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学年第一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zèng),膜如紫绡(xiāo),瓤肉荧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B. 我在水族馆里看到蓑(suī)鲉,树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qí)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遒长,蓑鲉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 C. 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wù)、厂房、水塔、烟囱(cōng)、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还有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标语。 D. 当内心的悦乐(lè)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溶合在一起,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yín)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何等情景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词语意思来辨析字音字形正误。本题, A项,“红缯”的“缯”应读“zēng”,意思是“红色的丝织品,缯泛指丝织品”。“荧白”应该是“莹白”,意思是“晶莹洁白”; B项,“蓑鲉”的“蓑”应读“suō”,蓑鲉属硬骨鱼。“遒长”应为“酋长”,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D项,“溶合”应为“融合”,意思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萦绕”的“萦”应读“yíng”,意思是“盘旋往复;往复缠绕;比喻声音在什么东西旁边旋转、回复”。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要谈的是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甲】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鉴于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这些信息被滥用或被错用又怎么办?【乙】“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这是一个有关世界及各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白宫可能很早就已经认识了这一问题并开始考虑了。【丙】《21世纪反对生物恐怖主义计划》或者别的题目已经说明白宫的考虑已不只是停留在经典的、传统的生物武器上了,如生物神经毒气等。在不久的将来,敌对分子将可以利用致命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鉴于 B. 滥用 C. 骇人听闻 D. 不只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C 【解析】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出“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项,鉴于:考虑到,按照,指根据某事的情况来确定下步的工作。符合语境; B项,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符合语境; C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是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句话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应该用“耸人听闻”; D项,不只:不但;不仅。符合语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标点符号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会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做题时可以用反选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C项,“21世纪反对生物恐怖主义计划”不是一本书,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将自10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传播、制作、发布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 B. 浙江秉承着“浙江精神”,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全方位地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速度。 C. 2019年,惠民政策再登高峰:就业优先政策首次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被纳入医保报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也得到进一步保障。 D. 《我和我的祖国》持续高票房的原因是,由于七位导演用七个故事讲述了建国70年来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中普通人与国家之间动人故事,唤醒了全球华人共同的回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项,语序不当,“传播、制作、发布”语序不当,应为“制作,发布,传播”;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与“纳入”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在“医保报销”后加上“范围”; D项,句式杂糅,“原因是……”和“由于……”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的原因是”和“是由于”任意保留一个;成分赘余,“用七个故事”去掉。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 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样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请为下面新闻加上标题,不超过25字。 新华社日本大阪9月29日电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卫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向中国女排全体队员、教练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指出,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你们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成功卫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你们在比赛中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2019年女排世界杯9月14日至29日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连克强手,取得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 【答案】习近平致电祝贺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卫冕女排世界杯冠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为消息拟写标题能力。