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主题(测)(含解析)
专题 0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主题 (时间:120 分钟,分值:15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2018 届广东肇庆市教学质量评估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15 分) 归 袁有江 他现在还不想回家。 迎着刺眼的夕阳,他突然间冒起了去大岭山的念头。朋友曾提过,大岭山之巅可以俯瞰 整座城市。来这座城市二十多年了,他还从没认真看过这座城市的全景。 此刻,他很想一个人去站站,看看。 暮霭苍苍。站在观景台边缘,远眺一池斑斓的灯火,他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第一次,他 发现这座城市是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一种从喧嚣中滋生的空空荡荡之感,油然而生。脚 下是万丈深渊。凉飕飕的山风,钻进裤管,沿尾椎流到后脑,激起一股往下坠落的恐惧。他 下意识地抓紧栏杆,想到尼采的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下山时,他鬼使神差地将车又开回了单位,并关闭了手机。 今夜,他想徒步回家。 银白的河床里,静水深流,寂然无声。夹道的树丛间,散布着稀奇古怪的虫鸣,天籁般 好听。他贪婪地深吸着夏夜的凉气,稳健地走在塑胶绿道上。恍惚间,他觉得身后,留有一 串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将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坚定地嵌入了这座城市。“强人是你,能顶 天立地”,想起了郭天王的歌词,他微微一笑。 在绿道尽头翻上路面,向南,转入一条商业街。路上车水马龙,街两边店铺林立,流光 溢彩的招牌和灯箱,让他有片刻目眩。一家超市的音响,正不遗余力地播放着流行歌曲。这 条他每天经过的街道,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不应该。 从商业街拐进工业区,热闹渐行渐远。马路上,除了偶尔驶过的货柜车,几乎没有行人。 站在梧桐树间的路灯,洒下斑斑点点的光。突然,他发现一家工厂的后门口,好像躺着一个 人。 他清除脑子里的那团乱麻,一步步走近。 是一位全身脏污,壮实,约五十岁的女人。她穿着一套破旧的粗布工装,左脚挑着一只 女式布拖鞋,右脚底压着一只男士塑料拖鞋。她身体横截门口,就着斜坡躺着。头枕交叉的 双臂,胸腹坦然地面对夜空,居然还跷着二郎腿。青紫的脸上,仿佛浮着一层油润润的,纯 真的笑意。均匀的鼾声,透出香甜的气息。女人,很像法国印象派油画里,那些丰腴的睡美 人。 她不像是捡垃圾、收破烂的。讨薪的?似乎也不像。更像是一位精神失常者,一位什么 都不需要考虑的弃妇。她有家人吗?为什么会沦落街头?也许,她好好洗个澡,换身衣,睡 在一张柔软的床上,会是一位美丽的母亲。猜测了一会儿,他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没有责 任和义务,去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根本没资格同情她。 他掏出手机,已经是凌晨一点。他从来没有这么晚不回家。偶尔晚归,总有电话先打回 去。手机恢复信号后,一股脑蹦出十几个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母亲、老婆和儿子都问他啥 时候回来,干吗还不回家。儿子和儿媳妇在闹离婚。母亲的股骨头手术,无论如何不能再 拖…… 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徜徉在明月大道,他和月光下的影子无休 止地辩论着。他告诫自己,什么都不必想,不必担心。影子却告诉他,你得想清楚一切,凡 事都值得担心。 到了他夜夜栖息的小区。输密码,开门;进电梯,出电梯;开锁,进家门,换鞋,过客 厅。一切照旧。他伸头看看母亲的卧室,夜灯阑珊。蜷缩在沙发上的妻子鼾声正顺。负痛而 眠的母亲,也一脸安详。 赤条条躺进浴缸,他才再一次回想下午张医生的电话。“你……虽然是晚期,但也不是 完全没有希望……” 一瞬间,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中见深意,通过“他”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所感,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去思考苦难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 B.“他”对流浪妇人身世来历作一番猜测前后的心理变化,既写出了“他”为人冷淡 的性格,也暗示了“他”苦恼无助的处境。 C.小说善于营造冲突来表现人物,“他”在月光下与影子的辩论,将“他”矛盾的内 心世界巧妙外显,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他”的焦躁难安。 D.小说的语言既具表现力又有感染力。如“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 想”,就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引起读者共鸣。 【答案】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 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 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 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小说“归”这一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路程上的回归,指“他”下班后归家。②生活上的回归,指“他”在归家途中发 现并享受以前所忽视的身边生活的美好。③心灵上的回归,指“他”卸掉坚强的外表, 在苦难面前展示自己软弱的一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标题内涵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 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归”的本意应该是指“他”下班后归家。“‘你……虽 然是晚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心灵上 的回归。结合文本前半部分内容及“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不应该”分析可 知,指“他”在归家途中发现并享受以前所忽视的身边生活的美好。 (3)小说结尾才交待“他”身处癌症晚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 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显得合情合理。交代“他”身处癌症晚期,既揭示了前文“他”行为 异常、心理纠结的原因,也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②丰满人物形象,写出外表坚 强的“他”,也有着内心柔软的一面,显得真实可信。③凸显小说主题,让读者领会到: 生命是美好的,在厄运面前,人不应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④显示留白效应,故事戛 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2、【2018 届湖南衡阳高中毕业班联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 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 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 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 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 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 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 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 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 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 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 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 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 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 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 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 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 