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陆良县联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陆良县联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陆良联中2022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运用(43分,选择题每道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 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 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 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 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 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 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 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 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D. 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语境是指隐士的退出,所以用“全身而退”较为恰当;‎ ‎“与生俱来”表示人一生下来就有;天生。“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用在此处不恰当。语境是指财富的原有,所以用“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语境指为自己的处境担忧,所以用“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不安全。“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人人自危”。‎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A项,没有辨明逻辑关系,“患病”是“危机感”和“苦闷”使然,缺谓语;‎ C项,副词“几乎”应该修饰限定动词“使”;‎ D项,语序不当,“朝不保夕”对应“强烈危机感”,“囿于现实”对应“苦闷”。‎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联系前文和补出的文字可以看出,“五石散”有“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作用,并且这种风尚是从何晏开始的,因此可以判定句首要用“从而”或“由此”,“由此”相较“从而”,在时间起始点上更明确所以排除BD选项;‎ 且A项中语序不当,自我麻痹的目的是逃避现实。‎ 故选C。‎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4.下列下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或取诸怀抱 诸:之于。“之”,代词,“于”从……中 B.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狼籍:凌乱 C. 而卒葬之 卒:死 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或取诸怀抱”是说“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诸:之于。“之”,代词,“于”从……中。解释正确;‎ B项,“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是说“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狼籍:凌乱。解释正确;‎ C项,“而卒葬之”是说“死后又葬在那里”。卒:死。解释正确;‎ D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是说“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夷”解释成“安全”不正确,应该解释成“平坦”。‎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①虽一毫而莫取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 ①而今安在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①“于,”从,介词 ②“于”,表被动,介词;‎ B项,①“虽”,即使,连词 ②“虽”,虽然,连词;‎ C项,①“而”,可是,转折连词 ②“而”,因而,表因果连词;‎ D项,两个“以”都是“因”的意思,介词。‎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6.下面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A. 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 两个“所以”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C. 两个“所以”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 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本题中两个“所以”都表示原因;第一个“其”是代词,指自己;第二个“其”是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D。‎ ‎7.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⑧何为其然也 A. 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B. ①⑧/②③/⑤⑥/④⑦‎ C. ①⑥/②③/⑤⑧/④⑦ D. 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①⑥都是以“也”为标志词的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是“于东山之上出”“于江渚之上渔樵”,③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是“在安”“为何”,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客”,⑦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故选A。‎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⑤羡长江之无穷 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①“可以”,这里是“能够”的意思,和今义相同;②“非常”,这里指不平常,现在是程度副词;③“所谓”古今都是指“所说的”;④“至于”,这里是“到”的意思,现在表示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件事;⑤“无穷”,古今都是指没有边界;⑥“其次”,这里指水的旁边,现在指次于第一的。‎ 故选D。‎ ‎【点睛】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时代因素造成的。因此,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古今同义词。虽然汉字的形状自古以来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它们的含义却大相径庭。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这在意义理解上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古今同义词的区别,就会造成翻译错误,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掌握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注意发音上的差异;第二种方法是注意语句的停顿;第三种方法,注意联系文章的上下文;第四种方法是注意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东望武昌 ⑧顺流而东也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A. 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 B. 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 C. 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 D. 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①⑧⑨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咏”“向东进军”“打鱼砍柴”;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故选B。‎ ‎【点睛】涉及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这种情形下属于意动用法。