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新人教版

  专题 13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 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5.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 成的。 6.体液免疫过程中,浆(效应 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7.细胞免疫过程中,T 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进而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使其裂解死亡。 8.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 B)细胞,且一个浆(效应 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9.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10.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抗原;二次免疫反应快,产生抗体多。 11.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 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清除。 12.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1.(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 HCO -3 参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 [知识依托] 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②血浆 pH 的稳 态与血浆中的 HCO-3 、HPO 2-4 等离子有关。 [解析] 选 C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 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血浆 pH 的稳定与 HCO-3 、HPO 2-4 等离子有关;血浆渗透压的 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2012·上海高考)右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 表示三种细胞 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 Y 中渗透压会升高 B.X 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 Z 进入 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 X 的 pH 降低 D.X、Y、Z 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 [知识依托] ①内环境成分中,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 间相互渗透,淋巴单向流动,将大分子物质运回血浆。②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选 D 据图可知:X 是组织液,Y 是血浆、Z 是淋巴。X、Y、Z 理化性质的稳定 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 D 选项错误。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 的渗透压升高。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 浆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 pH 降低。 3.(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了稳态失调的相关知识。 [知识依托] ①淋巴回流将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运回血浆。②过敏反应是相同过敏原 二次侵入人体内引起的机体反应。③体液中水分、无机盐易在病理状态下丧失。 [解析] 选 D A 项,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 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B 项,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 C 项,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D 项,腹泻可引 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 4.(2012·重庆高考)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 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 T 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 B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 T 细胞吞噬消化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 [知识依托] ①抗原物质具有大分子性。②接种疫苗引发人体的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 抗体。③淋巴因子是由受抗原刺激的 T 细胞产生的。④彻底消灭机体的病毒是由吞噬细胞完 成的。 [解析] 选 B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不是小分子物质;初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在没有明 显症状表现的情况下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效应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效应 B 细胞分泌抗体, 而淋巴因子由 T 细胞释放;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而不是 T 细胞吞噬消化。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 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 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 行命题。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 2013 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 疫的过程、功能、应用等进行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行考 查。 内环境的组成及功能 [例 1] 下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 等物质 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淋巴,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细胞内液;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人体的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④不属于内环境; 肝糖原的分解在④中进行。 [答案] B 内环境的组成、功能及相关分析 (1)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 (2)几种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分析: ①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③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④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一般是淋巴或血浆。 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3)分类详解内环境的物质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 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等。 (4)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①乳酸和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 pH 的稳态。 ②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       B.麦芽糖 C.Ca2+ D.激素 解析:选 B 麦芽糖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因此 麦芽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C.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 解析:选 D 葡萄糖进入内环境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体内存在体温调节机制,使内环境 的温度保持在 37℃左右;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完成;内环境稳态主要由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维持。 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例 2] (2012·广东高考)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解析] 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病原微生物在 突破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 细胞和 B 细胞均可以产生记忆细胞;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答案] B 1.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的功能 (1)T 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 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 液免疫功能大部分丧失。 (2)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 的物质: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图解记忆细胞的再次免疫 (1)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 住”入侵的抗原。 (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 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特点: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因此,相同抗原再 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 3.