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此类题目重点在于对于问题的压缩、概括。文段主要讲述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向中国女排全体队员、教练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据此进行压缩,概括即可。拟写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本题要求不超过25字。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地球“指纹”中包含了甲烷和臭氧成分,这被称为生物标志。对此,陈果解释道:“臭氧和甲烷这两种分子在自然条件下会产生化学反应,①____________。所以,除非有外力干预,否则我们不会看到臭氧和甲烷长期稳定地共存。而外力干预的途径之一,就是存在生命活动产生的生化过程,这一过程能不断地补充大气中的臭氧或者甲烷。因此,②____________,是确认某一星球上存在生命特征的途径之一。” 如果在大气的光谱中发现水蒸气,则可能意味着这个星球具有独特的温度、压强条件,以及液态水存在的可能。“而从目前人类认知来说,③_____________。因此,发现水蒸气是寻找生命迹象的第一步。” 【答案】 (1). ①从而导致甲烷或者臭氧减少(一般而言,两者无法稳定共存)。 (2). ②观测到(发现)臭氧和甲烷共存 (3). ③液态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生命离不开液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第一处,据下文“所以,除非有外力干预,否则我们不会看到臭氧和甲烷长期稳定地共存”可知,答案应该是甲烷和臭氧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是无法稳定共存的。第二处,通过上文的分析,尤其加入了“而外力干预的途径之一,就是存在生命活动产生的生化过程,这一过程能不断地补充大气中的臭氧或者甲烷。”这个条件之后,可以得出结论——生命活动使得二者共存,据此可判断是否有生命活动。第三处,第二段结论得出的顺序为——因为发现“水蒸气”,所以可能有“液态水”;又因为“液态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所以,可以根据是否有“水蒸气”来判断是否有生命特征。整道题目的设置是依于“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有的是据上下文填写“前提”,有的是填写“结论”。本题目意思对即可给分。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929分)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各题。 为教育公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会议指出,为满足群众教育服务需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惠及边远贫困地区、增进教育公平,会议确定,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为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搭建普惠开放的新平台。会议还要求,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优质教育资源插上翅膀,为边远地区师生共享资源、获取信息、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等带去便利。正因如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也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国54%的区县、46%的地市和22%的省份建有教育城域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7.6%的,已有93.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344万间,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90.6%,其中73.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全国师生用户超1.1亿人。在硬件方面,接下来的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目标。 也要看到,于边远地区农村线、一块屏幕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可能不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在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是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信息素养。对教师的培训不能停留在如何使用信息设备和资源,目标应该是让教师更好地适应好在线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实现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越是边远地区教师,越需要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边远乡村教师的培训,以防止出现新的信息鸿沟。 当前,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等问题。但推进在线教育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将新技术、新形态拒之校外。在线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新业态,各类主体为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模式等,在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充分发挥好市场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力量。 另一方面,面对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以使得在线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真正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这是在线教育的特征,也给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教育形态,面对不同以往的监管任务,有关部门必须转变思维,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对在线教育的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9.04) 7. 根据文章,对于“在线教育”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线教育是借助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工作范畴是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B. 在线教育的提出,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其主要工作方向是边远贫困地区。 C. 在线教育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 D. 国务院召开此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以“发展在线教育”为杠杆,促进“教育公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议之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会议,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B. 