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浙江省湖州中学 ‎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 文 线上测试须知:‎ ‎1.考试时间为19:00-21:30;请在开考前15分钟登录课后网,进入作业平台,等待试卷发布;‎ ‎2.18:55定时发卷,立即下载试卷后,进入语文教学班课堂,并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 ‎3.答案提交截止时间为21:40,过时无法上传;‎ ‎4.提交方式,第Ⅰ卷为选择题部分,共21题,3分一题,选择题直接答在平台答题卡上,答题时间为60分钟,答完先保存,规定时间内上交;第Ⅱ卷为主观题部分,拍照上传,共需7张照片:文学类文本阅读每小题一张,计4张;默写1张;作文每页一张,共2张。此部分要求答在答题纸上,照片成像清晰,答题区域完整。注意:拍照上传区域错位不得分。照片模糊将影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63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14小题,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灸(jiū) 脖颈(gěng) 趿(tā)拉 孱(càn)头 B. 埋怨(men) 气氛(fēn) 模(mú)样 连累(lèi)‎ C. 潜(qiǎn)在 瞥见(piē) 荸(bí) 付梓(zǐ)‎ D. 颠簸(bǒ) 蔓(mán)菁 嫉(jí)妒 冠状病毒(guā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识能力。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音近字、及通假字进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词语中的具体读音、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音、要求考上识别通假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A项,“针灸(jiū)”错误,应为“针灸(jiǔ)”。‎ B项,“埋怨(men)”错误,应为“埋怨(mán)”;“连累(lèi)”错误,应为“连累(lěi)或(lei)”。‎ C项,“潜(qiǎn)在”错误,应为“潜(qián)在”。‎ D项,正确。‎ - 26 -‎ 故选D。‎ ‎【点睛】字音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鲜”多半考的是xiǎn的音。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 A.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谛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B.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C.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萃,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D.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帐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取谛”错误,应为“取缔”。‎ B项,正确 C项,“国萃”错误,应为“国粹”。‎ D项,“赊帐”“赊……帐”错误,应为“赊账”“赊……账”。‎ 故选B。‎ - 26 -‎ ‎【点睛】字形题答题技巧: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B. 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C. 跟“菜”相反,“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肉”最初不用于人体,后来也用了,在这方面是词义扩大了)。‎ D. 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除了熟练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外,还要弄清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通过反复试读,体会停顿,揣摩语气来确定答案。‎ B项,“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错误,应将“,”改成“;”。‎ 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参考以下技巧:1.反复试读。句中的标点也是用来表达句意的,反复试读,往往能读出应该停顿的长短、位置,发现错误的标点符号。2.揣摩语气。句末标点一方面表示停顿,另一方面也是一定语气的表现形式。因此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确定句末点号。3.弄清功用。必须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特别是易混的标点,更要弄清其互相之间的区别。4.分析结构。不能让标点影响句子结构层次的完整而形成语病,或因层次不清而影响句意的表达。如单句内部结构之间不能用句号、问号等句末点号,复句内部结构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5.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在使用时应当注意分析二者的位置关系。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括号与点号的套用。‎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或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26 -‎ ‎ 近段时间,“声入人心”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B. 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C. 有的人读书,只从表面看,不弄清背景,因此未免望文生义,深入不下去。‎ D. 有效的沟通并不只是说话就行的,应该是言简意赅,也就是用最少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一般词语、成语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应该注意:要恰切地了解一般词语、成语的含意,要了解他们的使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及语法功能。‎ A项,“间不容发”,指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这里用来形容人多,使用不当。