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单元综合提升学案
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 (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一些天才的设想。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1)《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3.由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4.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二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初步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北平新政协召开,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筹建新中国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 构建完成 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专题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 的主体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 主要权力机构 国家权力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 阶级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动方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相同点 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2018·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变化”的答题思路应当是“由……到……”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和组织两个方面概括。“作用”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注意联系材料的主旨“基层社会治理”和教材所学知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历史背景”要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救亡”“1909年”,据此联系所学内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注意体会本道大题的主旨——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等宏观的视野看“村民自治”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②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规律总结] 1.把握试题材料主旨。全国卷高考25分大题往往隐性或显性考查社会热点,做题时要细心揣摩,这一热点往往就是试题材料的主旨。领悟这一主旨对答题非常有帮助。 2.注意试题设问中的关键词,把握其答题思路。例如本题中的“变化”“背景”“作用”“意义”,注意其各自的答题思路。 3.获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注意材料中往往有些关键词句,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要么是答案的主要内容,要么提示要联系所学知识。例如本题中材料一中的“道德教化”“圣谕”“民间组织”“官吏广泛推行”等就是“乡约制度变化”的答案内容;材料二中的“1909年”,提示考生应联系基础知识“清末新政”等。 4.组织答案要条理,注意做到序号化、规范化、段落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