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0届高三高考数学(理科)(四模)第四次测试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榆林市2020届高三高考数学(理科)(四模)第四次测试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数学第四次测试试卷 (理科)(四模)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5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 2{ | 2 0}, { | 2 1}xA x x x B y y      ,则 ( )UB A U ð ( ) A. [1,2) B. (1, ) C. [0, ) D. R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解不等式得集合 A,再求值域得集合 B,最后根据集合补集与并集概念求结果. 【详解】 2{ | 2 0} ( ,0) (2, ), { | 2 1} (1, )xA x x x B y y          U 所以 ( ) (1, ) [0, 2] [0, )UB A    U Uð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补集与并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值域,考查基本分析求解能力, 属基础题. 2.若      2 3 2mi i m R   是纯虛数,则在复平面内复数 2 1 m iz i    所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复数的乘法法则将复数      2 3 2mi i m R   化为一般形式,由该复数为纯虚数解出 实数m的值,然后利用复数的除法法则将复数 z化为一般形式,即可得出复数 z在复平面内 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 【详解】        2 3 2 6 2 3 4mi i m m i      为纯虚数,则 6 2 0 3 4 0 m m      ,解得 3m ,       3 2 13 2 1 5 1 5 1 1 1 2 2 2 i ii iz i i i i             , - 2 - 因此,复数 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所在象限的判断,考查了复数的乘法、除法法则 以及复数概念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3.已知数列{an}为等比数列,若 a3=1,a9=125,则 a5=( ) A. 5 B. 5 C. 5 D. 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相应值代入 6 9 3 aq a  可求出 2q ,再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求出 5a . 【详解】 6 9 3 125aq a   , 2 5q  ,则 2 5 3 =5a a q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基本量的求解,属于基础题. 4. 6 2 2x x      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 A. 240 B. 480 C. 448 D. 22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写出通项,然后令 的指数为 0,即可求出常数项. 【详解】展开式的通项为: 12 3 6 6 1 6 2( 2) 2 k kk k kk k xT C x C x         , 令12 3 0k  解得 4k  ,可得常数项为 6 4 5 4=16 15 42 =2 0T C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通项法研究展开式中特定项的问题,属于基础题. 5.港珠澳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是中国境内一项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 桥隊工程,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2018年 10月 - 3 - 24日上午 9时开通运营后香港到澳门之间 4个小时的陆路车程极大缩矩.为了解实际通行所 需时间,随机抽取了 n台车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这些车辆的通行时间(单位:分钟)都在[35, 50)内,按通行时间分为[35,38),[38,41),[41,44),[44,47),[47,50]五组,其中通 行时间在[38,47)的车辆有 182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 n=( ) A. 280 B. 260 C. 250 D. 2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通行时间在[38,47)的频率为0.91,根据频率的概念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由题意可知,通行时间在[38,47)的频率为  1 0.01 0.02 3 0.91    ,所以 182 0.91 n  ,所以 200n  .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和频率的概念,属于基础题. 6.已知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 1)nna n= - ×, nS 为其前n项和,则 13 24S S+ =( ) A. 11 B. 5 C. 1 D. 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通项公式代入,两两组合求解可得 【详解】 ( 1)nna n= - × , 13 1 2 3 13= 1 2 3 4 12 13 7S a a a a + + +鬃� = - + - + -鬃� - = - - 4 - 24 1 2 3 24= 1 2 3 4 23 24 12S a a a a+ + +鬃� = - + - + -鬃� + = 13 24= 7 12 5S S - ++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并项求和. 