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叙事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中的常考易错题的归纳和分析
中考叙事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中的常考易错题的归纳和分析 关注阅读全过程,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勇夺阅读高分! 一、散文 (一)写人叙事散文 1、阅读时,要在文中勾画出对人物的描写、特点的概括、感情的变化等等重要信息,并且对全文的层次及要考的段落的层次进行分析。这对后面的答题肯定有很大帮助。 修髯飘飘 汪曾祺 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他很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内容,讲得层次分明,文词生动,引人入胜。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一流的演员。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他亲自用墨笔临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⑤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来,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⑥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 ⑦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⑧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那时抗战已经胜利。我建议在闻 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有改动) 2、读题干时,要标出题干中的重要点(答题参照的段落区间、提问中的关键词、分值),读透读明白了再答题。 3、三种常考并且难度很大的题型: (1)梳理行文思路(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情感印象感受的变化等),填表格或填空题。 分析:首先一定要把表格中已给出的参考信息做仔细分析(表达的句式、是否引用原文、参照的段落区间、思考的角度、回答的方面); 接着,在文中划层、标注、选择、组织语言(尽量先打个草稿,不要在答题过程中太多涂改)。 例:《修髯飘飘》阅读文章②③段,根据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认识及具体表现完成下表。(4分) 人物形象特点 具体表现 (1)潜心治学(1分)、治学严谨、极富想象力 (各0.5) 很会讲课 个性很强 (2)使用特制的笔记本,字迹特别,铅笔速写有特色,治印讲究。(各0.5) (2)分析段落或句子的作用题 分析:首先要回忆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应该怎么去分析(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呼应照应)、内容作用(表现了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接着在试卷上打草稿,有的要求再规定的字数内,所以更要打草稿再誊写。 例:《修髯飘飘》分析第④段的外貌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结构作用:1、照应了文章第一段木刻像塑造的先生形象以及“抗战不胜,誓不剃须”的誓言,2、呼应了下文西南联大旧址中“全身石像,长髯飘飘”的形象。 内容作用:描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胡须,表现了先生潇洒又坚毅的特点,同时也衬托了下文所述的先生刚强的个性。 (3)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和整体分析(最后一个6分及以上的题) 分析:首先一定要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读明白,揣摩清楚需要你回答什么; 接着根据题干的要求,在全文或某一区间内去分析、标注、概括; 然后,在试卷上列提纲、打草稿,有的要求再规定的字数内,所以更要打草稿再誊写。 例1:《修髯飘飘》文章第⑤段中说到“他的人格,是一首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人格是一首怎样的诗?(150字以内)(6分) 1、他能把枯燥的课讲得生动有趣,给人以高级的艺术享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治学、治学严谨并且富有想象力的形象特点; 2、他在生活中很有个性,用特制的笔记本、写得一手自成风格的字,他的铅笔速写和治印都很有特色。 3、面对民族危难,他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表现了他刚强的个性。 4、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 所以闻一多先生的人格是一首严谨、富有艺术魅力、个性而又潇洒坚毅、刚强、信念坚定的诗。 例2:《母亲石》结合文章内容(一定要概括文章的情节或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就是方法、手法,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对比手法等等)把对母亲的情感(先要理解文中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20字,7分(这种题一般有1分是表达分,其他的得分点如何分配,需要自己算一算)) ①回忆了生活中几个典型的片段,表现母爱的伟大,进而抒发游子的愧疚。 ②通过细节描写,以母爱的细腻、无私烘托游子自责、愧疚的内心世界(以母爱的伟大衬出游子们的惭愧与渺小)。 ③以朴实的语言直抒胸臆。如“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的鼻了一下酸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愧疚)“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作者对母亲的愧疚、自责的情感通过朴实的语言直接表现出来。 例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描写(1、一定得考虑是不是用到了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2、对人物的刻画还得考虑文中写了哪些事件去表现人物的哪些特点;3、还得考虑文中的其他人物对本文主人公的作用,如作者往往是线索人物,以情感变化来侧面衬托主人公等等)得生动而让人难忘的。