于边远地区农村线、一块屏幕已经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不应该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 C. 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因为他们提供的新技术、新模式等积极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D. 在线教育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监管,提升监管水平,应对挑战,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9. 结合全文谈谈,要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案】7. D 8. B 9. ①继续加强教育专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②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信息化素养(加强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③鼓励各类教育主体的创新。④有关部门用互联网思维监管在线教育(提升监管水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于‘在线教育’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 A项,“在线教育是……工作范畴是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说法错误,由第三段可知,“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只是在线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B项,“其主要工作方向是边远贫困地区”说法错误,第一段中说“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惠及边远贫困地区、增进教育公平”,“惠及”不等于就成为了“主要工作方向”; C项,“在线教育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说法错误,由第三段“在硬件方面,接下来的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可知,“加快建设教育专网”是在线教育在硬件方面“接下来的任务”,在线教育除“硬件方面”之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硬件方面)’”于文无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师生的困惑不应该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说法错误,由第四段中“师生的困惑可能不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可知,“可能不再是”不能等同于“不应该再是”,前者是或然否定,后者是应然否定。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谈谈,要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本题题干要求是“结合全文谈谈”,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全文,仔细阅读全文,可以从中筛选出“在硬件方面,接下来的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目标”“也要看到,于边远地区农村线、一块屏幕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可能不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在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是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信息素养”“对教师的培训不能停留在如何使用信息设备和资源,目标应该是让教师更好地适应好在线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实现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越是边远地区教师,越需要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边远乡村教师的培训,以防止出现新的信息鸿沟”“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充分发挥好市场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力量”“面对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以使得在线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真正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这是在线教育的特征,也给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教育形态,面对不同以往的监管任务,有关部门必须转变思维,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对在线教育的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水平”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进行概括,回答问题即可。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以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晒秋 侯发山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下午训练结束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说明天“晒秋”。春来给搞糊涂了。部队没有种庄稼,“晒”什么“秋”呢? 对于“晒秋”,春来并不陌生。“晒秋”是一种山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风俗,由于山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选择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晾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成了农家欢庆丰收的盛典。在春来老家,每到重阳节,家家户户就会把秋天收获的玉米、大豆之类的玩意儿弄出来晾晒,其实也有炫耀的意思在里边。“晒秋”的时间一般是在重阳节前后,天高气爽,适宜晾晒,所以重阳节又叫晒秋节。 队长告诉春来,就是检阅大家的训练结果。队长还说,如果合格,春来他们就会正式进入特种部队。 夜已经深了,听着战友们的呼吸声,磨牙的声音,打呼噜的声音,还有梦中的呢喃,春来数了几头羊也进入不了梦乡。为期三年的训练,过电影般在春来的脑海中显现。北方的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西北风像小刀子一般锋利,刮得脸蛋生疼。凌晨五点半,背上二十公斤的重物开始跑步,五公里下来,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出来一样。当然,这仅仅是每天训练的序幕,接下来还有挂勾梯、穿越铁丝网三百趟,等等。记得刚开始训练的那段时间,累得春来晚上尿了床,一时成为笑谈。 夏天也是不容易熬的,平举着八一式突击步枪,枪管上吊着一块砖头,一动不动在烈日下暴晒两个小时。仅一天,春来的皮肤就晒脱了皮,像是非洲人一样,黑黝黝的。以至于多天,春来都不敢照镜子。为了练习忍耐力,会抓来蚂蚁放到脸上爬,甚至专门钻到野外的臭水沟里,让蚊虫叮咬。一个晚上下来,脸上全是红肿的疙瘩。那种痒疼的感觉,春来每每想起来,都会不自主地哆嗦。 