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 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 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 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 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 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 “天空的鸟自 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 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换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 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 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 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悠邃的港汉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 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 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 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 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 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 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 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此时红鲤的腹内已经有了白鲢的种子,可悲的是白鲢还不知道,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就为了白鲢,她也要在岸上走下去。 红鲤不相信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开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 块能够自由生活的陆地。 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着意叙写老黑对红鲤的百般蹂躏,突出老黑的凶狠,与后文人类极端虐杀鱼类 的行径形成对比。 B.“打着挺儿”“翻着跟头”“冲”“逆流而上”“跨过”“飞落”一系列动作的描 写,写出了红鲤的义无反顾,刻画了红鲤悲壮的形象。 C.通过白洋淀美景的描写,营造红鲤与白鲢两情相依相悦、温馨和谐的氛围,为下文 白鲢被捕杀埋下伏笔。 D.作者把传统语言、现代结构和人文精神糅合到一起,运用意识流来增加读者的阅读 兴趣,写法特别。 【答案】B (2)这篇小说想象独特,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 分) 【答案】①本文想象丰富,运用老黑伏击、红鲤白鲢相爱、白鲢被捕捞等一系列的想象,丰 富了红鲤的艺术形象;②想象大胆而新奇,带有夸张成分,让鱼在岸上行走,极具浪漫 主义色彩。③想象把鱼类人格化,赋予鱼类以人的思想、情感和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本篇文章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奇特,夸张浪漫, 运用童话的形式,赋予红鲤人的思想和行为,把红鲤当人写,如写红鲤与白鲢两情相依 相悦、温馨和谐,使文章生动形象,文中还写了老黑伏击、红鲤白鲢相爱、白鲢被捕捞 等一系列的情节,丰富了红鲤的艺术形象;还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 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生活图景。 (3)本文写了行走在岸上的鱼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 【答案】①红鲤面对磨难的态度,启示我们人生勇于拼搏才能进发生命之光。②红鲤因人类 的滥捕而上岸,启示人类不能破坏生态平衡。③表现了作者对红鲤行为的由惊奇而钦佩 的态度,同时不乏同情和怜惜的态度。④表现了对人类破坏自然行径的批判。 点睛:对于探究题要抓“多角度,深层次”,掌握探究题的核心要领,(1)多角度①大角度: 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如情节、人物等), 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 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2)深层次这个深层次,就小说而言,主要有两个 层次:①人文精神。包括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 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 精神;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 人,用普遍的一句话说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②审美 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赞 美,对黑暗邪恶的鞭挞批驳;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等艺术美感的取向,等 等。 3、【2018 届湖南汨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万芊 ①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在那边的小区里拣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很纯血统的 棕色沙皮狗。李斯是开着新买的“雪佛兰 SPARK”迷你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 道。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趁李斯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 车的,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 那狗儿下车,可那狗儿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眼神充满着哀 怜与乞求,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②刘渊接了李斯的电话赶紧下楼来,说那是条人家的弃狗,已经在小区里转悠一二天了。 只要一见新车,就拼命往里钻,若是没车的人逮它,它就发了狂地乱叫乱蹿。几个驾摩托、 骑单车的牌友,在一旁掇弄着李斯说:“这狗一定是条富贵人家的狗,像我们这些没有轿车 的主儿,它还看不上呢!李斯你就带它回去吧,你好歹也是有车有房奔小康的人,没有一条 贵气一点的宠狗,还真缺点啥呢!” ③李斯想想也是,家里妻子女儿早就嚷嚷着要养条有点品位的狗,这沙皮狗,虽然是条 弃狗,看上去还是挺体面的。李斯心一软,也就把这人家的弃狗带回了家。 ④女儿自然喜欢,还专门为它起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拉克。 ⑤可拉克进了家,李斯的妻子便发现这狗其实很特别,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贵气。洗澡, 它拼命挣着不愿洗盆浴,犟着偏要洗上淋浴才舒坦,况且近不得低档的洗涤品,喷点普通的 香水还老打喷嚏,一换上名贵的香水,它就跟你耍嗲。拉屎呢,它自个会像模像样地蹲在抽 水马桶上,如是洗手间关着,它宁可憋着满屋子转。睡觉呢,不是软和的床毯或沙发巾,它 根本不睡。那吃呢,更是让李斯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店里买了便宜的香肠它嗅也不嗅, 那牛奶,它也是尽挑口味可口的喝,最气人的是,自来水,它是滴水不沾的,就是纯净水, 它还挑着喝呢。那贵气、那娇气、那挑剔,李斯自叹就是他们一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它这般。 它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察言观色,整天变着法子讨主人们的喜欢,以至更宠它,更怜它。 ⑥于是,李斯打电话给牌友刘渊,问刘渊:"知道不,这狗是谁家抛弃的,咋这般贵气, 简直是腐败。”过了几天,刘渊那里还真有了回话:“说你知道?!市里的那个权力挺大的 头头和他太太一起被人告发了,这狗原本是他太太的宠物,平常时家里雇的人有一半时间就 在伺候着这宝贝,这么由着性子宠着,不腐败才怪呢!” ⑦一听说这个,李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他和妻子想从北方工作的城市迁回老家 来,因为这位权力挺大的头头,不知托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送了多少礼,好不容易才把 这天大的事给办成了。