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C.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3.下表为1844—1856年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4‎ ‎3340‎ ‎480‎ ‎1847‎ ‎2530‎ ‎1100‎ ‎1850‎ ‎1670‎ ‎1190‎ ‎1853‎ ‎1050‎ ‎1720‎ ‎1856‎ ‎1730‎ ‎3190‎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对外贸易逆差严重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4.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5.鸦片战争时期一英国侵略者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怪事,当我们上岸追赶那些鞑靼人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一样。我至今也无法忘记他们眼神中的冷漠,他们似乎在欣赏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人缺乏抵抗精神 B.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漠 C.清朝的统治不得人心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百姓无知 ‎6.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协定关税 B.勒索大量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7.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 年份 ‎1804‎ ‎1809‎ ‎1814‎ ‎1820‎ ‎1825‎ ‎1830‎ ‎1835‎ ‎1840‎ 银一两合铜钱数 ‎919.9‎ ‎1065.4‎ ‎1101.9‎ ‎1226.4‎ ‎1253.4‎ ‎1364.6‎ ‎1420.0‎ ‎1643.8‎ 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 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8.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围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9.有史学家认为:“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文中的“这个方向”是指 A.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发动群众 B.坚持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 C.发展资本主义,追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 ‎10.下列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B.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C.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D.都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 ‎11.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国”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 A.摆脱不了君主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反封建反侵略的决心 D.对文字进行变革 ‎12.1900年6月,清廷以光绪帝名义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宣战,而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却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诏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据此可知 A.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凸显 B.清朝中央政府威权下降 C.中央与地方开始出现分歧 D.地方督抚缺乏民族精神 ‎13.19世纪末期,晚晴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反对与日本议和,曰:“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 A.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B.奋发图强的思潮已经开始兴起 C.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D.“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14.《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做了此类规定。此类规定 A.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属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往来 C.体现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利益诉求 D.反映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要求 ‎15.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16.《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二十一条”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17.《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材料表明当时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 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 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 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18.下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19.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恰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这则笑谈说明 A.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全民接受 C.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0.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定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旨在强调 A.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 B.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国 C.国家认同高于族群认同 D.只联合五民族共创共和 ‎21.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22.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材料反映了 A.史料研究先辨别真伪 B.历史叙述带主观政治倾向 C.报刊比日记更客观 D.《晨报》是资产阶级报刊 ‎23.《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称:“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宣言意在强调 A.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的罢课 B.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C.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革命运动 D.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政府以强大压力 ‎24.1927年4月5日,汪精卫与陈独秀在武汉会谈,并发表《联合宣言》,称国共“如同兄弟般亲密”。《联合宣言》的发表 A.减缓了北伐胜利步伐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完成了革命遗留任务 D.导致了中共放松警惕 ‎25.1917年至1919年,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儿。1919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C.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6.1925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 A.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 C.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D.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 ‎27.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 D.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 ‎28.“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到1919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1925年迅猛增加到81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B.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 C.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 ‎29.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A.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B.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30.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A.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C.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二、材料分析题 ‎31.(23分)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 ‎ 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有何新的发展?(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4分)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4分)‎ ‎(3)根据材料三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6分)“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5分)‎ ‎32.(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 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分析其原因。(11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和豁免,也都给予缔约国对方国家,材料不涉及最惠国待遇,故A错误;中英双方协定关税,说明天朝上国的体制已经破坏,故B错误;无论关税高低,通过“中英双方协定”即侵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但清朝官员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故C正确;“夷师长技以制夷”指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西方侵略,材料没有反映这一内容,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会审制度,该制度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是一种畸形的审判制度,标志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因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B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说明了中国司法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并不是走向近代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畸形的审判制度,与列强在中国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实质是对中国司法的践踏,并不能体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体现了列强对中国司法的严重践踏,导致了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丧失,并不属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D选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上海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1853年后超过贸易中心广州,说明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贸易出口、进口总额信息,不能说明是否出现贸易逆差,排除B;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D错误。‎ ‎4.【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桂良一方面强调清廷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看到对待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体现对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反思,反映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的对外关系,没有涉及内政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朝中央集权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外交经济制度的完善,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眼见英国侵略者与清军作战而无动于衷,说明百姓没有意识到清军与他们同属于一个主体——国家,即百姓没有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B项正确。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就是民族意识逐步强化的历史,民族意识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存亡起着重大作用,即使在和平时期民族意识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三元里抗英的事实,说明A项不正确,只要侵略者直接侵犯百姓,他们的反抗精神便会立刻迸发出来,百姓的表现是由于他们没有把自己与清军看作是一体的。