特种兵也有军姿的训练,背十字架,后脖领夹扑克,左右脖领扎大头针,头顶大瓷碗,让脖颈、肩膀、腰背保持挺拔,形成一道直线,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为了让双腿间没有缝隙,春来在睡觉时,用背包绳把自己的双腿捆起来。为了做到一出脚,脚尖就自然绷直,春来就跪在地上,脚面贴住地面,下腰,直至头着地……那种滋味好难受,常人真的无法理解。每天还有倒功的训练,就是高高向后跃起一米五,用背重重地砸向水泥地。头一天练习,春来晚上背都不能沾床,都是趴着睡觉。春来是按照狙击手培养的,为了让双目炯炯有神,在训练中会迎着太阳练眼神,连续两分钟不眨眼才算过了这一关。刚开始,春来不明白。队长说,一旦出现情况,如果眨一下眼睛,就有可能失去最佳射击时间。 对春来来说,最难的是野外生存训练,带上三天的食物在野外生存一星期,背上枪支弹药和生存用品,途中还要执行上级准备的突围、反突围、侦察敌情、攀登悬崖等演习任务。第一次吃生老鼠时,春来闭着眼睛,吃一口吐一口,肠子差点吐出来……春来心里清楚,是特种兵就得什么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是特种兵就得有“上天是雄鹰,下海如蛟龙,入地似猛虎”的本事。 明天都有哪些首长来?我能过关吗?兴奋,自豪,期许,忐忑……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春来只盼着天快快亮起来。 春来似乎迷糊了一会儿,天就亮了。 到了训练场,春来扫了一眼,看到指挥台那里坐了不少人。他不敢分心,忙收回目光,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口令开始后,春来紧握手中枪,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笔直,目视前方,纹丝不动。看到队列侧前方的指挥旗发出命令,开始抬腿走正步。 因为走正步体现不出特种兵的本领,正步结束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逐个技能展示。自然,春来的项目是射击,在幕布墙上随意找出五个位置,让春来辨认后,再用一块布把整个幕布墙遮挡起来,让春来从三百米外射击,就是“盲射”,全凭记忆寻找目标。好在,前面三个目标都被春来一一命中。不料想,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现场释放烟幕弹,让春来射击其余两个。春来心里恼火也没办法,将来在战场上,变化也是瞬息万变的, 他凝神静气,凭着刚才的瞬时记忆,瞄准,射击,中了,春来的心落到了半空;再瞄准,射击,又中了,春来的心放了下来。 等到指挥台那里响起密集的掌声,春来才回过神来。 “同志们好!” 春来和战友们刚要喊“首长辛苦了”,忽然间一个个大张着嘴巴,半天没合拢。春来看到,他的爹娘就在其中,其他人,除了部队的几位领导,也都是战友们的父母!泪水一下子 弥漫了春来的眼睛,当兵三年多来从未流过眼泪的他,哭了。队长呜咽得更厉害,他整整六年没有回家了。 到了第二年,春来参加了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8期) 10. 请简要概括“春来”的人物形象。 11. 赏析划线句子。 12. 简要分析结尾两段的艺术特色。 13. 请结合全文,解说“晒秋”中“晒”的多重意蕴。 【答案】10. ①春来是一个由农民子弟成长起来的特种兵。②他吃苦耐劳,目标坚定,为梦想(成为特种兵)敢打拼;他技术过硬,能出色完成“晒秋”任务;③他服从命令,面对“盲射”即使心有异议,但马上就能理解并服从;④他和其他战士一样,虽思念父母,重视亲情,但依然选择“大义”,在部队里三年不回家。 11. ①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了春来在“盲射”环节的过硬技术和心理变化,起到流畅之中有波澜,自信之中有悬念的效果。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两次写到“瞄准、射击”;运用短句,形成整句;如此语言节奏虽稳定,但是气氛略紧张,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12. ①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揭示主题,前文中的“首长”,此时有了答案,重阳节,爱国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要敬老爱老。②最后一段,是“留白”的艺术手法,独句成段,引人联想:第二年的“沙场秋点兵”中,春来的表现应该更加的出色。③照应手法,“首长”照应了“父母”;队长的哭照应了前文“不料想,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形成反差;大家的掌声照应了第一段的“晒秋”,说明此次军演十分成功;最后春来参加“沙场秋点兵”照应了前文他一直成为特种兵的梦想,暗示了他梦想的实现。 13. ①“晒秋”,本意是农民晾晒,炫耀秋季的收获,本文是部队(春来)晒自己当兵以来的收获,具有象征意味。②从春来的回忆来看,作者在“晒”春来的“成长经历、所经历的痛苦磨炼、他的梦想和坚持”③从检阅结果来看,作者在“晒”人民子弟兵的过硬技术和素养。④从主题而言,作者在“晒”人民军人的形象—服从命令,坚守岗位,既爱国又念亲情有血有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春来”的人物形象,概括春来的形象,要根据文章对春来的介绍,以及文中关于春来言行举止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根据文章介绍“下午训练结束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说明天‘晒秋’。春来给搞糊涂了。部队没有种庄稼,‘晒’什么‘秋’呢”“对于‘晒秋’,春来并不陌生。‘晒秋’是一种山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风俗”“队长告诉春来,就是检阅大家的训练结果。队长还说,如果合格,春来他们就会正式进入特种部队”“到了第二年,春来参加了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可知春来是一名由农民子弟成长起来的特种兵。根据春来对当兵以来为了成为特种兵进行得训练“为期三年的训练,过电影般在春来的脑海中显现。北方的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西北风像小刀子一般锋利,刮得脸蛋生疼。凌晨五点半,背上二十公斤的重物开始跑步,五公里下来,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出来一样。当然,这仅仅是每天训练的序幕,接下来还有挂勾梯、穿越铁丝网三百趟,等等。记得刚开始训练的那段时间,累得春来晚上尿了床,一时成为笑谈”“平举着八一式突击步枪,枪管上吊着一块砖头,一动不动在烈日下暴晒两个小时。仅一天,春来的皮肤就晒脱了皮,像是非洲人一样,黑黝黝的。以至于多天,春来都不敢照镜子。为了练习忍耐力,会抓来蚂蚁放到脸上爬,甚至专门钻到野外的臭水沟里,让蚊虫叮咬。一个晚上下来,脸上全是红肿的疙瘩。那种痒疼的感觉,春来每每想起来,都会不自主地哆嗦”“为了让双腿间没有缝隙,春来在睡觉时,用背包绳把自己的双腿捆起来。为了做到一出脚,脚尖就自然绷直,春来就跪在地上,脚面贴住地面,下腰,直至头着地”“头一天练习,春来晚上背都不能沾床,都是趴着睡觉。春来是按照狙击手培养的,为了让双目炯炯有神,在训练中会迎着太阳练眼神,连续两分钟不眨眼才算过了这一关”“对春来来说,最难的是野外生存训练,带上三天的食物在野外生存一星期,背上枪支弹药和生存用品,途中还要执行上级准备的突围、反突围、侦察敌情、攀登悬崖等演习任务。第一次吃生老鼠时,春来闭着眼睛,吃一口吐一口,肠子差点吐出来……春来心里清楚,是特种兵就得什么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是特种兵就得有‘上天是雄鹰,下海如蛟龙,入地似猛虎’的本事”可概括出春来吃苦耐劳,有毅力,目标坚定,为了成为特种兵的理想敢打拼;他技术过硬,能出色完成“晒秋”任务。根据文章中“晒秋”“盲射”过程中,前三个目标都射中,“不料想,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现场释放烟幕弹,让春来射击其余两个。春来心里恼火也没办法,将来在战场上,变化也是瞬息万变的,他凝神静气,凭着刚才的瞬时记忆,瞄准,射击,中了,春来的心落到了半空;再瞄准,射击,又中了,春来的心放了下来”可概括出春来服从命令,面对“盲射”即使心有异议,但马上就能理解并服从。根据文章中春来“晒秋”表演结束后看见前来看自己表演的父母后“忽然间一个个大张着嘴巴,半天没合拢。春来看到,他的爹娘就在其中,其他人,除了部队的几位领导,也都是战友们的父母!泪水一下子弥漫了春来的眼睛,当兵三年多来从未流过眼泪的他,哭了。