准确判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 3.下列有关参与免疫过程的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是一种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的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 T 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C.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一定需要 T 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D.人体内 T 细胞和浆细胞核 DNA 分子数量相同,细胞器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解析:选 D 吞噬细胞既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第二道防线),又能在特异性免 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病原体等),但吞噬细胞仅仅是免疫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浆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抗原;有的抗原可直接刺激 B 细胞,使其增殖、 分化成浆细胞;人体内 T 细胞和浆细胞核 DNA 分子数量相同,但细胞器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4.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 2、细胞 3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 4 中含有合成物质 a 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 5 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解析:选 B 据图可知,细胞 1 为吞噬细胞,细胞 2 为 T 细胞,细胞 3 为 B 细胞,细胞 4 为浆细胞(效应 B 细胞),细胞 5 为记忆细胞,物质 a 为抗体。T 细胞和 B 细胞均起源于造 血干细胞。细胞 1~细胞 4 中均含有抗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抗体基因。细胞之间的识别是根 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来完成的。记忆细胞有分裂能力。 一、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 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1.T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乏 T 细胞几乎无特异性 免疫。 2.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当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则通过细 胞免疫发挥作用。 三、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及功能 项目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 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 T 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 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 T 细胞 T 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 细胞或 T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四、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比较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诱发 物质 过敏原(具个体差异) 抗原(不具个体差异) 本质 球蛋白 球蛋白 分布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或某些血细 胞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 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 机体第一次接触就发生免疫反应 结果 刺激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选 D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液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含 有 CO2、尿素等,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入淋巴的 量较少;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2.(2012·合肥二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 /HPO 2-4 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 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选 D 饮水不足,通过调节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 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缓冲体系只是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主要组成 体系;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才是稳态。 3.(2012·佛山一模)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与蛋白质无关 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 D.若血浆中检验出 HIV 抗体,说明该患者曾被 H5N1 病毒感染 解析:选 C 血细胞不是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等;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无机盐含量,也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病理性溶血是指红 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造成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偏高;抗原和抗体存在特异性,被 H5N1 病毒感染,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 H5N1 抗体。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会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人体内任一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都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C.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的 D.内环境的稳态都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实现的 解析:选 C 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会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乳酸钠 和碳酸,碳酸不稳定,会分解成水和 CO2,因此血浆的 pH 维持相对稳定,仅在 7.35~7.45 的较小范围内波动。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并非都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如红细胞的内环 境是血浆。免疫系统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实现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5.(2012·临沂一模)当甲肝病毒侵入某人体后引起甲肝,接触甲肝病毒侵入的细胞并 导致该靶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效应 T 细胞 C.B 淋巴细胞 D.T 淋巴细胞 解析:选 B 对侵入细胞的病毒进行的免疫是细胞免疫,接触甲肝病毒侵入的细胞并导 致该靶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效应 T 细胞。 6.下图表示人体某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 a 是吞噬细胞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 b 能大量分化成细胞 c C.图中 d 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作用 D.若 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T 淋巴细胞 解析:选 A 图中,c 是浆细胞,d 是抗体,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同种抗原再次进入 人体,细胞 b(记忆细胞)能大量增殖分化成细胞 c(浆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HIV 主要攻击 T 淋巴细胞。 7.下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 3 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解析:选 C ①是淋巴因子,⑤是抗体,两者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图示中 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能力;二次免疫时除 B 细胞外,记忆细胞也会增殖分化形成 ③浆细胞;若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的细胞则会产生自身免疫病。 8.(2012·深圳模拟)我国许多地区有计划地接种“流感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 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B 细胞、T 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 B.T 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 T 细胞 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流感病毒 D.