‎ B项,“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这里指没有全局观念,使用不当。‎ C项,“未免”的意思是“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主观上的不以为然,这里用作“只从表面看”导致“望文生义”的客观结果,应用“不免”,所以这里“未免”使用不当。 ‎ D项,正确。‎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诊断和医疗救治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在对前期医疗救治工作进行研判、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解析】‎ - 26 -‎ ‎【详解】辨析病句应对此类问题,平时要熟知病句的常见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作答时先提取句子主干,判断句子主干是否存在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修饰成分之间、以及修饰成分与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病。此外,总结一些特殊的现象往往会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准确率。比如“是”作谓语,易搭配不当;并列成分出现,常有搭配、并列不当、语序及歧义现象的出现;介词开头常出现残缺主语的现象,关联词语出现要考虑搭配、逻辑方面的问题;修饰成分过长,要看看语序等。‎ A项,语序不当,“研判、总结、分析”应为“分析、研判、总结”。‎ B项,主语残缺,可删去“使得”。‎ C项,正确。‎ 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该成“录取……学生”。‎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②③⑥⑤‎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 26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③“蕉阴”紧承①“覆盖面积”,所以①③为小组合;④“在旁边”紧承②“蕉廊、蕉房”,所以④②为小组合,这样排除BCD。故选A。‎ ‎7.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蜷曲的……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B.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C.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是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D. 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比喻修辞的辨识能力。应对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比喻”的概念,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A项,不是比喻,因为“他本人”与“皮革制成的人”是同类事物。‎ B项,不是比喻,虽然有“好像”但“好像”前后内容并不是本题和喻体。‎ C项,不是比喻,“他”像“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是我想象里的僵尸”是夸张。‎ D项,是比喻,本体是“读拖沓累赘的文字”,喻体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形象地突出了拖沓的文字给读者造成的负担。‎ 故选D。‎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30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直到1904年《法利塞人》出版,才引起社会关注。‎ B.‎ - 26 -‎ ‎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C.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D.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的翻译作品《堂吉诃德》,代表的散文随笔《我们仨》,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A项,“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错误,约翰·高尔斯华绥英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故选A。‎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牢作者名字、书名、年代、国别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物象、名言警句等。‎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殆例送死 殆:危险 B. 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 C. 矫诏纷出 矫:假托 D. 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表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殆:危险”错误,“殆”在这里是“几乎”的意思。‎ 故选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缇骑按剑而前 B. 道海安、如皋 - 26 -‎ C. 北虽貌敬 D.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常见的活用类型有:词性的改变,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判断活用的类型主要依据句子结构和意思。‎ A项,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B项,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C项,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D项,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故选C。‎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B. 吴之民方痛心焉 C. 颜色不少变 D. 然而隐忍以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辨识。