但李斯因此却倍觉得心里累得慌,而眼下却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 心里更不是滋味。 ⑧于是,李斯跟妻子女儿商议说,把那狗远远地送人吧。为了不再能看到它,李斯开着 车,带着它到了郊外一处朋友的鱼塘,骗下拉克。鱼塘上原本有几条草狗,突然见到了这条 陌生而贵气的狗便狂吠不止,正当拉克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斯蓦然上车启动,而当拉克发觉 自己再次被人遗弃时,便发了疯似地跟着李斯的车,凄厉地叫着拼命追赶。 ⑨看着拉克孤立无助的可怜模样,李斯几次心软,想停下车来,但一想起那贪得无厌的 人,心一横,油门一加,便驾车飞驶而去,那再次被遗弃的拉克,便在后视镜中渐渐缩小, 渐渐消失。 ⑩李斯很快跟鱼塘的朋友打电话,央他把拉克唤回鱼塘,好生照料它。朋友告诉他,那 狗还在路边发呆,凄凄地叫唤着,那模样确实挺可怜的,但狗毕竟是狗,没人宠它照样能活 着。 半年过后,李斯在鱼塘边的草棚附近,见到了那条曾经被唤作拉克的沙皮狗。半年多 来最大的改变,便是不知是哪条草狗,玷污了拉克高贵的血统,而拉克竟然还为它生下了一 群怪模怪样的小杂种。做了母亲的拉克,神圣而又警觉,它那鼓胀的奶头正任由着小杂种们 吸吮,而为了护卫那些小杂种,拉克完全是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 李斯见了,不由得生出一份同情来,叫了声“拉克”,可对于曾经献媚以博一爱的它, 拉克现在竟是一副漠视的样子。李斯这才知道,那狗早已淡忘了他,早已淡忘了以前曾经贵 气的生活习性,看上去它早已不需要名贵的洗涤用品、香肠、牛奶和纯净水,更不需要抽水 马桶和柔软的被褥,它已经回到它的同类当中,它已不需向任何人献媚、乞求收留。而当李 斯试图接近它,试图对它有所亲近, 试图唤起它曾经有过的殷勤时,拉克竟然冲他大声吠叫,并护着其胯下的小杂种们,并 且越吠越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直到李斯退到远得再也不可能对它们构成威胁的时 候,拉克才转为平静。 李斯突然觉得,拉克已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尊严当中,早已不再需要奢侈、不再需要 贵气、不再需要娇气,甚至不需要因此而低三下四、死皮赖脸、竭尽谄媚之能事,真正活出 了狗的骨气。 (选自《金山》,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作品中的这条狗被称为“腐败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说这条狗娇气挑剔,生 活腐败;另一方面是映射这条狗的原主人生活腐败奢侈。这就使得小说的批判意 味更加浓厚。 B.李斯抛弃这条狗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条狗的前主人是市里面一位权力挺大的 头头,而李斯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不是滋味;其二,养活这条狗花费太 大,给家里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C.当李斯在朋友的鱼塘再次看到拉克并试图接近它时,它对李斯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 侵犯的架势。此情节意在表明李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D.作品详细描写了狗在李斯家里的生活习性,这和半年后李斯又一次在朋友的鱼塘见 到它时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外部的生存环境对狗的习性形成有重要影 响。 E.这篇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 条狗不平凡的经历,以狗的命运来暗喻人的命运,以此来突出小说讽刺和批判的 主题。 【答案】AD (2)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 富完整。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 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 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回答文章第七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 度进行分析,从内容看,此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 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富完整;从结构看,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 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 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 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 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在作品的结尾,拉克失去了奢侈的生活和贵族气质,却得到了尊严和骨气。这是一种 幸运还是不幸?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我认为狗是幸运的。①李斯的女儿给狗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拉克”,这本身就是 “幸运”的音译词。②狗虽然失去了奢侈的生活,但却回到了同类中间,不需要再像原 来那样摇尾乞怜,察言观色,更加自由。③狗在鱼塘边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 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④小说借此来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尊严和骨气比奢侈的生活 更加重要,对社会上那些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4、【2018 届湖南益阳市高三 4 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滑雪 (美)罗宾·西尔弗曼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 艾瑞卡央求我:“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 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 山丘。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 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 “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 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 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 “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雪橇 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 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真过瘾!”我喊道。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艾瑞卡提醒我。 的确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 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 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 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 可是我仍然累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部分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 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 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心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 男孩还小,可是让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似乎不知 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开心地玩着。 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 笑,“他是一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 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 么开心,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 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 故事。