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第9章第1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第9章第1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

第1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和发展方向,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差异、原因及各自发展方向,如 ‎2018·全国卷Ⅲ·T9~11;2017·全国卷Ⅰ·T4、5,2017·全国卷Ⅱ·T1~3,T6~8,2017·全国卷Ⅲ·T1~3;2016·全国卷Ⅰ·T36,2016·全国卷Ⅱ·T37,2016·全国卷Ⅲ·T36。‎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示意图或区域要素分布图,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说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通过区域环境差异比较,综合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评价区域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旅游、野外实习活动,观察地理环境特征,并与自己的家乡形成对比,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一|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①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②划分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 ‎③区域的特点 a.边界:有些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b.范围:有大有小。‎ c.等级:有高有低。‎ d.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2)区域差异 ‎①概念: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②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③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 c横断山脉 位置 东部临海 深居内陆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 面积 ‎45%‎ ‎30%‎ ‎25%‎ 地形 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多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咸水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内外流区兼具,湖泊众多,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土壤 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原始土壤 植被 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高寒荒漠、高山草甸和灌丛,森林集中于东部和南部边缘山谷地区 ‎(3)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农业活动 最主要的农业区,以耕作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为辅 以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为辅 交通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经济和文化 发达 落后 ‎3.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分界线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2)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 平原和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湖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地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水果 苹果、梨、桃、杏等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等 民居建筑 多以平顶为主 屋顶坡度大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内河运输 文化 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工业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1.区域特征的分析思路 ‎2.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形成原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3.区域人类活动差异的形成原因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考法一 结合景观图判读,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与差异分析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1.D 2.B 3.D [第1题,D对: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A错: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没有该景观分布。B错: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地表河流稀少,无该景观的分布。C错: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水量较大,不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第2题,B对:由上题可知,该景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降水丰沛。A错: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C错:地形封闭与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不符。D错: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典型特征,降水均匀与长江三角洲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不符。第3题,D对: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是该地区的代表性地方剧种。A错: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B错: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省区。C错: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省区。]‎ ‎[规律方法] ‎ 区域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方法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9·福建质检)半边房(见下图)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据此完成(1)~(3)题。‎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降水较少     B.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 D.冬雨夏干 ‎(2)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阴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 D.冬季挡风避雨 ‎(3)图示房屋大门宜朝向(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1)A (2)B (3)A [第(1)题,陕西关中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水资源相对短缺,这使得雨水格外珍贵,半边房使雨水流入居民自家院子,即“‎ 肥水不流外人田”。第(2)题,陕西关中地区位于我国北方的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为了降温,门前多种植树冠较大的阔叶树,能够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第(3)题,关中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寒冷而干燥,为了获得更多的热量,房屋宜朝南采光,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西北风的影响,房屋最好朝向东南方向。]‎ 考法2 结合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影响 ‎(2019·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        B.吉林 C.山东 D.江苏 ‎5.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 ‎6.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 ②扩大垦荒规模 ③实施休耕轮作 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B 5.A 6.C [第4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第5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 故C项错误;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第6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①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②错误;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③错误;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④正确。故C项正确。]‎ 考法3 通过文字描述,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与差异分析 ‎(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题。‎ ‎7.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D [D对: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对原有沉积物上的植被破坏作用较小,因此不适合农业耕种。若能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则表明尼罗河泛滥区植被缺失。A、B、C错:尼罗河泛滥区用水便利、土壤肥沃和地势平坦是尼罗河地区发展耕作业的固有条件,优势不明显。]‎ 知识点二|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区域差异 对比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区域位置 面向大海,交通便利,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 水平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不断扩大 速度 东部>中部>西部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中、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中、西部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特征分析 经济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 山西省煤炭外运能力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拥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考法1 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1.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        图1         图2‎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图3‎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______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____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____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________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图流程] ‎ ‎[尝试解答] (1)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河网密集,水量大 ④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考法2 结合坐标图考查三大经济地带的特征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2~3题。‎ ‎2.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3.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2.B 3.A [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第3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 A正确。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 学科素养提能——大题规范解答(六)|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比较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的异同点 常用“分析”、“判断”、“说出(明)”、“归纳”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的统计图表,点明区域图中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等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判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或限制条件 ‎(2016·浙江高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解题流程] ‎ ‎[尝试解答] (1)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思维流程为:‎ ‎1.自然要素差异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灾害 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 以××地形为主;地势××高××低;多××地貌。‎ 河流 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大(小)。‎ 植被 覆盖率、植被类型 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土壤(紫色土、黑土等);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术语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规模、布局、城市化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交通 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 环境 环境问题类型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2015·福建高考·节选)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解析] 第(1)题,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及河流的流向可知,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起伏较大,且南高北低;北侧以高原为主,起伏较小,地势较低,且北高南低。第(2)题,读图可知,两地都位于河谷平原,地形、气候、水源、交通、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都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1)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2)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8·江苏高考)“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甲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乙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甲       图乙 ‎1.图乙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1.D 2.A [第1题,从图甲中地坑院的景观图可知其建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图乙中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符合要求,甲、乙、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较大不适合修建。第2题,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进行开发时,应有选择的开发,而不是不开发或大规模开发,以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或使得“活化石”得不到保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