队长呜咽得更厉害,他整整六年没有回家了”可以概括出春来和其他战士一样,虽思念父母,重视亲情,但依然选择“大义”,在部队里三年不回家。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额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他凝神静气,凭着刚才的瞬时记忆,瞄准,射击,中了,春来的心落到了半空;再瞄准,射击,又中了,春来的心放了下来”。句子是春来在“晒秋”表演“盲射”射中前三个目标之后,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现场释放烟幕弹,让春来射击其余两个。春来心中虽然很恼火,但是还是表现出军人应有的天职服从命令,进行射击时的动作心理描写,“春来的心落到了半空”“春来的心放了下来”是对春来的心理描写,“他凝神静气”“瞄准,射击”“再瞄准,射击”是动作描写,通过对春来在加大射击难度后动作和心理描写出了春来过硬技术和心理变化。“瞄准,射击,中了……再瞄准,射击,又中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短句,形成整句,既写出了春来作为军人沉着、冷静、坚决服从命令的军人特性和过硬的射击本领和冷静,也渲染了“晒秋”表演紧张气氛,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特色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本文属于戛然而止式结尾,然后确定答题角度。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答题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效果、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结尾两段的艺术特色。本文开头时说重阳节前一天,训练结束,接到上级通知明天“晒秋”,检阅大家训练成果。文章的结尾揭示前来检阅战士训练成果的是战士的父母,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属于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大家的掌声照应了第一段的“晒秋”,说明此次军演十分成功;结尾处的“父母”照应了前文“首长”,“队长呜咽得更厉害”照应了前文“不料想,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前面有意“刁难”春来,加大射击难度,现在看到父母哭得稀里哗啦,前后形成反差。最后一段介绍春来参加“沙场秋点兵”照应了前文他一直艰苦训练成为特种兵的梦想,暗示了他的梦想得以实现。主题方面,结尾处前来检阅战士多年以来的训练的首长是战士父母,揭示了文章主题爱国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要敬老爱老。还有文章最后一段说“到了第二年,春来参加了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只是交代了春来参加了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没有说春来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中具体表现,但是读者可根据前文中对春来描写叙述,想象出春来的表现应该非常出色,这是“留白”艺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解说“晒秋”中“晒”的多重意蕴。首先根据文章第二段关于“晒秋”的介绍:“‘晒秋’是一种山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风俗,由于山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选择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晾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成了农家欢庆丰收的盛典”,“在春来老家,每到重阳节,家家户户就会把秋天收获的玉米、大豆之类的玩意儿弄出来晾晒,其实也有炫耀的意思在里边”可知“晒秋”的本意是农民晾晒,炫耀秋季的收获。根据文章中“下午训练结束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说明天‘晒秋’。春来给搞糊涂了。部队没有种庄稼,‘晒’什么‘秋’呢”“队长告诉春来,就是检阅大家的训练结果”,可知文章标题“晒秋”具有象征意味,指部队晒自己兵三年以来的训练收获。文章主要内容是春来回忆自己当兵以来,为了自己的理想成为特种兵而进行的种种艰苦训练,这里的“晒秋”是在“晒”以春来为代表的人们子弟兵的“成长经历、所经历的痛苦磨炼、他的梦想和坚持”。根据文章最后对春来在“晒秋”中表现,以及“指挥台那里响起密集的掌声”,可以看出这次“晒秋”检阅是成功的,成功晾晒了人民子弟兵的过硬技术和素养。在晒秋中,队长突然改变了射击条件,春来心里有有异议,但马上就能理解并服从,这是在“晒”人民军人服从命令这一天职。还有文章结尾说“春来和战友们刚要喊‘首长辛苦了’,忽然间一个个大张着嘴巴,半天没合拢。春来看到,他的爹娘就在其中,其他人,除了部队的几位领导,也都是战友们的父母!泪水一下子弥漫了春来的眼睛,当兵三年多来从未流过眼泪的他,哭了。队长呜咽得更厉害,他整整六年没有回家了”,可以得出“晒秋”,作者是在“晒”春来为代表的人们子弟兵坚守岗位,既爱国又念亲情有血有肉。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回答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三、古诗文阅读(共4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情表 [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分 B.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当:担当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听到 D.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听:倾听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而刘夙婴疾病 汝姊吾怀,呱呱而泣 D.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7. 请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 使不上漏 C. 东犬西吠 D. 顺流而东也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就以凄楚的笔调写悲惨的童年,并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景况。作者极尽铺排之能事,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的上表陈情,愿乞终养,作了必要铺垫。 B. 作者在第二段中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诚恳的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恨不得立刻奔赴京师上任,以报晋武帝的信任和器重;二是写祖母病笃,自己又不能立即报答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C. 作者之所以在第四段中提出“先尽孝道,后报国恩”的办法,是因为遵循第三段中晋武帝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主张。李密料定晋武帝不会反对他留在祖母身边尽孝心。 D.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首先,善于运用含有相对立的或相辅相成的内容的排偶句来表达思想感情;其次,保留并发扬了四字句的优点,摒弃了庸俗的雕琢;最后,有些精当的语言,已化为成语。 19. 下面古诗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 A. 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句中“察、举、除、拜”可以理解成“升官”,和白居易的“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的意思相反。