(不超过140字)(7分) 答案示例1: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看到底”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的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作者情感态度的前后对比)的写法,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写的生动而令人难忘的。 答案示例2: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用了肖像描写,写他上课时的情形,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徐老师“凶”的特点;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将徐老师的形象塑造得生动而让人难忘。 评分标准:共7分。写法2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分析人物特点2分,语言表达1分(超过140字扣1分)(语言表达要有层次感,如总分顺序,首先一定要打草稿)。 (二)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1、阅读时,要在文中勾画出对景物的描写、特点的概括、感情的变化等等重要信息,并且对全文的层次及要考的段落的层次进行分析。这对后面的答题肯定有很大帮助。 炉 火 ①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①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②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③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叨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呵,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 ④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发热) ⑤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⑥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⑦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发光) ⑧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在黑暗中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 ⑨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发声) 2、读题干时,要标出题干中的重要点(答题参照的段落区间、提问中的关键词、分值),读透读明白了再答题。 3、两种常考并且难度很大的题型: (1)梳理行文思路(景物特点、情感印象感受的变化等),填表格或填空题。 分析:首先一定要把表格中已给出的参考信息做仔细分析(表达的句式、是否引用原文、参照的段落区间、思考的角度、回答的方面); 接着,在文中划层、标注、选择、组织语言(尽量先打个草稿,不要在答题过程中太多涂改)。 例1:《炉火》文中围绕炉火的三个特点,写出了炉火带给“我”的不同感受和影响。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炉火的特点 带给“我”的感受和影响 发热 给“我”以温暖 发光 ②让我安心;给“我”启示和希望 ①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 ③给“我”力量与勇气 例2:《天上的那件事》 ④ ③ ② ① 阅读全文,简要说出本文围绕“鸽哨”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鸽哨”二字)(4分) 令人期待的鸽哨 ①魂牵梦萦的鸽哨 ②难以寻觅的鸽哨 ③令人遗憾的鸽哨 ④引人深思的鸽哨 (2)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和整体分析(最后一个6分及以上的题) 分析:首先这种题题干较复杂,一定要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读明白,揣摩清楚需要你回答什么; 接着根据题干的要求,在全文或某一区间内去分析、标注、概括; 然后,在试卷上列提纲、打草稿,有的要求再规定的字数内,所以更要打草稿再誊写。 例1:《炉火》作者是怎样描写“炉火”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赏析对“景物”的描写,往往需要从修辞手法(赏修辞时一定要展开)、用词、景物特点、作者感情感受的角度去赏析)。(6分) 示例一: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炉火。如“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一句以拟人的口吻将炉火视为亲密的朋友,生动地写出了炉火带给作者的亲切感受,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作者运用了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的温暖,传达出炉火给作者心灵带来的美好感觉,从而表现出炉火带给作者的启示和希望。 评分:共6分。方法1分,结合文章1分,赏析3分(其中分析“炉火特点”1分,分析作者感受1分,分析情感或主题1分),语言表达1分。 例2:《秦淮河上寻浆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秦淮河的变化的。(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秦淮河的。作者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朱自清、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作对比,写出秦淮河已由古韵之美、诗性之美演变成“汩——汩的桨声”之美;作者又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现实中的秦淮河作对比,通过对秦淮河畔人们浮躁与喧嚣的描写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突出秦淮河的厚重 、静谧、自然。(共7分。