‎ ‎10.下列句子中,“一”都作数词的一组是( ) ‎ A.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 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 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古汉语一词多义能力,要确切地说出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词义,一方面学生要注意积累相关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结合语境判断词语的含义。‎ A项,两句中的“一”都是数词;‎ B项,①中的“一”为形容词作动词,把……等同起来,②作数词;‎ C项,①中的“一”是形容词,相同,②作数词;‎ D项,①中的“一”是副词,相当于“很”,②中的“一”是副词,有时。‎ 故选A。‎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赠序,则是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兰亭集序》应属第二种。‎ 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是用干支纪年和月相纪日,“壬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一起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三苏”。‎ D.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卒谥“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说法错误,“序”可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可列在后面,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故选A。‎ ‎12.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X X大学招生办:‎ 我是X X学校高三(六)班学生王涛。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八斗之才,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X X中学 王涛 ‎ ‎‎2018年12月28日 ‎【答案】1.“鄙人”改为“本人”2.“八斗之才”改为“才疏学浅”3.“大作”改为“作品”4.“你校”改为“贵校”5.“垂怜”改为“垂青”“青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得体要考虑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鄙人”: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自荐信用语不要过度谦率。应改为“本人”。“八斗之才”, 比喻人富有才华。显得张扬。应改为“才疏学浅”,以示谦虚。“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应改为“作品”。“你校”显得疏远。应改为“贵校”。“垂怜”:赐子怜悯,给予同情,显得太卑微。应改为“垂青”“青睐”。‎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13.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余秋雨曾说:阅读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①________。开发生命并不是重塑生命,我们的生命并不太坏,②__________。任何开发都应该顺应着地理地脉。开发生命也是同样。如果某个领域的几部代表性名著都读不下去,那就证明你与那个领域无缘,想开一点,整体放弃,也许几年后突然读得下去了,说明当初的无缘只是短暂现象。茫茫书海,③________;名著如林,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还有不少名著介于有缘无缘之间,那也不妨读一读。‎ ‎【答案】 (1). 也是对生命的开发 (2). 没有必要打碎了重塑 (3). 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小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 第一处,前面说“阅读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由此确定后面句子的形式应是“也是对……的开发”,再根据后面的内容即可知道,应是对“生命”的开发。第二处,前面说“开发生命并不是重塑生命,我们的生命并不太坏”,顺着这句话往下说,自然是说生命没有必要打碎重塑。第三处,前面说“说明当初的无缘只是短暂现象”,这提示了内容;后面说“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这提示了句式。‎ 二、现代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再加上一点红。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书法之美,最受推崇的还是线条。提起线条,便想起怀素。他的狂草在字形分布、笔势往复上呈高昂回翔之态,在整体上呈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书法的线条之美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出现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近些年来,传承发扬书法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书法爱好者数量逐年递增。特别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书法走入课堂已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爱上了书法文化,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的修炼、精神的陶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书法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培养中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 书法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 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写一手好字,以此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谈道。‎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依然紧迫。‎ ‎“一是开课普及率与年龄段成反比,小学开得很好,初中相对弱,高中就更加薄弱;二是书法教师缺口十分巨大,难以支撑中小学全面开展书法教育的需求,书法教师培养体系和成长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明显不足,与其他学科师资建设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白榆介绍。‎ ‎“师资困难目前仍是制约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此外,书法教学理论体系也依然薄弱,专门研究书法教育理论的教研员群体数量较少,书法教材不够健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书法专业教室等专业环境还难以得到必要保障,部分学校还缺乏书法学习的基础设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谈道。‎ 还有学者谈道,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缺乏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问题。未来,书法教育要想取得发展,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更需对症下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书法之美,美在简约,在布局,更在线条,如怀素的狂草充分体现了书法的线条美。‎ B. 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要求书写更加便捷,书法顺应变化,产生多种书体、书写风格。‎ C. 近些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传承发扬书法文化,书法也因此全面进入了中小学课堂。‎ D. 对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利于培养其书写技能,也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黑色的墨、白色的纸、红色的印章,这极其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独特的美,也决定了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 B. 