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 月考语文试题 一、根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平时 B.千乘之国 乘:兵车 C.因之以饥馑 因:趁机 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等到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C项,句意为: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因,继续,接着。故选C。 2.下列句子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方法 B.夫子哂之 哂:嘲笑,微笑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D.舍瑟而作 作:起来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A项,句意为: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方,道理。故选A。 3.下列句子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冠者五六人 冠者:成年人,男子二十为弱冠 B.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叹气的样子 C.吾与点也! 与:和 D.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走在后面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C项,句意为: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与:赞成,赞同。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莱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4.下列几组句子画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以吾一日长乎尔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子路率尔而对曰 风乎舞雩,咏而归 D.千乘之国 夫子哂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前句句意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以,因为,表因果。后句句意为: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以,来,目的连词。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项,前句句意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乎,比。后句句意为: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乎,语气词,呢。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而,表修饰。后句句意为: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而:表修饰。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之,助词,的。后句句意为:孔子对他示以微笑。之代词,他。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故选C。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唯求则非邦也与?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习掌握通假字的能力。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A项,“莫”通“暮”,莫春:指农历三月。;B项,与,同“欤”,疑问语气词;C项,“希”通“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 6.下列各句没有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何陋之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忌不自信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 A项,平日说:你们是不了解我的。宾语“吾”前置;B项,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陋”前置;C项,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状语“乎三子者之撰”后置;D项,邹忌不相信自己。宾语“自”前置。故选C。 7.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C.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C项,“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错误,彬彬有礼的是冉有。故选C。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 D项,“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与孔子相距近200多年,不可能与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故选D。 二、阅读《齐桓晋文之事》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9.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抵挡 B.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去,到 C.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易:替换 D.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然后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A项,句意为: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御:抵御,抵挡。正确。 B项,句意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 之:去,到。正确。 C项,句意为: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易:替换。正确。 D项,句意为: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就,靠近,走向。错误。 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识有诸? 诸:之乎? B.是心足以王矣 王:称王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D.然,诚有百姓者 然:然而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句意为: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焉:句末语气词。诸:之乎。 B项,句意为: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王:称王。 C项,句意为: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爱:吝惜。 D项,句意为: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之:代词,他。后句句意为: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然:是的。错误。 故选D。 1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褊:狭小 B.彼恶知之? 恶:怎么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怜悯 D.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A项,句意为: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褊:狭小。正确。 B项,句意为: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恶:怎么。正确。 C项,句意为: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隐:怜悯。正确。 D项,句意: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错误。 故选D。 