有“方法”2分,结合内容2分,作出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例3:《天上的那件事》本文⑫-⑮段,作者连用六个问句,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再联系现实(要联系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现象或故事,不等同于“结合文章内容”要尊重原文、用原文),说说这些情感带给你的思考(感想、期望、呼吁等)。(不超过150字)(7分) 复杂情感:对人们破坏环境的谴责,对飞鸟时代逝去的遗憾,对鸽哨的怀念,对人们只重物质追求的忧虑……思考紧扣作者情感中的某一点作答。 (共7分,情感3分,思考2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 (三)借物喻人抒情散文 《塔里木的胡杨》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对胡杨“敬仰”的原因(为什么)和内容(什么)。(3分) “敬仰”的原因:每当看到胡杨,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塔里木的石油人。(1分) “敬仰”的内容:顽强的生命力;奉献精神;前赴后继。(答出两点即可)(2分) 二、说明文 1、阅读时,要在文中勾画本文对说明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说明(画出每段中心句或关键词)等信息,并且对全文的层次及要考的段落的层次进行分析。这对后面的答题肯定有很大帮助。 建筑与汉字 ①作为同源的文化现象,中国建筑与汉字紧密相联,体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 ②首先,它们都注重对称法则。/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对称的,如“中”“申”等, 其中的竖笔便是对称轴。中国传统建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常以对称为格局, 故宫是对称的, 中华世纪坛也是对称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 因而具有庄严肃穆之感。/很多建筑组合的对称形态还与汉字有直接关联,借助汉字表达人生愿望。 ③其次,它们都讲究宾主法则。汉字书法讲究一字之内,笔画分主次。以横画为主笔,扁横铺展,质朴古雅;以竖画为主笔,纵势挺拔,俊秀伟岸;以撇、捺做主笔,则体势开张,有险峻之象。其余笔画与之相配,在变化中追求一种动态的均衡,呈现生动活泼之态。建筑上的宾主法则要求主、副建筑相互呼应,既能突显主建筑物,又可展现设计者追求的精神意蕴。 ④第三,它们都注意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各个建筑应高低错落,并可借助廊、桥、亭等元素,让建筑物之间有对话、有分合,从而构造出“通、透、空”的意境。这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居住的实用之外,又承载了提升生活品位的文化内涵。/ ⑤中国建筑与汉字的这些相通不是偶然的, 它与中华民族强调的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念相呼应,正如《论语》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 礼者天地之序。”汉字与建筑中所追求的境界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向往。 ⑥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世界趋于一体化,各国的传统文化将很容易受到其它文化的覆盖。那么,要使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得以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到现代设计思维之中,建筑设计作品才能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 2、读题干时,要标出题干中的重要点(答题参照的段落区间、提问中的关键词、分值),读透读明白了再答题。 3、两种常考并且难度很大的题型: (1)“短语或短句不能删去的理由”(绝不能说空话,要具体) 分析:首先要将这个短语或短句划分一下,并且明确本身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接着要明确这个短语或短句在全句中的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呼应、照应)和内容作用(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如陈述的说明对象(即主语或宾语);与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如因果、前提条件、方式方法等等))。 然后组织语言(从“如果删去,什么就不清楚了,什么就没有了”等角度去表达,分出“其一、其二、其三”等层次),打草稿后再誊写。 例1:《建筑与汉字》结合第④段相关内容,说出“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这句话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如果删去,其一,利用各个建筑构造出“通、透、空”的意境的说明对象就不清楚(不能说空话)了;其二,无法明确地建立建筑与汉字书法的联系,也就不能强调二者都注重了疏密之法的理念。(共3分。明确说明对象1分,建立联系1分,语言表达1分) 例2:《昆虫的拟态》 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各种形态的昆虫伪装成自然界里的万物,隐蔽自己,吓跑敌人,或者方便自身取食,这就是昆虫的拟态。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划线语句不能删去的两条主要理由。(2分) 答案要点:如果删去“伪装成自然界里的万物”,① “昆虫拟态”的含义就不明确了。②“隐蔽自己,吓跑敌人”的方法就不清楚了。 例3:《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千秋,但是游人只有在夏秋季节,才能看到最壮观的景象。 结合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游人/只有在夏秋季节”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答案示例:如果删去“游人只有在夏秋季节”这几个字,其一,不知道是谁“能看到最壮观的景象”;其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最壮观的景象”。 例4:《节能背后的隐患》 由此计算,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可能污染90吨至180吨水及周围土壤。 