属于基础题在一个数列的前 n项和中,可两两结合求解,则称之 为并项求和.形如 =( )1 ( )n na f n- 类型,可采用两项合并求解. 7.已知定义域为 R的函数 ( )f x 满足 ( ) ( )f x f x   , ( 2) ( )f x f x   ,且当0 2x  时, 2 8l) 2 og(f x x x  ,则  47f  ( ) A. ﹣1 B. ﹣2 C. 0 D.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 据 题 意 可 知  f x 是 以 4 为 周 期 的 奇 函 数 , 再 根 据        47 4 12 1 1 1f f f f       ,由此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因为定义域为 R的函数  f x 满足        , 2f x f x f x f x      , 所以      4 2f x f x f x     , 所以  f x 是以 4为周期的奇函数, 所以        47 4 12 1 1 1 2f f f f        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以及函数值的求法,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 题. 8.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公元前 300年左右提出了欧几里德算法,又叫辗转相除法.如图, 若输入 m,n的值分别为 779,209,则输出的 m=( ) - 5 - A. 17 B. 18 C. 19 D. 2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按照程序框图逐步计算. 【详解】方法一:运行情况如下: 执行次数 m n r 1 779 209 152 2 209 152 57 3 152 57 38 4 57 38 19 5 38 19 0 所以输出的 19m  . 方法二:易知该程序是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而 779和 209的最大公约数是 19,. - 6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程序框图,属于基础题. 9.在三棱锥 P﹣ABC中,已知△ABC是边长为 6的等边三角形,PA⊥平面 ABC,PA=12,则 AB与平面 PB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2 57 19 B. 57 38 C. 133 19 D. 133 3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等体积法求出点 A到平面 PBC的距离,从而可以求出 AB与平面 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求出余弦值. 【详解】解:因为 PA⊥平面 ABC,所以 ,PA AB PA AC  , 因为△ABC是边长为 6的等边三角形,PA=12, 所以 2 26 12 6 5PB PC    , 所以 2 21 6 (6 5) 3 3 171 2PBCS     V , 设 A到平面 PBC的距离为 d , 因为 P ABC A PBCV V  ,所以 1 1 3 3ABC PBCS PA S d  V V , 所以 3 36 12=3 171 4 d  ,解得 36 57 d  , 设 AB与平面 PBC所成角为,则 36 657sin 6 57 d AB     , 所以 2 26 7 133cos 1 sin 1 ( ) 19 1957        ,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线面角,利用了等体积法,属于基础题. 10.如图是函数 (x) Asin( x )f    0 0 0 2 A p w j> > < <( , , )的图象的一部分,则要得到 该函数的图象,只需要将函数 2( ) 1 2 3 2g x sinxcosx sin x= - ﹣ 的图象( ) - 7 - A. 向左平移 4  个单位长度 B. 向右平移 4  个单位长度 C. 向左平移 2  个单位长度 D. 向右平移 2  个单位长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由图用 7 1 12 3 4 T    求出,由 ( ) 0 3 f   求出 ,由 (0) 3f  求出 3A  , 得到 ( ) 3 sin(2 ) 3 f x x    ;运用二倍角公式和辅助角公式化简 5( ) 2sin(2 ) 6 g x x p = + 利用三角函数图象平移性质得解. 【详解】如图知: ,  7 1 12 3 4 T    , 2T p p w = = , 又 0 2     sin 2f x A x    ( ) 0 3 f   , 2sin( ) 0 3 A     , 0 2   解得: 3   ( ) sin(2 ) 3 f x A x     又 (0) 3f  , sin = 3 3 A   , =2A , ( ) 2sin(2 ) 3 f x x     2( ) 1 2 3 2 =cos 2 3 2 2cos(2 ) 3 g x sinxcosx sin x x sin x x p - = += - ﹣ 52sin(2 + )=2sin(2 ) 3 2 6 x xp p p = + + 由三角函数图象平移性质得 - 8 - 5 5 52sin(2 )=2sin[2( ) ] 2sin(2 ) 2sin(2 ) ( ) 6 4 6 2 6 3 x x x x f xp p p p p p + - + = - + = + = (技巧:由三角函数图象平移性质得 5(2 ) (2 ) 3 6 2 4 x x       ) 所以 ( )g x 函数向右平移 4  个单位长度得到 ( )f x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由图象求函数 (= )+y Asin x  的解析式. 