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度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3 月自主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 18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 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 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 “是儿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 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 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 又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 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 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 更远的文学传統,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 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 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 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 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 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 “螺”——宝玉说晴雯 “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 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天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 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 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 - 2 - 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 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 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 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 到要领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其内容很有吸引力。 B. 《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 《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 本文作者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用鲧来比晴雯,古怪荒唐,全无道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内容围绕首段论述。 B. 文章引用《红楼梦》与《西厢记》等关联的几例,说明它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 C. 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D. 文章分别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史传等文体的关系,最后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脂砚斋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在一定程度上认同 “《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 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 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C. 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金瓶梅》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 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D. 《红楼梦》传统性鲜明,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 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 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仔细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 - 3 - 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要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作者认为用鲧来比晴雯,够古怪, 联系后文的“《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的一句看,这是值得 肯定的一比,选项说“荒唐,全无道理”是错误的。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 正确、论据的具体运用目的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 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 文中是否有依据。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以偏概全。从全 文看,文章最终强调“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 《红楼梦》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首段只是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选项理解为统摄全篇 的中心论点,这是错误的。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 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 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以偏 概全。从全文看,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是《红楼梦》成为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作者认为要 真正领略其要领,“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说明《红楼梦》 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传统性”和“独创性”缺一不可。选项“……传统性,决 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之说错误。故选 D。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 - 4 - 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 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 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 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 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 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 “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 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 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 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 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 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 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 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 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戏曲鉴赏也是如此。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 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 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读剧本时,眼前没有布景, 也没有演员。读者要借助剧本文字想象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 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有删改) - 5 - 4.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结果,它可以使读者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B. 意境创造不受文学体裁和艺术种类的限制,注重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C. 意境或是情随境生,或是移情入境,或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D. 意境是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对初始之境不断深化、开拓才能创造清晰的意境。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阅读意境深远的作品,定会让我们忘记周围的一切,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 B.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注重表现意境,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力求感受意境并进入意 境。 C. 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有时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时也可以获得新 理解。 D. 戏曲的舞台上虽没有真实的布景,但演员虚拟性很强的表演也会给观众以联想与想象的空 间。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我们反复体味,即可领略到 其雄奇壮阔之美。 B. 