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南二高2019—2020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 ‎1. 下表为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武器和刑罚统计情况(部分)。这反映出商朝 A. 强制性权力已出现 B. 对外征战十分频繁 C. 实行严刑峻法统治 D. 社会始终动荡不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把人的手脚铐起来、把人关进监状、把人活埋等刑罚可以看出商朝已经是国家,出现强制性权力,故选A;材料中出现人拿着武器不能说明征战十分频繁和实行严刑峻法从法家思想出现才开始,BC错误;材料不能显示社会动荡不安,D错误。‎ ‎2.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A. 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 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 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 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1 -‎ 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 ‎3. 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 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 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 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地域具有产业特色。A正确;‘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不等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B排除;朝贡贸易不追求商业利润,材料反映的不属于朝贡贸易,C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区域分工,不是对外贸易的地位,D排除。故选A。‎ ‎4. 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 A.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C. 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D.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实学等主张可知,其思想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提出反对君主专制,与受到民主思想影响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顾炎武的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B项错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C项错误。‎ ‎5. 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 11 -‎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1851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小农经济的问题,故A项排除;户部银库数置银数的变化是由于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故B项排除;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故C项错误。‎ ‎6. 1903年清政府开设了经济特科考试。首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博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有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材料表明 A.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了教育改革 B. 科举考试不再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C. 政府各级官吏均由新式人才担任 D. 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时间可知正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经济特科考试的开设表明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故D正确;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故A错误;据首场题目可知,仍然没有超出“礼、仪、德”等儒家思想范畴,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才的任用,C错误。‎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 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 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 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 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答案】B ‎【解析】‎ - 11 -‎ ‎【详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的工业符合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标准,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上海工业的发展虽然与其是通商口岸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D项表述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8. 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强调这件事“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高度评价,C项正确;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与粉碎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AB两项错误;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讯卫星,与材料中“文革”时期,“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说法不符,D项错误。‎ ‎9. 针对“现代化是否导致西方化”的问题,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的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或称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是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下列对亨廷顿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西方化 B. 平等、开放、包容是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 C. 各国的发展道路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 D. 西方文明的价值在于其发展的普遍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 11 -‎ 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其意在强调各国的发展都是具备自身的特点的,各国的发展道路都要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故C符合题目的要求;A项说法错误,“必然”一词太绝对;材料中没有体现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文明的特殊性,故D项错误。‎ ‎10. 列宁在1899年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这一观点 A. 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实际 B.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C. 预示了俄国革命爆发的可能性 D. 指明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列宁指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11. 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英国仅1.3倍,法国为1.6倍。1870~1913年,各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为6%,德国则从13%上升到16%。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是 A. 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B. 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 C. 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 D. 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和工业生产总额已经远远高于英、法等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三国对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不同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德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如英法,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展开,故B项错误;D项是材料信息的表述,不是原因,故错误。‎ ‎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如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非洲国家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石油输出国等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 A 经济区域化发展迅速 B.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C. 旧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D. 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答案】C - 11 -‎ ‎【解析】‎ ‎【详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以亚非拉独立国家为主体组成的一系列地区性、洲际性和国际性的组织,这一状况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崛起,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从而冲击着当时的两极格局,故选C;材料中的各种组织并不都是经济组织,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解放运动兴起,B错误;殖民体系瓦解在20世纪90年代,D错误。‎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采取圈地运动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而是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1862年林肯政府的“宅地法”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农庄总数由1860年的二百万个増加到1900年的五百七十三万七千个。为了改变落后面目,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展览等方式,掀起改草农具的热潮。南北战争后,又开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开初,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仅够糊口,1860年提高到能满足4.5人的需要,到1900年就能满足7.67人的需要,人均粮食产量约二千斤左右。‎ ‎——据戴志先《十九世纪美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的联結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约60%,带动农户数量占全部农户数量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域已从沿海扩展到了中西部地区,由养殖业扩展到了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等。