使之弃鸿毛而得泰山,可谓知取予矣。‎ ‎②苟不去齐,乌能入晋?然则策复国之勋,安得不以去齐为首乎?文公既入晋,席未及暖,已忘其初。于寺人披、头须之见⑤,忿然有不平之心。若肆行忿戮,则惧者甚众,虽幸免焚宫之变,安知他日无蒯聩、戎州之衅乎?赖披与须力抗,危言以警之,文公一闻其警,忿戾俱消,变浅陋褊急之襟量为广大易直之规模,隆宽尽下。人皆思奋以取城濮之胜,岂非披与须一警之力乎?回万里之迷途者,一呼之力也。瘳十年之废疾者⑥,一针之力也。登五霸之盛烈者,一警之力也。自披、须而视城濮诸将之功,则我源而彼流,我根而彼干,其小大轻重判然矣。此吾所以高披、须而下城濮也。‎ ‎③文公方安其小,遽夺之而使不得安于小;文公方骄其大,遽警之而使不敢骄于大。夺于前而警于后,置文公于不得不霸之地,信矣诸臣之功也!虽然,此非专诸臣之功也,其本实在于文公□。文公当出亡之初,不校君父之命,既有君人之资矣。其未安齐之前,危于渭滨,饿于五鹿,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亦非一日也。虽时有所蔽,一夺一警,初心遽还,迁移改悔,速不容瞬。若文公先无所资,二三臣者虽有斡旋之妙用,亦安所施乎?其君有如是之资,其臣有如是之用,反仅成霸业而止,此吾所以为文公恨也。吾未尝不恨文公生夫子之前,而又自恨今之学者生夫子之后也。呜呼!夫子则远矣,乃若夫子之神化,盖通万世古今为一炉冶,初未尝息也。孰谓吾生之晚乎?‎ ‎(节选自吕祖谦《左氏博议》,有删改)‎ 注释:①乃切乃磋,乃琢乃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在道德学问上钻研深究。②伯:同“霸”。③武宫:晋文公祖父晋武公的陵庙。④旧物:指国君之位。⑤寺人披、头须:寺人即宦官,名披。曾奉晋献公命至蒲城杀重耳。晋文公回国即位不久,寺人披求见,但是被晋文公拒绝。寺人披说自己当时是各为其主,现在你耿耿于怀,太不能礼贤下人了。于是晋文公就接见了他,果然得知了有人要焚烧宫殿以杀害文公的阴谋。头须:头须本来是看守财物的小仆人,重耳逃亡,他自己也携带财物出逃。晋文公回国后头须求见,晋文公借口自己要洗头没空见他,但是头须传言说晋文公作为一个国君却跟一个下人过不去,会使身边的人都惧怕。晋文公听到后,马上接见。⑥瘳:病愈。‎ ‎10.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苟从行诸臣亦徇其欲    顺从 B. 而与文公全晋四千乘之赋    整个 C. 信矣诸臣之功也       确实 - 19 -‎ D. 既有君人之资矣            资本 ‎1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耳 B. 矣 C. 焉 D. 乎 ‎12. 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a向非夺其安齐,亦安能进文公之志而霸之耶?‎ b变浅陋褊急之襟量为广大易直之规模。‎ ‎13. 请赏析第①段划曲线的句子。‎ ‎14. 文中认为晋文公能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5. 联系本文及所学课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为文公恨”?‎ ‎【答案】10. A 11. C ‎ ‎12. a句意为:如果不是当初改变安于齐国的心意,又怎能激发文公的志向而使他霸有天下呢?‎ b句意为:(文公)变浅显鄙陋气量狭小的胸襟为宽广宏大平易正直的气概。 ‎ ‎13. 运用对偶和比喻修辞,“雨露”“霜雪”比喻安逸和祸患;“夺其燕安之雨露,而压以祸患之雪霜”“激之观浴沃盥以起其愤,激之郑文、子玉以作其忧”两句对称,句式整齐,说明文公奋起的一个原因。 ‎ ‎14. ①随行大臣善于取舍;②寺人披、头须的警示;③文公本人具有统治天下的资质。 ‎ ‎15. 作者遗憾的是:文公历经被驱逐的坎坷,观浴、沃灌的屈辱,在外流亡长达19年,有忠臣劝阻辅佐,有谏臣直言警示,最终却只是成就霸业,却未能统一天下。‎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A项,句意为:如果跟随的臣子也屈从他的欲望。从,跟从。‎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 19 -‎ ‎“其本实在于文公”句意为:它的根本其实在于文公啊!“耳”,意思是“罢了”;“矣”表示感叹;“焉”,表示肯定的语气;“乎”表示疑问或反问。本句表示肯定语气,应用“焉”。‎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a句意为:如果不是当初改变安于齐国的心意,又怎能激发文公的志向而使他霸有天下呢?关键词:向,向来,先前;安,怎么;进,促进,这里指激发。‎ b句意为:(文公)变浅显鄙陋气量狭小的胸襟为宽广宏大平易正直的气概。关键词:褊急,气量狭小;襟量,胸襟度量;易直,平易正直;规模,气概。‎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 ‎“夺其燕安之雨露,而压以祸患之雪霜”“激之观浴沃盥以起其愤,激之郑文、子玉以作其忧”运用对偶修辞,“雨露”“霜雪”比喻安逸和祸患,用整齐的句式,生动的语言说明晋文公由贪图安逸向立志奋发转变的过程中,臣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交代了文公奋起的原因之一。‎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由“从者夺文公二十乘之马,而与文公全晋四千乘之赋,使之弃鸿毛而得泰山,可谓知取予矣”“苟不去齐,乌能入晋?