古今异义的类型大致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改变四类。应对此类题目大量识记是最稳妥的方法,但尤其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他们往往会古今异义。而对其辨识的主要依据便是结合语境。‎ A项,古今异义。“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的意思是“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当道”的古义是“执掌政权的人”,今义是“路中间”。‎ B项,古今异义。“吴之民方痛心焉”的意思是“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痛心”的古义是“痛恨”,今义是“极度伤心”。‎ C项,古今异义。“颜色不少变”的意思是“脸色一点也没改变”。“颜色”的古义是“脸色”,今义是“色彩”。‎ D项,古今同义。“然而隐忍以行”的意思是“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隐忍”在古今均指“把事情藏在内心,勉强忍耐”。‎ 故选D。‎ ‎12.下列选项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A. 谁为哀者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26 -‎ C. 渺渺兮予怀 D.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河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考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者也表判断,代词作宾语常前置,为、见可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通过翻译。‎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是“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A项,宾语前置,正常的顺序是“为谁哀者”。‎ B项,定语后置,正常顺序为“以为凡是州有异态之山水”。‎ C项,主谓倒装,正常顺序为“予怀渺渺”。‎ D项,状语后置,正常顺序为“日与北骑于长淮河间相出没”。‎ 故选B。‎ ‎【点睛】文言文中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介宾短语)或某些副词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现象。因后置的状语主要是介词结构,所以状语后置句又叫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可以有“为”“见”“于”等标志。‎ ‎13.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我们(复)社中行为先进的读书人,替他伸张正义,收敛钱财来给他送行。‎ B.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能稍微在国君和父母(面前)掩饰过错。‎ C.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侮辱人,行为卑贱,(再)看看五义士的死,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D. 而境界危恶,层出错见,非人世所堪——可是(像我这样)处境险恶,危难层叠交错出现,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 ‎【答案】D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A项,“我们(复)社中行为先进的读书人”错误,应为“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 B项,“但也能稍微在国君和父母(面前)掩饰过错”错误,应为“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也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 C项,“他们侮辱人,行为卑贱”错误,应为“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D项,正确。‎ 故选D。‎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夜思南郑军中①‎ 陆游 五丈原②头习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③。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④?眼昏不奈陈编⑤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注】①此诗作于开禧元年,诗人已八十多岁高龄,致仕家居。当时朝中大将韩侂胄正积极准备北伐。南郑:陕西汉中。②五丈原: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侧,三国时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曾屯兵于此。③亚夫营:即细柳营,在长安不远处,汉将周亚夫曾驻兵细柳,军令整肃,汉文帝称之为“真将军”④西平:即唐将军李晟,曾因征服朱讹叛乱,收复长安,被封为西平郡王。⑤陈编:古籍。‎ A. 首联用“秋风”点“秋夜”,用“五丈原”“亚夫营”点“南郑军中”,诗人想象陕西屯兵的情况,表现出作者的理想和愿望。‎ B. 颔联作者由昔时回到现实。昔时在南郑军中就立功机会渺茫,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闲云” 二字在悠闲之中所寄托的反而是不尽的自伤。‎ C. 颈联中作者流露出急切盼望的心情,不甘心只作即将开始的北伐的旁观者,用西平郡王的典故,表达自己想继西平王之后,出师北伐为国效力的愿望。‎ D. “思”是贯穿全诗的灵魂,尾联以年老反衬南郑生活可思不可得,流露悲凉之意。“不奈”二字,更表现诗人壮心难耐。‎ ‎【答案】C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表达自己想继西平王之后,出师北伐为国效力的愿望”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在这北伐的大事上宋朝人人总不能作壁上观。不知今日朝廷有谁能像唐将西平王李晟平服朱泚叛乱一样,收复所失国土”。 结合尾联“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可知,此时八十高龄的诗人自知已经眼睛昏花、体力不支,所以他并不是“表达自己想继西平王之后,出师北伐为国效力的愿望”,而是希望朝廷中有像唐将西平王那样的将领。‎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某些特点是由语言文字决定的。‎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单音节文字,一般地说,每一符号都单独包含音、形、义三要素。