也许他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 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 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 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 我也心满意足。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 现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 B.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我”非常担心,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 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C.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法,以“我”即使不照顾女儿都感觉累得筋疲力尽,衬托了那 位父亲滑了几次“似乎不知道疲倦”的表现。 D.小说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读者伴随着“我”的思忖一直关注那位父亲为何拖 雪橇不知疲倦,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人称,B 项考核手法,C 项 考核美容,D 项考核结构,其中 B 项,“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 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原文不符,从文中的信息并不能看出父子两人滑雪技术高。 (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乐观坚强,充满热情,虽然孩子脑瘫,即使累他也能够笑着面对;②关爱孩子, 为了帮助孩子任劳任怨;③内心坦诚,不对外人隐瞒孩子的病情;④礼貌待人,请求先 滑雪时表现出礼貌态度。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 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文章在结尾安排那位父亲给“我”的那封信,有什么作用?(6 分) 【答案】①从人物上看,进一步突出了那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及对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②从 情节上看,交待了故事的结局,使结构更完整;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 出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的主旨。 【解析】解答时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及语言的表达效果来分析。从结构 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表明这一小说结局使小说 的情节完整;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丰富文章内容,使小说反映的 社会问题更深刻,表达的思想更有影响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那就是升华了文章的 主旨;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那就是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5、【2018 届湖南永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木桩 苏亦薇 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刘老头每年秋冬时节在文庙街卖烤红薯, 一卖就是七八年.看着客人递钱时仍盯着手机的双眼和行色匆匆的背影,他明白就是再卖上 七八年,他仍然是文庙街的陌生人。 这座城市的冬日漫长酷冷,但刘老头每天都会诚恳地缓缓推着他烤红薯的铁皮车子,出 现在昏暗的晨光中,那时辰,路灯通常还没有熄灭,他坐在暖黄的灯光里,不吆喝,也不像 其他商贩那样把钱盒放在趁手的位置,连人带车像一棵古老又踏实的木桩,不粗壮,但足够 稳妥。 刘老头以前是个教师,每月有退休全;他儿子很出息,在一个大城市工作,每月汇来的 钱足够让他活得更安逸。亲威朋友没人明白他干嘛非得寒冬腊月里跑到街边卖红薯,隔三岔 五会有人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家享福。对此,刘老头只是报以微笑,就像他每卖一个红著也都 会对每个顾客微笑。 绝大多数顾客无暇看他那一笑.偶尔会有人的眼神对上那笑容,他们会一愣,然后匆忙 离开。 “这老头子就是犟噢!”亲友看到他这笑呀,便明白说再多也无济于事,于是刘老头就 那么在文庙街日复一日地卖烤红薯。 偶尔走进街内的我,感觉刘老头摆弄那些烤红薯的样子,很有些“写意”——小铁皮车 子擦得锃亮,车身被细心地分出了许多许多小抽屉,抽屉里躺着红薯,既不沾马路扬尘,又 能借炉温加热。 刘老头侍弄烤红薯,像是在安抚自己的孩子。他顺着一种小曲儿似的奇妙韵律错落地打 开那些抽屉翻动那些红著,时而捏一下;那烤炉是烧柴的,他细心地把木柴分成小把小把, 隔三岔五放进炉膛,从来不一次扔一大把。 烤红薯摊边偶尔会跑来街口小超市店主的孙女,小姑娘约摸六七岁吧,长得不算漂亮, 但那双大眼睛总泛着亮的水光。她是很少能对刘老头的微笑回报一个大大的笑容的人。刘老 头慈爱地看着她,他总觉得这小姑娘专心啃红薯的样子,像一朵大晴天里的钤兰花。 “爷爷你为什么不把柴一次性都加进去,多省事啊?”小姑娘奶声奶气地问。 “小宝贝儿呀,一次性全加进去火太旺,烤煳了就不好吃喽!” 很多时候,刘老头叹息除了这个小姑娘,很多顾客好像并不在意口感。自己生意之所以 还算过得去,是因为那七八年都没有涨过价的烤红薯用来充饥,又省钱又节约时间。 刘老头用心地这么做,他觉得自己像个老得一塌糊涂的木桩,已经没法再向上长了,但 根部仍然紧紧抓着深深的土壤;他想为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和匆匆来往的人们,用最质朴最 平凡的烟火味道,添个有温度的生活细节;他想用深埋炉膛里的火星,把时光里那点情感留 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课堂是陋巷,教具是红薯,教学表达是微笑,如果能被感受到, 就算功德圆满。只是,他的多数学生意识不到有人在教他们。 那些深冬的晨光里,刘老头总爱盯着炉膛里飞出的火星看,那么小小的、耀眼的、滚烫 的一簇,飞出短短的一段距离后,泯灭在呼啸的北风里。 刘老头感觉到在自己心口也有这么一团炉火在燃烧,火苗来自遥远的过去,不断地有火 星飞出来;他是馈赠世人火苗的木桩,扎根在温柔的土壤里,盼望着耀眼的、小小的、安和 的、滚烫的火星,飞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选自《芙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开头入笔直接,一句“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看似突兀, 实则在对比反差中留下疑问,引起读者思考。 B.小姑娘的微笑如冬日阳光温暖人心,作者写小姑娘的出现,既暗含对比,又通过对 话引出下文,隐约交代刘老头执著坚持的原因。 C.“木桩”并非文中描写的实物,文章以“木桩”为喻,表现人物特点,形象贴切, 内涵丰富,可谓形神兼备。 D.刘老头本可在家安享退休生活,却选择寒冬腊月在街边卖烤红薯,对亲友的善意劝 告也是置之不理,都缘于其固执的性格。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C 项考核手法, D 项考核内容,其中 D 项,“都缘于其固执的性格”错,过于绝对。 (2)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刻画刘老头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运用正侧描写。正面描写了刘老头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又以顾客、亲友 和小姑娘侧面衬托,表现刘老头待人、工作等方面的品格。②运用多重对比。文章通过 顾客与刘老头、亲友与刘老头、小姑娘与顾客等多重对比,突出刘老头真诚、执著的性 格特点。③运用环境烘托。漫长酷冷的冬日、昏暗的晨光、呼啸的北风等自然环境描写 以及鳞次栉比的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等社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 运用比喻手法。刘老头自比为木桩,作者把刘老头内心的热情比作炉火,表现人物的精 神品格,形象贴切而又耐人寻味。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 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 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 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 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6 分) 【答案】我认为刘老头依然是个老师。