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均为汉代官职名称。 B. 从《雨霖铃》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与《长亭送别》中“遥望见十里长亭”“暖融融的玉醅”,和《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举酒欲饮无管弦”,可知:“长亭”是送别的场景之一,同时古人饯别需饮酒。 C. 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小楼昨夜又东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得知,“登高望远”是古人排遣“离愁别绪、思乡怀人”痛苦心理,化解孤独的“治愈系”手段之一。 D. 从《项脊轩志》中可窥见“书房文化”。作者命名“项脊轩”的原因有可能是为纪念其远祖归道隆曾住在太仓的“项脊泾”。而“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则是由屈原《离骚》的“香草”意象传袭而来,是作者对自己人格成就的期望。 20.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答案】14. D 15. D 16. B 17. D 18. C 19. A 20. (1)郡县(长官)逼迫,催促我立刻上路(上任);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还急。 (2)承蒙得到超常(或过分)提拔,而且恩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别有企图呢?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的意思是“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所以“听”的意思是“听任、允许”。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以:介词,因为/以:介词,用; B项,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用在时间词后,补足音节; C项,而:连词,不译/而:连词,表修饰; D项,于:介词,向,对/于:介词,向,对。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和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项,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或者能力不够; B项,名节:古义今义都“名誉与节操”; C项,告诉:古义:报告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D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B项,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C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家; D项,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是因为遵循第三段中晋武帝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主张”说法错误。“先尽孝道,后报国恩”—“先孝后忠”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祖母命不久矣,“尽忠”的日子还长;“以孝治天下”并不是本提议的原因,而是向祖母尽孝的原因之一。且“李密料定晋武帝不会……”说法错误。从文中的“乞、愿、侥幸、陨首、结草”等词可知,李密对晋武帝是否能同意此提议并没有把握,而是不断的乞求,且在下保证。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古诗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A项,“察举”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制度的名称,所以“察”“举”只能是“考察”、“推荐”,不是直接授予官职。“孝廉”“秀才”在汉代是选拔官吏时的两个考察科目,并不是官职的名称。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上道”,上路(上任);“州司”,州官;“临门”,登门督促;“急于星火”,状语后置,比流星还急。(2)中的“拔擢”,提拔;“宠”,恩荣,恩惠;“优渥”,优厚;“盘桓”,犹豫徘徊;“希冀”,非分的企求。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二)古诗词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21. 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时令都是_______。 22. 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21. (1). “思乡怀人”或“思念亲人” (2). “秋季”或“深秋”或“秋” 22. ①第一首中,所刻画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过“正面描写”“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拟人化”等手法,描写女人公的所见所思,生动表现其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②第二首中,所刻画的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或“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思念亲人(乱世漂泊,家人难聚)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主题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时令都是_______”,然后通读诗歌,根据诗歌写的意象,进行分析,把握诗歌所写内容和主题。第一首词中根据“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可以断定季节是秋天。根据“明月不谙离恨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可以确定本词是思念亲人,第二首诗,根据题目“月夜”,以及诗中“今夜鄜州月”“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可以推断季节是秋天。根据“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以确定本诗是思念亲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赏析诗歌技巧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两首诗词刻画女性形象的表达技巧能力。然后仔细阅读诗词,圈画出每首诗歌所刻画的女性形象的相关内容,分析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手法刻画女性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一首词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以燕的双飞,来反托出人的孤独,是以乐景衬哀情。“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是正面描写女主人公登高望远,思念远人。想给远人寄信,却因不知道远人在哪里,而信无从邮寄,表现女主人公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第二诗,是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抒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想象妻子在鄜州对月思念自己的情景,属于虚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想象妻子望月思念自己,通过侧面描写,写染香的雾气打湿了妻子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妻子的玉臂生寒,表明妻子望月时间过久,思念自己,通过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对亲人思念之情。