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科教文化第37讲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科教文化第37讲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科教文化 ‎ 近代百年中,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曲折发展。‎ 线索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2)仿行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30‎ 高考总复习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线索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线索三 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的大繁荣;国民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第37讲 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 ‎(1)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0‎ 高考总复习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历史的怪圈”‎ 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 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核心论点: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始终没有彻底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圈子。    ‎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政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 ‎2.形成 30‎ 高考总复习 ‎(1)过程 ‎(2)内容 ‎3.评价 ‎(1)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4.实践 ‎(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2)《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 民生主义的评价 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辛亥革命历史研究》‎ 核心论点:民生主义解决的是经济、民生问题。    ‎ ‎1.背景 ‎(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思想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3.内容 30‎ 高考总复习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评价 ‎(1)积极性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核心论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在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的解放运动,其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 ‎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1)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辨析比较】‎ 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 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 30‎ 高考总复习 但两者向西方学习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归纳总结】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两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漫画解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 信息提取: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漫画解史】 “中体西用”‎ 信息提取:“中体西用”是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到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上,这注定了“中体西用”失败的命运。‎ ‎【构图解史】 维新变法思想 信息提取: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产生。早期维新思想无完整的理论,并无实践活动。维新人士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漫画解史】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 30‎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康有为“托古改制”实质是为宣传变法减少阻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这体现出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误区警示】‎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构图解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信息提取:上图体现了孙中山的思想转变及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内容及深远影响。‎ 30‎ 高考总复习 ‎【构图解史】 新文化运动 ‎【误区警示】‎ 正确区分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 对待孔子的态度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打倒孔教。‎ ‎(3)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漫画证史】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信息提取: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该漫画深刻揭示了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构图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信息提取:新三民主义是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名师指津】‎ 新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从倡导者的阶级性质、革命目标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本质区别,但是新三民主义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等。‎ 30‎ 高考总复习 重点一 从“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思想的演变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对点训练] 1.清末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表(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上表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 A.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B.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 C.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 D.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 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经学科和预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延续中国传统思想,即“中体”,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即“西用”,故选B项。“解决了”的说法夸大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表格信息仅显示了教育改革的内容,不能显示其作用,排除C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而且维新变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材料没有显示,排除D项。‎ ‎2.“体用之争”‎ ‎(1)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 ‎(2)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 30‎ 高考总复习 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 ‎(3)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对点训练] 2.曾国藩认为儒学的学问分为四个方面:“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缺一不可,既强调义理为儒学之本,又使经济之学为义理所统辖。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中体西用”寻找理论依据 B.缓和与顽固派的既有矛盾 C.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机 D.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曾国藩对儒学的认识可知,这体现出当时其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是有理论依据的,故选A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矛盾是对西学的态度,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当时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仍是以中学为根本,不是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排除D项。‎ ‎3.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对点训练] 3.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选C。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30‎ 高考总复习 史料 “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思考】 概括史料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试答:                                    ‎ ‎                                    ‎ ‎【提示】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思想界的改变,为以后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条件,并进一步冲击着旧的思想体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实证2 西方思想传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史料 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西方思想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思考】 阅读史料,论证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试答:                                    ‎ ‎                                    ‎ ‎【提示】 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成因 30‎ 高考总复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辩证地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目的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角度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联系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发展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2.辩证地评价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 ‎(1)进步性 ‎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重点二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同年,孙中山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洲政府,恢复汉族政权;民权主义是建立民国;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30‎ 高考总复习 ‎[对点训练] 1.(2020·江苏盐城三模)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此举(  )‎ A.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B.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革命,材料中“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故选D项。‎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新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对点训练] 2.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解析:选C。据题干中“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项。‎ ‎3.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 30‎ 高考总复习 ‎[对点训练] 3.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可知,作者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不合理,故选A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评价 史料 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 ‎——史学家张正明 ‎【解读】 史料颠覆了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倡导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思考】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分析史料,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试答:                                    ‎ ‎                                    ‎ ‎【提示】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合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对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0‎ 高考总复习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认识孙中山的家国精神 孙中山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的情怀。这是他追求真理,矢志革命的力量源泉,是他奋斗不息,永不言弃的深厚基础。‎ 重点三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对点训练] 1.(2020·湖南永州二模)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1910年前后,大批留学生弃理从文,说明他们认为要改变中国地位不能仅学技术,必须通过人文文化来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与思想解放,故选C项。‎ ‎2.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0‎ 高考总复习 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对点训练] 2.(2020·广东湛江调研)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 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 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 解析:选D。题干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采用,而不是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而未涉及“尊孔复古”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态度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解读】 史料表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辩证地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并非全盘否定。‎ ‎【思考】 史料中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是如何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 试答:                                    ‎ ‎                                    ‎ ‎【提示】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0‎ 高考总复习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辩证评价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2.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 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当今社会发展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面对文明的碰撞,如何保护本国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30‎ 高考总复习 ‎(2)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全国卷Ⅲ·T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命题点: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 30‎ 高考总复习 ‎《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而非为了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 ‎2.(2017·高考海南卷·T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命题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选B。题干材料“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说明清政府旨在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同时借鉴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清末教育内容方面发生变化,但不能推断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朝廷借科举强调以国学为本,同时倡导借鉴利用西方教育,而不仅仅是回归国学,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仍然坚持以中国传统教育为本,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D项错误。‎ ‎3.(2016·高考全国卷Ⅲ·T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命题点:张之洞思想的特点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03年”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A、C两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学习西方新知识和禁止使用新名词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故D项正确。