他虽已从教师岗位退休,但从未忘记育人的责任,只 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①不图享受,以工作育人。他虽已退休,但不贪求享受,坚持工 作;他上街卖烤红薯,一丝不苟,追求品质,做到价廉物美。他以认真用心的工作态度 教育他人。②待人真诚,以微笑育人。他选择卖烤红薯,面对不理解他的亲友,面对行 色匆匆的顾客,面对可爱的小姑娘,他都报以微笑,他希望用真诚的微笑影响他人。③ 甘于奉献,以精神育人。他自喻为木桩,既紧紧抓住土壤,又不断燃烧自己,馈赠世人 火苗,传递耀眼的火星,希望用最质朴最平凡的烟火味道为社会增添有温度的细节,以 此温暖社会,化育他人。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对“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这句话的看法,数显 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如“是老师”,从其“不图享受,以工作育人”“待 人真诚,以微笑育人”“甘于奉献,以精神育人”等角度阐明理由。 6、【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 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 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 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 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 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 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 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 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 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 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 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 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 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 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 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 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 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 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 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 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 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 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 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 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 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 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 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 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 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 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 年第 6 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 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 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 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答案】B 【解析】B 项,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 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 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 征。此题从“斯文谦和,穷困落魄”“身怀绝技,隐忍退让”“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 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 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 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 形象。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 度。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注意首先指出结尾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再 分析骑在人物的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此题小说的结尾“手段端砚”出乎意料, 却在清理之中,前面有很多伏笔,效果是“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 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段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漏,丰富了其性格特征; 从主旨的角度揭示“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7、【2018 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15 分)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著 李冬梅译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 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 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 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 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 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 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 《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 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 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 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 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 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 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 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 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 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 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 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 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 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 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 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 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 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 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 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 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 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 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3 分) A. 