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第二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第二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

第二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概括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和地区差异 ‎2.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措施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知识导图 一、城市化 ‎1.含义与标志 含义 标志 人口 在空间上集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产业活动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土地利用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意义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三、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 特点 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快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问题 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居民陆续外迁,市中心区出现衰落迹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压力,对生态造成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四、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 ‎(1)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等。‎ ‎2. 地貌 改变原有地表形态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 河流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 生态 干扰和破坏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3. 土地利用 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就业方式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聚落景观 乡村景观被城市景观所取代 人类活动 人口与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文化 改变地方文化,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城市病 ‎1.原因 ‎2.问题 ‎3.逆城市化 ‎(1)原因 ‎(2)表现 六、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6.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标志与动力 ‎(1)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衡量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 ‎(2)动力 ‎2.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3.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化 大小 高(70%以上)‎ 低(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判读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距离 城市自身发展 主要发生国家 郊区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 居民、企业迁往郊区 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 发展中国家 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居民及工商业迁往农村或小城镇 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发达国家 ‎1.(2018·太原诊断)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2)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 解析: 第(1)题,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小;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 第(2)题,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由于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答案: (1)D (2)D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变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3.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圾 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学法指导]‎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2.(2018·湖北联考)家住我国东部某三线城市的王女士,准备在当地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王女士考察了数家楼盘,并选取了四组做了下表。据表完成(1)~(3)题。‎ 楼盘 均价(元/m2)‎ 用地面积(m2)‎ 楼房走向 容积率(%)‎ 建蔽率(%)‎ 甲 ‎5 800‎ ‎9 500‎ 南北 ‎140‎ ‎50‎ 乙 ‎4 500‎ ‎6 800‎ 东北—西南 ‎300‎ ‎60‎ 丙 ‎2 800‎ ‎13 000‎ 东西 ‎270‎ ‎30‎ 丁 ‎3 600‎ ‎8 600‎ 西北—东南 ‎180‎ ‎50‎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1)房价构成中,土地价格所占比重较大。四个楼盘中,甲楼盘均价最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靠近学校,属学区房   B.远离市区,空气清新 C.城市中心,交通便利 D.靠近河流,属江景房 ‎(2)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果布局不当,楼房之间经常会因“狭管效应”出现瞬时强风。上表四个小区中,最容易出现瞬时强风的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3)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中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宅必须设置电梯”。按此标准,下列楼盘必须设置电梯的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依题意,房价构成中土地价格占比较大,由此可推测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而影响地价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城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利程度,故甲楼盘均价高,最可能原因是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第(2)题,该地处于我国东部,盛行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东北—西南走向的楼盘与风向垂直,容易导致风力在楼房一侧积聚,而在两楼间的通道因与风向一致,可能使向风一侧气流瞬间进入通道,造成狭管效应而出现瞬时强风(见下图)。‎ 第(3)题,依据容积率和建蔽率含义,可判断容积率/建蔽率=楼层,经计算可知,丙楼盘楼层为9层,故必须设置电梯。‎ 答案: (1)C (2)B (3)C 考向一 雨水花园的功能 ‎(2015·课标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关键点拨] 雨水花园增加了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以有效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度和程度。‎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材料可知在“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 C 考向二 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2015·课标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三 城市化对居住条件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第(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答案: (1)D (2)B 城市热岛效应透析 ‎(1)原因。‎ ‎①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②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利于散热。‎ ‎(2)影响。‎ ‎①增强空气对流,形成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导致市区降水多,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如下图所示:‎ ‎②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市区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3)措施。‎ ‎①增加绿地面积。‎ ‎②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 ‎③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④在城郊之间建立绿化带,防止郊区污染物流入城市。‎ ‎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城市化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1995~200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解析: 第(1)题,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国家人口政策影响。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1995~200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 (1)D (2)C ‎2.立足区域认知,考查城市化的影响 ‎(2018·江淮三模)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结构变化深受经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导致地价惊人增长,住宅建设向外蔓延;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地价持续下跌,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另一方面,自1980年以来,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加剧了东京都市圈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郊区环境恶化 B.中心区交通便捷 C.郊区地价上涨 D.中心区房价适中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势头减弱是因为 (  )‎ A.人口少子化 B.人口老龄化 C.收入减少 D.土地供应紧张 解析: ‎ 第(1)题,泡沫经济崩溃后东京都市圈中心区地价开始回落,由此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建设,带动了诸多价格适中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供给,这些新增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吸引了不同人群的迁入。第(2)题,由于日本人口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由此出现的人口少子化现象导致家庭户均人口数持续减少,所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的势头减弱。‎ 答案: (1)D (2)A 高考常考的图表系列 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十二) 城市化进程图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常考图示]‎ 图1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图2 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图4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等。‎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右图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应用体验]‎ ‎1.(2018·广西模拟) 2015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 116万人,比2014年年末增加约2 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 346万人,减少约1 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6.1%。读1949—201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 B.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远远多于城市人口数量 C.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大部分发达国家水平 ‎(2)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是(  )‎ A.提高城市房租水平,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B.适度超前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提高制造业、服务业运输流通费用 D.严格限制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 解析: 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2015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6.1%,说明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表现出的现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水平。第(2)题,适度超前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房租水平,提高制造业、服务业运输流通费用,限制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均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答案: (1)A (2)B ‎2.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两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两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中,A、B两城市化的特点。‎ 解析: 第Ⅰ阶段,分别在河流入海口处、干支流交汇处形成A、B两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第Ⅱ阶段显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说明人口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导致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第Ⅲ阶段,两城市连成一片,此地带人口密度都较大,区域间差异不明显,说明形成大城市带。‎ 答案: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两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