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1、之 “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之” 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 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 “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依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把) 徐喷以烟(用) 以衾拥覆。(拿)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 “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 ②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给” 、“对” 、“同” 、“到”等。 例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或不译。 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贤于材人远矣。 ④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受制于人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而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 、“又” 。 例如: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 、“接着” 、“然后” ,或不译。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 、“可是” 、“却” 。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关系) 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 、“并且” 或不译。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着” ,或不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焉 “焉”可作代词,相当于“之” 、“哪里”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且焉置土石” 。这里只讲其作助词、兼词时的用法和意义。 (1)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 “了” ,也可不译。 例如: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兼词。 相当于“于之” ,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那)里” 、“从这(那)里 ”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那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这里) 6、为 “为”可作动词,表判断,相等于“是” 。如“中轩敞者为舱” ;或可译为“做” 、 “成为”“认为” ,如“孰为汝多知乎” 。下面讲“为”作介词、连词、助词的用法。 (1)介词 ①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替”等。 例如:为天下唱。(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等。 例如:愿为市鞍马。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表示被动,译为“被” ,有时与“所”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例如:士卒多为用者。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山峦为晴雪所洗。 (2)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 例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语尾助词,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例如:夫子何命焉为? 7、其 “其”可作代词,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 、 “他(她、它)们的”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 “其中”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 。这里着重讲“其”作副词时的用法。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与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或许” 、“恐怕” 、“可要” 、“怎么” 、“难道”等,或不译。 例如:其恕乎(大概)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不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译为“可要” ) 8、乃 “乃”作代词时,相当于“你” 、“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 (1)副词 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 例如:乃悟前狼假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 例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③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 、“竟然” 。 例如: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就是” 。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 蒙乃始就学。 9、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出。 例如:卜者知其指意。(……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的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的地方)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 (2)用在主语之后表达停顿,一般不译出,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3)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 、“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 、“……似的” 。 例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纵然” 。 例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欲言,无可进者。 故虽有名马,祈辱于奴隶人之手。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 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11、然 “然”作实词时,可以作形容词,相当于“对的” ,如“吴广以为然” 。它还可以作指示代词,这在文言文中很常用,因此这里着重提出来加以说明。“然”作指示代词时,译作“这样” 、“如此” 。例如:“父利其然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 “子墨子自曰:‘然,胡不已乎?’”。 “然”作虚词有下面两种用法: (1)连词,表转折关系 ,评作“然而”“但是”等。 例如: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2)助词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或“……的样子” 。 例如:杂然相许。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 、“若”连用,构成“如……然” 、“若……然” 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补充:由指示代词“然”组成的固定结构主要有: ①虽然:两个词,连词“虽”意为“虽然” 、“即使” ,代词“然”意为“这样” ,合起来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 例如: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受地于先王。 ②然后:即“这之后” 、“这样以后” ,表示承接,也可大致译为现代汉语“然后” 、“然后才” 。 例如: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然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么(就)” 。 例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乐耶? ④然而:“然”是“这样” ,总结上文的内容,“而”引起下文的转折,组合起来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 例如: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