书法兼有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用各种书体、书写风格把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 C.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较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成为书法爱好者。‎ D. 近年来,中小学书法教育虽取得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紧迫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师资困难,书法教师缺口很大。‎ ‎16. 根据材料,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4. C 15. A ‎ ‎16. ①推进书法进课堂,提髙开课普及率。②加强师资建设,完善书法教师培养和成长体系。③组织编写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专业环境。⑤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C项,“全面进入了中小学课堂”分析不正确,材料二中是说“特别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书法走入课堂已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爱上了书法文化,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可见,题干中的“全面”属过分解读文本。‎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A项,“也决定了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不正确。从材料一“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书法之美,最受推崇的还是线条”可知,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线条。也就是说,笔墨、线条更能影响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以及“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因此应围绕材料中“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相关内容组织答案。围绕题干的要求,从材料的相关内容中筛选出要点,整合成答案即可。本题答案可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得出。从材料二第一段可得出:推进书法进课堂,提髙开课普及率。从材料三第二段可得出:加强师资建设,完善书法教师培养和成长体系。从材料三第三段“书法教学理论体系也依然薄弱,专门研究书法教育理论的教研员群体数量较少,书法教材不够健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可得出:组织编写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从材料三第三段“书法专业教室等专业环境还难以得到必要保障,部分学校还缺乏书法学习的基础设施”可得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专业环境。从材料三最后一段“还有学者谈道,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缺乏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问题”可得出: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遗三班 使臣。‎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 “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 “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D. 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 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 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 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跛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答案】17. D 18. D 19. B ‎ ‎20. (1)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或"三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 ‎(2)当时参知政事职位有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遣中使、尚医前往慰问。‎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事理各异”的意思是“原因各不相同”,中间不能断开,所以“事”前断句,排除选项AC,“苟从简便”的意思是“如果简便从事”,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选项B,故选D。‎ 句子翻译:群臣晋升品级,原因各不相同,却同用一套辞令;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晋升,名位身份各不相同,却格式一律。如果简便从事,这不是用来使王命畅通、重视诏命(该有)的做法。‎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选项“表示恭敬”错误,“跽”不都是表示恭敬,如《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选项“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错误,由原文“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可知,“应诏上疏”是在兼任同知谏院之前。故选B。‎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浚:疏浚,疏通。以:连词,表目的。止:使停止,废止。(2)阙:空缺。数:屡次,多次,再三。劳问:慰问。‎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孙洙,字巨源,是广陵人。童年时就擅长写作文章,未满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荐他应试制科,孙洙进献策论五十篇,阐述为政要领,明明白白,切中事理。韩琦读了策论,叹息说:"恸哭流涕,透彻论述天下事,这是当今的贾谊呀!"两次提拔后任集贤校理,掌管太常礼院。宋英宗治平年间要求臣民上书言事,因为孙洙响应诏命上疏陈奏十七件当时弊病和紧要事务后大多得以施行,(朝廷让他)兼任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他恳请增加谏员以便广开言路。但凡他上奏皇帝的文书,就都焚毁底稿,即使是亲人子弟也不让他们知道。王安石主持推行新法,驱逐多位谏官御史,孙洙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心中苦闷不能言说,只能极力请求补任地方官,得以外任海州知州。免役法施行,常平使者想要多征收免役钱,把获取更多钱财当作政绩,孙洙竭力争辩。正逢春旱,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天旱蝗灾严重,孙洙到朐山进行祈祷,撤去祭品后,突发大雨,蝗虫都飞到海中死了。不久主管三班院。三班人员超过万数,功劳罪行登记不明,前后矛盾,三班吏们支配使臣出入,公然肆行欺诈奸猾之事。孙洙革除八件特别严重的事,确定下来作为法令。任同修起居注,晋升知制诰。在此之前,百官职务变动,用固定的考核文辞,孙洙建议:"群臣晋升品级,原因各不相同,却同用一套辞令;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晋升,名位身份各不相同,却格式一律。如果简便从事,这不是用来使王命畅通、重视诏命(该有)的做法。"下诏从此封赠荫补,逢大礼改易文辞,其他的都随等次写定。元丰初年,兼任直学士院。澶州黄河水患平息,修建灵津庙,下诏命孙洙撰写碑文,神宗称赞他写得好。晋升为翰林学士,才月余,就染了病。当时参知政事职位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遣中使、尚医慰问。入朝约定了时间,孙洙病稍好了些,就在家练习拜跽之礼,仆倒不能起来,病情渐重最终死去,终年四十九岁。皇帝在朝堂上嗟叹惋惜,除常例丧金额外赐钱五十万。孙洙博闻强识,通晓典章旧制,讲述起古今事例都很有条理。随口说话都自成文章,即使对亲近狎昵的人,也未曾说一句粗鄙的话。他的文词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们都期许他成为丞相辅臣,他却不幸早逝,一时人们都为他怜悯伤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 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 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22.