杜甫妙改后的诗句“桃花细逐杨花落”,意境清寂,偏于想象,恰切地表现了他久坐江畔 的寂寞无聊之感。 C. 《侍坐》章中其他人直截了当地各言其志,曾皙则借描述性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表达自 己“礼治”的志向。 D. 《长亭送别》中【正宫】【端正好】通过营造凄凉的意境表达主人公难分难舍的离情,可 见戏曲的曲词也有意境之妙。 【答案】4. D 5. A 6. B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文章重要 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根据 文本第一节“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 想象世界”,判断正确;B 项根据文本第一节“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 - 6 - 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 共同的特点”,判断准确。C 项根据第二节“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 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判断正确;D 项根据第二 节“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可 知 D 项将两种情况杂糅表达,故判断不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 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如 本题 D 项根据第二节“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 深化、开拓”,可知 D 项将两种情况杂糅表达,故判断不正确。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 项在原文第六段“当我们 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 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可以看出可能变肯定,原文是“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A 项的说法不合文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 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 别。A 项在原文第六段“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可以看出可能变肯定,原文是“可 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故 A 项的说法不合文意。题干更改了作者的原意,限制性成分 不能忽略。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 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 项在原文第二节“‘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 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改后的 诗句偏于写实,故 B 项的说法不符原文,张冠李戴。 - 7 -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 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等类型,答题时注 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在原文第二节“‘桃花欲共杨花 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 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改后的诗句偏于写实,故 B 项的说法不符原文,张冠李戴。 二、文言文阅读(共 33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 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 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 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 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 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8 - C. 北邀当.国者相见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士萃于.左丞相府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 而不在使者之.目 独五人之.曒曒 C. 归而.求救国之策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D. 以.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9.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 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 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 “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 《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 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 《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 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0. 翻译划线句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答案】7. C 8. A 9. D 10. (1)国家事态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 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A 项, “除”分别为“授予官职”,“清除”;B项,“行为”分别为“出使是”,“行为作为”; C项“当”都是“主持、掌管”;D 项,“使”分别为“使命”,“指使”。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 - 9 - 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 项,“于”都是介词, “在”; B 项,“之”,分别为“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不翻译”;C 项,“而”, 分别为“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D 项“以”,分别为“介词,凭……身 份”“连词表目的,来”。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D 项,“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 错,原文“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 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可见是用其他人的平凡衬托五人的伟大,对比的目的 是突出五人之“曒曒”,而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1)中关键词有“爱”,顾惜;“意”,估计;“可以”,古今异义,可以用来; “口舌”,语言。(2)中关键词有“去”,距离;“墓”,名词作动词,建墓;“焉”,兼 词,于之;“有”,通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 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 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 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 以用言词打动的。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 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 10 -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 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二)(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 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 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 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 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 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在) 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 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 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 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 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 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 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 - A. 相如引.车避匿 引,掉转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C. 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D. 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信,威信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不欲与.廉颇争列 与.贵酋处二十日 B. 其.势不俱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D.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真州逐之.城门外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廉颇只知自己“攻城野战”为功,不知蔺相如“以口舌为劳”亦是大功,出于争 名位的目的,使得廉蔺之间的矛盾引发。同时也照应开头对两人身份、地位悬殊的介绍。 B. 甲文中,情节上通过安排舍人的责问和“请辞去”,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 相如的不理解。 C. 甲文中,蔺相如先是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表 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品格。 