“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还把妻子望月和小儿女望月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材料二: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 23. 材料一“有国有家者”是指?材料二中“王道”是指? 24. 综合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孔子和孟子治国主张,并谈谈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答案】23. (有封地的)诸侯和大夫。以仁政称王。 24. ①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和、安)”和“修文德(为政以德、德政)”。②孟子,“养生丧死无憾(让民温饱富足)”“教化民众”“恒产思想”。③孟子不满足孔子的按“均”的原则,分配社会财富,提出鼓励百姓生产,继而让百姓富足,并提出“恒产思想”。孔子所提“修文德”更多的是针对统治者,孟子的“申之以孝悌之义”受惠的则是民众。孔子把社会安定寄托于“均”分上,孟子则认为经济基础(恒产)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材料一‘有国有家者’是指?材料二中‘王道’是指”,然后通读文章,圈画出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通读这两则材料,料一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我听说诸侯和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所以“有国有家者”是指“(有封地的)诸侯和大夫”。材料二中根据“养生丧死无憾”“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概括出“王道”是指以仁政称王。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把握文章女人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综合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孔子和孟子治国主张,并谈谈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然后筛选处相关信息,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第一问:孔子的治国主张主要在材料一,通读材料一,可以筛选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孔子治国主张。孟子的治国主张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孟子治国主张。第二问的回答,由材料一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可知孔子的学说是按“均”分配社会财富,把社会安定寄托于“均”分上。“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文德”的是统治者,统治者“修文德”使老百姓来归顺。材料二中孟子提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鼓励老百姓积极发展生产,让老百姓富足(养生丧死无憾)起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是对老百姓进行教育,受惠的则是民众。材料三中“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提倡让老百姓有一定的产业收入,因为孟子认为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人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孟子认为恒产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点睛】参考译文: 我听说(有封地的)诸侯和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论语·季氏》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孟子·梁惠王上》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孟子·滕文公上》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享送别》)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昨夜雨疏风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答案】 (1). 泣涕涟涟 (2). 载笑载言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无边落木萧萧下 (5). 淡烟暮霭相遮蔽 (6). 禾黍秋风听马嘶 (7). 冰泉冷涩弦凝绝 (8). 凝绝不通声暂歇 (9). 浓睡不消残酒 (10). 试问卷帘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默写时注意看清题目要求,一定要选择自己最后把握的三小题,不能每一小题都进行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涟、载、啸、萧、暮霭、黍、嘶、涩、暂歇、消、卷。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作文(共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材料二: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讲话中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材料三: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时势造英雄 电影《军舰岛》为我们讲述了二战时期日本人在军舰岛上奴役朝鲜百姓为其作劳工故事,塑造了三种人物,世故圆滑、苟且安生的李姜玉,想当朝鲜人内部老大为日本人卖命的崔七星,与潜入军舰岛的特工朴武英……他们何者为英雄?我认为,他们都是英雄,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从广义上看,英雄是勇武过人的杰出人物,他们往往与“精忠报国”、“舍身就义”等词语挂钩,被认为是时代的先锋,但是,这意味着英雄高不可攀、异于常人吗?其实不然,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在日本失败最后关头,打算杀死所有朝鲜人,毁灭罪证之时,原本阿谀奉承、讨好日本人的李姜玉,也为保护女儿冒死逃走;黑帮老大崔七星奋勇杀敌体现了其有情有义,更不必说,选择带出所有被奴隶的劳工的朴武英…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即使是处在底层的市井人物,在危难关头,也可以挺身而出,当一把英雄。 时势造英雄,不是说在特殊环境下才有英雄,而是,不同的客观环境塑造不同的英雄,但英雄的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为别人做出无私奉献的人。在当今和平年代,仍需要英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即使战争在我国已经结束了70多年,但民族精神、英雄精神永流传,这种精神早已深深注入我们的血液之中,和平年代下,普通人虽然不用杀敌报国、血流沙场,但仍然能成为英雄。英雄,往小了说,是在一个家庭中承担着最大责任的人,所以我们把父母成为我们的英雄;往大了说,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那些为国家做科研、数十年如一日的人,何尝不是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何尝不是英雄呢?