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部分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7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下图为口罩产业链四大环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与图中口罩产业链的四大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 原材料生产 生产设备 口罩生产 口罩销售 B. 口罩生产 原材料生产 口罩销售 生产设备 C. 原材料生产 口罩生产 生产设备 口罩销售 D. 口罩生产 口罩销售 生产设备 原材料生产 ‎2. 下列具体环节分别属于口罩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产业的是 A. 医院/药店 医用口罩 口罩包装机 B. 零售/批发 日常防护 口罩无纺布 C. 医用口罩 口罩包装机 商超 D. 聚丙烯纤维 工业防尘口罩 电商平台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 15 -‎ 据图可知,环节一是无纺布生产原料,对应的是原材料生产;环节二是日常防护口罩、工业防尘口罩、医用口罩生产,对应的是口罩生产;缓解三是口罩打片机、口罩包装机等属于生产设备;环节四是口罩进入商超、药店等销售环节。综上所述,故选C。‎ ‎【2题详解】‎ 上游产业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主要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行业。下游产业是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主要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成品和从事生产,服务的行业。中游产业主要是中间工业品,如装备制造的一些核心零部件,锅炉的核心部件燃烧器,属于中间工业品。综上所述,分别属于口罩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产业的是聚丙烯纤维、工业防尘口罩、电商平台。故选D。‎ ‎【点睛】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测得20. 75°C的气温,同一时期在鸟克兰沃尔纳德斯 基南极站(位于加林德斯岛)附近出现了红色“西瓜雪”,这是由雪中含有虾青素的板地雪藻微生物大量 繁殖造成。近些年,南被出现这种现象的频率在增加。南极点立有一个半人高的金属立柱作为南极点标志。每年12月31日都需要重新精确测量确定金属立柱的位置。金属柱每年都要移动几十米。左图为南极“西瓜雪”景观图,右图为南极大陆示意图。‎ - 15 -‎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地区中可能存在极地雪藻的是 ‎①加里曼丹岛 ②格陵兰岛 ③台湾岛 ‎ ‎④阿尔卑斯山 ⑤富士山 ⑥长白山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②①⑤ D. ③⑤⑥‎ ‎4. 科学家们提出,南极“西瓜雪”大规模出现将会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据图分析其过程为 A. ⑤增加→②增加→①增加→③增加 B. ⑥减少→②增加→⑦减少→①增加 C. ④减少→②增加→①增加→⑦增加 D. ④减少→②增加→①增加→③增加 ‎5. 金属柱每年移动几十米的主要原因及精确测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南极点每年移动几十米、GPS B. 金属柱所在冰层不断的移动、GIS C. 金属柱所在冰层不断的移动、GPS - 15 -‎ D. 南极点每年移动几十米、RS ‎【答案】3. C 4. D 5. C ‎【解析】‎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测得20. 75°C的气温,同一时期在鸟克兰沃尔纳德斯基南极站(位于加林德斯岛)附近出现了红色“西瓜雪”。说明积雪下面休眠的雪藻在温度较高的时候,积雪融化渗入休眠的雪藻就会繁殖。地处赤道附近的加里曼丹岛最高峰海拔4102米,冬半年山上有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很利于极地雪藻繁殖,①正确;格陵兰岛,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低海拔区积雪融化利于极地雪藻繁殖,②正确;台湾岛降雪少,不太可能出现西瓜雪,③错误;阿尔卑斯山海拔高,降雪量大,但是因常年受西风影响,气温较低,不利于极地雪藻繁殖,④错误;富士山海拔高,气温低,山顶积雪覆盖,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很利于极地雪藻繁殖,⑤正确;长白山纬度高,气温低,山上积雪不易融化,不利于极地雪藻繁殖,⑥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4题详解】‎ 南极“西瓜雪”大规模出现说明气温升高,积雪大量的融化,会有裸地出现,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弱(④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②增加);地面辐射增强(①增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③增加),导致气候进一步变暖。综上所述,故选D。