然则策复国之勋,安得不以去齐为首乎”可知,随行大臣是文公成功的首要因素;‎ 由“回万里之迷途者,一呼之力也。瘳十年之废疾者,一针之力也。登五霸之盛烈者,一警之力也”可知,寺人披、头须的警示是其成功的源头;‎ 由“虽然,此非专诸臣之功也,其本实在于文公焉。文公当出亡之初,不校君父之命,既有君人之资矣”可知,成功的原因跟文公拥有资质分不开。‎ ‎【15题详解】‎ - 19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作者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由“危于渭滨,饿于五鹿”“安齐之富,无复四方之志”“激之观浴沃盥以起其愤,激之郑文、子玉以作其忧”可知,文公成功不易,经历诸多坎坷挫折;由“幸而从行者识高虑远,谋于桑下,载而去齐”“赖披与须力抗,危言以警之,文公一闻其警,忿戾俱消,变浅陋褊急之襟量为广大易直之规模,隆宽尽下”“文公当出亡之初,不校君父之命,既有君人之资矣”可知,文公拥有天时人和;由“其君有如是之资,其臣有如是之用,反仅成霸业而止,此吾所以为文公恨也”可知,作者认为文公的功业未竟,不能“通万世古今为一炉冶”。‎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 19 -‎ 文公安于齐国的财富,不再有征服天下的志向,如果跟随的臣子也屈从他的欲望,就会终身谋求田畴,成为一介布衣百姓罢了。幸亏跟随者见识思虑长远,在桑树下谋划,载着他离开齐国,夺了他安逸的雨露,并用祸患的雪霜来给他压力,用观看洗浴(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洗手(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的事来激起他的愤怒,用郑文、子玉来激发他的忧虑。切磋琢磨,使他从前放松堕落骄傲懈怠的习气扫除殆尽,而生出雄霸天下之心。朝拜陵庙,登上帝位。如果不是当初改变安于齐国的心意,又怎能激发文公的志向而霸有天下呢?晋文公之所以留恋齐国,倾心于二十辆兵车罢了。随行之人夺取文公二十辆兵车,却给了文公整个晋国四千辆兵车的赋税,使他丢弃鸿毛却得到了泰山,可以说知晓取舍给予获得的道理啊。‎ 如果不离开齐国,怎么能进入晋国?那么,策划复国的功勋,怎么能不以离开齐国为首要条件呢?文公回到晋国后,还没有来得及暖好席子,已经忘了他的初衷。依从寺人披、头须的见解,内心愤愤不平。如果肆意行事,愤怒杀戮,那么畏惧的人就很多,即使侥幸免于焚宫的变故,又怎知他日没有蒯聩、戎州的祸患呢?幸有寺人披、头须极力抗争,用正直的言论来警醒他,文公听到这一警示,愤怒暴戾都消除了,变浅显鄙陋气量狭小的胸襟为宽广宏大平易正直的气概,心胸宽广倾心对臣下宽容豁达。臣子们皆思奋发,从而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难道不是寺人披、头须警示的作用吗?使迷途万里的人醒悟回返,是一呼的力量啊。治愈十年废疾的,一针的力量。登上五霸盛大功业的,是一句警示的力量。从寺人披、头须来看待城濮之战各路将领的功劳,则寺人披、头须是源,而城濮之战的各路将领是流,寺人披、头须是树根,城濮之战的各路将领是枝干,他们功劳的大小轻重很清楚啊,这是我认为寺人披、头须功劳高而城濮之战的将领们功劳小的原因。‎ 文公正安于小利,突然夺取使他不能安于小利;文公正骄傲自大,突然警示使他不能骄傲自大。夺取在前,警示在后,将文公放于不得不称霸的地位,确实是大臣们的功劳啊。即使这样,这并不全是大臣的功劳,它的根本其实在于文公。文公刚开始逃亡时,不违抗君父的命令,文公已经具备了统治人民的资本了。他没有在齐国享受安逸之前,在渭水之滨遭受危难,在五鹿忍受饥饿,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并非一日之事。虽然有时有所蒙蔽,但一夺一警,立刻回归初心,改变错误,加以改正,速度之快,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到。如果文公先前没有资本,两三个臣子即使有周旋的妙计,又能在哪里施行呢?君主有这种资质,臣子有这种妙计,却只是成就霸业就停止,这是我为文公遗憾的原因。我未尝不遗憾文公在夫子之前出生,又遗憾当下的学者在夫子之后出生。唉,夫子已经很远了,至于夫子的神灵教化,大概能将古今万世冶炼于一炉,未曾停止啊。谁说我出生的晚呢?‎ 三、写作 ‎16. 有“观点”不易,有“道理”更难。请以“观点与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观点诚可贵,道理价更高 - 19 -‎ 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我们不断遇到十字路口,不断面临选择。有的人坚持自我,撞得头破血流;有的人盲目听从他人意见,最后追悔莫及,应何去何从?私以为,面临人生选择,面对不同意见,观点诚可贵,道理价更高。‎ 何为观点?就是自己面对事情的态度。何为道理?就是能够支撑观点的理由。面对自己或者他人事情,应当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更应当有理有据,有能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否则,就需谦虚谨慎,从善如流。‎ 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四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反观马云,从当年一个普普通通的英语教师再到如今叱咤风云的著名企业家。