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9--2020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文科历史学科12月份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共4页)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郑交恶时,陈、蔡、虢、卫等国能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当周桓王受伤后,郑庄公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遣使慰劳桓王,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周郑交恶,说明分封制度被破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的矛盾,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是战国后期,排除。 2.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选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融合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 3.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与法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从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儒家主张“出于公心”的举荐制,“内举不避亲”。法家主张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厉行回避制。两者奉行不同的选官标准;B选项错误,儒家吏治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君主专制;D选项错误,两者没有优劣之分。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 A. 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 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张季鹰的“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的“诗缘情”思想、陶渊明的“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言论,均反映了他们追求超脱与自由,不追求功名利禄,这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故选A项;当时儒家思想依然是统治思想,故排除B项;“赋”这种文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故排除C项;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排除D项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陶性灵,发幽思”“ 颇示己志”等体现自我超脱逍遥言论的理解。 5.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 A. 等级观念的淡化 B.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人口大量迁徙流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从汉末到宋代,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B项正确;A、C选项是思想,D选项则不是原因。 6.《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 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C. 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 D. 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可知,官员暗中与民争利。结合所学知识,其根源是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员生活来源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政府对市场控制依然严格,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7.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 官员队伍的冗杂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 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在中央机构中分化事权即增设职位、分立部门等方式,导致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出现“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B项是这种状况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 点睛: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是对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导致闲散机构增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如为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8.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 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 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促进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租佃制,与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与否无关,故B选项错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但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无法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故C选项错误。 9.有人在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此材料意在说明末明理学 A.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C. 主张“格物致知” 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思想到原则到规则再到民众生活“常识”的过程,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趋向。故B项正确;本题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在于强调认识事物的方法,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在强调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而是在说宋明理学遵循了怎样的发展路径,故D项错误。 10.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 ) A. 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 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 文化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 D. 社会传统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壮大,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故A项错误;文化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宋元时期社会传统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需要掌握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发展及其原因,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元时期的经济解答即可。 11.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可知,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明确信息可以判断是活字印刷或雕版印刷,排除A项;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说明书坊类型为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 12.《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 A. 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 B. 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 C. 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 D. 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改内阁,分其职设”“复分其职设”可知内阁职权的变化折射出皇权的加强,故选D项;明朝开始设立内阁制,而不是清朝开始设立内阁,排除A项;明太祖废弃了宰相制,设六部直属皇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而翰林院来自于“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排除B项;取代内阁与材料中“至本章归内阁”不符,排除C项。 13.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A.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 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晋商涉及的行业很多,并且贸易的范围很广,可知此时期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答案为C选项。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于鸦片战争,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因此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选项排除。 14.蒙森《罗马史》中说道:“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这表明罗马法 A. 有利于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 B. 削弱了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 C. 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认为罗马法“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关系,A项正确;罗马法的契约精神不会削弱了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B项错误;罗马法制定注重契约精神的运用,与近代西方国家的社会契约论没有因果关系,C项错误;用契约协调和制定法律,不仅仅用以缓和贵族和平民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15.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普遍追遂名利 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 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统一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富裕公民对公共文化的资助属于义务,赢得尊重和名声和政治资本,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故D符合题意;A中“普遍”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但不是贵族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公民贫富分化严重,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拉斐尔创作《圣母的婚礼》,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端庄、文雅。达·芬奇创作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中,圣母赤着脚,更像一位村姑。这主要表明当时( )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 达·芬奇《圣母、圣婴与圣安妮》 A. 宗教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素材 B. 新教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 C. 美术作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D. 艺术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拉斐尔和达·芬奇的绘画虽然采用宗教题材,但是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用人性来表现神性,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故C项符合题意;宗教题材绘画在此之前已经诞生,A项不符合题意;新教的出现晚于拉斐尔、达·芬奇所处的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浪漫之风,晚于文艺复兴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 A. 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 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 C 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 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印刷术发展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使纸张印刷成本降低,使漫画这种大众传媒工具进入平常百姓家,也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宗教改革的思想,故选D项;A项中的“局限于大众聚集地”和B项中的“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其表现是物价暴涨,而材料反映的只是漫画的价格下跌,而未反映其他商品价格的下跌,故排除C项。 18. 19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发表了新年祝词:“晴朗的天空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物理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黯然失色”,第一朵是有关光的运动问题,第二朵出现在能量辐射的问题上。说明了当时 A. 