在汉语的文句中,单词不因词性、时态而发生变化,作为词而存在的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并不被完整的句子“吞没”,仍然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汉语文句的语法也并不是十分严密的,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不仅需要通过语法惯例和规则来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对若干单词所形成的意象集合来体会。这种语言用于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时会有较多的困难,但用于表现诗化的印象、联想,用于包容歧义和暗示却十分合适。‎ 而汉字的单音节特征又使得汉语作品很容易写得音节整齐而匀称,并便于对偶的形成,再加以适当的押韵,文句更富于美感。所以,不仅仅是诗歌,在先秦各类著作中,如《易经》《老子》《庄子》《荀子》等等,都有广泛运用韵文的情况,那种不怎么严格、看上去似乎是自然形成的对偶句也颇为多见。这种现象的形成,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这在书写不便的上古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 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在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诗经》所收作品,时间和地域跨度都很大,但几乎全都是使用整齐的四言句式,这无疑是人为修饰的结果。这一现象或许与当时使用的音乐的特点有关,但考察后世入乐之作的一般情况,可以发现句式不齐也并不一定妨碍文字与乐曲的配合,所以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写作或者改定那些作品的人看来,诗歌需要有某种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殊形式。而追求形式的精致,后来成为古典诗歌十分突出的特点。对于语言形式美感的追求,更有一种泛化的倾向,这不仅显示在介乎诗文之间的特殊文体赋中,表现在骈体文中,许多散文在韵律、节奏方面也有精致的讲究。‎ - 26 -‎ 综上所述,可以说汉语总体上是一种诗性特征十分强烈的语言。而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人所知道的、人所能理解的世界就是人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的世界;一种语言的特点直接显示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与心理结构。所以,尽管中国文化很早就脱离了神话的笼罩,但汉语的上述特点却证明,在日常的生活里,人们仍然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具象性的感受、暗示的诱导、活跃而无定则的联想等等精神现象,对人们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活动一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显得特别重要,显然有着非常深层的原因。‎ ‎(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虽作为词而存在,但不会被完整句子“吞没”。‎ B. 汉语作品容易写得音节整齐匀称,便于使用对偶句式,这些都与汉字的单音节特征有关。‎ C. 上古时代书写不便,记诵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先秦不少典籍中都广泛用韵,对偶句也多见。‎ D. 不仅赋和骈体文追求语言形式的美感,许多散文也如此,体现在韵律、节奏方面的精致讲究上。‎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概括文章主旨,分述部分以并列结构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 B. 文章运用“单词”“词性”“时态”等原属西方语言学的概念,不无中、西语言对比之意。‎ C. 文章举《诗经》几乎全是四言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诗歌很早就开始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 D. 文章多处出现“当是”“或许”“恐怕”等词语,体现了论述文注重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 ‎1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文字决定了文学的某些特点,由此可知,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 B. 汉语不大适合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因此,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 C. 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仍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这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裨益。‎ D. 了解了汉语的主要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人思维习惯以及本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5. C 16. A 17. D - 26 -‎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记诵变得非常重要”说法绝对,原文是“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当是”带有揣测意味,选项的表述则过于肯定。此外,以偏概全,文中为“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析有误,据第一段和第五段开头“综上所述”,可知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另外,“并列结构”错,分述部分不是并列结构。‎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观点牵强,语言学家对语言现象异常敏感,对语言特征及语言规律理解很深,但不一定长于文学鉴赏。