‎ ‎【5题详解】‎ 南极的冰层平均厚度为1700米,最厚处可达4000米。金属柱是立在冰层中,每年移动几十米是因为金属柱所在冰层不断的移动,精确测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白色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达30~80%,主要原因是冰晶百由若干镜面组成度,镜面光滑,且背景为白色,反射率高。全球定位系统(GPS)可精确获得某地理事物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前衙村定曲周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多年种植后,出现了病虫害增多,裂果、烂果增多,品质上不去,产量也受到影响。2017‎ - 15 -‎ ‎ 年北京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组织研究生在曲周农村建立了“科技小院”实验基地。“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通过对该村200块葡萄地的土壤采样检测分析后,在15亩耕地上科学种植,结果当年种植的葡萄不仅单产高,品质好,灌溉每亩节水费300元,每亩减少施肥节省500元,铺设地膜不除草节省人工费200元,少烂果增收1000元。去参观的村民、旅游者、领导等从试验田葡萄架上剪下葡萄,清水冲一下就吃,都说口感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原来村民种植的葡萄品质差、收成低,不是因为 A. 浇灌水量大,土壤湿度大 B. 浇灌太频繁,葡萄生长的不同时期,浇水量都一样 C. 施肥虽大,葡萄藤生长快 D. 农民管理粗放 ‎7. 最后研究生说她们统计的单产量,比实际单产量实低,原因可能是 A. 葡萄收获期提前了 B. 参观者剪摘的都是路边长势最好的葡萄 C. 更科学地把握施肥和浇水的时机、用量 D. 种植的密度与农民有差异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据材料“灌溉每亩节水费300元,每亩减少施肥节省500元,”可知,村民原来灌溉用水量大,施肥多,导致浇灌水量大,土壤湿度大;浇灌太频繁,葡萄生长的不同时期,浇水量都一样;施肥虽大,葡萄藤生长快。说明农民对葡萄种植还是很上心的,不是管理粗放。综上所述,故选D。‎ ‎【7题详解】‎ 据材料:“去参观的村民、旅游者、领导等从试验田葡萄架上剪下葡萄,清水冲一下就吃,都说口感好。”可推知参观者剪摘的都是路边长势最好的葡萄。而研究生统计的单产量是按照长势稍差的葡萄统计的,而长势好的没算在内。故选B。‎ ‎【点睛】注意材料分析和解读是解题关键。影响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是农业技术。‎ 如图示意南岭以南某区域等高线分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 15 -‎ ‎8. 图中景区 A. 流水潺潺,奇峰耸立 B. 山林茂密,空气清新 C. 青山飞瀑,云雾缭绕 D. 湖光山色,翠竹参天 ‎9. 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合理措施是 A. 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B. 封山育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C. 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生产 D.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8. B 9. D ‎【解析】‎ 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8题详解】‎ 从图中的等高线可知该地为低山丘陵地区,没有过高的山地A错误;没有瀑布没有湖泊CD错误,所以选B。‎ ‎9题详解】‎ 农业发展应因地制宜。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比较密集,说明该区域坡度较陡,陡坡不宜修筑梯田,A错误;没有草原,不适合发展畜牧业C错误;B不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不符合题意;南岭以南地区热量充足,应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热量条件来发展农业,故D正确。‎ - 15 -‎ 下表为2019年2月1日-2020年1月31日世界7级(含7级)以上地震震中空间分布,下图是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表中列举的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A. 全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 主要位于消亡边界 C. 与全球六大板块都有关 D. 序号1地震的烈度一定大于序号8‎ ‎11. 地震发生时,哈尔滨昼长最接近的序号是 A. 1和2 B. 3和7 C. 2和8 D. 3利6‎ ‎【答案】10. B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 15 -‎ 据图表可知,序号1是位于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之间的西印度群岛,属于美洲板块内部的消亡边界,A错误;主要位于消亡边界,B正确;与非洲板块没有关系,C错误;地震的烈度与震级有关,但也与震源深度、地表的坚硬程度有关,序号1地震的烈度不一定大于序号8,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11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哈尔滨昼长最接近时一定是太阳直射纬度相近的时间,太阳直射纬度相近时,时间与6月22日或者12月22日时间差相等或者相近。