经典力学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 B. 近代物理学己失去存在的价值 C. 相对论的提出冲击了固有理论 D. 量子论的诞生改变了人的思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物理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黯然失色”,可知当时的经典力学面临严重的挑战,故A项正确;迄今为止,近代物理学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B项错误;相对论和量子论均诞生于20世纪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故C.D两项错误。 考点:近代自然科学·物理学成就·经典力学 19.对哥伦布及其开辟新航路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利弊得失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 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B. 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 不同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 D. 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大陆发现的影响。依据材料“其置于‘世界大冒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可知材料要求我们从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不同的文明得以交流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是从西欧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是从西欧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主要原因是 A. 大量移民的涌入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女权革命的发生 D. 医疗卫生的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765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改善,促使英国人口增长,B项正确;人口变化和女权革命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改善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D项错误。故选B。 21.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在1893年的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这反映了 A. 技术改造推动旧工业部门的发展 B. 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C. 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产生 D. 国家干预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世纪末……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是铁路运输业出现了垄断,没有强调技术改造,A错误;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而且“大肆兼并……4个大集团”等,这都是垄断阶段的表现,故B错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D错误。 22.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A. 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 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 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不会激化矛盾,这有利于权力的平稳过渡,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英国国王一直是国家元首;C项错误,议会民主制度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项说法错误,英国主要是代议制,不可能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23.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 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 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 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D. 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答案】C 【解析】 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温和夺权,不能显示出其革命性更强,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前者的革命影响并不短暂,一直持续到光荣革命前夕,故D项错误。 2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 A. 保留了邦联制的某些特征 B. 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 C. 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 D.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说明中央政府只能按照宪法征税,这有利于维护了地方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非各州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贸易争端问题,故排除C项;1787年宪法的核心目的就是改邦联为联邦,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25.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D.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可知,戴高乐认为直接选举产生的议会(众议院)未必是有远见的,因此需要另一种选举方式(即间接选举)再组成一个议会(参议院)来进行监督。由此可见,戴高乐主要解释了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关系,其中众议院由选民普选产生,参议院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二者的关系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民主与理性的精神,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A、B错误;材料体现了法国议会产生的方式是间接、直接民主并存,这只是材料的现象,而非材料本质,C错误。 26.有学者认为,德国1871年宪法是一部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说明1871年宪法 A. 对德意志各城邦约束较大 B. 尚未赋予资产阶级政治权利 C. 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 D. 对民主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德国1871年宪法是一部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得出1871年宪法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对德意志各城邦约束较大不合题意,故A项排除;尚未赋予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也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对民主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 27.“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21年了。”(恩格斯《巴黎公社二十一周年给法国工人的贺信》)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 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B. 承担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没有科学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D. 英勇无畏精神与斗争策略值得借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红旗,同时向……法国三色旗和…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可知,巴黎公社革命除了反对法国资产阶级专政,还承担了反对普鲁士侵略的使命,故其具有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性质,故排除A,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巴黎公社在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方面的不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策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8.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卡尔·波普尔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分析,有肯定也有否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工业社会的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非常有见解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故B项正确。C、D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点睛:材料中的“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29.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A. 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B.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C. 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D.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可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未退出一战,这使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故选D。由材料“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可知其外交政策未发生转变,排除A;十月革命在1917年4月还未成功,一战也未结束,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还未开始确立,排除B;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抓住材料“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再联系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即可作出解答。 30.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 A. 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 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答案】D 【解析】 题中“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D正确;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属于市场经济的内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ABC。 31.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60%;农业产值应增加50%,实际下降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 B.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 C. 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D. 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规定指标数”“实际完成数”的对比可以看出,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国民收入、农业产值和生铁产量的实际完成数比规定完成时有较大差距,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经济计划存在着一定“左”倾倾向,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实际完成数额与预期相差甚远,没有体现出农业、工业发展的问题,故A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实际完成数额与预期相差甚远,这与国际环境无关,故B项排除。 32.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其目的是 A. 利用宗主国优势摆脱经济危机 B. 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 为实现霸权主义奠定经济基础 D. 解决国际间经济贸易摩擦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协定内容可知英国自治领、殖民地和成员国的商品降低关税,而成员国外的商品要征收高关税,说明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结合时间“1932年”可知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故A正确;材料是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霸权主义无关,且此时美国逐渐取代英国在全球的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的贸易保护会加剧国际贸易摩擦,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1929—1932年经济危机。为缓和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不同的道路,如英国走上了贸易保护主义道路,提高进口关税。 二、材料解析题 (一)必考题:共37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材料二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分析其“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英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转型成功对英国和世界的主要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就中英两国不同的社会转型结果,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答案】(1)表现:经济领域,农业、手工业日益商品化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发展,部分地区开启早期市镇化进程。