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生物试题

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第三次月考 高二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A正确;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为氨基酸,发生在胃液中,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胰岛素合成在核糖体,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 基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组织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即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所以组织多样性不属于生物的多样性,C符合题意。‎ 故选C。‎ ‎3.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身体感觉中枢 D. 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免疫分子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B项正确;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D项正确。‎ ‎4.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过程a提供物质和能量,过程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c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三者都比较重要;①错误; ②组织液中的CO2可调节呼吸运动,可作为缓冲物质;并非有害无益,②错误; ③组织液处在动态平衡中,组成物质是变化的,③正确;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 ‎5.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A. 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 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 Ⅰ核酸  Ⅱ核糖核酸 Ⅲ脱氧核糖核酸 Ⅳ信使RNA D. 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Ⅰ仅包括Ⅱ和Ⅲ,Ⅱ包括Ⅳ。‎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故A项正确;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而突触小泡存在与突触小体中,将化学信号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并不包含于突触前膜,故B项错误; 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RNA又可分为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故C项正确; 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D项正确。 故选B。 ‎ ‎6.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 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 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 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 ‎【详解】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7.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 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与于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特点。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直接通过胞吐的形式进入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发挥作用,不需经血液运输。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许多激素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需要经过血液运输。‎ ‎8. 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 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A正确;‎ B、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B错误;‎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C正确;‎ 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D正确。‎ 故选B。‎ ‎9.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 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 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 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感染后,病毒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一方面T细胞会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 ‎【详解】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故选A。‎ ‎1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引入新的物种    ③对濒危的物种采取迁地保护④开发野生生物资源  ⑤围湖造田  ⑥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A. ①②③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点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将各选项中的各项措施,逐一分析答题.‎ ‎【详解】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①正确; ‎ ‎②引入新的物种有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②错误; ‎ ‎③对濒危的物种采取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的措施,③正确;‎ ‎④开发野生生物资源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④错误;‎ ‎⑤围湖造田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⑤错误;‎ ‎⑥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⑥正确.‎ ‎【点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1.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施用赤霉素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产生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广泛分布在各个器官,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2、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植物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A正确;‎ B、脱落酸有促进休眠,抑制发芽的作用,故能抑制马铃薯发芽,B正确;‎ C、生长素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故选C。‎ ‎13.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 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 C. 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 D. 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落果,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故选C。‎ ‎14.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 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 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上。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详解】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A正确;‎ B. 由于受重力影响,乙图中茎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正确;‎ C. 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 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竞争就越弱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相同资源及空间的争夺越强,竞争越强,C错误;‎ 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16.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 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 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 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可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估算其数量。‎ ‎【详解】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C。‎ ‎17.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结构 ‎【名师点睛】没注意到害虫和植物之间不会存在竞争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8.下列信息传递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19.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2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 %‎ ‎ ,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55千克 C. 100千克 D. 110千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 ‎【详解】此题中,食物链已经固定,传递效率也已经固定,只需要计算就行了,人增加1kg体重,将这1kg体重分出1/2(0.5kg)是靠食用绿色植物增加的,按10%的传递效率,人的体重增加0.5kg需要食用植物5kg;同理人的体重还有1/2(0. 5kg)是靠食用羊肉,人的体重增加0. 5kg需要使用羊肉5kg,这5kg羊肉需要食用小型植食性动物50kg,故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5+50=55 kg,B正确,A、C、D均错误。‎ 故选B。‎ ‎【点睛】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及计算,本题不难,要求学生根据题意构建简单的食物网,然后根据能量流动传动效率来进行计算即可。‎ ‎2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所以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是不断递减的 B.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 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因人类能利用各营养级的生物,因此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往往也越多 D. 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三者的关系:‎ ‎(1)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详解】A、物质是循环利用的,具有循环性,不会递减,A错误;‎ B、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B正确;‎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人类可利用的各营养级的生物就越多,所以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多,C正确;‎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A。‎ ‎22.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如果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 B. 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减小 C. 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 D. 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b时期不断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可知,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a和c点对应的Y值为0,b点时,Y的值最大。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为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能高于第二营养级。‎ ‎【详解】小型犬浣熊属于动物,活动范围较广,如果对其进行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A正确;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浣熊呈“S”型增长,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变慢,B错误;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在a~b时期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差值不断增大,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23.有关模型建构和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应严格控制NAA浓度等无关变量 C.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时,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初级消费者 D.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 ‎2、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NAA浓度属于自变量,插条的生根量和根长度属于因变量。‎ ‎3、分解者能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分解为无机物,共生产者利用。‎ ‎【详解】A、高倍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A错误;‎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NAA浓度属于自变量,B错误;‎ C、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时,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产生的无机盐较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生产者,C错误;‎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实验组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h的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24.如图是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组成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从A开始 B. 图中的食物链可以用A→D→C表示 C. B→A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为生产者,B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分解者,D是消费者。