‎ ‎——据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一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农业取得大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答案】‎ - 11 -‎ ‎(1)推动“西进运动”,实行适应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宅地法》和南北战争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布局;结合两次工业革命,提高农业生产力;政府从资金、政策、教育、科技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2)趋势: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 成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显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地方政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中央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 ‎(3)从战略高度看待农业现代化;重在创新;实事求是,发展本国特色 ‎【解析】‎ ‎【详解】(1)据材料“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可知,推动“西进运动”,实行适应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据材料“1862年林肯政府的《宅地法》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南北战争后,义开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可知,《宅地法》和南北战争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布局;据所学可知,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农业生产力提高;据材料“为了改变落后面目,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展览等方式,掀起改草农具的热潮。”可知,政府从资金、政策、教育、科技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2)趋势:据材料“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可知,其趋势是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 成因:据所学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地方政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中央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等方面回答。‎ ‎(3)据所学可从战略高度看待农业现代化、重在创新、实事求是、发展本国特色等方面回答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世界交通以来,人类对于国家之观念,大别为三种:‎ 一、以国不存在谓不必要者、以为人类之平福,发生于互助,互助者,人与人之关系,而家,而市,而国,而邦,皆不过一种历史上之过渡,然以经济制度之关系,而国家一物,乃为人类互相残杀之根本,是谓级端之“大同主义”。‎ 二、承认自己国家之存在,而同时以同等之理由,承认他人国家之存在,而尊重之者。法国卓莱氏所谓“大国家主义”者也。‎ 三、承认自己国家之存在,而同时否认他人国家之存在,以为他人国家之存在,根本上与自己国家存在不相容。此则近世所谓德国学派之“国家至高主义”者也。‎ - 11 -‎ ‎——蒋百里《国防论》(1937年)‎ 评析材料中的国家观念(任意一种或全部),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念,特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材料中的第二种观念认为,国家间应该尊重彼此的存在并平等相待,此观念正确,值得我们推崇。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受到日本朝野的尊崇。1931~1945年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不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而且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联盟的斗争,捍卫了世界各国民族独立与平等。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总之,不论古代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或“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国家观或国际观),还是当今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了国家间彼此尊重和平等相待。‎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评析材料中的国家观念(任意一种或全部),得出结论”,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价。以第二种观点为例。根据材料“承认自己国家之存在,而同时以同等之理由,承认他人国家之存在,而尊重之者。法国卓莱氏所谓‘大国家主义’者也。”可知,材料二观点主张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应当表明态度,即对这一结论表示尊重。列举史实方面,由于题干中没有时间空间限定,因此可以列举中国古代的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到日本。也可以列举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联盟的斗争,捍卫了世界各国民族独立与平等。还可以列举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最后对评析过程进行总结,结合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理念以及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升华。‎ ‎15. 材料 ‎ - 11 -‎ ‎ 新中国成立后,从宪法到政府组织法均设有专门的国家荣誉条款,并出台了授勋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以勋章奖章制度、国家荣誉称号表彰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为基本内核的国家荣誉制度。文革期间,屡遭破坏;改革开放后,再次启动。除不断修订《宪法》中对国家荣誉制度的相关规定外,还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尤其是2015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涉及武警类、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2007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2019年9月17日,授予叶培建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经中共中央批准,称号颁授仪式于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据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建国以来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发展的意义。‎ ‎【答案】(1)起步早,注重立法;种类多,领域全面;构建起较完整的体系;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 ‎(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初步形成了以勋章奖章制度、国家荣誉称号表彰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为基本内核的国家荣誉制度”、“2015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等信息并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我国建国以来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主要是起步早,注重立法;种类多,领域全面;构建起较完整的体系;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 ‎(2)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内容可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调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角度分析其意义。‎ ‎16. 材料 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1945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朝鲜、韩国成立之后,美国和苏联相继撤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取得在韩国长期合法驻军权。1991年苏联解体后,朝韩关系总体趋向缓和,韩国人民反对美国驻军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 ‎——摘编自李华《从威慑、遏制到制衡——论驻韩美军历史角色的转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 - 11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坚持在韩驻军对亚太地区局势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后期,美苏根据雅尔塔协议分头进军朝鲜半岛的结果;美苏分别扶持占领区建立政权;两种不同社会性质和矛盾的对立。‎ ‎(2)影响:不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不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导致朝鲜半岛人民的反美情绪上升。有利于美国推行亚太战略。‎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 “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1945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协议、占领扶持、社会性质和矛盾等方面,简析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美国取得在韩国长期合法驻军权”,“韩国人民反对美国驻军的呼声日益高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亚太局势、美国势力发展、朝美关系和朝核问题解决等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坚持在韩驻军对亚太地区局势的影响。‎ ‎17. 材料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此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摘编自艮谦斋《北宋沈括百科全书式笔记(梦溪笔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成书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括及其《梦溪笔谈》。‎ ‎【答案】‎ - 11 -‎ ‎(1)背景: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时期科技的进步;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特点:是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总结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历史现象;具有世界性影响。‎ ‎(2)简评: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解析】‎ ‎【详解】(1)背景:据材料“《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及科技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特点:据材料“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可得这是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据材料“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可得它总结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历史现象;据材料“《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可得它又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2)据材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可得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材料“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可得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 ‎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