确定 ( )= + + ( 0 )0y Asin x b Aw j w> >, 的步骤和方法: (1)求 A b, :确定函数的最大值M 和最小值m,则 2 M mA - = , 2 M mb + = ; (2)求:确定函数的周期T ,则可 2 T p w得 = ; (3)求:常用的方法有代入法和五点法. ①代入法:把图象上的一个已知点代入(此时 A bw, , 已知)或代入图象与直线 y b= 的交点求 解(此时要注意交点是在上升区间上还是在下降区间上). ②五点法:确定值时,往往以寻找“五点法”中的某一个点为突破口. 11.已知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W a b a b     的右焦点 F ,过原点的直线 l与双曲线W 的左、 右两支分别交于 A、 B两点,以 AB为直径的圆过点 F ,延长BF 交右支于C点,若 2CF FB ,则双曲线W 的渐近线方程是( ) A. 2 2 3 y x  B. 3 2 4 y x  C. 2 2y x  D. 3y x 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作出图形,设双曲线W 的左焦点为点F ,连接CF 、 AF ,设 BF m ,则 2CF m , 利用双曲线的定义及勾股定理求得 2 3 am  ,进而可得出 2 3 aBF  , 8 3 aBF   ,然后利用 勾股定理可求得 2 2 c a 的值,进而可求得 2 2 b a 的值,由此可求得双曲线W 的渐近线方程. - 9 - 【详解】如下图所示,设双曲线W 的左焦点为点 F ,连接CF 、 AF ,设 BF m ,则 2CF m , 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 2BF a m   , 2 2CF a m   , 由于以 AB为直径的圆经过点 F ,且OA OB 、OF OF  ,则四边形 AFBF 为矩形, 在Rt BCF △ 中,有勾股定理得 2 2 2CF BC BF   ,即    2 222 2 9 2a m m a m    , 解得 2 3 m a , 2 3 aBF  , 8 3 aBF   , 由勾股定理得 2 2 2BF BF FF   ,即 2 268 4 9 a c , 2 2 17 9 c a   , 所以, 2 2 2 2 2 2 2 81 9 b c a c a a a      ,则 2 2 3 b a  . 因此,双曲线W 的渐近线方程是 2 2 3 y x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双曲线渐近线方程的求解,考查了双曲线定义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 于中等题. 12.已知定义在  1, 上的函数  f x ,  f x 为其导函数,满足    1 ln 2 0f x f x x x x   ′ ,且   2f e e  ,若不等式  f x ax 对任意  1,x  恒成 立,则实数 a的取值范围是( ) - 10 - A.  ,e  B.  2,2e C.  , 2e D.  ,e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导数的运算法则,求出函数  f x 的解析式,然后参数分离,将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转化 为 ln xa x   对任意  1,x  恒成立,构造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进而求出函 数的最大值,从而得解. 【详解】    1 ln 2 0f x f x x x x   ′ ,   2lnf x x x C   ,   2lnf e e e C   ,    2f e e  , 2 2e e C   ,解得 0C  ,   2ln 0f x x x   ,   2 ln xf x x     1x  , 不等式  f x ax 对任意  1,x  恒成立,  2 ln x ax x   对任意  1,x  恒成立, 即 ln xa x   对任意  1,x  恒成立, 令   ln xg x x   ,则    2 1 ln ln xg x x  ′ , 令    2 1 ln 0 ln xg x x   ′ ,解得 x e , 1 x e  时,   0g x  ,  g x 在  1,e 上单调递增; x e 时,   0g x  ,  g x 在  ,e  上单调递减, 当 x e 时,  g x 取得极大值,也是最大值,    max ln eg x g e e e      , - 11 - a e   , 实数 a的取值范围是 ,e 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具体考查导数的运算法则及利用导数 研究函数的最值问题,求出函数  f x 的解析式是本题的解题关键,属于中档题.不等式恒成 立问题关键在于利用转化思想,常见的有:  f x a 恒成立  minf x a ;  f x a 恒 成立  maxf x a ;  f x a 有解  maxf x a ;  f x a 有解  minf x a ;  f x a 无解  maxf x a ;  f x a 无解  minf x a . 二、填空题:本题共 4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3.已知 (2,3)AB   , (1, 4)AC    ,则 AB BC    _____. 【答案】 23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可根据题意得出  1, 7BC     ,然后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因为 (2,3)AB   , (1, 4)AC    , 所以  1, 7BC AC AB         , 则  1 2 7 3 23AB BC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23 .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减法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若向量 1 1( , )a x y=  , 2 2( , )b x y=  ,则 1 2 1 2a b x x y y     ,考查计算能力,是简单题. 14.若实数 x,y满足约束条件 3 0 4 3 0 3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 ,则 2z x y  的最大值为_____. 