‎ ‎4.(2019·高考江苏卷·T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命题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30‎ 高考总复习 A.全面复兴旧学     ‎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 D.崇尚中体西用 解析:选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体用”“旧学”“新知”等可知,该校歌推崇的是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与西方先进技术的结合,D项正确。‎ ‎5.(2017·高考江苏卷·T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 ‎1880~‎ ‎1889年 ‎1890~‎ ‎1899年 ‎1900~‎ ‎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命题点:《万国公报》与近代思想解放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选D。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中没有呼吁迫使清政府改革陋习的信息,C项错误。‎ ‎6.(2019·高考海南卷·T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命题点: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可知,该官员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故选 B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开放通商口岸,‎ 30‎ 高考总复习 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习技术而不是政体,排除C项;材料中该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洋务派一脉相承,排除D项。‎ ‎7.(2019·高考全国卷Ⅰ·T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命题点:新文化运动中主流思想的转变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选A。材料揭示了1915~1918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8.(2019·高考全国卷Ⅲ·T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A.主张国家至上 ‎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的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9.(2018·高考全国卷Ⅱ·T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 30‎ 高考总复习 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命题点:三民主义的发展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对俄国、中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情况进行对比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与俄国比较,中国的革命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核心;二是革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就是俄国的方法。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目的是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C项正确。“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目标没有改变,只是方法、途径有所变化,B项错误;1924年,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代,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项错误。‎ ‎10.(2017·高考全国卷Ⅰ·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命题点:近代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选A。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项错误。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 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19世纪50年代……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 30‎ 高考总复习 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可知,中国对西方的认识逐步加强,便于中国融入世界,故选A项。‎ ‎2.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解析:选D。根据材料得出张树声主张向西方学习,不仅是器物层面还包括制度层面,此主张已经突破了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制度的藩篱,故D项正确。‎ ‎3.梁启超称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蔡元培认为宋恕要在封建儒学里边做文艺复兴运动,因此两者变法主张本质是一致的。这表明康宋二人(  )‎ A.通过民主科学,改造中国旧社会 B.照搬西方文化,解放国人思想 C.借助儒家思想,变法走资本主义 D.批判传统礼教,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康有为、宋恕是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特点是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本主义的主张,故选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而非康宋的主张,排除A项;“照搬西方文化”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批判传统礼教,推翻清朝统治”,与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相悖,排除D项。‎ ‎4.(2020·山东青岛调研)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解析:选C。题干材料“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表明是对传统的扬弃,故选C项。‎ ‎5.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 30‎ 高考总复习 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可知,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制,故选D项。‎ ‎6.(2020·江苏南通二模)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 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选D。题干“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孙中山体现追求民族解放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故选D项。“普遍平等民权”是民权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反清排满”是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B项;“推翻封建帝制”是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解析:选C。题干材料“嗟我属藩,尚堪敌忾”和“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说明面对列强的侵略,魏源主张抗敌救国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魏源对其他国家的抗敌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叙述,不是社会发展的近代化,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D项错误。‎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这主要反映出(  )‎ A.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 30‎ 高考总复习 B.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 C.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传统文化妨碍近代化 解析:选C。材料中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排斥,故选C项。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未涉及对外来宗教的态度,且“普遍”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排除B项;传统文化对近代化有促进与阻碍双重作用,排除D项。‎ ‎3.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1875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禁止《使西纪程》流传的原因在于极力维护“中体”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故选C项。‎ ‎4.(2020·广东湛江调研)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选C项。从材料可知,主要是思想的转变,而不是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战思想,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思想的转变,而不是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故D项错误。‎ ‎5.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 A.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 C.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 30‎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D。A项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孔子……改制……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不符,排除;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即已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排除B项;C项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以改制为务”不符,排除;由题干中“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可知康有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变法的依据,故选D项。‎ ‎6.(2020·湖南郴州一模)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梁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梁启超批评“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体现了其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故选C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A、B两项不够全面,排除;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而非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排除D项。‎ ‎7.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申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 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C。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可知,严复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C项正确。‎ ‎8.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  )‎ A.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B.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 C.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 D.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解析:选A。材料“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表明了梁启超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故选A项;《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旅欧的感想,题中的这一认识不是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排除B项;材料“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说明梁启超并没有对西方文化绝望,排除C项;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排除D项。‎ 30‎ 高考总复习 ‎9.(2020·江苏南京三模)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解析:选A。材料“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表明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故选A项;据材料“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可知,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适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没有涉及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而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排除D项。‎ ‎10.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A.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三大政策”的推动 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可知,其受到了1924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影响,故选C项;20世纪初,中国的政党政治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逐渐走向反动、割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发展为“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并未涉及革命领导核心问题,排除D项。‎ ‎11.(2020·江淮十校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 D.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30‎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可知,李大钊在这里对中西方文化持绝对的否定和肯定态度,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故选C项。‎ ‎12.(2020·湖南衡阳模拟)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 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 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 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 解析:选C。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得出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13.(2020·广东百校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难保‘不为多数赞成’”可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4.(2020·福建南平一模)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晤,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一宣言(  )‎ A.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C.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 D.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具体表现 解析:选C。据材料“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可知,这些内容是过去无法做到的,说明其思想已经开始转变,故选C项。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期,‎ 30‎ 高考总复习 排除B项;“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不属于民族扩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2020·江苏南京调研)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信息判断;第二小问观点,据材料一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对西方和中国人的认识等方面归纳;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学的影响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从民族国家意识、民权意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关系等方面归纳。(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观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进步之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作用: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0‎ 高考总复习 材料 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中华儿女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016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围绕“民族精神”这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精神”入手,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回答时首先确定论题,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符合题意,阐述清楚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全民族抗战时期,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阐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全民族抗战期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下,密切合作,各族人民也积极投身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去,给予中国民族解放斗争以深刻影响。这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精神的表现。‎ 3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