文学固然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与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B项,“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失之武断,“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的演化是渐进的,人为的“改造”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26 -‎ C项,“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神益”夸大其词,“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与“诗歌的复兴”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D。‎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溥传(节选)‎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伯父辅之,南京工部尚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已而采官临川。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①。以葬亲乞假归,读者若经生②,无问寒暑。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变游日广,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诸奔走附丽者,辄自矜曰:“吾以嗣东林也。”执政大僚由此恶之。里人陆文声者,输赀为监生,求入社不许,采又尝以事抶之。文声诣阙言:“风俗之弊,皆原于士子。溥、采为主盟,倡复社,乱天下。”温体仁③方枋国事,下所司。迁延久之,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各参议冯元扬、太仓知州周仲连言复社无可罪。三人皆贬斥,严旨穷究不已。闽人周之夔者,尝为苏州推官,坐事罢去,疑溥为之,恨甚。闻文声讦溥,遂伏阙言溥等把持计典,己罢职实其所为,因及复社恣横状。章下,巡抚张国维等言之夔去官,无预溥事,亦被旨谯让……‎ - 26 -‎ 明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交章言溥砥行博闻,所纂述经史,有功圣学,宜取备乙夜④观。帝御经筵,问及二人,延儒对曰:“读书好秀才。”帝曰:“溥已卒,采小臣,言官⑤何为荐之?”延儒曰:“二人好读书,能文章,言官为举子时读其文,又以其用未竟,故惜之耳。”帝曰:“亦未免偏。”延儒言:“诚如圣谕,溥与黄道周⑥皆偏,因善读书,以故惜之者众。”帝颌之,遂有诏征溥遗书,而道周亦复官。有司先后录上三千余卷,帝悉留览。‎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卒时,年止四十。‎ ‎(选自《明史》第二百八十八卷,有删改)‎ ‎[注]①庶吉士:在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的职位。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相当于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②经生:唐代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③温体仁:当时担任内蠲首辅。④乙夜:相当于今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⑤言官:监官和谏官的统称。⑥黄道周(1585~1646),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字幼玄,号石斋,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为人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因上疏指斥大臣扬嗣昌等被谪戍广西。‎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体仁方枋国事,下所司。 枋:权柄,这里是动词掌权 B. 遂伏阙言溥等把持计典. 计典:法规 C. 无预溥事,亦被旨谯让 预:预先安排 D. 对客挥毫,俄顷立就。 俄顷:一会儿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葬亲乞假归 A. 几以捕系死 B. 或脱身以逃 C.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 D. 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溥勤奋好学,所读的书都要亲手抄录多遍,与同乡张采共学,两人齐名,时人称其为“娄关二张”。‎ B. 张溥回家奔丧的时候,聚集本郡的学士名流,恢复古学,组建“复社”。慕名而来的读书人都以参加“复社”为荣。‎ C. 陆文声捐钱买了个监生资格,因为想参加“复社”不被允许,又加上张溥曾经打过他,所以怀恨在心,上书诋毁。周之夔听说了,上表反驳他。‎ D.‎ - 26 -‎ ‎ 谏官们认为张溥的道德修养好,学识渊博,其纂述的经史对孔孟之学颇有贡献,在张溥死后向皇帝推荐了他的文章。崇祯皇帝听取了意见,把张溥的三千多卷遗著都阅读了。‎ ‎21. 下列选项中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B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C.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D.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答案】18. C 19. C 20. B 21.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项,“预:预先安排”错误,“预”在这里是牵连、关涉。‎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 A项,“以”是介词,用。‎ B项,“以”是连词,表修饰。‎ C项,“以”是介词,因为。‎ D项,“以”是介词,用。‎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 26 -‎ B项,“张溥回家奔丧的时候,聚集本郡的学士名流,恢复古学,组建‘复社’”错误,依据原文“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可知,聚集本郡的学士名流,恢复古学,组建“复社”是在他被选贡生入都后第一次回郡里时。并不是在“张溥回家奔丧的时候”。‎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冬日”是“手皲”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名……曰”是固定句式,意思是“命名……为”,所以“名读书之斋曰”中间不断句,排除C。译文:右手握笔管手指和掌心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得皲裂了,他就用水洗几次。所以后世称他读书的房间为“七录”,原因正是为此。‎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他的伯父是张辅之,身为南京的工部尚书。