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答案示例:如果删去“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其一,就不知道是谁“污染水及周围土壤”;其二,废弃节能灯“污染水及周围土壤”的原因也不清楚了;其三,去掉“一只”也就无法说明汞污染环境的威力大的惊人。(共3分。每个要点1分) 例5:《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 原来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得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可在近9000米的高空安详自在地飞行。 斑头雁体内有数个组织辅助氧气传输系统。一旦氧气进入血液后,它就被输送到飞行肌里。斑头雁的飞行肌里密布着如网络般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能够把负氧离子传送到微型能量生产工厂。斑头雁的肌肉细胞内布满了线粒体,这些微型能量生产工厂就“建立”在线粒体里,其中很多的工厂的位置都处于细胞壁附近,可以从近在咫尺的毛细血管里非常快速地抓取到氧原子,为翅膀提供一次强有力的挥动。 结合上下文,说出第⑤段画线句 “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如果删掉这句话,陈述的对象就不全面,斑头雁实现高空飞行就缺少了必要的条件,就无法自然引出下文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介绍。(共3分。“对象不全面”1分, “缺少条件”1分,“引出下文”1分) 例6:《中国风筝》 中国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龙凤呈祥”、“百蝶闹春”等,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结合第②段划线句的内容,说出“中国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能删去的三条理由。(3分) 如果删去“中国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一,就不知道谁受熏陶(或“受其熏陶”的陈述对象就没有了);其二,“受其熏陶”中的“其”指代就不明确(或受什么熏陶就不清楚了);其三,“龙凤呈祥”、“百蝶闹春”等寓意产生的基础或原因就不清楚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材料链接题 分析:首先要认真对题干;接着确在文中找可用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打好草稿。 例:《建筑与汉字》阅读文章,运用文中知识,解释下面两则材料中的建筑群分别运用了哪种法则,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又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理念。(5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中乔家大院体现了对称法则1分,南北对称的城堡式造型使其呈现出庄严肃穆之感,“囍”字的构建寄托了主人希望生活中充满幸福欢乐、喜庆盈门的理想(效果1分)。 材料二中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筑群体现了宾主法则1分。交通中心凸显了主航站楼的主体地位,与主航站楼相配合,呈现出活泼灵动之态,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腾飞。(效果1分)这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强调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念1分。(共5分。法则2分;效果2分,共同文化理念1分) 三、议论文 1、阅读时,要在文中勾画本文中心论点、每段中心句或关键词等信息,并且对全文的层次及要考的段落的层次进行分析。这对后面的答题肯定有很大帮助。 淡定是真 ①写出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生逢乱世,世间豪杰贤才纷纷择主而仕,但他却静心隐居南阳十年,深入了解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兵法战略,以天下为己任。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刘皇叔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一代名相而永垂青史。诸葛亮的事例很好地体现了淡定与实现人生抱负之间的关系。然而,身处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时常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事业的挫折或是名利的诱惑,要做到淡定却不是那么容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因此,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是一种可贵的人生财富。 ②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晋代的孙康年少时酷爱学习,却因家境贫寒,晚上读书时连灯油都没有。然而正是淡定的心态使他忘却了生活的艰难,做到了心无旁骛,坚守住了对知识的渴求,内心始终葆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于凛冽寒冬中映雪苦读,最终完成了学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孙康映雪”也成为史册上一幅动人的画面。 ③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但淡定的心态使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在风雨大作之时,尚能高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为难得的是,因为淡定,他始终有着对品位人生追求,硬是将自己的挫折人生雕琢成为后世文人钦慕的生活坐标。 ④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精神追求。当世人面对纷繁的诱惑不能自持、随波逐流的时候,心怀淡定的人却决不如此。