D. 乙文中,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巧妙周旋,可谓“智”;大义凛然,维护国家利益, 置生死于度外,可谓“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嫌怨,促成将相合心,更是“大智”,表 现了司马迁的智勇观。 1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答案】11. D 12. C 13. B 14. 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3)知道到了必死的境地,必定会鼓起勇气来。不是安心受死是难事,而是如何处理这一死 却真难(勇敢面对死亡才是难事). 【解析】 【11 题详解】 - 12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D“威信敌国”从句式结构上看,“信”作动词用, 应该是“伸展”的意思,所以选 D。 点睛:文言实词题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举 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 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 干扰你罢了。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C、介词,通过,经由/介词,趁。A:作介词,和。B: 其,作指示代词,那。D:之,作代词,我。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 的不理解”错,舍人的责问,从侧面烘托了蔺相如能忍让的性格,突出了他心胸宽广、以国 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视:看; “孰与”:构成文言文选择句式“比……怎么样”,本句句式有两点,一是倒装句:疑问代词 “孰”受强调而提前;二是省略句,省略了“厉害”。(2)所以……者:判断句式,原因是……; “先”、“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把……放在后面。(3)勇:形容词作动词,变 得勇敢;两个“难”:形容词做名词,难事。处:面对、处理。 参考译文: 【甲】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 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 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 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 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 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 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 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 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 - 13 - 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 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 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 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 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 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 好友。 【乙】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 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 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 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 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三、诗歌鉴赏(共 6 分,每题 3 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5. 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 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 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 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16. 下列对第二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 14 -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 的不可预料。 E. 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 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答案】15. D 16. DE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 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 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题干要 求选择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分析有误。“戎马关山北”一 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凭轩涕泪流”一句中,除了 抒写对自己孤苦处境的悲伤之外,还有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第二首诗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D 项,典故出处判断错,正确的表述是出自《庄子•逍遥游》。 E 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更不是“与颈 联毫不相干”。 故选 DE。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 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 15 -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情景默写(共 22 分,每空 1 分) 17. (1)在《望海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 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美景。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 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3)《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 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但回头不迟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云鸟自喻,“______________”写自己过去做官出自无心, “____________”写如今归田恰如鸟儿倦飞知还。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 达诗人愿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卒章显志,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在大自然中沐临春 风、一路酣歌的太平盛世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 (2). 十里荷花,孤光自照 (3). 肝胆 皆冰雪,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六朝旧事随流水 (5). 但寒烟衰草凝绿,实 迷途其未远 (6). 觉今是而昨非 (7). 云无心以出岫 (8). 鸟倦飞而知还 (9). 聊乘化以归尽 (10). 乐夫天命复奚疑 (11). 怨不在大 (12). 可畏惟人 (13). 载舟覆舟 (14). 所宜深慎 (15). 浴乎沂 (16). 风乎舞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 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 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 - 16 - 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 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 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叠巘”(其中“巘”要写成简体字,左“山”右“献”) “肝胆”“东南坼”“乾坤”“衰草凝绿”“迷途”“出岫”“复奚疑”“覆舟”“深 慎”“沂”“舞雩”“咏”等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 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 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五、名著阅读(共 11 分,填空每题 2 分,选择每题 3 分) 18. (1)《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 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说的。 (2)《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 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________。 (3)《红楼梦》中,有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她不但长得漂亮,而处处随分从时,端庄 稳重,很符合传统的封建闺范。在众姐妹开诗社,逞才使性时,她出的诗题是“咏太极图”。 这个人是__________。 (4)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______(用四字概括)。 【答案】 (1). 贾宝玉 (2). 王熙凤 (3). 薛宝钗 (4). 木石前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 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 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把握,考查重点集中在《红楼梦》里。 第一题“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出自《红楼梦》第二 回,作者借贾宝玉之口来赞美众女儿们。同时也突出了贾宝玉离经叛道的性格特点。 第二题“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是贾府下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机关算尽太聪 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是关于王熙凤的判词。 