小说的矛盾起于一套突如其来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科利亚家 的平静的生活,也由此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 B. 科利亚儿子追求时尚,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 读方式来获取知识。 C. 小说用繁笔,铺叙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家中人 眼中的地位,揭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 D. 文中多次写到科利亚较重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籍,说明他是个很有文化追求的人, 可又拗不过妻儿,只好随波逐流了。 E. 小说结尾说“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 什么文化。”意味深长,说明科利亚也难经受住环境的影响和物质的诱惑,并不是 真正地懂得文化的重要性。 【答案】CE 点睛:此类题目是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考生应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准确 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分析各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如 C 项是针对小说主题设题,E 项考查结尾的含义,这两项都是正确的。如 D 项,选项中说科利亚是很有文化追求的人, 回归文本,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说明他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 图;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他家中添 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从这些内容可以知道,科利亚之所以要把这些书 籍留下来,只是“装样子”,让人家觉得有“文化”。 (2)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运用对比的手法。一、用姑妈生活节俭而多购置书籍和科里亚家大量购置家具而 变卖书籍对比;二、用科利亚和妻子对比,一要留下书一要扔掉书;三、用妻子卖书和 买主快速买走了书对比;四、科利亚在对书的处理上前后态度的不同形成对比;五、科 利亚表面爱书与内心“没文化”形成对比。这些对比使小说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 出。 (3)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6 分) 【答案】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叙述科利亚全家只求物质享受,没人珍视书籍和真正追求文 化享受,表达了人们没文化不求文化只求物欲的主题。启示:围绕自己生活中少些物质 追求,多买书和静心读书,多些精神追求,做个有文化的人来谈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本题包 含两个问题,一是“概括小说主题”,二是“结合现实谈体会和启示”。对于第一问,考 生要先明确概括小说主题的方式,考生应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分析,文中,科利亚家中 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 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 对于第二问,那就要找出文章中那个与现实社会相契合的点,文章主人公科里亚对待书 籍的态度(自己没文化,只是想要用书来装饰自己的家,变得“有文化”些;书被妻子 卖掉不久,他就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和生活中很多人对待书籍与读书的 态度是一样的,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观点,这样轻视书籍,不愿阅读的行为, 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加以改正。 8、【2018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我爱你,听见了吗 我特别害怕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症。通俗上来讲,这种病叫做:老年痴呆。你不知道这 种病什么时候开始,就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们院里有一个五婶儿,就得了这病。有一回,五婶儿吵着要吃炸糯米球,附近的店早 关门了,但五叔知道李村公园那里有一家店开到很晚。那时候,天有点黑了,赶上下雨,路 上出租车很少,五叔有哮喘病,来回走了 5 公里,还好,买到了炸糯米球。买回来以后,五 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了,就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叹口气:“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买回来以后,五 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就又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一点都不恼,和颜悦色,全当遛腿锻炼。 有天一大早,五婶儿起来,要吃炸糯米球,说话有些含含糊糊了,五叔没在意,就去买, 下了楼突然想起一些事儿,又折回家,看着五婶儿弄个老花镜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五叔 开玩笑 地说了一句:“你再不吃,就不给你买了。” 五婶儿“哇”地一下子就哭了。 五叔吓了一跳,忙去哄:“买,买,买,我现在就去买。” 五婶儿含含糊糊地说:“我,好,像,快,把,你,忘,完,了。” 五叔拿过五婶儿手上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名字:马家平,后面是画的“正” 字。五叔姓马,莒县人。 五叔问,这些“正”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没写完的? 五婶儿摇摇头。 五叔牵起五婶儿的手,去买炸糯米球。站在卖糯米球的小车前面,五婶儿从她的小口袋 里掏出来那个小本子,很开心地在马家平后面的“正”字上,又画了一笔。 五叔问:“你要不要去坐那个摇摇车?” 五婶儿笑着说:“小孩儿玩的。” 五叔说:“我陪你啊。” 在商场门口的儿童摇摇车上,五婶儿玩得很开心。可是,五叔掉眼泪了。 到后来,五婶儿彻底不认人了。五叔很用心地教她用筷子,教她认人。她学得很慢很慢。 她还是要吃炸糯米球,但是说完就忘。五叔买回来,她从来没吃过。儿子总是责怪他, 别再买了。五叔也知道,五婶儿已经彻底不认识他了,可是他每买一次,她就会在小本子上 开心地画 一次,她每画一次,他就跟着开心一次。 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对于五叔,都是天大的事儿。 “我要吃炸糯米球。” “我去买。” 奇怪的是,五婶儿走的那天,这句话说得很清晰。像是两人故事刚刚开始的 1965 年, 她不过张口说了一句,我要吃炸糯米球,五叔不过就是去买了两个炸糯米球,这喜欢就跨了 一个世纪。 五叔笑着说:“媒人说得一点都没错,你就是爱吃!你一辈子都惦记着。” 五婶儿好像忘记了一些事儿,但是,她好像从来没有忘记什么。 五婶儿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叔还是老样子,遛狗,坐在楼下的排椅上晒太阳,偶尔 去李村公园那里买炸糯米球,但是,他没以前走得那么快了。有一回,他坐在排椅上,他的 泰迪狗趴在他旁边。 我买了炸糯米球,牵着狗经过他旁边,两只狗在嬉闹。 五叔站起来,要回家,从口袋里掉出来一个破本子。我帮他捡了起来。 他笑笑,问我,你住几号楼来?我笑着回答他,7 号楼。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答案说了多少遍了,五叔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回答。 我看过他那个本子,本子上有一个名字:张翠英。名字后面是画的“正”字。 