居里夫妇发现镭并提炼成功以后,镭将用于治疗癌症,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因此不申请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放弃发明所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可见,拥有了淡定的心态,面对名利就会不为所动,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生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⑤失去了淡定,面对生活的艰难,战而胜之的勇气就会消失殆尽;失去了淡定,面对事业的不顺,坦然的心境就会不知所踪;失去了淡定,面对名利的诱惑,崇高的追求就会迷失于庸俗。所以,朋友们,请珍惜这宝贵的人生财富,永远拥有淡定的心态,活出人生的真性情吧! 2、读题干时,要标出题干中的重要点(答题参照的段落区间、提问中的关键词、分值),读透读明白了再答题。 3、一个常考考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考题为:事例的作用、事例如何证明观点。 分析:首先要明白观点都是从事例里提炼出来的,所以,事例的表述格式和观点的表述格式基本一致。 接着要区分不同位置的事例的作用的不同之处。 最后要明白事例和观点之间是对应的关系。 (1)文章开头的事例或名言的作用(结构作用: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内容作用:表明了什么观点) 例1:《淡定是真》 ①写出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生逢乱世,世间豪杰贤才纷纷择主而仕,但他却静心隐居南阳十年,深入了解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兵法战略,以天下为己任。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刘皇叔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一代名相而永垂青史。诸葛亮的事例很好地体现了淡定与实现人生抱负之间的关系。然而,身处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时常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事业的挫折或是名利的诱惑,要做到淡定却不是那么容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因此,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是一种可贵的人生财富。 文章第①段举出诸葛亮的事例体现了淡定怎样的作用?(2分) 答案:淡泊宁静的心态是树立与实现人生远大目标的必要条件。(2分) 例2:《包容》 ①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中国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两句话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包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地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第①段中引用法国雨果的名言和中国的俗语意在表明__________。(2分) 答案:①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②包容,是地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句子要抄完整,尤其要关注“;”的作用) (2)文中的事例或名言的作用(证明该句前面表观点的句子,从而证明了该段的观点,最终证明了全文的观点) 例1:《意识比能力更重要》 ②当然,要把意识转变为能力,需坚持不懈地、有目的地去提升改造自己。我一直认为,在宇宙自然大规律的框架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活动领域,有时是“意识决定存在”。有了强烈的意识,才能促使主体去不断改进。正如有了爱迪生才有电灯,有了艾菲尔才有艾菲尔铁塔,有了瓦特才有蒸汽机一样。正是因为他们都有那种努力探索的意识,所以当机遇到来,才不会错过。那么如何具有强烈的、积极提升改进的意识呢? 第②段中列举爱迪生、艾菲尔、瓦特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只有有了强烈的意识,才能促使主体去不断改进。 例2:《苦乐年华是职业生涯第二定律》 毛泽东乐于做教师,最终成为革命导师。基辛格乐于做会计,最终成为了美国会计——他象做会计那样算计着美国该不该从越南撤军——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美国的战略利益。亨利·福特乐于拆装机械,最终以生产流水线的强大优势缔造了汽车王国。 文章划线段落引用毛泽东、基辛格、亨利·福特三个事例意在表明 。(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案:无论哪一行,只有乐在其中,才有更大发展。(3分,一点1分,超过字数扣1分) (3)事例如何证明观点 例:《论实践》 ⑤实践,是一个人历尽艰辛、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峨江两岸实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就不能带领当地百姓建成泽被后世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就写不出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毕升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并反复试验摸索,就不能发明活字印刷术,从从而实现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詹天佑如果不亲临工地现场,反复勘测,与筑路员工并肩奋战,就不能建成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阅读文章第⑤段,选择其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其为什么能够证明该段观点。(3分) 答案:司马迁游历山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的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写出伟大的史学巨著《史记》,(1分)可见他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他的亲身实践。(1分)这样恰好能够证明该段观点——“实践,是一个人历尽艰辛、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1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具体采分点见答案标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