读表可知,序号1地震发生在1月29日,与12月22日相差38天;序号2地震发生在11月15日,与12月22日相差37天,说明1和2序号对应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相近,哈尔滨昼长最接近,A正确。序号3地震发生在7月17日,与6月22日相差25天;序号7地震发生在5月7日,与6月22日相差46天;说明3和7序号对应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差较大,哈尔滨昼长不接近,B错误。2和8序号对应的日期直射点分别在南、北半球,哈尔滨的昼长相差很大,C错误。序号3地震发生在7月17日,与6月22日相差25天;序号6地震发生在5月14日,与6月22日相差39天;说明3和6序号对应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差较大,哈尔滨昼长不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点睛】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样,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地址构造,地面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关。‎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 蜂鹰是猛禽的一种,属于候鸟。但生活在台湾岛中部的“九九蜂鹰”却一直生活在岛上,喜食蜂蛹和坠巢(蜂农把蜂箱里多余的雄性蜂蛹和巢房割下扔掉叫做坠巢)。台湾岛上有七种野生虎头蜂,虎头蜂个大,毒性强,攻击性强,而且善于攻击同类,一个虎头蜂蜂巢可达几万只虎头蜂。2004年以来,台湾岛上蜂鹰的数量越来愈多,蜂农与蜂鹰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每年观赏蜂鹰的人数都在增加。蜂农说:“他们对虎头蜂是‘既爱又恨’,而与蜂愿是‘共生共存’”。‎ - 15 -‎ ‎(1)探测“九九蜂鹰”一直生活在台湾岛而没成为候鸟的原因。‎ ‎(2)简述蜂农为侧对虎头蜂“既爱又恨”。‎ ‎(3)简述蜂农与蜂鹰“共生共存”的主要依据。‎ ‎【答案】(1)台湾纬度低,且垂直地带性显著,生态环境好,适合生存的环境空间广阔;动植物丰富,花期长,蜜蜂类型多,数量大,蜂鹰的食物来源丰富,利于蜂鹰的生存繁殖。‎ ‎(2)虎头蜂攻击性强,对(蜂农)养殖蜂造成伤害;野生虎头蜂种类多,数量大,对养殖蜂的威胁大;虎头蜂为蜂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保障了养殖蜂的的数量(保障了蜂农蜂蜜的产量);维护了生态平衡。‎ ‎(3)(通过食物链)控制(减少)了虎头蜂的数量;喜食坠巢改善环境质量;吸引大量爱鸟人及游客的到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保护蜂鹰(鸟类)的意识;扩大蜂蜜产品的销售和知名度,增加经济收入。‎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台湾的“九九蜂鹰”为背景材料,考查了 “九九蜂鹰”一直生活在台湾岛而没成为候鸟的原因;蜂农对虎头蜂“既爱又恨”原因;蜂农与蜂鹰“共生共存”的主要依据。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应用相关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纬度低,地形以山地为主,所以且垂直地带性显著,生态环境好,适合生存的环境空间广阔;动植物丰富,气候温暖,花期长,蜜蜂类型多,数量大,蜂鹰的食物来源丰富,利于蜂鹰的生存繁殖。‎ ‎(2)据材料可知,台湾岛上有七种野生虎头蜂,虎头蜂个大,毒性强,攻击性强,一个虎头蜂蜂巢可达几万只虎头蜂。虎头蜂攻击性强,对(蜂农)养殖蜂造成伤害很大;野生虎头蜂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善于攻击同类,对养殖蜂的威胁大;虎头蜂为蜂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保障了养殖蜂的的数量,保障了蜂农蜂蜜的产量;蜂鹰作为虎头蜂的天敌,维护了生态平衡。‎ ‎(3)据材料可知,2004年以来,台湾岛上蜂鹰的数量越来愈多,蜂农与蜂鹰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每年观赏蜂鹰的人数都在增加。蜂鹰作为虎头蜂的天敌,通过食物链控制减少了虎头蜂的数量;蜂鹰喜食坠巢,改善环境质量;吸引大量爱鸟人及游客的到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宣传增强了人们保护蜂鹰(鸟类)的意识;扩大蜂蜜产品的销售和知名度,增加经济收入。‎ - 15 -‎ ‎【点睛】台湾岛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五大地形,超过一半的面积是东部的山区地形。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台湾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8.5%,种类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纬度低,海拔高,降水丰富,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中海沿岸国家盛产大理石,大理石主要由古地中海中沉积的石灰岩变质而形成。