【答案】8 【解析】 【分析】 - 12 - 根据题意先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平面区域,然后分析画出直线 x﹣2y=0,通过平移直线求出目 标函数的最大值. 【详解】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如图所示, 由 2z x y  得 1 1 2 2 y x z  ,作出直线 1 2 y x ,向下平移直线 1 2 y x 经过点 A时,截距 最小而 z最大, 由 3 0 4 3 0 x y x y        得 2 5 x y      ,所以 ( 2, 5)A   , 所以 2z x y  的最大值为 2 2 ( 5) 8     故答案为:8 【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了数形结合,通过图像平移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属于基础题. 15.已知点 F 为抛物线C:  2 2 0y px p  的焦点,定点  1,2A 和动点 P都在抛物线C上, 点  2,0B ,则 2 1PF PB - 的最大值为_____. 【答案】 1 4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可以根据  1,2A 在抛物线上求出抛物线方程以及焦点坐标,然后根据抛物线定义得 出 1PF  的长度即 P点的横坐标,最后根据基本不等式以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对 2 1PF PB - 进行 转化即可得出结果. - 13 - 【详解】因为  1,2A 在抛物线上, 所以 4 2p , 2p  ,抛物线方程为 2 4y x ,焦点  1,0F , 设动点  ,P x y ,则 2 y x ,取 2y x ,则 ( ), 2P x x , 结合抛物线定义可知, 1PF  的长度即 P点的横坐标, 则 ( ) 2 2 2 1 1 1 1 44 442 4 2 PF x x xPB x x x xx x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x  时取“”号, 故答案为: 1 4 . 【点睛】本题考查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考查抛物线的定义的灵活应用,考查应用基本不等 式求最值,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计算能力,是中档题. 16.如图,将一个圆柱 2n(n∈N*)等分切割,再重新组合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几何体, 当 n越大,重新组合的几何体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体”,若新几何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 增加了 8,则圆柱的侧面积为_____,在满足前面条件且圆柱外接球表面积最小时,它的外接 球体积为_____. 【答案】 (1). 8π (2). 32 3  【解析】 【分析】 (1)由题知,表面积增加的部分为新“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设原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r, 高为 h,则可得 2 8rh  ,由公式可得圆柱的侧面积; (2)设圆柱的外接球的半径为 R,依题得    2 2 22 2R r h  ,由基本不等式可知外接球表 面积最小时 2R  ,从而可求出外接球的体积. 【详解】(1)由题知,表面积增加的部分为新“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设原圆柱的底面半径 为 r,高为 h,则可得 2 8rh 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为 2 8rh  ; (2)设圆柱的外接球的半径为 R,依题得    2 2 22 2R r h  ,所以外接球的表面积 - 14 -  2 2 2 2 24 4 2 4 4 16S R r h r h rh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r h 时, S 最小,此时 2R  ,外接球的体积 34 32 3 3 V R   . 故答案为:(1)8π;(2) 32 3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圆柱的侧面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考 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直观想象与运算求解能力. 三、解答题:共 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题~第 21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必须作答.第 22、2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 答.(一)必考题:共 60分. 17.已知 ABC 中,角 , ,A B C的对边分别为 , ,a b c,且 sin 2 sin( ) A C b c A B        (1)若 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3,求b; (2)若 4b  , 6a c  ,求 ABC 的面积. 