参考译文: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 :到达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之于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过:过错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一称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C项,句意为: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过,超过。 故选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代词,这些,他的/代词,它; 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独/用于主谓之间,取独; C项,判断词,是/副词,才; D项,表原因/用来……。 故选B。 14.下列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就是夫子您说的吧。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德。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B项,“夫子之谓也”应翻译为“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故选B 15.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保民而王”是孟子提出的中心论点,可见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 D.孟子以精彩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C项,“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错误,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并非其它的什么也不用做。故选C。 参考译文: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三、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6.下列句子,画线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既东封郑 (封:边界) D.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大)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C项,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厌,满足;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故选C。 17.下列画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本题, A项,不利,古今义都指延缓,阻碍或制造更多困难。 B项,行李,古义:出使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C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D项,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故选A。 18.下列各组句子画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凭借,依靠/接着、继续; B项,然而/既然这样; C项,如果/如果; D项,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兼词,于之。 故选C。 19.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例句: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 ①认为;②“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③认为;④认为;⑤“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 故②⑤与例句相同。 故选D。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学习掌握通假字的能力。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A项,没有通假字。 B项,“说”通“悦”,高兴。 C项,“知”,通“智”,明智。 D项,共,通“供”,供给。 故选A。 21.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 D项,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故选D。 22.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代词理解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失其所与,不知 D.吾其还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A项,代词,指代“行李”;B项,代词,他的;C项,代词,自己的;D项,语气词,还是,表商量。故选D。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A项,“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应该是从侧面。故选A。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四、名著阅读(每题2分,共20分) 24.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启诱导发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材料中文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明孔子主张教人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B、D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不符。故选C。 2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 句意为:孔子说:名份不正当,就无法说得顺理(理不直则气不壮);说话不能顺理(顺口),做起来就不容易成功;做不成事,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盛;礼乐的教化不兴,单用刑罚,法律刑罚也不能用得恰当;法律刑罚用得不恰当,人民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说明礼乐是刑罚的前提,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故D错误。故选D。 26.《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然后回顾所学过的《论语》中篇目,看这些篇目是如何来命名的。 如《季氏将伐颛臾》是以开头“季氏将伐颛臾”来命名,由此可知,应基本是按照每篇开头两个或三个字来命名。故选B。 27.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B项,“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选B。 28.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不属于此的名句 A.学而时习之 B.巧言令色 C.温故而知新 D.教学相长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句子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 B项,“巧言令色”意思是好听的语言,美好的脸色。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不是教学经验。故选B。 29.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用谐音,使人物的名字具有隐喻性。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位贾府小姐,端庄善良,富有才华,却命运坎坷。她们的名字深寓着作者“原应叹息”的叹惋。 B.香菱原名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 C.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留,但是读者透过表象依旧能解其中味。 D.小人物的命名也别具匠心,例如:冯渊被薛蟠打死,有“逢冤”之意,娇杏“侥幸”嫁与贾雨村。人物命运一目了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情节内容及手法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手法特色、主题思想等,要养成细读文本的好习惯,要理顺清楚文本中人物的关系,小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特色是重点要掌握的。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人物安排错误,应该是“甄士隐和贾雨村”。故答案选C。 