C、D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答案】A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基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英国迫切需要广阔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协定关税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从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它有利于英国压迫中国降低税率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故选A;勒索大量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反而因导致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而不利于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排除B;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若关税不降低,列强依然难以扩大商品输出,排除C;割占香港岛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与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当时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结果应当是银贱钱贵,排除A项;大量白银外流,中国白银外流,不能反映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有近代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故B排除。清政府外交观念逐渐与世界接轨,并不等同于出卖国家主权,选项C排除;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过于绝对,故D排除。‎ ‎9.【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他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使中国走向富强,C选项符合题意。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来发动群众,这不符合历史潮流,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未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他提出的主张是为了挽救颓废中的太平天国,B选项排除。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不符合历史潮流,D选项排除。‎ ‎10.【答案】D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都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D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发展资本主义色彩,A错误。《资政新篇》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趋势,B错误。《资政新篇》可以实现,但限于战争环境,无法实施,C错误。‎ ‎11.【答案】A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取王居其中之意。取“王”字居其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仍然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取清王朝而代之,排除B;材料信息与反封建反侵略无关,排除C;D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地方大员实行“东南互保”政策,与洋人达成协议互不干涉,显然当时清政府已经无力命令地方,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地方对抗中央,不是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增强,故A项错误;中央与地方不是分歧,是命令不了地方,故C项错误;地方督抚是维持自己的势力,看到晚清政府的腐败,并不是缺乏民族精神,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从材料提示的时间和事件来看,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议和,日本提出了割地赔款的苛刻要求。材料中,朝臣和士大夫分析了答应日本要求的可能后果,即按照日本要求签约将会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由此可见,材料中朝臣和士大夫对当时中外时局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朝臣和士大夫分析预测了法英俄等将会纷起瓜分中国的形势;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4.【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该条款规定的是允许外国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工厂。以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作了规定,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这是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要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不是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经济往来;C选项错误,此类规定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只体现了列强的利益诉求。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的认同,即义和团运动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故答案为B项。材料仅强调抗击外来侵略,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排除;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对中国的近代化并未起到推动作用,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未继承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题干提到西方列强的炮舰舰队在上海到重庆的区域航行,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而重庆是在《马关条约》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故选D而排除A;“二十一条”出现于《马关条约》之后,主要涉及中日关系,而题干中说到的西方列强中有英国,故排除B;《辛丑条约》中没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故排除C。‎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依据材料“1896年······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宣扬变法思想的《万国公报》受到官僚商绅等的欢迎,这说明当时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万国公报》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并非客观公正,该选项内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族危机对向西方学习进程的影响,并未体现民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选项错误,清政府的进行政治改革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并非由教会左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是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君主制度,所以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材料“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强调的是辛亥革命使群众接受到了民主共和的洗礼,C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D选项排除。‎ ‎20.【答案】C ‎【解析】五色旗就要把当时五大民族统一于中华民国之下,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华民族。所以强调国家认同高于原有族群的认同,C正确。A、B两项都忽略了材料的关系,出现颠倒的认识,排除、D项表述绝对化。‎ ‎21.【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D项的表述最全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片面,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概括,排除A、B、C项。‎ ‎2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晨报》时评与《鲁迅日记》相比,明显对于学生行为有主观政治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史料研究必须辨明史料的真伪,故A错误;报刊并不比日记更客观,故C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反映出报刊的阶级属性,故D错误。‎ ‎2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加入,给北洋军阀政府施以强大压力,使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生、商人、工人三者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不同影响,未体现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的罢课,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故B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重点体现工人阶级的力量,故C错误。‎ ‎24.【答案】D ‎【解析】 1927年国民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此时已经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汪精卫的“如同兄弟般亲密”显然麻痹了中共的领导人,导致中共对于国民党放松警惕,D正确。此时北伐战争已经接近尾声,A错误;汪精卫的做法显然不是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错误;材料中现象并不是完成了革命遗留任务,C错误。‎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各地出版的刊物数量猛增,并且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反映了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故A正确;B项,工人阶级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但并非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反映的是时局变动对思想变化的影响,与一战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1915年已经开始,并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 ‎26.【答案】A ‎【解析】中共四大关于工农的内容,旨在为推动国民大革命服务,故A符合题意;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以遵义会议召开为标志,B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C不符合题意;1925年,党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不是农民运动,D不符合题意。‎ ‎2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说明是国共合作的意向,为此进行国民大革命,故A项正确。B是抗日战争期间,C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排除BC项;进行北伐是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后,排除D项。‎ ‎28.【答案】C ‎【解析】历经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具有民族建构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刺激,民族观念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逐渐深入下层民众。而国民运动的发展,使这一观念进一步走向普及,C正确;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不符合材料现象原因,A错误;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在甲午战争之后已经出现,B错误;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属于报刊的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 ‎29.【答案】A ‎ ‎【解析】1926到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一月”即1927年相符,,故A正确;湖北新军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军事力量,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不符,故B错误;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一月”即1927年1月不符,故C错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改组八路军,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不符,故D错误。‎ ‎30.【答案】A ‎【解析】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1912.4)时,表示将民生主义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表明孙、黄二人都认为革命后,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中华民国的建设,而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尚未真正改变,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材料中没有指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国很快进入黑暗、动荡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没有指明民主革命方向,当时的革命应该是反帝反封建,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1.【答案】(1)从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到明确反帝、谋求中华民族解放。(4分)‎ ‎(2)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4分)‎ 举措: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开展。(4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6分)‎ 表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5分)任答一点三分,两点5分 ‎32.【答案】(1)座位次序。‎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6分)‎ ‎(2)屈辱的服从地位。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分(任答三点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