【答案】(1) 3 3b  ;(2) 5 3 3 【解析】 【分析】 (1)先根据内角和定理诱导公式化简 sin 2 sin( ) A C b c A B        得 cos 2 sin B b c C  ,再根据正弦定理与二 倍角公式求得 3 B  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解即可. (2)由(1)得 3 B   ,利用余弦定理求得 20 3 ac  ,再利用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1)在 ABC 中, A B C    ,∴ = 2 2 2 A C B  , A B C   ∴ sin = cos 2 2 A C B      , sin( )= sinA B C , ∵ sin 2 sin( ) A C b c A B        ,∴ cos 2 sin B b c C  ,∴ 由正弦定理得 cs oin s 2 ins sin B B CC  , - 15 - ∴ sin cos 2 BB  ,∴ 2sin cos cos 2 2 2 B B B  ,∵  0,B  ,∴ 0, 2 2 B      ∴  cos 0,1 2 B  , ∴ 1sin = 2 2 B , ∴ = 2 6 B  ,∴ 3 B   , 又∵ 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3, ∴ 由正弦定理得 6 sin b B  ,∴ 6sin 3 3b B  ; (2)由(1)得 3 B   ,由余弦定理得  22 2 2 2 22 cos 3b a c ac B a c ac a c ac         , 又∵ 4b  , 6a c  ∴ 36 3 16ac  ,解得 20 3 ac  , ∴ ABC 的面积为: 1 1 20 3 5 3sin 2 2 3 2 3 S ac B     【点睛】本题考查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是中档题. 18.如图,在棱长为 2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点 E、F、G分别为 A1B1,B1C1,BB1的 中点,点 P是正方形 CC1D1D的中心. (1)证明:AP∥平面 EFG; (2)若平面 AD1E和平面 EFG的交线为 l,求二面角 A﹣l﹣G.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2  . 【解析】 【分析】 (1)先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平面 1 / /ACD 平面 EFG,由此即可证明结果; - 16 -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在求二面角中的应用,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1)连接 1DC, AC, 点 E、 F 、G分别为 1 1 1 1 1, ,A B BC BB 的中点, 1/ /EG DC , 1DCQ  平面 EFG, 1 / /DC 平面 EFG; 同理, / /AC 平面 EFG, 又 1DC AC C ,且 1DC 平面 1ACD , AC 平面 1ACD , 所以,平面 1 / /ACD 平面 EFG, 点 P是正方形 1 1CC D D的中心, AP 平面 1ACD , / /AP 平面 EFG; (2)以D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指标系,则      2,0,0 , 2,1,2 , 1 0,0,2A E D , 故    10,1,2 , 2,1,0AE D E  uuur uuuur , - 17 - 设平面 1AD E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 由 1 0 0 n AE n D E         ,可得 2 0 2 0 y z x y      ,令 1x  ,则  1, 2,1n    , 取平面EFG的法向量为  1,1,1m   ,则 0m n    , 所以二面角 A l G  的大小为 2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应用,同时考查空间向量在求二面角中的应 用,属于基础题. 19.随着 5G商用进程的不断加快,手机厂商之间围绕 5G用户的争夺越来越激烈,5G手机也 频频降低身价飞人寻常百姓家.某科技公司为了给自己新推出的 5G手机定价,随机抽取了 100 人进行调查,对其在下一次更换 5G手机时,能接受的价格(单位:元)进行了统计,得到结 果如下表,已知这 100个人能接受的价格都在   1000,3500 之间,并且能接受的价格的平均 值为 2350元(同一组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代替). 分组 一 二 三 四 五 手机价格 X(元)  1000,1500  1500,2000  2000,2500  2500,3000  3000,3500 频数 10 x y 20 20 - 18 - (1)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第一、二、三组中随机抽取 6人,将该样本看成一个总体,从中 随机抽取 2人,求其中恰有 1人能接受的价格不低于 2000元的概率; (2)若人们对 5G手机能接受的价格 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 2,N   ,其中  为样本平均数 x , 2 为样本方差 2s ,求  2350 2974P X  . 附: 39 6.24 .若  2~ ,X N   ,则   0.6826P X        ,  2 2 0.9544P X        . 【答案】(1) 3 5 ;(2)0.3413. 【解析】 【分析】 ( 1)由 10 20 20 100x y     和接受价格的平均值为 2350,可得 50x y  和 7 9 410x y  ,求得 ,x y,再由分层抽样得,在第 1,2,3组分别抽取 1人,2人,3人,根 据古典概率可得答案; (2)由题意可知 2350x   ,求得 2s ,得 ,可求得故    2350 2974P X P X        的值. 【详解】(1)因为10 20 20 100x y     ,所以 50x y  . 因为 10 20 201250 1750 2250 2750 3250 2350 100 100 100 100 100 x y           , 所以7 9 410x y  ,解得 20x= , 30y  . 因为第 1组的人数为 10,第 2组的人数为 20,第 3组的人数为 30. 所以利用分层抽样法在 60名学生中抽取 6名学生,其中第 1,2,3组分别抽取 1人,2人,3 人. 所以恰有 1人能接受的价格不低于 2000的概率 1 1 3 3 2 6 C C 3 C 5 P   . (2)由题意可知 2350x   , 又 - 19 -      2 2 22 0.1 1250 2350 0.2 1750 2350 0.3 2250 2350s             2 20.2 2750 2350 0.2 3250 2350 390000       , 所以 100 39 624   , 故    2350 2974P X P X        10.6826 0.3413 2    . 