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边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B - 12 - .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C.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论述“国学”一词含义的演变,引用《周礼•春官•乐师》中的话是引证,列举章太炎的《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是例证。 B.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应该注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激活中国固有文化,汉代尤其是唐代的大开放就是典型例证。 C.文章第四段论证弘扬国学必须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的观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 D.文章从“国学”的含义谈起,接着指出国学热的现实,进而论述弘扬国学应该注意的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排列规则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帝王的皇冠,因此得名“冠状病毒”。 目前为止,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共有六种,其中四种冠状病毒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两种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就是简称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而此次武汉发现的是一种先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 从流行病学结果看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比2003的SARS低,从临床看致病严重性也比SARS轻。这就说明病毒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都有很大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虽是SARS近亲,但并没有SARS那么可怕。 但是,冠状病毒特征是传染性强。对所有人,尤其是老人、体弱者、有基础疾病的这类人群来说依然是巨大的生命成胁。所以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摘编自2020年1月20日中国医疗网) - 12 - 材料二: 一种病毒要想入侵人类体内,要突破“重重防线”,而人体也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然后“奋起反抗”——这就是人体的免疫机制。 “打喷嚏、咳嗽、咳痰,这些都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黄波告诉记者。据他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时,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到人体咽喉部后,将进一步蔓延气管及更细的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不过,这些病毒进入肺泡的每一步,都会遭到免疫细胞的“防御”和“监视”。 “如果病人出现干咳症状,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突破气管、支气管部位的防线,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细胞,同样会被激活。”黄波说,如此一来,一整套环节中的免疫细胞都会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 这也是为什么病毒感染后,人类会有发热症状,并且成为一个验证感染的关键指标。 “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黄渡说。 不管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有多么好,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规律作息、通宵玩手机、吸烟、饮酒以及旅途疲劳等,都能导致免疫功能临时紊乱,从而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 (摘编自2020年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我国防控传染病和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至关重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尽快控制疫情,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为此,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保持信息公开透明,这是因为,只有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瘟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才能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将疲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如果疫情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就容易造成疫情大规模扩散。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疫情数据的及时公开和共事,有利于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对那些瞒报、谎报疫情者,应严肃追究责任。 要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特别是加强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因为疫苗对于传染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如牛痘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麻疹疫苗等在消灭或控制相关传染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要认识到,疫苗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攻关,在这方面一定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按科学要求生产出来的疫苗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是,没有疫苗并不意味着不能防治。一些传染病虽然早己分离出病毒,但疫苗至今尚未研制成功。 (摘编自庄辉《科学防控疫情》,《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 4.下列对于“冠状病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类病原体,冠状病毒可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其颗粒外形类似皇冠。 B.人类冠状病毒共有六种,据目前所知,其中SARS、MERS冠状病毒致病性较高。 C.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此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 D.像人一样,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虽为近亲,但其性情与SARS有很大不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强的特征,对人类尤其是年老体弱等人群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 12 - B.