我递给五叔一个炸糯米球,问:“五叔,你吃不吃?” 五叔愣了一下,接过去。他的手有点抖,然后,很开心地在小本子上,又画了一笔。 这老小孩真可爱,看样子,一定是在恋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轻易说分手的年代,但是,请你也相信,我们也活在一个牵了手就结 婚过一辈子的年代。 (《意林·上半月》2016 年 11 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炸糯米球是小说的线索,五婶儿尽管患了老年痴呆,但从没忘记要吃炸糯米球,暗 示着五婶儿从来没有忘记她和五叔之间的爱情。 B. “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这一句话虽然包含着五叔对五婶儿患病这一事实的 些许无奈,但更多的却是对五婶儿的爱怜。 C. 小说中的“我”作为五叔与五婶儿爱情的见证者,推进了五叔与五婶儿平凡却美好 的爱情生活发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 五叔与五婶儿之间的爱情故事平淡朴实,也不乏温馨动人之处,蕴含着作者对当下 婚姻爱情观念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C 【解析】小说中的“我”起到叙述者的作用,他仅是故事的呈现者,五叔与五婶儿的爱情生 活并不是由“我”推进。 (2)作品中的五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对爱痴情。五叔十分重视五婶儿嘱咐的小事。只要五婶儿开心,五叔也就觉得 开心。②温和耐心。不辞辛劳地去买炸糯米球,从不生气;五婶儿病情加重,五叔用心 教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③富有童心。五叔在商场陪五婶儿坐儿童摇摇车,五婶儿玩得 很开心。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 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五叔十分重视 五婶儿嘱咐的小事。只要五婶儿开心,五叔也就觉得开心”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对爱痴 情”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 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 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 征。此题从“对爱痴情”“温和耐心”“富有童心”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 的事例进行分析。 (3)有人认为可以将结尾的划线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看法一:可以去掉。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停留于五叔记糯米团数的画面,结尾戛 然而止,使得主题含蓄隽永 ,蕴含于画面之中,更引得读者回味无穷。②结构上,更 能突显与前文的情节相照应。五叔画“正”字的情形会令读者很自然地想起五婶画“正” 字的情形,这样结尾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看法二:不宜去掉。①从主题上看,划线句能 更好地深化主题,引导读者不单单只为老俩口深沉的爱情而感动,更是延伸到对当下人 们爱情观的反思。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五叔和五婶像划线句 中所说的那样牵了手就结婚过了一辈子,他们的爱情不轰轰烈烈,但却细水长流。 9、【2018 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上学期语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5 分)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 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 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 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 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 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 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 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 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 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 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 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 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 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 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 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 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 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 “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 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 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 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 “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 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 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 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 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 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 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 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 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 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 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 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 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 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 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 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 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 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 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 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B. “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 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 事”似贬实褒。 C. 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 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 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 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答案】A 【解析】A 项,拒绝捐款之事不能说明宛大妈吝啬。 (2)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 (6 分) 【答案】①拒绝去向不明不白的捐款,体现了她做事讲原则,助人讲实效的个性;②帮助病 困人家而不留姓名,体现她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品格;③自己出钱买纸送给爱占便宜 的搂(偷)厕纸的人,体现她关心公益,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精神。 (3)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耐人寻味,请说说其意蕴与作用。(6 分) 【答案】①以唱京剧开头又以唱京剧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体现出宛大妈的独特风采; ②以《穆桂英挂帅》的唱词做结尾,以歌明志,寓意为宛大妈虽年老但仍要“多事”, 敢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体现了她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③通过唱词侧面赞扬宛 大妈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④小说以高亢的唱腔戛然而止,余韵耐 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说些的内容和结尾方式, 然后从文章的结构、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作用。此题首先答出戛然而止 的结尾方式,余韵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然后分析作用,如,文章以唱京 剧开头又以唱京剧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以“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 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唱词结尾反应宛大妈敢于担 当、舍我其谁的精神同时深化主题。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 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 间”“中心突出” “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 析,此题是戛然而止式结尾。 10、【2018 届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高三 11 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5 分) 新年枞树① 费·亚·阿勃拉莫夫 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坏?为什么我全身无力,疲惫不堪?昨天喝过了头?还是由于昨天的 废话连篇,心绪仍然不安? 我的老天爷呀,老天爷!大家聚在一起迎接新年,就该开心作乐,撒疯发狂,就该像香 槟酒那样狂涌!正常的人都是这样迎接这个一年一度的最美好的节日的。可是我们却对我们 俄罗斯的乱七八糟不成体统的现象发了一夜的高深莫测的牢骚。假使发发牢骚能有点什么好 处,那也算好;假使能使人们自己的公民责任感再一次得到磨砺,能在来年里增添勇气豪情 那也罢了。 然而实际上又是怎么样呢?大家谈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更令人厌恶一一我们 谈到了官僚主义独断专横,谈到了贪污行贿营私舞弊,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反对和抗议声,没 有听到一句愤慨的呐喊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都容忍妥协了。可怕就可怕在当时聚在桌旁 的人并非等闲之辈。是些什么人呢?有著名的导演,大名鼎鼎的演员、画家,还有作家。总 之,都是些通常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 我浑身无力,疲惫不堪地在床上躺了很久很久。昨天聚会的情景在脑子里一次叉一次地 在翻腾着,我那忧郁的目光环视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光滑的餐具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 晶玻璃器皿,还有我出国时带回来的一些穿着民族服装、衣着讲究的淑女雕像…… 咦,新年枞树在哪儿呢?妻子和侄女通常都是在元旦除夕夜里给我送到房间里来的,鲜 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到了次日清晨,满 房间都是它散发出来的林间的馥郁清香。 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我才没有过节的心情啊。我对自己心绪不佳的原因作了新的 解释:家里没有新年枞树。昨天,妻子和侄女在城里奔波了两个小时也没弄到。没有枞树还 算什么新年呢? 前室里响起了门铃声,想必是邮件来了。 果然不错。从那“斯”和“师”不分的发音和气喘吁吁的话声,我听出来是邮递员奥丽 娅。奥丽娅向我妻子祝贺新年,我妻子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后来,听她们继续谈话我才明白 了,妻子想送她十个卢布,算是对她辛辛苦苦的工作略表谢意,因为我家的信件特别多,有 时候奥丽娅一天要来五、六次。“不,不。”我又听见那急促的“斯”“师”不分的话音,“这 是我的工作,干工作是有薪金的。您这是在羞辱我……” 羞辱?这是在羞辱她?上帝呀,干这种苦役般的工作,一个月挣那么八十来个卢布,整天 价背着特别重的邮包,出东家进西家,上楼下楼,可还说“您这是在羞辱我”…… 我连忙跑过去给妻子帮腔。只见,那位我早已很熟悉、不很年轻的姑娘围着一块厚厚的 头巾,兔毛皮领已经磨损,脚上一双旧的“罗马尼亚姑娘”式的呢面鞋,鞋面上没有那种齿 状的饰物。为什么没有,不用猜就知道:用她那几块钱是讲不了什么排场的。 我就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劝说奥丽娅接受我们送的礼。可她还是说: “不,不。” 我又加上了五个卢布,这回或许容易说通了? “您这是在羞辱我!”奥丽娅又这样说。口气十分坚定,毫无商量的余地,但是从声音 里可以听得出她在强忍着眼泪。 我望着她那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我确实是在羞辱她。我企图 夺走她那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劳动者的正直和廉洁。 我感到羞愧,羞愧得落下了眼泪。 但是就在这时,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 我家的节日开始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首段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随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回答主要以“我”的回 忆来实现。暗藏了“我”对新年的新的向往,即让自己精神状态趋向一个新的境 界。 B. 文章将“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的空谈务虚和奥丽娅的勤劳务实对比,并由 我将这种对比串联起来,有助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 C. 文中“我”劝说奥丽娅接受妻子的赠与,被拒绝后“又加上五个卢布”,完全出于 对她的感谢,却让她觉得受到羞辱。结局出人意料,使人印象深刻。 D. 文章通过女主人公奥丽娅拒绝馈赠这一典型场景,综合运用语言、神态、肖像描写 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答案】 C 【解析】C 项,由文章可,“我”增加五个卢布的行为,既有对奥丽娅生活状态的怜悯,又 有高高在上的施舍心理。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新年纵树”的理解。(6 分) 【答案】①“新年纵树”是家人每年都要买回送到我的房间来的,它鲜灵、自然、散发出来 自林间的馥郁清香,寄托了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②“新年纵树”具有象征意义。 普通的邮递员奥丽娅身上体现出来的勤劳、朴实、正直、廉洁的高尚品质,就犹如“新 年纵树”一样,给我带来了心灵的光明。 点睛:文章标题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 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人物形象和主旨作答。 (3)文章结尾说:“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我家的节日开始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 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答案】①从内容角度看,隐含阐述了奥丽娅身上表现出的朴实、正直等精神力量给予我心 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我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奥丽娅的出现改变了我的心境,突出了她对我的影响。③情感主旨上,突出了写作主旨, 升华了主题。倡导人们拒绝空谈务虚,以务实、勤劳、正直、廉洁的姿态面对生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