张溥小时候很爱学习,读书的话必定用手抄上一遍,抄完以后朗诵,然后烧掉,接着又抄,就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完成,以至于他右手握笔管手指和掌心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得皲裂了,他就用水洗几次。所以后世称他读书的房间为“七录”,原因正是为此。他与同乡里的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 26 -‎ 崇祯元年他被选做贡生因此进京,张采这时刚成为了进士,两人的名声遍播于京城。然后张采去临川当官。张溥就回到了家乡,与郡里的名士一起复兴古文学,命名他们的文学社为复社。崇祯四年他考中了进士,改授庶吉士。后来因为要埋葬父亲告假回乡,不分寒暑的读遍诗书。四方慕名而来的人竞相拜访他,于是这些人都称为复社文人。张溥也全力结交这些人,交游日益广阔,他的名声也开始在朝野之间传播。凡是经过他所品评的人物,都能为此变得声名显赫。这些人都以此为荣,并自夸:“我得到了张溥的品评”。当朝执政的高官为此都忌恨他。他的乡里人有一个叫陆文声的,掏钱捐了一个监生,请求加入复社而没有得到批准,张采又曾因事打过他。于是陆文声向朝廷告发他们说:“现在这些风俗的弊端都起源于读书人,而张溥和张采正是他们的领导者,举办复社,扰乱天下。”当时正好赶上温体仁执政,将这件事发下给有关部门审理。时间长了,提学御史倪元琪、兵备参议冯元扬、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没有什么罪过,于是三人都被贬官,并下令追究到底。福建有一个叫周之夔的人,曾经当过苏州推官,因为犯事被罢免,他怀疑这是张溥所为,所以对他非常痛恨。听说陆文声诬陷张溥,于是上奏说张溥等人把持朝政舆论,自己罢官的事其实是张溥所为,然后联系到复社骄恣横行的行为。巡抚张国维等人说周之夔的罢免与张溥无关,却也被下旨责备……‎ 第二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都上书说溥的道德修养好,学识渊博,其篆述的经史对孔孟之学颇有贡献,值得一看。崇祯皇帝在听讲经史时,问及张溥、张采二人,延儒回答说:“读书的好秀才。”皇帝说“:溥已死了,采不过一小臣,谏官为何举荐?”延儒说:“二人好读书,能写文章,那些谏官为举人时就读了他俩的文章,因见朝廷始终未任用他们,为之惋惜。”皇帝说“:这话也未免偏颇。”延儒说“:诚如圣上所谕,对溥与黄道周评价是有些偏颇,但因他们会读书,所以很多人为之惋惜。”帝点头称是,下诏征求溥的遗著,道周也复了官。地方官府先后进呈溥的遗著三千余卷,皇帝全都阅读了。‎ 溥写诗撰文都很敏捷,四方之人来求他的诗文,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高。终年仅四十。‎ 第Ⅱ卷(主观题,87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腔调 施立松 ‎①春天是有腔调的。这腔调有时隐隐约约,细碎模糊,又羞涩迟疑,有时却浩浩荡荡,惊天动地,铺天盖地。‎ ‎②吹刮了一个秋季又一个冬季的海岛的风,尖利又冷硬,仿佛一个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将军,只知道用尽全身的气力杀伐。枝头的叶杀尽,山野的草杀黄,家家户户的门窗紧闭,来来往往的男女披头盖脸,大地一派萧索,老少一派委顿。‎ - 26 -‎ 他持戟叉腰,站在那个叫立春的门槛上,以为大获全胜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却不知笑声刚起,就惊动了一片:草地底下细若游丝的萌动,溪流里似有若无的潺潺,枝头上冒出了或绿或红的火柴头,乡下人家的屋檐下,黑羽白肚的客人,进进出出,忙着筑巢安家,有着葡萄似的黑眼珠的小女孩嗫起嘴唇学会了第一个字“春”。瞬息之间,仿佛强势粗糙了大半生的女子突然当了母亲,硬茧遍布的指尖在婴儿细滑如绸的肌肤上抚过,不知不觉就放轻了力度,不知不觉就上翘了嘴角,不知不觉就柔软了身段。那些坚硬,那些狠辣,那些坚不可摧的盔甲,土崩瓦解。风姓了杨柳,吹面不寒了;风从了莺儿,吹折花数枝;风随了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③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云们,像是收到了指令,迅速集结,从东边到西边,从天涯到海角,每一朵云都带来一个消息,每一朵云都是久别重逢。一见面难免要叽叽喳喳,说说别后情形,唠唠眼下当前,叹叹前世今生,情动处,便相拥在一起,身影叠着身影,声音压着声音,窸窸窣窣,抽抽泣泣,起初是轻泣,后来难免号啕。于是,雨一下,连绵数十天,仿佛要把积攒了一年的思念都倾诉完。于是,桃树湿淋淋地起身,施施然地吟一首诗,千万种思绪,千万个话题,东冒一个,西冒一个,恨不得浑身上下都长了嘴。可等了半天没有下文,急得一旁的柳树伸出一串串嫩绿的小剪刀,一下一下地扑向桃树,却总够不着,只好将剪子伸长再伸长,像个心急的小男孩面对羞涩的青梅竹马,什么都想替她做,什么都想给她,却不知道从何做起,从何给起。‎ ‎④一夜北风,连日细雨,不知什么时候风静雨止,晨起看窗外,不知谁给天地轻笼了一层白纱。滴着雨的苦楝树,用黝黑的树杈在空中作一幅写意水墨画,很江南很文艺,是远离故土的人,午夜梦回时的一缕淡淡的惆怅,是红尘里蓬垢了身心的人心底深处的一缕泥香。窗檐下的蛛网收藏了一兜的钻石,每一粒都晶莹剔透,每一粒都住着一个少女纯真的梦,每一粒都讲述一个昨夜的故事,如果你靠近了,就能听到风声雨声梦呓声。鸟声穿过绿色的枝叶,穿过层层薄幕,扑进你的眉尖心上,耳朵被叮咚的泉水濯洗了一般,满世界都清亮了,你甚至想像拣豆子似的,采杏花似的,拣一篮来,采一箩来,去沿街兜售,深巷明朝卖杏花,你卖清脆的鸟鸣。‎ ‎⑤太阳流浪去了,大雨小雨包月无限量,有人设计了种太阳,很多人跟着种,种来种去,衣物洗了不干,换洗的都没了,身上湿湿的,气都喘不匀,夜来数着自己的呼吸,越数越烦闷,索性早早洗洗睡,管它梦里花落知多少呢!半夜被轰轰的雷声惊醒,被喧哗的雨声惊醒,赤着脚,掀了窗帘去听,是海岛独有的脚擂鼓盛世欢歌,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徐悲鸿的《八骏图》,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仿佛站在山顶喊了一嗓子哎哎哎,积郁尽消,身心尽快。惊蛰了吗,一枚露珠跌落,一朵迎春黄灿,一声虫鸣自屋角响起,如婴儿初啼。‎ - 26 -‎ ‎⑥那天,十几个女子坐在一家叫“渔夫的故事”的民宿的玻璃房里,就着一盏清茶,谈着文字文章文学,脸上的每一道线条都是柔软的,那些声音珠玑似的,像屋前香樟树枝丫间的雨滴。心底隐约的雷声化在温婉的言辞里,薄雾似的朦胧聚结成绵连的情愫,化不开说不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茶案上的一丛菖蒲养在长了青苔的瓦片上,土陶罐里的一枝细脖子藕亭亭而立,一回头,窗外的柑树还挂着隔年的果实,红红的,沉沉的,随时要坠下地来。所有人都噤了声,仿佛随时有一声红色的惊雷,会在耳边炸响。‎ ‎⑦春天是有腔调的。聂鲁达说,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我估摸着,这就是每个人的春天的腔调吧。‎ ‎22. 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3. 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4. 