只要人人都能铭记英雄、崇尚英雄,为民族、国家出一份力,又有谁会说普通人不能是英雄? 时势造英雄,更蕴含了遵循客观规律,转换定位的哲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历史潮流。英雄必定是遵循历史潮流的。2018年10月5日,诺贝尔和平奖公布,是一位90后的姑娘穆拉德,她击败特朗普而当选,被称为“平民英雄”,她在逃脱了IS组织后选择站出来,讲述自己的遭遇,为还在IS手里的族人发声。很多人都很普通,却又因维护正义、维护和平而变得不普通,他们是平民,同时,也是英雄。 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人人都能成为时代的先锋,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本题属于多则材料作文,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准确立意。本题三则材料,陈述关于“英雄”和“时代”关系的话题。第一则材料是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故事,所处时代是天下纷争的乱世,所以“英雄”应该是“引领国人,统一中国,至少能做番大事的人物”,此时的英雄可理解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才智过人,有英雄气质和品格的人”,是一般意义的理解。材料二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治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此时的英雄应该是“具有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出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的人”。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的需要,“英雄”的概念内涵在变化,外延在扩大,从“惊天动地”到“默默无闻”更加的“平民化”。 从“时代”角度来看,封建乱世单纯的崇拜英雄,英雄的产生偶然性居多;而现在,是崇尚英雄并且培养英雄,为英雄的生长提供“正能量”的土壤,希望英雄辈出,英雄事迹不断涌现,对英雄的产生有期待性和倡导性。材料三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时势造英雄,一种是英雄造时势。从“时代”和“英雄”的关系来看,“英雄”的产生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同时“英雄”的产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所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参考以下立意:①“英雄”和“时代”的辩证关系,“英雄”的产生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同时“英雄”的产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②在不同时代“英雄”的概念是变化着的,与时俱进的;③时势造英雄;④英雄造时势;等等。 行为结构安排: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时势造英雄。然后直接由电影《军舰岛》中三种人引出中心论点——时势造就英雄。接着对什么是英雄进行陈述,指出勇武过人的杰出人物是英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哪怕是底层的市井人物,在危难关头,也可以挺身而出,当一把英雄。然后再从“时势造英雄,不是说在特殊环境下才有英雄,而是,不同的客观环境塑造不同的英雄,但英雄的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为别人做出无私奉献的人”“时势造英雄,更蕴含了遵循客观规律,转换定位的哲理”两个方面具体论述时势造就英雄。最后指出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人人都能成为时代的先锋,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再此强化观点,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相关素材积累: 1.我一直坚信,时势造英雄。其实无论是英雄、枭雄还是狗熊,都是因为环境恰好适合他们发展,是时势给了他们机遇,催生了这些棱角分明的人物。 2. 如果秦始皇生活在西周鼎盛时期,纵使他有再大的本事、再高的谋略,也不可能铸造大秦帝国的辉煌;充其量也就是让秦国发展得更好些,在国内深受百姓爱戴罢了。如果秦始皇处在汉武帝刚刚登基的那个国力强盛的时代,修建长城也不会落下千古骂名,只会受到百姓的无尽景仰和膜拜。我以为在秦始皇身上,可谓瑕不掩瑜。试问:哪个皇帝上任时不大兴土木?不修长城,那些六国的士兵又怎么处置?放他们回去让六国死灰复燃吗?秦始皇的贡献本不该被后人以一两点过失而掩盖。 3.自古以来,多少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和平年代,武人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战乱年代,学者哀叹空有满腹才华无处显露。杜甫若早生一二百年,世上也许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贾谊若早生几十年,世上也许就多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时势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但你可以利用时势展现自己的某一个或某几方面的才能——问题是你必须有这样的潜质。就像岳飞和辛弃疾这二位原本都是文武双全的人:岳飞文才不凡,可惜后人只记得他的武功;辛弃疾武功卓著,可惜后人只记得他的文才——时势使然耳。 4.一直被后人诟骂的吴三桂,我倒觉得他是个聪明人。能做到带兵镇守山海关这样的边关要塞的大将,肯定是有不小的能耐的。他若是跟着开国皇帝征战天下,也许会是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可惜他偏偏生活在明末,关外的清军一日日壮大,入关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就算他吴三桂能够抵御清军,他又怎么能保证后方的那些“领导”不会畏忌他功高震主以致让他重蹈袁崇焕的覆辙?开关门固然是叛国,但就凭他独当一面又如何挽救得了已经腐烂到了极点的大明王朝?他用自己的“一世骂名”和“遗臭万年”,换回了无数士兵的生命,避免了天下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时势,硬是把英雄变成了狗熊。 5.时势造英雄。人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没有人能轻易地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许多所谓的领袖人物,不过是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比如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诞生的前夜,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已经完备,只是还没有人把它总结概括而已。这样的领袖,到底是自身才能多一点,还是时势的造就多一点?实在难说。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在牛顿那个时代,他还能提出相对论吗? 6. 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英雄最初是以创世者的面目出现的,一般在社会出现重大转折和危机的时候出现,说明“时势造英雄”有着其历史合理性。英雄具有相同创世或救世的能力恰好符合当时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对英雄的设想,表明英雄还应具备合目的性的特征。因此,时势并不直接创造英雄,在时势和英雄之间存在着英雄观念这样一个中间环节。英雄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存在,当应时而生的某个人吻合了人们的英雄观念的时候,他就成为英雄。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