若非马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妥协,怎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蚂蚁金融、钉钉办公。因此,观点可贵,应当坚持。‎ 正如陶渊明面对晋朝社会黑暗现实,选择归隐田园独善其身,也许有人认为他不如孔子坚持奔走,不如陆游坚守信念,但是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开创了田园诗派,活出了别样的风采。岳飞面对秦桧等“求和派”的排挤,坚持抗金复国,虽功未成身已亡,却留下千古美名。中国面对新冠疫情,坚持自己的观点,采取隔离政策,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有理有据,战胜疫情,高唱凯歌。‎ 观点诚可贵,道理价更高。如果自己的观点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否则个人必将跌入深渊,企业必将遭逢末路,国家定会止步不前。唐太宗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正衣冠、明得失、知兴衰,方开创“贞观之治”的伟业;汉高祖面对自己的错误观点,信张良,用萧何,追韩信,才有了大汉基业。反观美国,面对新冠疫情,固执己见,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既陷全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又置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无理,何以立论?无理何以服人?无理,何以兴邦?‎ 观点诚可贵,道理价更高!‎ ‎【解析】‎ - 19 -‎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写好话题作文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把握文体,所谓“文体不限”指的是可以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寓言故事等,但是要文体鲜明;(2)缩小范围,护体作文构思空间开放,需要学生缩小“包围圈”,选择小切口,做到“以小见大”;(3)善于联想,拟好题目,话题作文需要学生针对话题展开联想,并力争拟出准确、凝练、含蓄、新奇的题目;(4)写出新意,要写出特色,善于独辟蹊径,构思独具匠心。‎ 材料所给话题是“观点与道理”,观点: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2.特指政治观点。道理:1.事物的规律;2. 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材料说:有“观点”不易,有“道理”更难。可见,人们对待事情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应保证自己的“观点”由“道理”,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学生可以分析二者的关系;可以阐释如何为“观点”找“道理”;可以通过记叙一件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从中得出的“道理”等。‎ ‎【立意】坚持自己的观点,更要讲好道理;空有观点是纸上谈兵,有理才能直达成功走遍天下;有“观点”,更要有“道理”;面对错综复杂的事,要有理有据;观点诚可贵,道理价更高。‎ ‎【结构】第一段:提出论点——坚持自己的观点,有充足的道理,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最真实的自己就好。‎ 第二段: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做自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第三段:坚持自己的观点、道理,做你所认为正确的,成功失败皆为英雄。‎ 第四段:坚持自己的观点、道理,做你自己想做的,无愧于自己就好。‎ 结尾:引用诗歌,重申论点,有观点,更要讲道理。‎ ‎【素材】1. 人思维包括怀疑和坚信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对我们都有积极的作用。怀疑的刺激会让坚信没有办法长存,换句话说就是,鼓动人们去追求坚信的只有怀疑的刺激,直至观点的和解。而信念有三种确立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叫固执法,指的是“坚持自己喜欢的观点,想出各种东西来支持他,用藐视与敌对避免一切与之相斥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坚持固执法的,包括动物。就如文中提到的鸵鸟,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安慰自己危险不存在。而人,就如项羽,坐拥中原,以为自己手握重兵,又单挑无人能胜,就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范增主张杀了刘邦,项羽不予采纳,最后只能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另两种信念确立的方法,权威法和先验法也有其明显的缺点。