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四川省威远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威远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能将文化观念加以固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是文明的经典。直接创造文化观念的是劳动。劳动是动态的过程,并不能固定下来,也难以持久流传。文字诞生之前的文明进步缓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进的、独特的观念难以保存,从而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地传播,进而造成文明难以累积式地发展。道金斯就指出,通常的文化模因,像流行歌曲,“只能在短期内迅猛地扩散,但不能持久”,而那些“可以流传几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模因,“通常是由于见诸文字记载的东西拥有巨大的潜在永久性”。这就表明,文字出现之后,经验被记载下来了。事实上,这些被记载下来的经验,不断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验证,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经验记载被淘汰和遗忘,取得好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其中一些记载成为经典。有学者认为,所谓文明,无非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包括口耳相传的经验,从经验提炼而来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从这些东西中升华而来的经典。例如,远古时期,还在森林里生活的人类先祖不得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无意进入毒蛇的领地。对毒蛇的提防和恐惧经过口耳相传,最后进入经典之中,蛇由此成为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经典教化和生理反应一起,持续地强化着这一形象。卡尔维诺由此指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跟普通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升华而来的格言、谚语不同,后者“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慧,对人亦缺少说服力和约束力”,而经典则是具有“规范性的论说”,具有“表述上的普遍性”和力量上的“权威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核”。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就表达在我们文化的经典当中。 ②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物一样直接地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任何观察、任何活动,都渗透着来自我们经典的文化观念。哪怕是站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高处远眺,山川、河流、植被……我们所见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任何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分类,或者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分类是基于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断言:“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 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经典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面貌。著名文化学者孙隆基就主张,人的活动,虽然首先受到人的生物本能的影响,但主要由来自于体外的“良知系统”“支配”,而这个良知系统,则随着文化而变化。传统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塑造。儒家文化经典的深远影响,让我们将家庭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及其经典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正如《大观念》一书的出版者指出的,“蚂蚁不必有观念而活,因为它生命的全过程是确定不变的。但人类有选择的自由、且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观念,否则“我们就生如蚂蚁而不是人类”。 (摘编自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劳动虽然创造了文化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固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的方式发展。 B. 经过不断的验证之后,那些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才可能成为经典。 C. 格言、谚语,虽然也能体现一些世俗智慧,但它不具备经典所独有的“规范性的论说”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 D.经典总会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从而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夸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文字诞生前文明发展的特点,进而阐释了经典的形成机理。 B.文章旁征博引,引用马克思、卡尔维诺等名家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力,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用生物基因、毒蛇、蚂蚁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阐抽象的释经典与人类行动的关系。 D.文章列举儒家文化经典与基督教经典对中西方的各自影响,举例证明支配人的良知系统是随着文化而变化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按着道金斯的观点,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只能在短期内快速地扩散,所以成为不了经典。 B. 毒蛇的形象之所以负面,是因为人类先祖对它的恐惧和提防,后来进入经典并可能被持续地强化。 C. 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和东北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们渗透着人类经典的文化观念。 D. 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是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人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必须要追问这些观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有人说,博物馆是城市的文明积淀,书店是城市的精神灵魂,从中足见书店之于城市文明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网上购书的兴起,电子阅读的广泛,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被迫关门。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转型发展,一大批“高颜值”的网红书店应运而生。 人气是实体书店生存的基石,网红书店的出现,就是在汇聚人气上下足了工夫。从经营理念到店内设计、从功能拓展到艺术打造,越来越多诸如新华书店、三联韬奋书店等实体书店不再是传统的、只有图书与书架简单搭配的书店,而是兼具了或旅游景点、或主题公园、或星级酒店等多元文化、多样风格的新书店。这些新书店因为独特的艺术气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也正是因为汇聚起了人气,实体书店渐渐回暖。 实体书店可以自主选择多元化经营,可以把空间设计得更有吸引力,但无论如何选择和设计,都必须突出“书”和“读书”这个主题,这是书店得以生存的核心。 (摘编自《网红书店要“红”也要“专”》,湖北文明网) 材料二 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诸多“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喜欢购书的秦先生直言不会去“网红书店”,“这些书店是给游客拍照的,本末倒置。环境虽美但也嘈杂,干扰太多,不适宜读书。”还有读者认为“高颜值”对书店来说是种负面效应,“一旦走高颜值路线,就意味着书店的目标受众变了,从读者群体转向游客群体,这两类人群重合度并不高,后者必然影响前者的阅读体验。” 也有一些读者认为,“打卡”来访并非坏事。建筑设计师陈先生说:“打卡也有积极意义,可以带动人们对书的关注程度。”读者林先生说:“ 看着满墙的书,我会感觉特别开心,随便逛逛都能感受到文化气质。”而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以书为基础的“网红书店”,营造的精神氛围不局限于书本身。今年6月开始试营业的玻璃宫艺术书局,光凭造型就足够吸引人——26米高的全玻璃建筑,在阳光照射下透亮干净。联合创始人冬云说,她想借此营造一种“呼吸感”,她希望人们走进书局,能感到舒适和放松。 (摘编自《网红书店“高颜值”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 《解放日报》2019年9月18日) 材料三 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应该看到,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综合阅读率也在继续上升。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 另外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设置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 (摘编自《注重阅读仪式感 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科技日报》2019年8月23日) 材料四 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每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对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必须加强对书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实体书店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摘编自《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变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年9月25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实体书店能够逐渐回暖,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经营理念、店内设计、功能拓展、艺术打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汇聚了人气。 