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阅读课案4重要词句含意的理解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阅读课案4重要词句含意的理解学案新人教版

课案4 重要词句含意的理解 重要词语含义题型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手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包含远指、近指、不定指;‎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丰富含意,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具体关注以下几点:‎ ‎1.对标有引号的词语,寻求其特殊含义。‎ 标有引号的词语,或表示特定意义,或带有褒贬色彩,或有强调突出的意味。答题时要结合语境,找到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和意味。‎ 如2013浙江卷《牛铃叮当》问: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回答时要把握文中“铁牛”指的是拖拉机,而“拖拉”一词显然另有意味,与水牛相对,突出它自身要靠“拖拉”的尴尬。‎ ‎2.对用了修辞等特定手法的词语,可转换成一般说法加以表述。‎ 有的词语本身运用了比喻、象征、比拟等手法,可以通过寻找本体和喻体、弄清象征对象等方法把词语还原成通常说法,然后整理出其含义。‎ 如2017全国Ⅱ卷《窗子以外》问: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窗子本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一扇窗子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远不能了解窗外的人。这样,窗子又可以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3.涉及散文标题或其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宜结合全文分析。‎ 散文标题本身可能是较短词语或词组,或者虽是较长的标题却含有关键性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除了从标题本身思考之外,还应从全文内容、情感及表达的特点出发综合考量。‎ - 12 -‎ 如2012上海卷《我的邻居吴冠中》问: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许多考生看不出“我的邻居”这四个字有怎样的意味,如果结合全文来思考就会明晰起来。“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4.涉及文中开头、中间、结尾等重要语句中的概括性词语,可找到前后文相关内容进行阐释。‎ 在散文行文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在内容和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这些语句中常常有一些提示性、过渡性或总括性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可以从语境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出其含意与作用。‎ 如2015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问: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从这两个词语所在的第二段和后文内容看,“醒目”即“明显、清晰”,“海市蜃楼”本指不存在的东西,而红顶房真实存在,即“让人难以置信”,强调作者对甘森的前后感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 12 -‎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 12 -‎ 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就如那日与友人所谈起的思乡话题,开始时都不免有些许的激动,各个争相夸耀自己的城市和那一方的风物人情。可一想到终究要回到那些烦心的勾心斗角与倾轧之中,回到那种种莫名其妙的关心与掣肘、还有那少不了专横和欺瞒的压抑之中时,那心便直凉得寒气四溢。‎ 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啊,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 ‎(选自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有删改)‎ ‎  第三段中画线句中的“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一步:审清题目 抓住这篇散文的题干中的    和    关键词,又根据全文内容,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    的题型。 ‎ 答案:“天道” “人道” “重要词语含义”‎ 第二步:找准角度 一、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二、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从“    ”“    ”“    ”“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 ‎ 答案:“悲号” “命运” “凡胎的肉身”‎ 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案:①“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 ‎②“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 恩 - 12 -‎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 12 -‎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4分)‎ ‎  第一步:审清题目 抓住这篇散文的题干中的关键词“画线”“词语”,又根据全文内容,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的题型。‎ 第二步:找准角度 赏析词语,首先是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是分析词语在文中刻画人、物及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案:①“凝固”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乡下人想抱小狗而小狗跑掉的尴尬之态,反映出老人的惊讶意外心理;②“迟迟疑疑”形容小狗向前走动时欲进又止的样子,刻画出小狗既想得到食物又害怕再次受骗的神态。‎ 重要句子含意题型 - 12 -‎ 对文中重要句子丰富含意的理解,除了从理解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如2015年湖北卷第18题:“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该句是一个取舍关系复句,“不如”引导的句子是重点,可以依此在文中寻找答题信息。‎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作用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14题:“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解答本题必须好好利用题干提示“开头一段”,回顾开头段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具体分析。结构上,文章首段呼应题目,引出话题;从文章主题上,“古典”与“现代”对应,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3.从把握修辞特点入手。‎ 对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应在理解修辞本身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和反语的讽刺性等)的基础上分析。‎ 如2014年安徽卷第12题要求解释“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在文中的含意。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结合上文“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和下文“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等准确解读。‎ ‎4.看似平常的句子,要从本句的形式、具体内容和语境综合思考入手。‎ 如2017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问: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个句子是“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起来实在简单不过了,但综合考虑,本句是一个兼有推测和反问语气的句子,在原文第段。第段先说干裁缝“太麻烦”,说自己曾“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随后转念一想:“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但作者之所以能有如此转念,又与下文的“马蹄袖”事件相关。综合起来,此句表面上说,裁缝作为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实际上说自己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因而又有所不同。‎ - 12 -‎ ‎(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原卷如此。“订”应为“定”——编者注)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 - 12 -‎ 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第一步:审清题目 - 12 -‎ 抓住这篇散文的题干中的    、    、    关键词,又根据全文内容,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    的题型。 ‎ 答案:“画横线” “句子” “含意”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第二步:找准角度 一、分析画线句本身特点: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其本身无修辞等手法,圈出关键词是“可能”“干什么”“都一样”。‎ 二、结合前文明晰表层意思:“干什么”应是指    ,“都一样”指的是在“    ”这一点上都一样,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 ‎ 三、结合“可能”和下文思考深层意味。‎ 四、拓展思考:从结构上看,先承认做裁缝与其他行当一样辛苦,但转念一想,“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何况做裁缝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个句子似乎也可看作欲扬先抑的过渡句。参考答案可以说得更明白一些。‎ 答案:“谋生的职业” “辛苦”‎ 第三步:整合答案 ‎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2012·山东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 12 -‎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⑥‎ - 12 -‎ 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  第一步:审清题目 抓住这篇散文的题干中的关键词“理解”“画线部分”“含意”,又根据全文内容,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 第二步:找准角度 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形象和抽象的句子。本句兼有形象和抽象,需要理解抽象词语“这一动作”在语境中具体含义为“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理解“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这一比喻(手法),理解“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这一借代、对比(手法),理解“从未改变”在语境中具体含义。‎ 第三步:整合答案 ‎  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