政治领域,孕育出了某些带有近代政治色彩的新因素。思想领域,反传统与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潮兴起。 原因:落后的专制制度及其政策;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落后的科学技术和保守的思想文化;西方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2)因素:英国国内长期的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海外贸易发展,通过殖民扩张与争夺而建立的全球商业网络;议会对王权斗争的胜利和建立代议制;工业革命的成功开展。 影响:英国完成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成为世界强国;为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成功模式,但也催生了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反抗斗争,以及新的资本主义列强间的国际争夺。 (3)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侵略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上的;落后国家只有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社会转型;只有进步的生产方式变革,才能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是三个并列的过程,缺一不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手段完成;平衡社会各派利益和力量以实现渐进型的变革,可以保持过渡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 【解析】 【详解】(1)本问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变现,从材料一中“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可以概括出经济领域,农业、手工业日益商品化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发展,部分地区开启早期市镇化进程。从材料中“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可以得出政治领域,孕育出了某些带有近代政治色彩的新因素。从材料中“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可以得出思想领域,反传统与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潮兴起。第二小问是原因,可以结合近代前夜中国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因素等角度来分析,据此可知,政治方面是落后的专制制度及其政策;经济方面是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文化方面是落后的科学技术和保守的思想文化;国际因素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2)本问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原因,从材料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可以得出英国国内长期的圈地运动;议会对王权斗争的胜利和建立代议制;工业革命的成功开展。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可以补充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海外贸易发展,通过殖民扩张与争夺而建立的全球商业网络。 第二小问是历史影响,问题要求从对英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中从材料中“……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可以得出英国完成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成为世界强国;同时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为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成功模式,但也催生了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反抗斗争,以及新的资本主义列强间的国际争夺。 (3)解答本问试题,首先必须明确结果:中国社会转型失败;西方社会转型成功。认识到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得出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是三个并列的过程,缺一不可;认识到社会转型革命与改良并用,可以得出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手段完成,平衡社会各派利益和力量以实现渐进型的变革,可以保持过渡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认识到向工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贡献,可以得出只有进步的生产方式变革,才能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不同,可以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侵略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上的,落后国家只有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社会转型。 【点睛】根据本题可以得出的备考启示:其一,强化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一半多历史答案的信息源在材料中,先发现相关的字词句段,然后简化信息并转化成历史学科术语;其二,强化历史题型意识,原因类和影响类综合题经常考查,其他类型综合题经常选考,平时应有意积累各种题型的特征,并积累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模板;其三“认识类”的横纵思维,从纵向看,社会转型曲折推进;从横向看,社会转型类型多元,影响因素众多,其影响也存在差异。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古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的前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制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延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挟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答案】(1)充分兼顾南北方的利益;改革简单实用;切合实际情况;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2)形成了新的度量衡制度,为后世度量衡的稳定奠定基础;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统一;便利百姓,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材料“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可知充分兼顾南北方的利益;“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等信息可知隋朝度量衡的改革切合实际情况,结合南北方官民的利益,可得出改革简单实用;“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说明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第(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隋文帝面对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在充分兼顾南北方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通过隋朝的度量衡的改革形成了新的度量衡制度,“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说明为后世度量衡的稳定奠定基础;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百姓,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很久以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主导联邦德国史学界的历史解释模式就是“民族神话叙事”。它深受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影响,根植于浪漫主义和日耳曼民族特性,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它从19世纪50年代的普鲁士历史学派一路发展过来,产生了一系列著名历史学家,如蒙森、聚贝尔、特莱奇克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德意志帝国的垮台、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以及长达12年的纳粹统治并未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民族史观。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问题上,德国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归咎他人。他们认为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意大利人的背叛变节、俄国犹太人的“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利。大多数史学家更愿意接受战时英国劳合·乔治所说的“慢慢地滑入战争”的说法,即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要么欧洲大国都犯了罪,要么都可以赦免。 ——摘编自徐建《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答案】(1)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欧洲大国共同发动的;欧洲部分大国背信弃义导致一战中德国战败。 成因:深受日耳曼民族的特性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的影响,不肯自我反省。 (2)影响:导致德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下降;德国领土发生变动,海外殖民地大量丧失;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大国间矛盾更加激化。 【解析】 【详解】(1)看法:由材料“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要么欧洲大国都犯了罪,要么都可以赦免”可知,他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欧洲大国共同发动的;由材料“他们认为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意大利人的背叛变节、俄国犹太人的‘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利”可归纳为他们认为欧洲部分大国背信弃义导致一战中德国战败。 成因:由材料“它深受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影响,根植于浪漫主义和日耳曼民族特性,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可归纳为深受日耳曼民族的特性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的影响,不肯自我反省。 (2)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德意志德国的领土、实力,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西欧大国之间的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尔扎克(1799-1850年),少年时期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1814年,经历法律见习生涯之后,巴尔扎克认识到社会的腐朽与丑恶,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1842年巴尔扎克创作完成《人间喜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财产关系的变化,把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暴露在读者眼前,另一方面也如实地描写了下屡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并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巴尔扎克本人也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之父”。 ——摘编自张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尔扎克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启蒙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2)时代价值: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启迪人们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反思;促进了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境遇的关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少年时期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巴尔扎克认识到社会的腐朽与丑恶”、“自然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启蒙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背景。 (2)依据材料“作品一方面尖锐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财产关系的变化,把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暴露在读者眼前,另一方面也如实地描写了下屡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并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无穷的创造力”、“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结合所学从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启迪人们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反思、促进了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境遇的关注等方面说明巴尔扎克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