人体的免疫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毒入侵,打喷嚏、咳嗽、咳痰都是免疫细胞抵抗病毒的表现。 C.为应对入侵的病毒,人体中免疫细胞会被激活,释放出的细胞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 D.发热能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因而属于人体保护机制并可作为验证感染的关键指标。 6.如何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家过年 赵长春 心里的花,带你回家,感受我家乡的文化,看看我的老爹老妈,让他们也看看你这朵美好的花! 德昌高兴地哼着改了的歌词,握着九月的手,车速时急时缓。再翻过前面的岗坡,一路下去,不过二三里地,就可以安全进村了。疫情随时播报,一路上还算顺利,被拦着量了几次体温,都正常。刚才几个发小还高兴地相约,晚上就见,好好喝酒好好说话…… 手机响起。“是我爹,快接。”德昌想让九月多给爹说话,就握好方向盘,把手机递给九月。 “……爹,好。”九月脸色有些红,“哦,德昌说马上过东大岗……,好,好。”九月将手机递回德昌,德昌接了,爹的声音迟疑,“你们下岗后,先停那里,我在那等,还有你妈,你婶……” 没关闭手机,德昌就又冲九月眨眼睛,“几辈子没有当过公公婆婆。爹妈他们出村接咱了,还有大娘,二婶,小妹……”说着,车子下了东岗,往村子方向驶去:心里的花,带你回家…… 岗坡下,爹,妈,远远着冲着车子来的方向挥手、摆手。一辆三轮车横在路中央,车把上一张红纸:欢迎回老家,防疫不防人。 停车。七八米远,有道简易限高杆,上横一道标语:疫情紧急,禁止进村!九月张大了嘴巴,德昌也愣住了。看见爹拿着手机冲他示意,德昌拿起了手机,“娃儿,别怪爹,不让你们进村,上头统一规定,防堵肺炎,都这样…… 德昌点点头,看见妈在抹眼泪,就握紧九月的手,“出去一下,叫妈看看你。” 两人出了车,寒风有些凉意。德昌想往前走,妈挥了挥手,“小昌,小月,别往前走了。” 旁边的二婶头一拧,“嫂子,就叫俩孩儿回家怕啥?大过年的,妮儿还是头一回来,又不发烧,自己孩儿们!” 爹往前跨了一大步,“听我的,先不回来。给你们啥都预备好了,米、面、油,就在三轮车上,正准备往东头农场里送。那里给你们收拾了一间房,装了空调……” “哥,嫂子!我给你们铺好的床铺,还贴好了对联,大红喜字、福字!”一直拍照的婶家妹子抢了一句话,冲德昌和九月挥挥手,“ - 12 - 三轮车,上有饺子馅,炸货,零食,够你们过年的……” 大娘和二婶也赶紧接话头,“九月,真漂亮!给你的红包就在三轮车里,拿好!不准交给德昌……哈哈!” 笑声中,暮色苍茫,妈又擦眼睛,“钥匙就在妈给的红包里。一会儿你们把东西取车上,我们也回家过年。 “爹,妈,姑,姨……德昌想哭,赶紧拉住九月,鞠躬…… 在大棚里住下,九月竟然有些新鲜,给远在城里的父母报了平安后,与德昌拥在一起。 “不许哭,大过年的,我跟你第一次回家……德昌抱紧了她,“我对不起你。” “挺好,有意义,绝对难忘!” 正说着,外面隐约有广播的吆喝声:“喂,喂!老少爷儿们,老少爷儿们!听好了,今年有疫情,我说个通知,春节不拜年!” 德昌噗嗤笑了,“听出来没有?咱村的老支书,大喇叭上喊话哩!” “老少爷儿们,今年特殊,不走亲访友,不串门儿。外面回来的,一律先在村东的农场隔离,啥都有,也暖和,管吃管喝……谁也不例外。我家小昌,领着媳妇回来过年,都知道的事儿……刚才,没有进村,就在大棚隔离了。我带头执行纪律,大家放心!” 九月扭头看德昌,“咱爹?村干部?” “可不是咋的?咱爹!老党员,老支书!别拿村官不当干部,关键时候,上面千条线,就靠这根针!”德昌终于舒畅地笑了,“基础打牢,不怕地动山摇,他老说这句话。所以,我是咱班第一个党员,嘿嘿!” “能哩不轻!”九月学了一句方言,拧了一下德昌的耳朵,轻轻地。 德昌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号码。 “德昌兄弟,不用谢我,你住的是我的农场。我是小猫啊,想不起了?非典那年,我回来,被你爹隔离在那里,当时是咱村的炕烟房。我给他吵架,你向我撂砖头,哈哈,想起来了吧?老支书对,他当年组织党员给我家割麦,度过难关……今年又有疫情,我收拾了几间房子,万一还有人回来……谢啥呀!都是咱自己的事。不说了,老支书又广播了,硬气!我得给他弄个抖音,宣传一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两次描写德昌哼唱“心里的花,带你回家”,烘托他带媳妇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与后面被“隔离”在农场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结尾通过小猫的电话,补叙当年“非典"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C.小说中有两处写到“抗疫”的标语,一则温馨“欢迎回老家”,一则冷峻“禁止进村”,前后相互矛盾,破坏了小说情感的一致性。 D.小说叙述德昌第一次带媳妇回家过年却被自己父亲“隔离”的经过,充分表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8.小说写德昌先是“想哭”后来“噗嗤笑了”“舒畅地笑了”,请结合上全文简要概括德昌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 12 - 9.“老支书”这一形象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勉、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六岁善文辞 善万物之得时 B.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勃既废,客剑南。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都督怒,起更衣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D.“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五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2 -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自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3分) (2)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3分)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分) 14.(课内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请息交以绝游 农人告余以春及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窜梁鸿于海曲 望长安于日下 D.虽然,犹有未树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白居易《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16.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 12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的归程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释放。 (2)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认识到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情还可补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滕王阁的建筑华丽且与山势相融的特点。 (4)《逍遥游》中,写大鹏振翅击水、扶摇直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 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 分坐分食。中国早期的分餐制度从贵族的饮食礼仪出发,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东风,自上而下传播成主流的饮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 )。唐宋之交实行科举取士,实现了阶级 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 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这样的转变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防患 正襟危坐 流动 星罗棋布 B.防范 正襟危坐 流动 鱗次栉比 C.防范 不苟言笑 变动 星罗棋布 D.