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9年秋期中联考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术制作傅傳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货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契约相当于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 B. 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 C. 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D. 传统契约多由代书人书写,为方便使用,代书人制定了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B. 文章以古代典籍或其他史料的记载、出土或发现的契约文献为据进行论证。‎ C. 文章引用《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 D. 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条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 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契约的历史发展轨迹。‎ B. 两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 C. 如果没有“白纸黑字”“立字为据”的契约形式,就不可能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 D. 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息讼”意识深厚。‎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最早出现在西周”错,结合原文“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 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分析可知,原文说的是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错误。结合“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等分析可知,只是证明清人对契约精神的重视,不能看出“显著提升”。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错误。结合“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明是否达到了“有效杜绝”的效果。C项,“就不可能催生”错误。结合“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分析,“就不可能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表述过于绝对。D项,“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息讼’意识深厚”错误。结合“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分析,选项内容因果倒置。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 ‎⑤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有一天下午,走出地铁站后,觉得困倦难当,就到对面的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里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当参加座谈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 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儿媳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自述怕狗的这件小事,表明了作者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B. 香港生活虽然美好,却让作者感到单调,与上文作者沉浸在有韵致的家乡生活中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的议论。‎ C. 在作者眼里,小小的印章像晚霞一样夺目,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D. 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既指自然界的温度,又指现实社会的某种现象。‎ ‎5. 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6. 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 ‎【答案】4. A 5. ①亲近自然;②身心放松;③生活单纯自由;④享受亲情,享受母亲的关怀照顾。 ‎ ‎6.‎ ‎ ①在故乡,天气虽然寒冷,但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亲情的温暖。②在香港,总不凋谢的绿会显得那么陈旧,让人感到疲乏,故乡寒冬飞雪万木凋零也是一种让人怀念的美景,有一种变化的美。③在大师作品倍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收到朋友寄来的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中,A项,“表明了作者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错误,对怕狗之事的解读有误,实际上作者是借此引出妈妈接我的情节,表现亲人间的温情。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本题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首先回归语境,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在第3段的段首,是总结性的句子,可见本题的筛选区间就在第3段;然后分析段落层次,逐层概括层义即可。筛选时注意以下关键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标题的鉴赏、探究能力。理解文章题目的妙处,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标题的含义和文章内容等角度来分析。从标题的含义来看,“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在本文中“寒冷”是故乡天气的寒冷,“温暖”是指故乡在心理上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亲情和乡情。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用几段内容写了香港的生活,写香港常年不凋的绿色让自己感到单调疲乏,在对比中,突出了家乡四季分明的特点,表达对家乡“寒冷”时节草木凋零之景的怀念之情。文章结尾处写到自己接到艾芜先生作品的感受,此处的“寒冷”指的是当今时代大师作品“遭到冷落”“让人心凉”,“温暖”指的是大师作品给人的“亲切”之感,让人受到激励。‎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丹尼索瓦人,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正改写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2010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丹尼索瓦洞发现了一个当时未知的远古人类群。根据保存在一节指骨内的DNA,研究人员将他们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这项发现使得那片偏远之地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那块骨头属于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他们给这位举世瞩目的年轻女性起了个名字:丹妮(Denny)。‎ 继丹妮被发现之后,科学家又在丹尼索瓦洞找到了其他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很多科学家梦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种群的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包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相遇。‎ 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在丹尼索瓦洞以外的考古遗址挖掘到更多属于这个古人类的遗骸,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摘编自Ewen Callaway《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打卡胜地”,考古学家的宝藏洞穴》)‎ 材料二 北京时间5月2日凌晨,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刊发了一项重磅发现,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对化石粘附的碳酸盐进行铀系法测年后,确定该个体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16万年,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次发现,是考古学界首次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以外确认丹尼索瓦人化石。鉴于目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属指可数,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入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块16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也更新了古人类最早踏上青藏高原的时间,表明古老型人类早在中更新世就踏上了青藏高原。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地适应了高海拔的缺氧环境。‎ ‎(摘编自郭林(丹尼索瓦洞之外的丹尼索瓦人,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现身了》)‎ 材料三 关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均支持非洲起源说。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认为中国人本土起源学说更加合理。‎ 不过,自非洲发掘的古人类化石具有更好的传承体系,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匠人(直立人)再到早期智人、智人,这个发展体系是完备而详尽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晰。而中国乃至亚洲目前还没有发现比直立人更早的化石样本。并且从DNA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人等直立人也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因此许多学者都主张如下观点: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大约在200多万年前,辗转来到东亚大陆,在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些直立人一直在东亚生活了一百万年。约在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5万年前,更为先进的智人终于开始征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在征服丹尼索瓦人的过程中,智人和丹尼索瓦人有过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因此,亚太地区的许多人群依然携带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其中又尤以大洋洲、南亚等地区人类基因组内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含量最高。‎ 所以不难想象,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推进,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 ‎(摘编自(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丹尼索瓦人下颚骨化石》)‎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家通过在丹尼索瓦洞内所发现的一节指骨内测定的DNA信息,把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B. 