意大利有“大理石王国”之称,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加工技术先进,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一半。目前意大利在开采本国资源的同时,也大量从周边国家进口荒料(石材初级产品)。大理石开采主要有露采(露天开采)和洞采(循着矿脉挖洞追踪开采)两种方式。‎ 材料二 图一为意大利地理位置大理石分布以及开采示意图。‎ 材料三 图二为波河水系图。‎ ‎(1)说明地中海沿岸地区大理石矿藏形成的地质过程。‎ ‎(2)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优质,但仍大量进口大理石荒料,试分析其原因。‎ - 15 -‎ ‎(3)分析波河汛期较长的原因。‎ ‎(4)简析某年波河水补给量很大对波河上游及下游河床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古地中海地区经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中海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强烈,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地壳运动使地层隆起抬升;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大理岩接近或出露地表。‎ ‎(2)大理石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市场广阔(必答该点);加工技术高,品牌优势明显, 市场竞争力强;荒料价格低;与荒料出口国距离较近,海运便利;有利于保护本国的大理石资源;生产不同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3点即可)‎ ‎(3)春夏,阿尔卑斯山脉(山地)积雪及冰川融水补给较多;冬季,多大气降水补。‎ ‎(4)上游侵蚀(下切)增强,河床变深;下游沉积作用明显,沉积物增多,河床升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中海大理石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地中海沿岸地区大理石矿藏形成的地质过程;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优质,但仍大量进口大理石荒料的原因;波河汛期较长的原因;波河水补给量很大对波河上游及下游河床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应用相关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大理石主要由古地中海中沉积的石灰岩变质而形成。古地中海地区经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中海沿岸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强烈,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地壳运动使地层隆起抬升;大理岩上面覆盖的岩层受外力侵蚀后,大理岩接近或出露地表。‎ ‎(2)据材料可知,意大利大理石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一半,大理石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市场广阔;意大利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加工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在意大利生产的大理石销量好;从周边国家进口的荒料价格低,原料成本低;与荒料出口国距离较近,海运便利,运输成本低;进口有利于保护本国的大理石资源;国外的大理石品质不同,可以生产不同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 ‎(3)据图可知,波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春夏气温升高,阿尔卑斯山脉(山地)积雪及冰川融水补给较多;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多大气降水,所以波河汛期较长。‎ - 15 -‎ ‎(4)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上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波河水补给量大,上游流水的下切侵蚀增强,河床变深;波河水补给量大,携带泥沙多,下游流速慢,沉积作用明显,沉积物增多,河床升高。‎ ‎【点睛】注意地貌的形成过程既要考虑内力作用,也要考虑外力作用。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川或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 [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 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分布。