【点睛】本题考查由已知条件求得所缺的统计数据,分层抽样方法,古典概率,正态分布, 属于中档题. 20.设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 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c,0),F2(c,0),离心率为 1 2 ,短轴长为 2 3. (1)求椭圆 C的标准方程; (2)过点 F2作一条直线与椭圆 C交于 P,Q两点,过 P,Q作直线 2ax c  的垂线,垂足为 S, T.试问:直线 PT与 QS是否交于定点?若是,求出该定点的坐标,否则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 4 3 x y   ;(2) 5 ,0 2       【解析】 【分析】 (1)根据椭圆的性质以及题意可列出方程组,求出椭圆方程; (2)设直线 PQ的方程,将直线 PQ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到韦达定理,然后再设直线 PT 的方程,令 0y  ,化简可得直线 PT 必过 5 ,0 2       ,同理可证直线QS恒过 5 ,0 2       ,由此即 可证明结果. , 【详解】(1)由题意可知, 2 2 2 1 2 2 2 3 c a b c a b         ,所以 2 24, 3a b  , - 20 - 所以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 2 2 1 4 3 x y   ; (2)设直线 PQ的方程为: 1x my  ,    1 1 2 2, , ,P x y Q x y ,则    1 24, , 4,S y T y , 联立方程 2 23 4 12 1 x y x my       可得:  2 23 4 6 9 0m y my    , 所以 1 2 1 22 2 6 9, 3 4 3 4 my y y y m m        , 所以  1 2 1 22 3my y y y  , 又直线 PT 的方程为:        2 1 1 24 4y y x x y y     , 令 0y  , 则     1 1 2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4 14 8 2 24 2 y my yy x y y y my yx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2 8 2 3 5 5 2 2 2 y y y y y y y y y y          , 所以直线 PT 恒过 5 ,0 2       , 同理,直线QS恒过 5 ,0 2       , 即直线 PT 与QS交于定点 5 ,0 2  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方程,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属于中档题. 21.已知函数   lnf x x x . (1)求  f x 的图象在 x e 处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     2 f x F x b x  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1x 、 2x ,证明: 2 1 2 0x x e  . 【答案】(1) 2y x e 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 21 - (1)求出函数  y f x 的导数,求得  f e 和  f e 的值,利用点斜式可得出所求切线的方 程; (2)设 1 2 0x x  ,令   0F x  可得出 lnbx x ,由题意得出 1 1 2 2 ln ln bx x bx x    ,变形可得 1 2 1 1 2 1 2 2 ln lnx x x x x x x x    ,令 1 2 1xt x   ,由此将所求不等式转化为证明  2 1 ln 1 t t t    ,然后构 造函数    2 1 ln 1 t g t t t     ,利用导数证明出    1 0g t g  即可. 【详解】(1)   lnf x x x ,定义域为  0,  ,   ln 1f x x   ,  f e e ,   2f e  . 因此,函数  y f x 的图象在 x e 处的切线方程为  2y e x e   ,即 2y x e  ; (2)令     2 ln 0 f x xF x b b x x      ,得 lnbx x ,由题意可得 1 1 2 2 ln ln bx x bx x    , 两式相加得  1 2 1 2ln lnb x x x x   ,两式相减得  1 2 1 2ln lnb x x x x   , 设 1 2 0x x  ,可得 1 2 1 2 11 2 2 ln ln x x x x xx x x    , 1 2 1 1 2 1 2 2 ln lnx x x x x x x x     , 要证 2 1 2x x e ,即证 1 2 1 1 2 1 2 2 ln ln 2x x x x x x x x     ,即   1 1 2 21 12 1 2 2 2 1 2 ln 1 x x x xx xx x x x          , 令 1 2 1xt x   ,即证  2 1 ln 1 t t t    . 构造函数    2 1 ln 1 t g t t t     ,其中 1t  ,         2 2 2 11 4 0 1 1 t g t t t t t         , 所以,函数    2 1 ln 1 t g t t t     在区间  1, 上单调递增. 当 1t  时,    1 0g t g  ,所以,  2 1 ln 1 t t t    . 因此, 2 1 2x x e . - 22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导数求解函数图象的切线方程,同时也考查了利用导数证明函数不等 式,考查计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属于中等题. (二)选考题:共 10分.请考生在第 22、2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2.