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Ⅰ卷理科数学高考真题Word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全国1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2.设复数满足,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则( ) A. B. C. D. 3.已知,则( ) A. B. C. D. 4.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最美人体的头顶至肚脐的长度与肚脐到足底的长度之比是(,称之为黄金分割比例),著名的“断臂维纳斯”便是如此。此外,最美人体的头顶至咽喉的长度与咽喉至肚脐的长度之比也是。若某人满足上述两个黄金分割比例,且腿长为105cm,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为26cm,则其身高可能是( ) A.165cm B.175cm C.185cm D.190cm 5.函数在上的图像大致为( ) 6.我国古代典籍《周易》用“卦”描述万物的变化,每一“重卦”由从下到上排列的6个爻组成,爻分为 阳爻“—”和阴爻“- -”,右图就是一重卦。在所有重卦中随机取一重卦,则该重卦恰有3个阳爻的概率是( ) A. B. C. D. 7.已知非零向量满足,且,则与的夹角为( ) A. B. C. D. 8.右图是求的程序框图,图中空白中应填入( ) A. B. C. D. 9.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则( ) A. B. C. D. 10.已知椭圆C的焦点为,过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 若,,则C的方程为( ) A. B. C. D. 11.关于函数有下述四个结论: ①是偶函数 ②在区间单调递增 ③是在有4个零点 ④的最大值是2 其中所有正确的结论的编号是( ) A.①②④ B. ②④ C.①④ D.①③ 12.已知三棱锥的四个顶点在球O的球面上,PA=PB=PC,△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E,F分别是PA,AB的中点,∠CEF=90°,则球O 的体积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小题4个小题,每个小题5分,共20分。 13.曲线在点(0,0)处的切线方程为 。 14.记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 。 15.甲乙两队进行篮球比赛,采取七场四胜(当一队赢得四场胜利时,该队获胜,比赛结束)。根据前期比赛成绩,甲队的主客场安排依次为“主主客客主客主”。设甲队主场取胜的概率为0.6,客场取胜的概率为0.5,且各场比赛结果相互独立,甲队以4:1获胜的概率是 。 16.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过的直线与C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A,B两点。若,则C的离心率为 。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17-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2,23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60分。 17.(12分)△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设 (1)求A;(2)若,求 18.(12分)如图,直四棱柱的底面是菱形,分别是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 (2)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19.(12分)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F, 斜率为的直线与的交点为A,B,与x轴的交点为P。 (1)若,求的方程 (2)若,求 20.(12分) 已知函数为的导数。证明: (1)在区间存在唯一极大值点 (2)有且仅有2个零点 21.(12分)为治疗某种疾病,研制了甲乙两种新药,希望知道哪种新药更有效,为此进行动物实验。实验方案如下:每一轮选取两只白鼠对药效进行对比实验,对于两只白鼠,随机选一只施以甲药,另一只施以乙药。一轮的治疗结果得出后,再安排下一轮实验。当其中一种药治愈的白鼠比另一种药治愈的白鼠多4只时,就停止实验,并认为治愈只数多的药更有效。为了方便描述问题,约定:对于每轮实验,若施以甲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乙药的白鼠未治愈则甲药得1分,乙药得-1分;若施以乙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甲药的白鼠未治愈则乙药得1分,甲药得-1分;若都治愈或都未治愈则两种药均得0分。甲乙两种药治愈率分别记为和,一轮实验中甲药的得分记为 (1)求的分布列 (2)若甲药,乙药在实验开始时都赋予4分,表示“甲药的累计得分时,最终认为甲药比乙药更有效”的概率, 则,其中,. 假设 (i) 证明:为等比数列 (ii) 求,并根据的值解释这种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在第22,2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2【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10分) 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1) 求和的直角坐标方程 (2) 求上的点到距离的最小值 23.【选修4-5:不等式选讲】(10分) 已知为正数,且满足,证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