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答案】21. A 22. 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不当。《诗经·国风·豳风》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诗歌描写的意象,借助修饰语分析其意境特点,再结合题目、作者、背景以及整首诗的内容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题目是,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沁园春•长沙》写景主要在上阕。词人选择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意象,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而本诗,“岁落众芳歇” ‎ 花儿已经凋落了,“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借助云色的变化来写秋季景物的特点,意象简单,色调黯淡。“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悲叹人生短暂而羡慕宇宙无穷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借飞鸟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明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萧关逢侯骑 (4). 都护在燕然 (5). 几处早莺争暖树 (6). 谁家新燕啄春泥 (7). 持节云中 (8). 何日遣冯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哀”“羡”“侯”“燕”“莺”“啄”“持”“遣”。‎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武汉疫情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语文匠”QQ总群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贵州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大姐:老人家最爱传播这些力,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湖北宇文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坚守初心也需要正确的方式。‎ 对于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谣言,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武汉的主流报纸《楚天都市报》的“防疫一线”栏目。注意语言得体,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的问题。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 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材料的中心话题是新冠疫情下的“网络谣言”,关于“谣言”的争论,体现了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那么,对于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有怎样态度?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遏制谣言?这是考生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栏目投稿,注意语言得体。‎ 近期社会广泛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类“网传“听说”类谣言信息误导公众,引发恐慌,必须加强整治。为什么会有如比多的谣言?在这个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很多人都对疫情的发展状况非常关心,比如,今天确诊人数是多少,新确诊的人员曾搭乘哪些航班、车次,如何有效预防病毒……人们对信息的高度渴求,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产生谣言。另外,一些人想为疫情做点事的潜在“好意”,往往导致一些信息违背核实便转发出去,最终造成谣言的迅速传播。那么,如何防止谣言跑赢“疫情真相”呢?一方面,有关部门要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及时、真实地公开疫情信息,让每位市民知晓疫情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大力普及相关防护知识,让广大公民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轻易被感染。此外,作为民众的我们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放任谣言惑众。要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给防控疫情再添舆情。‎ 参考立意:(1)封杀谣言,刻不容缓;(2)破除谣言,科学是利器;(3)杜绝谣言,首先要传递真相(4)谣言止于智者(5)解谣言之“毒”,首先要用“法律”‎ 参考素材:‎ ‎(1)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要避免谣言与恐慌乘虚而入。一方面,恐慌本身就是谣言传播的助力——各地频频流传的不实消息,便是恐慌的具象化表现;另一方面,谣言的传播也会让恐慌扩散——一度甚嚣尘上的“火神山医院重新选址”谣言,便在舆论场上骗过了许多关心防疫工作进展的人,进而催生了大量焦虑与恐慌。唯有及时澄清不实谣言,消除公众恐慌,才能避免这种疫情之外的“次生灾害”,影响防疫工作的大局。‎ ‎(2)真相是谣言的天敌。确保公众及时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是对抗谣言的第一要务。在权威信息与“小道消息”之间,权威信息越是精准、及时,就能获取越多人的信赖,进而压缩“小道消息”的生存空间。反之,如果权威信息处于缺位状态,人们自然会去寻找各种“小道消息”,以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 ‎(3)面对疫情,恐慌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情绪,但越是如此,我们便越是要努力克服这种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过度的恐慌不仅是谣言的温床,也可能促使人们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举动,譬如盲目就医、抢购物资等等。这些举动不仅会影响医疗秩序,冲击物价,还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疫情进一步恶化。为此,媒体、专业人士应努力将科学的防疫方法告知更多的人,让人们认识到恐慌无用,并掌握自我鉴别、自我隔离的基本方法,从而平抑恐慌情绪。这不仅能够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秩序,也能让有限的防疫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4)为克服恐慌情绪,所有人都要加强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遵循权威信源的专业建议,践行最合乎理性的防疫方法。具体而言,应当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已经生病的人要听从医嘱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就医。要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与聚会,不轻信来历不明的防疫方法,不传播无法证实的虚假消息。不论是抵抗病毒、抵抗谣言还是抵抗恐慌,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成一道防线,由此成为防疫工作的正面助力。‎ ‎(5)面对那些蓄意编造、影响恶劣的谣言,有关部门也要践行正本清源的职责,该打击时严厉予以打击。那些心存恶意,恶意编造虚假消息或明知消息不实还蓄意传播的人,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此,真实、有用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流动,而不至于被谣言和恐慌的恶性循环“污染”。‎ 结构示例:《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议论文文体。首段引用材料,摆事实,“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第二、三段针对谣言,各方应该怎么做: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最后一段,辩证分析,指出这么做的目的是“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與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