根据上下文,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与效果。‎ ‎25. 结合全文,分析题目“春天的腔调”的意蕴。‎ ‎【答案】22. ①内容上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变化多姿;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海岛春天的描述,又照应了文章标题和结尾;③笔法上疾缓有序,让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其阅读兴趣。 ‎ ‎23.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海风比作尽力杀伐的将军,形象地写出了海风的尖利和冷硬;②用三组对偶形成整句,整散句结合,写出了秋季海岛的萧瑟;③使用副词、动词,如“杀尽”“杀黄”“紧闭”等,加强语气,表现出海风的强烈;④用词收放有度,画面刻画生动,富有文学气息。 ‎ ‎24. ①“一丛”“一枝”“一回头”“一声”,连用4个“一”凸显了“惊雷”前的宁静;②“菖蒲”“青苔”“陶罐”“藕”“红果”……意象的铺陈渲染了一种温婉、充满情愫的氛围;③运用叠词和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春天的绚丽与浓烈。 ‎ ‎25. ①“春天的腔调”不仅指春天的景色,更象征着生命的喜悦与憧憬,一种生命的形式;②表达了对春天独有生机的喜爱与赞美;③表达了一种历史更替变化的感叹与赞美;④作者告诉我们,无论生命中经历怎样的困苦与挫折,经历怎样严酷的寒霜,都不要忘记绽放生命的美好。‎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从内容、结构和效果三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春天是有腔调的”“‎ - 26 -‎ ‎ 羞涩迟疑”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春天的变化多姿。结构上:下文写到春天的多姿变化,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与尾段“这就是每个人的春天的腔调吧”、题目《春天的腔调》相照应。效果上:“隐隐约约,细碎模糊,又羞涩迟疑,有时却浩浩荡荡,惊天动地,铺天盖地”整句与散句结合,笔法上节奏明快,舒缓有序,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看该句写的是什么,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海岛的风,尖利又冷硬,仿佛一个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将军,只知道用尽全身的气力杀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海风比作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将军,形象地写出了海风的尖利和冷硬。“枝头的叶杀尽,山野的草杀黄,家家户户的门窗紧闭,来来往往的男女披头盖脸,大地一派萧索,老少一派委顿”整散句结合,树叶凋零,山草枯黄,写出了秋季海岛的萧瑟委顿。使用 “杀尽”“杀黄”“紧闭”等副词、动词,加强语气,表现出海风的强烈。整体效果上,舒缓有度,比喻的运用使得画面形象生动,整散使得文本舒缓有度,文字优美。‎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与效果”,然后找到画线句,看该句写的是什么,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数量词的运用非常典型。“”“一丛”“一枝”“一回头”“一声”,连用4个“一”凸显了“惊雷”前的宁静;意象选用很有特色,新颖独创。“菖蒲”“青苔”“陶罐”“藕”“红果”……意渲染了一种温婉、和谐、充满情愫的氛围;“红红的,沉沉的,亭亭而立,长了青苔的瓦片隔年的果实,红红的”运用叠词是文章变得更有韵味,强调果实的特点,“青苔”“红果”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春天的绚丽与浓烈。‎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意蕴。解答本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注意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春天的腔调”含义上:文章写了春风、春日、春树等景色,表层意思是指春天的景色。“是海岛独有的脚擂鼓盛世欢歌,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徐悲鸿的《八骏图》,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仿佛站在山顶喊了一嗓子哎哎哎,积郁尽消,身心尽快”,深层内涵象征着生命的喜悦与憧憬;主旨上,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对春天独有生机的喜爱与赞美,表达了一种历史更替变化的感叹与赞美;尾段引用聂鲁达的话,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作者告诉我们,无论生命中经历怎样的困苦与挫折,经历怎样严酷的寒霜,都不要忘记绽放生命的美好。‎ 五、默写。(任选3小题,6分)‎ ‎26.名句名篇默写 - 26 -‎ ‎(1)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2)不然,______,______,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 ‎(4)_____,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______。‎ ‎(5)____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 ‎【答案】 (1). 大阉亦逡巡畏义 (2).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3).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4). 以老于户牖之下 (5). 亦以明死生之大 (6).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7). 挟飞仙以遨游 (8). 托遗响于悲风 (9). 明星荧荧 (10). 梳晓鬟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缳”“牖”“稷”“遨”“鬟”等字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六、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出力尽责,齐心协力守卫家园,有多人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生命。‎ ‎②当湖北面临困难时,全国各地的30000余名医护工作者奔赴湖北,驰援役区;全国向武汉输送58000多吨各类物资;社会各界和人士捐款捐物,支援政府抗击病毒。