“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解析:选 B 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其作用是诱发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浆细胞 不能再进行分裂;“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 T 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 应 T 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疫苗”已经过处理,低毒,且 本身就是抗原。 9.(2012·珠海一模)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5N1 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免疫反应(A、 B 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 A.禽流感病毒 H5N1 侵入机体后,能刺激 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 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 B.A 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 H5N1 清除 C.T 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 D.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 B 物质,B 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解析:选 D 图为细胞免疫过程,A 物质是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抗体是由浆细胞 产生的,效应 T 细胞不能产生抗体;T 细胞成熟于胸腺。 10.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极高。当人体感染 HIV 时(  ) A.机体依靠非条件反射立即作出反应 B.T 细胞能对侵入的 HIV 进行攻击 C.RNA 病毒疫苗都可有效阻止其扩散 D.HIV 能抑制 T 细胞产生抗体等物质 解析:选 B 人体感染 HIV 时,机体依靠免疫系统作出反应;疫苗属于抗原,抗原具有 特异性,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制出有效阻止其扩散的 HIV 病毒疫苗;T 细胞不能产生抗体,能 够产生抗体的是效应 B 细胞(浆细胞)。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中 A、B、C 表示三种体液,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 (1)A、B、C 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将导致体液 ________增多;HIV 能特异性攻击________细胞。 (2)如果①为淀粉,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发生了③与②之间的转换,则③表示 ________,此时________(激素)分泌量会降低。 (3)核酸水解的初级产物是________,共有________种。如果要观察核酸的分布,可以 用________________染色剂染色。 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图中 A、C、B 分别为血浆、组织液、细 胞内液,其中属于内环境的是 A、C。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血浆渗透压变小,导致组织液增多;HIV 侵入人体后,特异性攻击 T 淋巴细胞,并最终使人 体免疫系统崩溃。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 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来调节血糖平衡。核酸(DNA 和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 酸,因此核酸水解的初级产物是核苷酸,共有 8 种,用甲基绿—派洛宁(或甲基绿—吡罗红) 染色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1)A 和 C C(或组织液) T 淋巴 (2)肝糖原 胰岛素 (3)核苷酸 8 甲基绿—派洛宁(或甲基绿—吡罗红) 12.(2012·青岛模拟)某同学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 呈阳性(+)(说明:“+”表示有,“-”表示没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该 同 学 并 没 有 注 射 过 乙 肝 疫 苗 , 就 此 检 验 结 果 请 你 分 析 可 能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 图 解 表 示 乙 肝 病 毒 ( 含 有 DNA) 感 染 人 体 过 程 中 的 遗 传 信 息 的 流 动 方 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乙肝病毒外壳蛋白制成的乙肝疫苗,注入机体之后,将作为________物质,使 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________。 (4)该同学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被铁钉扎破了脚,及时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进行治疗,已 知破伤风杆菌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因而能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据此分析甘氨酸相 当于一种________,它能使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信号向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解析:(1)该同学体内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这说明该同学可能曾感染乙 肝病毒后痊愈了或者输入含乙肝抗体的血清、注射过乙肝疫苗。(2)乙肝病毒(含有 DNA)感 染人体过程中没有出现逆转录、RNA 的复制两个过程,故遗传信息的传递如下: (3)由乙肝病毒外壳蛋白制成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把抗原传 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B 细胞增殖分化成大量浆细胞和少量 记忆 B 细胞。(4)神经末梢释放的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阻止突触中化学信号向 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答案:(1)该同学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或输入含乙肝抗体的血液或其他合理答案) (2) (3)抗原 B 细胞 记忆(B)细胞 (4)(抑制性)神经递质 化学 电 13.(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 程如图 1,结果如图 2。 (1)实验中,对 B 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 A 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 2 可知,Ⅱ 组与 Ⅳ 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 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 A 组小鼠的 T 细胞后, 在 4 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 T 细胞(活化 T 细胞)________ 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 T 细胞或血清的 __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 T 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 X 的杀伤力,结果 如图 3。 (4)由图 3 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 X 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 T 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 T 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 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 T 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 T 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 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 1 中 B 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 A 组注射细菌 X 形成对照;(2)从图 2 可知 Ⅱ 组与 Ⅳ 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增长趋势基本相同,而 Ⅱ 组小鼠注射过血清,其内 有细菌 X 相应的抗体,故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Ⅰ 组注射了 来自 A 组小鼠的活化 T 细胞即效应 T 细胞,由图 2 可知 4 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内的活细菌数 量几乎无变化,可见活化 T 细胞即效应 T 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效应 T 细胞参与细胞 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3)分析图 2 可知,Ⅰ~Ⅳ 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 X,图 2 中是从第 2 天开始 4 组小鼠的脾脏内活细菌的数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细菌 X 应是在 注射 T 细胞或血清的前 1 天。(4)分析图 3 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 X 的杀伤力最强。(5) 因假设是活化 T 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 T 细胞的培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 T 细胞的 B 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 对细菌 X 的杀伤力。(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 X 的免疫应答机理。 答案:(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 X 前 1 (4) 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 X 的免疫应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