在安大略省,荒地很罕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切尔滕纳姆荒地曾是安大略省的地质瑰宝之一,每年吸引大批游客观光。但2015年夏天,该景区关闭,2018年9月28日才向游客开放,当年开放时间为一个月。此后,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下图为切尔滕纳姆荒地局部景观图。‎ ‎(1)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限制开放时间的目的。‎ ‎(2)分析为达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限制(减少)游客数量;保护旅游资源(减小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2)铺设旅游专用廊道,禁止游客踩路;建设一定数量的观赏取景台,方便游客观赏;建固定停车场;发放电子讲解机及顾客旅游注意事项;加强管理;网上预约来控制游客数量;建当地网上3D景观,云旅游,游客在网上游览;做好保护旅游资源的宣传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加拿大切尔滕纳姆荒地为背景,考查了切尔滕纳姆荒地限制开放时间的目的;达到上述月的而采取的主要措施。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 15 -‎ ‎【详解】(1)据材料可知,切尔滕纳姆荒地曾是安大略省的地质瑰宝之一,每年吸引大批游客观光。现在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 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遭受人类的破坏很严重。限制(减少)游客数量,可以减少人类的破坏,使旅游资源得以保护,切尔滕纳姆荒地慢慢恢复植被、恢复生态环境。‎ ‎(2)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可以从减少踩踏植被、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等方面考虑。铺设旅游专用廊道,禁止游客踩路;建设一定数量的观赏取景台,方便游客观赏;建固定停车场;发放电子讲解机及顾客旅游注意事项;加强管理;网上预约来控制游客数量;建当地网上3D景观,云旅游,游客在网上游览;做好保护旅游资源的宣传等。‎ ‎【点睛】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15.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鸦是分布较广泛的一种鸟美,常栖息在森林边缘或森林草原区,常结群营巢,秋冬季节混群游荡。 杂食性,喜食腐内。也捕食小型脊椎功物、蝗虫、蛾类幼虫、及其他鸟类的蛋或幼鸟,有有益于农。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大城市乌鸦数量明显增多,夏季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栖息在郊区的树上;冬季白天在郊区活动,傍晚栖息在城市中心区附近的大树上或电线杆上,天亮又飞到郊区。‎ ‎(1)推测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大城市乌鸦数虽增多的原因。‎ ‎(2)简述乌鸦在城市的这种生存栖息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1)大城市生活垃圾为乌鸦提供丰富的食物;冬季北方大城市温室效应明显。‎ ‎(2)(喜食腐食)减少了郊区垃圾堆中腐烂物质的数量,减小传染病的发生(改善环境质量);利于人和生物和谐相处(增强人们保护生物的意识);(冬季夜间在市中心)产生大量粪便等,不以利于城市中心环境卫生保持;对城市中心区人们生活带来不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乌鸦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北方大城市乌鸦数增多的原因;乌鸦在城市的生存栖息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应用相关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乌鸦是杂食性动物,喜食腐内,大城市生活垃圾多,为乌鸦提供丰富的食物;冬季北方大城市取暖,导致温室效应明显,利于乌鸦的生存。‎ - 15 -‎ ‎(2)乌鸦在城市的这种生存栖息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因乌鸦喜食腐食,减少了郊区垃圾堆中腐烂物质的数量,减小传染病的发生(改善环境质量);利于人和生物和谐相处(增强人们保护生物的意识);冬季夜间栖息在城市中心区附近的大树上或电线杆上,在市中心产生大量粪便等,不以利于城市中心环境卫生保持;夜间和清晨的乌鸦叫声,影响城市居民的休息,对城市中心区人们生活带来不便。‎ ‎【点睛】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更由于乌鸦数量的减少,乌鸦终于成为人类保护的对象。据中科院鸟类学家丁长青教授介绍,由于热岛效应,乌鸦只有冬天才会选择在城市里过夜。白天在城市郊区的垃圾里觅食。乌鸦过冬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群居,这样一来,一个晚上下来,乌鸦的排泄物就像是下雪了一样将道路覆盖起来。不但给街道的清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还给附近的环境带来极坏的影响。‎ ‎ ‎ - 15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