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测定的数据,丹妮(Denny)是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年轻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 C. 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的相遇。‎ D. 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科学家对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下颌骨化石的研究,确定了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其个体生活年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B. 甘肃夏河下额骨化石的出土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人了解东亚人群的起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C. 尽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都是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群,但从DNA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京人等直立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D. 丹尼索人约在30万年前来到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元谋人等直立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 ‎9.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拟一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答案】7. C 8. D ‎ ‎9. 答案示例:材料一: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及后续研究;材料二:中国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及其考古学意义;材料三: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对东亚人群起源研究的作用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C项,“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1段“很多科学家梦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可知,是“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不是“骨骼残片”。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本题D项,“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4段“约在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5万年前,更为先进的智人终于开始征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可知,丹尼索瓦人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更为先进的智人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文本并未说我们属于哪种人,选项还犯了于文无据的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将其合并概括,得出文本中心。材料一第1段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第2、3段分析对丹尼索瓦人的研究情况,因此,材料一主要讲解了“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及后续研究”。材料二第1段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下面分析了这项发现“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入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材料二主要讲解中国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及其考古学意义。材料三第1段首先阐述对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的不同看法,2-4段说“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推进,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因此,材料三讲述的是“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对东亚人群起源研究的作用意义”。根据上述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在此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賦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 辟,征召。本指由中央官署征聘某人,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在文中含义则是“授予……官职”。‎ C. 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汉武帝以后,帝王“称帝改元”时,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年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的意思完全一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琪乃簪缨世胄,出身名门。先祖中有多人曾在朝廷中担任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 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其文思才学让晋公大为称赞。‎ C. 李琪擅长作文,当时一些文士的辞赋不能及时表现主题,李琪却能“入句见题”,得到李谿赞赏,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D. 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 ‎(2)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窘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这句话的含义是“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人来求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陛下”“水潦之灾”“军食”“己”“正殿”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军食”为固定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句式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A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完成,有时也可根据文本意思推断。本题中,D项,“意思完全一致”说法错误,“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致仕”的意思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之义略有不同。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D项,“直升辅相”错误,文中说李琪“垂为辅相”,是说将要任命李琪为辅相,而且又因内乱而作罢。“垂”意思是“将要,接近”,选项曲解词语的意思。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翻译时的关键词有:(1‎ ‎)袖,袖中带着,名词作动词;赋一轴,定语后置,一篇赋;谒,拜访,倒屣,倒穿着鞋子。(2)四海困穷,天下困窘;莫救,不能救助;指言,指责谏言。‎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译文:‎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李憕,天宝末年,担任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攻陷东都,(李憕)遇害,多次赠封至太尉,谥号忠懿。李憕孙子李寀,元和年间,做官到给事中。李寀儿子李敬方,文宗在位期间,(封为)谏议大夫。李敬方儿子李縠,广明中期,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因为收复失地的功绩被封为谏议大夫。‎ 李琪就是李縠的儿子,十三岁时,所作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为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就昌盛,不贤就无人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因文学而出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你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出名,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应考博学弘词科,位居第四等次,被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庄宗进入汴京,一向听说李琪的名声,于是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国家发洪水,京城国库空虚,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书,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于是上书说:‎ 我听说国君广有万民,深居九重宫阙,特别担心的事情,是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窘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人来求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什么议论不能彰明?‎ 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李琪虽然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在韬光养晦上显得笨拙,一有动议就被排斥,通过自己不能使事态安定。在太 子太傅的职位上退休。长兴中期,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4.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摩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 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 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 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5.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巳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正切。‎ ‎②悲愤和哀伤之情: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如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 ‎③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喜出望外的情感”错误,“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意思是“春天巳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正切,这只是诗人暂且的安慰。故选B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诗歌标题“春江夕望”点明时间、地点、季节以及人物的活动,诗人在春天的傍晚眺望远处,那么诗人望向何处?自然是家的方向,且诗歌注释说“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即思念家乡之情,而且首联说“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口中说“莫思归”,内心恰恰是思归心切;“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颔联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独立”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而“垂泪”“布衣”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自身的感叹。