‎ ‎③广大的城乡居民待在家中,配合这场战役。但有少数人明知疫情严重,他们从疫情高发区辗转回家,违反需隔离14天的规定,参加聚会,导致多人感染,数千人被隔离观察。‎ ‎④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中国政府和14亿人民团结一心向疫情发起了战役,努力控制疫情。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的全民抗疫,认为中国的防疫措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防疫窗口期,并呼吁各国加快对新冠肺炎的研究,向世卫组织分享更多病例信息。‎ - 26 -‎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三则材料,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全民“抗疫”,大国担当 ‎2020,一个特别的年份,一个美好的数字。可是,新型肺炎的到来给整个中国蒙上了一层阴影,它就像一朵“黑云”笼罩着中华大地,陡然间,天空黯淡,世界阴冷。然而这个繁衍了五千年的中国拥有着一群团结友爱的人民,我们坚守着“一方有难,万众驰援”的美德,期盼着“黑云”背后的太阳。‎ 这是一群无畏勇敢的人们,他们不顾安危,奔赴在抗疫一线。嘴里说着“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前往武汉抗击病毒;“年前想去换个发型,结果还真‘如愿’了”的美女护士单霞为避免交叉感染,剃了光头;多日连轴转、高强度工作的护士全然不知脸上早已布满了勒痕;得知同行好友感染病毒泣不成声的医生,毅然决然转身救人……‎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为民族担当,不愧为中国脊梁。‎ 这是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尽己所有捐赠着医疗物资。韩红东奔西走募集捐款约一亿元,众多明星网红纷纷慷慨解囊;汽车司机捐赠口罩50000只,并亲自送往武汉;有孩子用全部压岁钱为民警买来口罩,用歪扭的字体寄托他“希望你们能好好保护自己”的祝愿…… ‎ 爱与善良无关阶层、无关年纪,在灾难面前,他们都是大美之人。‎ 湖北是个GDP超4万亿元的经济大省,武汉是常住人口超千万的交通枢纽城市。为有效阻止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中国采取了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防控与救治举措。武汉封城,向世卫组织分享更多病例信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伟大的中国在自己深处危难之时仍然能够心系全球,显示了巨大的魄力和足够的担当。‎ 古人云:“多难兴邦。”是啊,这次疫情让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却让中国精神更将闪耀。在这个美好的国度,纵使每个人力量薄弱,也可汇成江海;纵使抗疫的道路艰辛, 我们也有信仰般必胜的信念。‎ 疫情愈汹,我们团结的热血便愈加凝固。九八年的抗洪挺过来了,零三年的非典挺过来了,零八年的雪灾挺过来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新型肺炎的“黑云”终会消散,武汉终归安宁。‎ 我们做个约定:待到春暖花开之际,阳光明媚之时,一起去武汉赏樱花可好?‎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本题是有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各则材料含义。‎ 第①则材料的意思是:面对疫情,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守护家园。‎ 第②则材料的意思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战胜病毒。‎ 第③则材料的意思是:少数人的错误行为,让社会付出了巨大的额外代价。‎ 第④则材料的意思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敢于牺牲,有效对抗病毒,得到世界认可,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根据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三则材料,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关联立意作文即可。‎ 立意:‎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绝不置身事外。‎ ‎(2)各司其职,严格自律,团结一致。‎ ‎(3)全民“抗疫”,大国担当。‎ 素材:‎ ‎(1)只有在灾难面前,方显我们中国人本色: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用行动表达我们的决心,无论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行!中国一定行!‎ ‎(2)面对疫情,我们不是医生,不能救死扶伤,我们没有庞大的资金,去捐助物资,我们能做的是要配合这场战役,少出门,不聚会,保护好我们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 ‎(3)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虽然武汉疫情严重,但举国上下的人民群众无不牵挂着武汉方面的情况,各地医疗队陆续抵达武汉,驰援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第一线,一车又一车的抗病毒药品、防护用品等物资纷纷送达武汉。‎ ‎(4)疾病没有国界,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 - 26 -‎ ‎(5)对国际社会而言,中国的疫情应对经验十分宝贵。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特别是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展现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 ‎(6)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全民‘抗疫’,大国担当” 紧扣材料,亮明观点。开篇使用比喻修辞,指出疫情的严峻,更强调:我们坚守着“一方有难,万众驰援”的美德,期盼着“黑云”背后的太阳。接着分别列举各行各业,支援武汉的事例,指出“爱与善良无关阶层、无关年纪,在灾难面前,他们都是大美之人”,凸显“全民‘抗疫’”的主题。然后是通过“武汉封城,向世卫组织分享更多病例信息”等展示中国的大国担当。之后写“新型肺炎的‘黑云’终会消散,武汉终归安宁”照应开头。最后以“待到春暖花开之际,阳光明媚之时,一起去武汉赏樱花”结尾,让人充满希望。‎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