3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黛玉初见宝玉,认为他是一个“顽童”,后来黛玉生气时宝玉仍不停地纠缠她,令她无可奈何。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 B.在宝黛初见时,黛玉说话谨慎小心,随着时光流逝,相处日久,黛玉与宝玉逐渐熟悉,说话不再小心翼翼,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 C.袭人见宝玉随身的东西被仆人抢走,便“笑”着和他说话,表现出对宝玉的宽容与照顾,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D.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始终如一。当宝玉在她面前摔玉时,她说谎哄骗宝玉开心;当宝玉随父亲进大观园时,她也惦记宝玉,怕宝玉受到父亲责罚。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A项,“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错误,贾宝玉纠缠林黛玉说明他喜欢林黛玉;B项,“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错误,发生争吵不是因为熟悉了,而是两人在一些观念上的不同;C项,“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错误,袭人的笑表现的是宽容,丫鬟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是一种礼法的要求。 故选D 31.下列对《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B.林黛玉:绛珠仙草转世,性格孤高傲世,《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写出了她的悲剧人生。 C.薛宝钗:举止端庄,天资聪慧,博学多才,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都有广泛涉猎。 D.晴 雯:风流灵巧,口齿伶俐,自幼因父母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晴雯撕扇的故事就写出了她的任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扩大阅读面,关注名著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遭遇、与他人关系等,注意重要情节的转变。 D项,“自幼因父母娇生惯养”错误,晴雯从小父母双亡。故选D。 32.《红楼梦》中人物的居住环境往往与其性格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这是率性多情、怜香惜玉的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 B.“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这是灵心惠性、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 C.“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精明强干、阔朗豪爽的贾探春的住所——秋爽斋。 D.“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是贞静淡泊、超然物外的李纨的住所——稻香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扩大阅读面,关注名著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遭遇、与他人关系等,注意重要情节的转变。 C项,“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薛宝钗的住所——蘅芜苑。故选C。 33.《红楼梦》是一部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学巨著,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多暗示性文字,如女娲炼石的神话预示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太虚幻境中的“金陵十二钗”册子判词暗示了贾母贾宝玉王夫人等人的命运结局。 B.大观园中的建筑风格多与人物特点有关。怡红院富丽堂皇,彰显了宝玉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蘅芜苑朴素淡雅,暗合宝钗不事张扬的性格。 C.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从下轿到进入内室后的一举一动,都遵循着贵族之家的礼仪,符合内外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等级规范。 D.宝玉认为黛玉从不用“仕途经济学问”一类的话劝说自己,与宝钗、湘云等人有本质区别。这说明宝黛两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扩大阅读面,关注名著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遭遇、与他人关系等,注意重要情节的转变。 A项,“太虚幻境中的‘金陵十二钗’册子判词暗示了贾母贾宝玉王夫人等人的命运结局”错误,是暗示了黛玉、宝钗、王熙凤等人的结局。“女娲炼石的神话预示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有误,应该是“木石前盟”的神话预示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 故选A。 五、作文(40分) 34.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层层防控,精准施策;全国人民听从指示,停止流动,遵守防疫制度措施;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集结驰援武汉,不惧牺牲,不怕艰苦,勇敢逆行。十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就建成使用,方舱医院也迅速完成,中国速度让人惊叹。各种物资源源不断涌向武汉,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出人出力,默默付出,无声守护。海外华侨从世界各地向祖国输送防疫物资;国际的支援也是阵阵暖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国用两个月控制了疫情肆虐,疫情下中国的凝聚力震惊了世界,中国力量、效率和责任担当震惊了世界。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多少让人泪目让人振奋的事件让人永远铭记。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 千灯共燃守一城,华夏齐心撼乾坤 今之春节黯淡冷清,病毒肆虐神州大地,暂失了鞭炮声鸣,车水马龙,欢声笑语;今之春节举国沸腾,中华儿女守望相助,齐心战“疫”,阑珊处仍灯火通明。 国土茫茫,河山犹在,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受岁月洗礼而生生不息,倘若阴阳倒转,也定扭转乾坤:不曾忘昔日洪水滔滔,我们胼手胝足共释水患;不曾忘非典黕黕,我们众志成城共治病疫;不曾忘汶川之震,我们携手站起重建家园;而今病疫卷土重来,我们自当举国击之,心同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排排御毒网,一道道万人墙,既过年关,也过难关,共克时艰,同舟共济。 一座不垮的大厦,必有坚实栋梁,一个危难的国家,必有扶国脊梁。昔四海升平之时谈笑风生的人们,在阴霾袭来之际亦挺身而出:君可见钟南山耄耋之年临危受命,抵“疫”济世尽显国士无双;君可见李文亮尽忠职守鸣哨至逝,肺腑先声尽显真理辉光;君可见中国医者逆行再战舍己为人,一袭白衣尽显灵魂红妆……他们何尝不知疫情危艰?何尝不知血浓于水?何尝不知生死攸关?明知疫毒险,偏向疫区行,一封封请战书摁满红手印,一个个逆行背影秉着赤诚心,他们再一次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再次见证初心与使命。 越是千钧一发之际,越见布衣青衫之伟大,越是沧海横流,越见人民力量之磅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何为赢之底气?何为赢之信心?何为赢之决心?一份份捐款,一叠叠口罩便是底气,一盒盒年夜饭,一个个点赞便是信心,“雷火”奇迹、国际援助便是决心。这是中国规模、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也有国际共识,在疫情面前,非有旁观者,更无局外人,我们同国共呼吸,共砥砺,你我皆是紧密相联的命运共同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在疫情防治前,举国上下表现出高度的同心同德,辟谣工作有序开展,知识传播不断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服从党的指挥,同时间赛跑,同病魔对抗,邻里与帮,患难相恤,戮力同心则无爬不过的山,心手相牵则无跨不过的坎。春天已来,待疫散消,江城樱花会再次绽放,邀我们共赏,美好生活会如期而至,你我再次靥开笑颜。 执笔望苍穹,竟无语凝噎。万众合归,道义所蕴。“道”于科学真理,“义”于温情人心,我们应理性清醒,寄送祝福,驱瘟克疫,待海晏河清。青山风雨共孤城,白衣烛照暖人情,千灯共燃守一城,华夏齐心撼乾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