‎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去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见贤思齐焉 (6).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尊、酹、狼居胥、赢得、仓皇、自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18.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结合“的行业”分析,选用“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政府及主管部门”分析,选用“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跟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结合“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分析,选用“一目了然”。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排除A项;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排除C项、D项。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出A项、B项。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故选C。‎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案】(1)“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 ‎ ‎ (2)“笑纳”改为“收下”。(3)“光顾”改为“游览”。 (4)“豪雨”改为“暴雨”。(5)“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乔迁”,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不能用于“我“搬家;“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合语境内容;“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语境为表示多次到滨河游园游玩,不合语境;“豪雨”“可望”和“好雨”“渴望”谐音,不符合电台新闻广播稿的要求。‎ ‎【点睛】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千里之授,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 品行 扎实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接孟氏之芳邻 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孟母三迁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 ‎【答案】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扎实作风。‎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环境选择。‎ 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美好品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 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根据示例句式特点“……这是我们应该……”,再根据“品行”“作风”和“选择”的含义归类,与之分别照应的词组是“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和“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按照例句句式仿写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到禅院去,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都不得脱身。来到禅院,他有意考老禅师道:“什么叫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脱口而出。年轻人顿时目瞪口呆,他不明白老禅师何以知道答案。问明原委后,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心被俗物纠缠而不得超脱,那就只能团团转了!”‎ 是啊!生活中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学习的压力,工作的不顺,情感的波折,朋友的误解,上司的不满等等,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不少人往往被困得“团团转”。‎ 请以“解开心中的绳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例文】‎ 海阔天空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儿,要想游得远,就必须游离禁锢它的鱼缸;鸟儿,要想飞得高,就得飞出囚禁它的笼子;人,要想翱翔于更高的天空,奔走于更广阔的大地,就得解开羁绊心灵的“绳索”。‎ ‎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痛苦是一种瘾,正如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则是终生不愈的残疾。这话确实不错,因为人如果总是被这些情绪所缠绕,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上将会寸步难行。相反,如果我们能摒弃它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 ‎  英国前首相乔治,有一个习惯,总是随手把身后的门关上,他说,这样他就把过往的一切都关在了身后,就不会沉湎于过去的风雨,不会被过去的失败与不愉快所缠绕;正因为乔治记着随手“关上身后的门”,不被过去的失败纠缠,他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也是因为走出了残疾给他带来的阴影,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才在写作上闯出了一条光明大路。还有许许多多像乔治、史铁生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深深懂得 ‎ “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所以毅然丢下怀旧的包袱,斩断这条缚心的绳索,才有了人生的精彩。‎ ‎  当然,绊住人们脚步的,不只是怀旧的心理,还有金钱、地位、荣誉等各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绳索”。就拿金钱来说,一个人如果被它遮住了眼,就不会,也不能看得远,往往鼠目寸光,在短暂的丰收中迷失自己。曾盛极一时的和珅,在“和珅倒,嘉庆饱”的童谣中被抄家斩首;当今一些臭名昭著的贪污犯,也在短暂的纸醉金迷后,被送进了监狱。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累人、害人,只有调整心态,正确地看待,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  人的一生中,往往容易被各种内在外在的因素所影响、羁绊、束缚,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看到什么就以为他们绑住了我们的手脚,缚住了我们的心灵而弄得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想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羁绊。我们只有把眼睛擦亮一点,把心灵放宽一些,才能活得自在轻松。‎ 打碎鱼缸,扔掉鸟笼,解开羁绊心灵的“绳索”,只有这样,鱼才能自由游弋,鸟才能展翅高飞,人才能享受海阔天空的豪迈情怀。‎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生活中,很多困难和障碍,往往不是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产生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的那些落后的思想、不健康的心理(自卑,自大,嫉妒等)、经验、习惯等,造成了我们心灵的恐惧,名利是绳索,贪欲是绳索,嫉妒和偏狭也是绳索,时刻束缚着我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只有斩断了这些绳索,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是恐惧的绳索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从写作的角度看,怎样尽快地打开思路呢?围绕话题“解开心中的绳索”,如何“解开心中的绳索”?“解开心中的绳索”后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再深入下去,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交流,让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历史人物(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的口做出回答。也可以采用新闻采访的方式来展现人们对“解开心中的绳索”的种种感受,做到文体创新。还可以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谈自己对“解开心中的绳索”的理解,挖掘“解开心中的绳索”的真正目的,做到深刻透彻。‎ 参考立意:‎ ‎(1)解开心中的绳索;‎ ‎(2)挣脱束缚,战胜自我;‎ ‎(3)打开心灵的门窗;‎ ‎(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可用素材:‎ 名利是绳索,贪欲是绳索,嫉妒和褊狭也是绳索,时刻束缚着我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是这些“绳索”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只有解开、清除这些“绳索”,我们才能才能突破重重障碍,实现人生的飞跃,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幸福的生活。 ‎ ‎“解开心中的绳索”就是要解开“名利”“贪欲”“嫉妒和褊狭”等无形的绳索,才能让我们的心灵“自由飞翔”。‎ ‎“解开心中的绳索”,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战胜过去的自己。因为人生如登山,只要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生活中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学习的压力、工作的不顺,情感的波折,朋友的误解,上司的不满等等,这些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有的人会因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从此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而有的人却会笑对“绳索”,迎难而上,进而取得成功。‎ 他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他厌倦了人性的可恶,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选择——辞官回家耕田。他终日与南山为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洒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他的豁然。他以归隐田园来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以一句轻描淡写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脱俗解开了他心中的绳索。他是谁?他就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老人——陶渊明。他的诗意的生活解开了他心中的绳索。‎ ‎“我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是出于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这位残疾人是谁?他就是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在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面对一位年轻的女记者不无悲悯地提问,霍金显得很平静,他的脸依然带着微笑,他用那根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打下以上的这段文字。命运给予了他太多的不公平,可以说试图束缚他的绳索有千万条,然而他没有被这些绳索束缚,而是慢慢地解开了心中的绳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行文思路:‎ 议论文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解开羁绊心灵的绳索。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