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 1C 的参数方程为 1 cos 8 1 1 sin 8 8 x y          (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sin 8cos   . (1)求曲线 1C 的极坐标方程和曲线 2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直线 l过原点且倾斜角为 0 2        ,与曲线 1C 、 2C 分别交于 A、B两个不同点(均 异于原点),且 2 2 51 2 OA OB OA OB+ × = × ,求直线 l的斜率. 【答案】(1) 1ρ sin θ 4 = , 2 8y x (2)1或 4 . 【解析】 【分析】 (1)本题首先根据 1 cosα 8 x = 以及 1 1 sin α 8 8 y = + 求出曲线 1C 的直角坐标方程,然后根据 cosx   以及 siny   即可求出曲线 1C 的极坐标方程,最后根据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 方程的转化即可求出曲线 2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首先可根据题意计算出 2OA OB× = 或 1 2 ,然后结合曲线 1C 与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得 出 2ρ ρ tanφA B× = ,最后根据 2 2 tan φ = 或 1 2 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1)因为 1 cosα 8 x = , 1 1 sin α 8 8 y = + , 所以 1 1 sin α 8 8 y - = ,曲线 1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 1 1 8 64 x y 骣 琪+ - = 桫 , 化简得 2 2 1 0 4 x y y+ - = , - 23 - 因为 cosx   , siny   , 所以曲线 1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1ρ ρsin θ 0 4 - = ,即 1ρ sin θ 4 = , 因为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sin 8cos   ,即 2 2sin 8 cos    , 所以曲线 2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8y x , (2)因为 2 2 51 2 OA OB OA OB+ × = × ,即( ) 2 5 1 0 2 OA OB OA OB× - × + = , 所以 2OA OB× = 或 1 2 , 因为直线 l倾斜角为,与曲线 1C 、 2C 分别交于 A、 B两个不同点, 所以 2 1 8cosφ cosφ 2ρ ρ sinφ 2 4 sin φ sinφ tanφA B× = × = = , 故 2 2 tan φ = 或 1 2 , tan 1  或 4,直线 l的斜率为1或 4 . 【点睛】本题考查参数方程、直角坐标方程以及极坐标方程的相互转化,考查极坐标方程的 灵活应用,可通过 cosx   以及 siny   进行直角坐标方程与极坐标方程的相互转化, 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计算能力,是中档题.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23.已知 ( ) 2 1 5f x x x= + + + . (1)解不等式   9f x  ; (2)若 a、b、 c均为正数,且 ( ) ( ) ( ) 24f a f b f c+ + = ,证明: 2 2 2 2b c a a b c    【答案】(1)  5,1 (2)证明解析 【解析】 【分析】 (1)首先可根据绝对值的相关性质将 ( ) 2 1 5f x x x= + + + 分为 2 1x   、 15 2 x    以 及 5x   三种情况依次进行讨论,然后分别求解   9f x  ,即可得出结果; (2)本题首先可以根据 ( ) ( ) ( ) 24f a f b f c+ + = 得出 2a b c   ,然后根据基本不等式 - 24 - 对 2 2 2 2b c a a b c + + + 进行化简,即可证得 2 2 2 2b c a a b c    . 【详解】(1)由题意可知, ( ) 2 1 5f x x x= + + + , 当 2 1x   时, ( ) 2 1 5 3 6f x x x x= + + + = + ,   9f x  ,即3 6 9x + < ,解得 1 1 2 x   ; 当 15 2 x    , ( ) ( )2 1 5 4f x x x x= - + + + = - + ,   9f x  ,即 4 9x- + < ,解得 15 2 x    ; 当 5x   , ( ) ( ) ( )2 1 5 3 6f x x x x= - + - + = - - ,   9f x  ,即 3 6 9x- - < ,无解, 综上所述,  5,1x  , (2)因为 a、b、c均为正数, 所以 ( ) 3 6f a a= + , ( ) 3 6f b b= + , ( ) 3 6f c c= + , 因为 ( ) ( ) ( ) 24f a f b f c+ + = , 所以3 6 3 6 3 6 24a b c+ + + + + = ,化简得 2a b c   , 因为 2 2 2 2 2 2 2b c a b c a a b c a b c a b c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b c a b c a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 + + + + 匙 + � 2 2 2 4b c a= + + = ,当且仅当 a b c  时取“”号, 所以 2 2 2 2b c a a b c    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不等式的证明,可通过应用绝对值的性质对绝对 值不等式进行去绝对值,从而求解绝对值不等式,考查基本不等式的灵活应用,考查化归与 转化思想,考查计算能力,是难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