但以上三种方法也有其便利。不过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法,可以证明我们的信念不是由人为因素引起而是来自于外部的恒久事物,即某种不受我们思考影响的事物。这种方法就叫科学法。从已知的入手,观察事物,进而了解未知。我们可以用科学法来决定自己人生的道路要往哪里走。不过虽然对待信念要真诚,但是我们也要进行反思,现在持有的信念不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敢于揭穿假相,知晓真相,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至于迷失方向。‎ ‎2. ‎ - 19 -‎ 一个独立的人,是一定有自己的观点的,是一定有自己的自信的,在社会的浪潮中可以鉴定自我的。我们需要独立,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需要的都是有主见的人,那些只会听取别人意见没有主见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掉。‎ ‎3. 一味的去赞同别人的说法,跟墙头草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当不要了解真相的时候,或者没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的时候,最好是选择一句话都不要说。我们就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但要为自己的新守护着自己的观点,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知道什么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问心无愧。‎ ‎4. 现在是个信息的时代也让我们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小了,心里也是越发变得不自由了,信息时代让我们看到太多没用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也懒得去过滤了。动不动就被那些新闻给刺激了神经,一会社会肮脏不堪,一会世界充满阳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让这些东西干扰到我们呢?就是要有自己的观念跟观点才可以,然而观念跟观点是需要经过试验的,第一、观点不能害人。第二、观点要使人内心淡定。我们要做到无愧于心。‎ ‎5. 当一个人长时间的去坚持自己的时候,别人就会去妥协你。这可以说是来源于自信的表现。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要坚持自己,但是有一个限度的,否则就变成了冥顽不灵了。在没有和别人说你的想法前你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当你和别人说了你的想法后,如果别人是仍然反对你的时候,就需要想一下自己是真的想法有问题。如果一直在犹豫不决,那么就先不要做决定了,这也是对自己负责。‎ ‎【点睛】高考作文要求做到“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共有四条内容。第一条是“用词贴切”。“用词贴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形象,二是新鲜,三是传神。第二条是“句式灵活”。“句式灵活”,就是要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不同作用。句式要富于变化,包括长短变化、肯定与否定变化、主动与被动变化、语气变化等。注意整句与散句的结合、排比句的运用等。第三条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就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巧妙使用修辞手法,不但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提升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它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第四条是“文句有表现力”,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涵,字句中见情见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在考场作文中,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要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动,修辞运用恰当,使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且能给文章着色敷彩,彰显语言的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 19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