B.网红书店的兴起,引发公众热议,其中有褒有贬,态度不一,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读者对阅读价值的不同追求。 C.网红书店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而是集书籍阅读、旅游观光、休闲就餐、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D.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它仍能够保持一定的销售量,可见它还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了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因此产生了一大批 “高颜值”的网红书店。 B.随着国民综合阅读率的不断攀升,实体书店发展出现转机,可以依靠打价格战击败网上书城。 C.网红书店的“高颜值”实际是“浮躁”“肤浅”的表现,环境虽美却嘈杂,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D.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新型实体书店可以为消费者“画像”,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和深度需求。 6.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网红书店更好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①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②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③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 ④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 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 记忆中,父亲“补瓦片” 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⑤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⑥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⑦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遺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⑧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⑩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 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 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C. 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 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8.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6分) 9.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①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②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③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 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④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⑤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5分) (2) 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州杂诗①(其一) 杜甫 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③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 ④心折,即心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岀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村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15.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非常重视反省。比如《论语•学而》中曾子“ ”一句强调要经常反省自身,荀子在《劝学》中还用“ ”一句强调反省的重要作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 ”写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以抒发情感。 (3)“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语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 ”也用了“衡阳雁”的意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日前,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导购(人工智能)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如果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他们不知道怎样“刷脸”才算合规?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滥用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7.文段中句子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日前,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 B.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导购(人工智能)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 C.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D.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他们不知道怎样“刷脸”才算合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不过,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滥用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滥用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滥用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滥用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食品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①__ __ 。一类是对人体相对无害的变质,例如外观、结构和香味的变化,某些营养素的消耗等;另一类则是②__ __ ,如某些微生物、霉菌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某些食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成分等。吃了第一类食物,一般不至于引起中毒,或可能只是带来轻微的不适。吃了第二类食物,则容易引起中毒或潜在危害。有些过期食品因为有毒物质比较少,并不会引起急性中毒,但如果长期吃,③____ ,甚至致癌等。 21.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相关信息给“智库公共外交"下定义,不超过90个字。(5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库日益成为公共外交行动的主体。智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与国外智库精英和公众进行对话与沟通。智库公共外交作为一种积极的公共外交行动,其核心是思想的双向对称交流和舆论的传播。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汉语盘点”作为每年年末的语言年俗和文化盛宴,坚持用字词勾勒年度热点,浓缩时代精神,联结语言文化,让人们在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的同时,体会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2019年进入候选的年度汉字有“爱”“稳”“融”“创”“难”。 请你以高中生李小红的身份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从上述候选字中推荐一个年度汉字,陈述你的理由,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A劳动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的方式发展,不仅因为缺乏固化功能,还因为难以持久流传。C偷换概念。文章说经典是文化的基本内核,而不是规范性的论说。D.缺少条件。“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 2. C【解析】这些都不属于比喻论证。 3. A【解析】“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于文无据。 4.B【解析】无中生有,“不同历史时期”于文中无依据。 5.D【解析】A、强拉因果,不是出台政策导致“网红书店”产生。B、曲解文意,原文为“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C、以偏概全,原文为“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 6.①以“书”为基础,突出“书”和“读书”的主题,努力营造文化氛围。 ②营造阅读氛围、打造实体场景,注重阅读的体验感和仪式感。 ③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突出服务的“专业性”,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每点2分) 7.C【解析】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 8. 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 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 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9.(6分)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 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 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 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10.C 11.D【解析】《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 12.B【解析】B项中“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是在“射覆”事件之后。 13.(1)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被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的米。 (2)皇上这样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放弃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征召天下推举方正、贤良、有文学才能的人士。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 我一共习诵了四十四万字。还经常佩服子路的格言。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挂起来的珍珠那样明亮,牙齿像编起来的贝壳整齐洁白,勇猛像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洁似鲍叔,守信如尾生。像这样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禀告。”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汉武帝却认为他奇伟,命令他在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没有被赏识提拔。 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宫中管理马厩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侏儒们很是害怕,哭哭啼啼。于是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帝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帝要把我们全杀死。”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见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恐吓那些侏儒?”东方朔回答说:“我活也要说,死也要说。侏儒身长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钱是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米。”武帝听后大笑,就让他待诏金马门,渐渐得到皇帝的亲近。 皇上曾经让一些擅长占筮的人射覆,把壁虎扣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我介绍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用蓍草分组摆成卦局,回答说:“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说:“猜得对!”赏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接连都能猜中,每次都赏赐给他布帛。当时宫中有个受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他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不是实在的数术。我希望让他再猜。”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对答,变化奇巧锋芒毕出,没有能难住他的题,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皇帝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从此受到亲近和宠幸。 当时天下崇尚奢华,争相从事工商业,老百姓多离开农田。武帝悠闲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百姓,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我愿意就近说说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今在世老人都知道的。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做的鞋,用不加装饰的韦皮剑鞘挂佩剑,铺着莞蒲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那样没有利刃,棉衣以乱絮铺成而不加纹饰。缀合装奏章的青布袋用作宫殿帷幕。文帝以道德高尚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风俗,明显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地方小,在城外建章宫,左有凤阙,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家具用锦绣装饰,宫人头上簪着玳瑁,设置杂耍玩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华丽,聚集珍奇怪物,乐人演戏,郑女起舞。皇上这样的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弃农经商,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采用我东方朔的建议,撤去这些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烧掉,放弃饲养良马表示不再骑用,那样,就只有尧舜盛世才能与陛下的功业相媲美了。希望陛下能用心考虑上述之事。” 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常常察言观色,适时地直言进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的群臣,东方朔都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是他肯于屈从的。 14.C【解析】“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 15.①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 ②投靠亲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 ③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 (每点2分,三点即可满分;每点中观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16.①吾日三省吾身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尊还酹江月 ③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17.C【解析】A、“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应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B、“AI导购(人工智能)”应为“AI(人工智能)导购”;D、问号应为句号。 18.A【解析】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D项;B、C项中,“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 19.B【解析】画线语句错误有二:一是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二是“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 20.食品过期后会变质 对人体有害的变质 很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21.(5分)“智库公共外交”是指作为公共外交主体的智库以思想的双向对称交流和舆论的传播为核心,通过融合传播的方式与国外智库精英和公众进行对话与沟通的一种积极的公共外交行动。 22.[写作指导] 考生首先要考虑情境——“以高中生李小红的身份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注意格式、身份,有称呼、祝语与落款;其次,“从上述候选字中推荐一个年度汉字”限定了写作内容,必须从上述5个字中,推荐一个年度汉字;文章写作重点在于阐释“感悟与思考”,即推荐年度汉字的理由。无论是“感悟”还是“思考”,写作时都要言之有物,即写作素材——或个人经历,或社会见闻,或国内外形势、人类命运,要求考生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考生若能把个人经历与国家社会命运联系起来,把社会见闻与个人思考结合起来,表达个人深刻的感悟与浓郁的家国情怀,为最佳立意。 参考素材: 爱——寒风里送餐的快递小哥,山火中奋不顾身的消防队员,地铁里用臂膀支撑病弱老父的青年,国旗下满腔赤诚的14亿护旗手,有亲爱,也有热爱,爱的内涵在2019年迭代升华。 稳——2019世界多变,波澜起伏,旋涡中的中国从容应对,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处变不惊、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融——中外融合、军民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媒体融合,“融”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军事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是世界和平共生的旗帜。 创——5G、区块链、量子技术、人工智能……从无到有,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奋勇争先。强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更要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自我升级,唯创新能激发生机。 难——2019年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人措手不及;各国因战略关切、贸易摩擦、武器采购、防务费用等产生种种分歧,让全球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和地区形势难上加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