‎ ‎【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从A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A正确;‎ B、图中A为生产者,D是消费者,食物链可以用表示,B错误;‎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到生产者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D正确。‎ 故选B。‎ ‎25.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 选项 表示内容 甲 乙 丙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甲乙对丙的起作用,而丙又反作用于甲乙.对照书中的知识如该图代表碳元素的流向,甲、丙都指向乙,乙为CO2库,生产者光合作用能固定CO2,所以丙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如该图代表内环境成分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且淋巴只能进入血浆,所以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甲为淋巴;如该图代表能量流动,能量流动为单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流向分解者,所以丙不可能是分解者,也不可能有相互流动;如该图代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相应激素,所以丙为甲状腺。‎ ‎【详解】‎ A、如该图代表碳元素的流向,甲、丙都指向乙,乙为CO2库,生产者光合作用能固定CO2,所以丙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A正确;B、如该图代表内环境成分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且淋巴只能进入血浆,所以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甲为淋巴; B错误;C、如该图代表能量流动,能量流动为单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流向分解者,所以丙不可能是分解者,也不可能有相互流动; C错误;D、如该图代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相应激素,所以丙为甲状腺,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外界温度低于正常体温时,其下丘脑可分泌____________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是 ____________ 。 ‎ ‎(2)饮水不足,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下丘脑 ____________兴奋,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 __________________ 对水分的重吸收。 ‎ ‎(3)某人因体内产生了能攻击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导致糖尿病,从免疫学上讲,这属于 ____________ 病,该糖尿病患者 _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 ‎(4)当人体血液中的血糖降低,可直接刺激_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促使血糖含量升高: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_______________,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该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当人体血液中的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甲状腺 (3). 渗透压感受器 (4). 肾小管和集合管 (5). 自身免疫疾病 (6). 不能 (7). 胰岛A (8). 胰高血糖素 (9). 肾上腺素 (10). 协同作用 (11). 胰岛B (12). 胰岛素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1)外界温度低于正常体温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说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垂体促进A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患者体内产生了能攻击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导致糖尿病,说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自身免疫病;该糖尿病患者体内不缺乏胰岛素,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4)血糖浓度降低时可直接作为信号刺激胰岛A细胞,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另一方面,血糖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调节中枢,再沿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也使血糖浓度升高,由此可见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关系表现为协同作用。当血糖升高时,作为信号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下丘脑在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27.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定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___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适量的蒸馏水 (2). 等量的赤霉素溶液 (3). 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 (4). 高度 (5). 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6). 有影响。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 (7). 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 ‎【解析】‎ ‎【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对照原则”,实验是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故需要设置两组不同浓度的培养液,一组作为对照组,可以用蒸馏水(无赤霉素),另一组作为实验中,用等量的赤霉素溶液,培养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详解】(1)本实验探究的是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设定的组别有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则实验处理方式为:‎ ‎②用喷壶分别将适量蒸馏水和等量的赤霉素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幼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2)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B组喷壶等量的赤霉素,则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3)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由于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本实验利用的原理是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 ‎【点睛】探究实验满足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一般步骤:①分组编号,②进行不同的处理(单一变量,设置对照),③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征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28.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树种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从年龄组成上看,A种群属于______,B种群属于______,C种群属于______。‎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_________,取样时要做到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衰退型 (2). 稳定型 (3). 增长型 (4). 样方法 (5). 随机取样 (6). 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7). 标志重捕 (8).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9). 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10). 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 ‎【分析】‎ ‎1、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是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确定的;生殖前期的个体比例最小的(A图)是衰退型,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相差不大(B图)是稳定型,生殖前期的个体比例最大的(C图)是增长型。‎ ‎2、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1)表A中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表B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性,表C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多,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因为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以及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我国多地都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图为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农作物时,为提高产量常在同一土地上将高度不同的作物进行合理套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其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产流程的每一环节都充分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农场将作物、家畜、食用菌和蚯蚓进行产品输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为保证该生态农场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应对其实施相应_____________的投入。‎ ‎【答案】 (1). 垂直 (2). 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4). 直接 (5). 物质和能量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在同一土地上将高度不同的作物进行合理套种,即农作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样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该生产流程的每一环节都充分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该生态农场将作物、家畜、食用菌和蚯蚓进行产品输出,供人们利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为保证该生态农场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应对其实施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农业的概念、原理和意义等,明确图中不同环节有机废弃物的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注意该生态系统的输出较多,必须实施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30.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某地因地制宜建造湿地生态公园。预计若干年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也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_,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_____,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进行防治。‎ ‎(3)科研小组对湿地公园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能量单位为 J/cm2·a,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 生物类型 X 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 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1.0‎ ‎5.0‎ ‎97.0‎ ‎19.0‎ ‎0‎ 植食性动物 ‎7.9‎ ‎1.1‎ ‎12‎ Y ‎6.0‎ 肉食性动物 ‎6.5‎ ‎0.8‎ ‎62‎ ‎0.5‎ ‎10.0‎ ‎①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J/cm2.a。‎ ‎②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X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的数据Y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 性别比例 (3). 生物防治 (4). 信息传递 (5).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6). 178 (7).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8). 4‎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能够引诱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因此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这是利用信息传递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的具体应用的实例。(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输入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4)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输入该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外,还有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X表示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Y=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详解】(1)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 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进行防治。 ‎ ‎(3)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依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表中信息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数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41.0+5.0+97.0+19.0)+(6+10)=178 J/cm2.a。‎ ‎②表中X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数据Y为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来自植食性动物的部分,因此Y=(6.5+0.8+6.2+0.5)—10=4。‎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在于对(3)题的解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生态系统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据此,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X与Y字母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