第三题小说中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很符合当时大众的审 美标准,正是题干中所说的标准的“名媛淑女”。 - 17 - 第四题:宝黛初会的时候,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 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二人的渊源, 则是判词中的“木石前盟”。原文大意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草一株,时有赤瑕 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 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 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 案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 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 【点睛】名著阅读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 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 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 19. 下列对《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话? ”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 B.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是《红楼梦》第六十六回的回目,这里所提到 的“情小妹”指的是不堪柳湘莲退亲之辱而自刎殉情的尤三姐。 C. 《红楼梦》中,贾母之所以称王熙凤为“凤辣子”,是因为王熙凤“明是一把火,暗是一 把刀”,在贾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却贪赃揽财、无恶不作。 D. 元春省亲,命众人赋诗。考虑到元春不喜“红香绿玉”,黛玉私下里劝宝玉将“绿玉春犹 卷”中的“玉”字改作“蜡”字,宝玉因此笑称她为“一字师”。 E. 香菱向黛玉学诗,黛玉告诉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并且建议她应先熟 读王维的五律,再熟读杜甫的七律、李白的七绝,打好底子。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中外名著的能力。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C 项,贾母之所以送王熙凤“凤辣子”这一雅号,是出 于对王熙风的喜爱,对她杀伐决断能力的赏识。D 项,是宝钗私下里劝宝玉将“玉”字改作 “蜡”字,而非黛玉。 六、作文(60 分) - 18 - 2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 年春节,新型肺炎疫情严峻。当疫情来临,全国上下都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抗争中。 在抗争人群中,有这样一群人,被人们称为“最美逆行者”。“最美逆行者”不仅指那些前 往疫情区的人,更指在这样严峻大背景下,依然默默在岗位上坚守,团结一致维护基础服务 功能不紊乱的人,他们是铁路职工,是警察,是环卫工,是社区服务者等等。虽然要求居民 尽量少出门,甚至不出门,但是城市基础性功能还需要运转,病毒不能将一座城、一群人击 垮,疫情早晚都要过去,美好的生活还需继续,“最美逆行者”们就是让美好生活继续的一 群人! 一场疫情考验不单是医护人员,更是全国各行各业的人,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更 是彰显新时代下我们面临困难所释放出坚忍不拔的团结力量。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人心的坍塌,团结一致,我们终将战胜病毒。 面对这样的逆行者,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你写一封致最美逆行者的信, 投稿到《潇湘晨报》的“全民防疫”栏目。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致敬守护万家灯火的最美“逆行者” 《潇湘晨报》的“全民防疫”栏目编辑: 您好! 今年的元宵晚会也不同以往,一是取消了现场观众的设置;二是调整为抗疫特别节目, 整台节目围绕打赢防疫阻击战振人心传真情,由多个情景报告和诗朗诵组成,将主打“万众 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鼓励信心、为武汉加油、打赢阻击战”理念。 不一样的元宵节,氤氲着一样的情感,坚定着一样的信心,传递着一样的信念。情感不 因时空相隔而变淡,信心不因重重困难而减弱,信念不因诸多挑战而动摇。在疫情防控阻击 战的关键期,今年的元宵节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值此元宵佳节,要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医护人员、人民子 弟兵、基层党员干部、建筑工人等等,各行各业劳动者担当作为,坚守阵地,冲锋在战“疫” 的最前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是勇敢的战士,用行动守护着万家灯火。疫情警报响起, 他们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放弃了休假,放弃了安逸,放弃了团圆,用坚固盾牌保卫着万家 平安,用无悔付出成全了万家团圆,用家国情怀守护着万家灯火。 因为有最美“逆行者”的坚守付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交付使用,多所“方舱医 院”加紧建设,赴鄂医疗队从全国各地驰援,缓解了湖北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2 月 7 日,在 - 19 - 湖北宜昌,一名 91 岁的老人治愈出院,这位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军人说,“只要有信心, 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这份信心源自最美“逆行者”的奉献付出,源自祖国的强大后盾, 源自同心协力、众志成城。 致敬守护万家灯火的最美“逆行者”,因为他们心中有大家,胸中有大局,肩上有大任; 因为他们在这场阻击战中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坚韧;因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 惧挑战、不畏艰险的最可爱战士。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担当奉献,有“万众一心加油干”的磅 礴合力,有“越是艰险越向前”昂扬斗志,我们相信,一切困难都能战胜,一切沟坎都能跨 越,一切战斗都能打赢。 元宵佳节,愿此刻所有的汗水,都将化为幸福之花的甘霖;愿此刻所有的付出,都将托 举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愿此刻所有的坚守,都将奔向以后的阖家团圆。向战斗在最前线 的“逆行者”致敬,普通人能做的也有许多,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拒野味,等 等。做到这些,就能为前线的战士守护住后方,就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天上一轮满,人间万里明。”致敬最美“逆行者”,尽己所能,同心协力,纵使万水 千山、不能相聚,心是连在一起的;纵使岗位不同、职责各异,劲是用在一处的,这就是家 国情怀,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带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积淀。 恭祝: 夏安! 忠实的读者:XX 2020 年 7 月 7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类似于评论类 文章。写作时,一般写成议论文,也要在看懂材料的基础上,明确立意,形成观点。 【审题】这是一场继 SARS 之后的又一次全国性疫情,面对疫情快速蔓延的严峻形势,面对一 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在涉及人性与现实的灾难面前,却有一群最美逆行者,无惧生死、直 面病毒,义无反顾奔赴疫情第一线,谱写了温暖的大爱之歌,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 爱的堤坝。致敬最美逆行者,表达自己的敬意,注意格式是书信形式。 【立意】致敬“逆行者”;最美“逆行者”;我们在,武汉就在;你们是城市的卫士;医者 仁心,可歌可泣;疫情在前,重任在肩;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致敬最美逆行者:护佑一座 城,守卫家与国等等。 【结构】题目切题《致敬守护万家灯火的最美逆行者》,首段从元宵佳节开始,“今年的元宵 - 20 - 晚会也不同以往”,引出话题。第二段虽然元宵节不一样但意义重大,“在疫情防控阻击战 的关键期,今年的元宵节被赋予特殊的意义”;第三段“值此元宵佳节,要向最美逆行者致 敬”;第四段因为逆行者,介绍武汉现状;第五段,因为最美逆行者“他们心中有大家,胸 中有大局,肩上有大任”;第六段期望,我们应该怎么做。最后一段情感升华,“这就是中 华民族传统节日带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积淀”。 【素材】1.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自身患有渐冻症的实情,日 夜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在倒计时的生命时长内,与死神赛跑。在疫情中 “逆行”的 29 天里,他每天只睡 2个小时,为确诊患者抢出生命通道、托起信心与希望。一 边是医者的仁爱大义,一边却是他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十 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2.主动请缨赴武汉支援的会昌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陈琛,这位工作了 17 年的呼吸专业 领域权威骨干,在危险和压力并存的疫情面前,义无反顾报名前往。对此,他仅仅轻描淡写 地说到:“说不害怕是假的,但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拼尽全力。”除此之外,还有得知消 息后第一个报名的 ICU 护士吴连祯、刚结婚一年的 26 岁护士吴泽娣,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直面 危险,她们说:“国家需要我们,武汉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医者仁心让人动容,这 样的“逆行”既是大爱更是大义。 3.会昌县文武坝镇林岗村年近六旬的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肖明朗,也是危险关头踊跃站在风 口的人。他与家中的 6 名医护人员一道,在疫情来临后,全部主动请缨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 线。错过了团圆饭,错过了春节联欢晚会,但他却无怨无悔,他说:“我是党员,就该逆行 向前,相信在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下,一定能顺利度过难关。”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 的审视角度。 - 21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