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课时作业:5-2 染色体变异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13 染色体变异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A ) A.染色体数增加一条 B.染色体片段移接一段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增加 D.染色体片段颠倒 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而细胞内染色体数增加一条,则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析:染色体变异是引起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而碱基的变化为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用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基因突变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在细胞水平上的变异 B.基因突变只能通过基因检测,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比较染色体进行检测 C.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数目改变 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最终都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解析:基因突变不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和位置,只是DNA分子上某一个基因内部碱基种类、数目的变化,只改变基因的结构组成,产生新的基因,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 4.如图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部分图解,在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接受花粉的植株是( C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解析: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需要两次传粉:第一次传粉是将二倍体西瓜植株(乙)的花粉传到四倍体母体植株(丙)上;第二次传粉是为了提供生长素刺激(丁)子房发育成果实。 5.四倍体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列有关水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多选)( ABC ) A.四倍体水稻的配子形成的子代含两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 B.二倍体水稻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表现为早熟、粒多等性状 C.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D.单倍体水稻是由配子不经过受精直接形成的新个体,是迅速获得纯合子的重要方法 解析: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所以四倍体水稻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四倍体水稻,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籽粒大,籽粒数目减少,发育周期延长,表现为晚熟。二倍体水稻的花粉形成的个体高度不育,不能形成正常配子,所以无法形成米粒。 6.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正确的描述是(多选)( ABD )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解析:A项中因为间期所占周期时间长,所以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B项中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在视野内看到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细胞;C项中因为观察的标本已经是死细胞,所以没法看到动态的变化;D项中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是一样的。 7.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请回答: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RrBb的植株。 (2)为获得上述材料,应采用基因型为RRbb和rrBB的两亲本进行杂交。 (3)在培养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可育(填“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结实(填“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为24条。 (4)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为植株,该植株的花粉表现可育(填“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结实(填“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为24条。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自然加倍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基因型纯合,花药壁植株基因型杂合。 (6)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是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植株。 解析:(1)基因型RrBb的植株能产生各种组合的配子,能培育出各种单倍体。(2)RRbb和rrBB的两亲本杂交能获得RrBb的个体。(3)单倍体经加倍后,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染色体能正常进行联会配对,产生可育的配子。经受精作用形成正常的可育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24条。(4)花药壁细胞含有成对的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4条,在培育过程中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可育的配子。(5)自然加倍植株基因型是纯合的,而花药壁植株会出现不同基因型的个体。(6)根据纯合子自交后代无分离的特点,将两种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后代中无分离的即表型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自交后代中有分离的,即表型不一致的是花药壁植株。 1.一株同源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其异常联会形成的部分配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图中表示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 B.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 C.该玉米单穗上的籽粒基因型相同 D.该植株花药培养加倍后的个体均为纯合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变异等问题,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示的联会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前期,A错误;由异常联会图示可知,同源染色体中的三条染色体可移到一个细胞中,而另一条染色体可移到另一个细胞中,因此,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有的染色体数目异常,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B正确;该玉米单穗上的籽粒可由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后形成,因此基因型可能不同,C错误;该植株花药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染色体加倍后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或aaaa,前者是杂合子,后者是纯合子,D错误。 2.某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染色体断片发生了颠倒 B.染色体发生了断裂和重新组合 C.该变异是由染色单体分离异常所致 D.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出现了重复和缺失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并能正确判断的能力。分析图形可知,变异前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不一样,又非性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二者的染色体段片发生了交换,属于易位,染色体段片并没有颠倒,A、C错误;从图形分析,两条染色体先发生了断裂,断片交换后又重新组合,B正确;染色体的段片发生了交换,遗传物质没有重复和缺失,D错误。 3.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如图为其体内的某个细胞,则( B ) A.若图中基因位点1的基因为A,而位点2和4为B与b,则该细胞有可能发生了互换 B.该图所示细胞内有4个染色体组 C.该状态下的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D.该细胞中位点2与4所在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位点2与4上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判断该生物为二倍体,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位点2和4所在的染色体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正常情况下其基因组成是相同的,其上的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若位点2和4的基因分别为B与b,最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一般情况下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互换和基因重组。 4.下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细胞畸变率(%)=×100%]的影响。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高 B.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均有致畸作用 C.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D.秋水仙素不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信息给予题,仔细审题就会很轻松地找出正确答案。看清楚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含义,则很容易发现A、C项错误,B项正确;秋水仙素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项错误。 5.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植株再进一步作如下图解所示的处理(甲与乙杂交→丙),请分析回答: (1)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aa,属于四倍体。 (2)用乙植株的花粉直接培育出的后代属于单倍体,其基因型及其比例是AAAaaa=141。 (3)丙植株的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基因型有4种。 解析: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其基因型为Aa,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属于四倍体。乙植株的花粉直接培育出的后代为单倍体,乙植株AAaa产生花粉时A与A、A与a或a与a分离,再两两结合,形成的配子AAAaaa=141,发育成的单倍体也是这样。甲与乙杂交→丙,甲产生A、a两种配子,乙产生AA、Aa与aa三种配子,两两结合发育成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Aa、Aaa、aaa四种,有3个染色体组。 6.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位置会不断发生运动变化,为了探究引起染色体运动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假设:染色体的运动与纺锤体有关。 (2)实验器材:洋葱、相差显微镜(能观察活体细胞的生长、运动、增殖情况及细微结构)、切片机、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清水、吸水纸、染色剂(不影响细胞活性)、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提示:秋水仙素的作用速度非常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实验原理: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实验步骤: ①取培养好的洋葱切取根部尖端2~3 mm数根,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编号为A和B,用切片机将每根洋葱的根尖纵切成薄片,染色制成临时装片。 ②在A组盖玻片的一侧滴上少量秋水仙素,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在B组盖玻片的一侧滴等量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③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运动。 ④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A、B两组的染色体在分裂后期都向两极移动,则染色体运动与纺锤体无关;若B组的染色体在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而A组的染色体在分裂后期不向两极移动,则染色体的运动与纺锤体有关。 解析:本实验关键是设置清水和秋水仙素的对照,通过观察染色体的位置变化来探究染色体运动的原因。 本实验的原理: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该实验是一探究实验,且本实验中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故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其实验步骤大致如下:第一步:取材、分组、编号;第二步:设计对照实验;第三步:观察、记录结果;第四步: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