防患 不苟言笑 变动 鳞次栉比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随之明显地改变了饮食方式 B.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随之体现了饮食方式明显的改变 C.饮食方式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 D.饮食方式随之明显地体现了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的改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样的坐具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 B.由于先秦时代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以及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都决定了坐具这样的形式。 C.无论从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和从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来看,都适合这样的坐具。 - 12 - D.这样的坐具对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和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都具有很好的适应。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眠呢? ① :一是能量耗竭假说。觉醒时神经元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转入睡眠状态进行休整;二是神经可塑性假说。觉醒时神经元形成大量新的突触, ② ,睡眠过程中,这些多余的突触会发生退缩。三是免疫防御假说。觉醒状态下机体容易出现免疫反应,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睡眠,使机体远离嘈杂环境、减少伤害性刺激。每个假说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③ 。占人类一生1/3时间的睡眠,很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最终表现为稳定的睡眠周期。 22.给下面这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2分) 新华社伦敦5月22日电(记者张家伟)中国研究团队22日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了这项临床试验。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10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 报告介绍,接种后的28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不过,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祥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级故事会上,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所讲的两个故事来发表感言。你的故事会感言涉及的两个故事为: 故事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故事二: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颗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围绕上述两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个讲话关键词?请你围绕这个关键词,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故事感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 12 - 1. C 解析: A项,张冠李戴,《国故学讨论集》并不是章太炎的著作。B项,因果倒置,原文中“绕不开国学”是原因和前提。D项,曲解文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错,原文第四段说“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2. C 解析: C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错,原文第四段主要在讲道理,运用的是道理论证。 3. D 解析: D项,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表明“更应该注意”哪一问题。 4. B 解析:“人类冠状病毒共有六种”不正确,原文为“目前为止,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共有六种”。 5. D 解析:“能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并非是发热“作为验证感染的关键指标”的原因,原文为: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 6. ①政府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保持信息公开透明,严肃追究瞒报、谎报疫情者责任;②科学界要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强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③公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 解析:如何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可以结合“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保持信息公开透明,这是因为,只有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瘟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才能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将疲情控制在最小范围”“要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特别是加强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不管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有多么好,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规律作息、通宵玩手机、吸烟、饮酒以及旅途疲劳等,都能导致免疫功能临时紊乱,从而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概括得出。 7. C 解析:“破坏了小说情感的一致性”分析错误。横在路中的三轮车上的标语“欢迎回老家,防疫不防人”是德昌家人写的欢迎标语,感情复杂,既希望德昌能理解不能进村是因为疫情紧急,又要传达疫情隔不断亲情的家庭温暖:简易限高杆上横的标语“疫情紧急,禁止进村”则是“疫情”紧急情况下对人们的统一规定,这种规定是刚性的要求,带有强制性。对象不同,语气也不相同。 8. ①不能与亲人团聚的失落(失望、凄凉)。②疫情隔不断亲情的感动。③对不住媳妇的愧疚。④身为“老支书”儿子的自豪。 解析:“‘爹,妈,姑,姨……’德昌想哭,赶紧拉住九月,鞠躬……”此时的德昌因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内心是孤苦的,德昌叫着家人的名字,断断续续,省略号的内容极其鲜明而别致地突显出其内心的孤苦,展现出其内心的凄凉之感。“德昌噗嗤笑了,‘听出来没有?咱村的老支书,大喇叭上喊话哩’”写出了疫情期间,为了更好防控,村子不能进出,但是大家依旧不忘归途,展现出一种疫情无法阻断亲情,突出内心的无限感动。“德昌终于舒畅地笑了”内涵丰富,联系前文“可不是咋的?咱爹!老党员,老支书!别拿村官不当干部,关键时候,上面千条线,就靠这根针”写出了一种自豪之感,也间接表达出对妻子的愧疚,表达内心的无奈。 9. ①深明大义。当疫情来临的时候,能够理解“抗疫”要求和规定,一切以“抗疫”大局为重。②以身作则。自觉遵守“隔离”相关规定,“带头执行纪律”,不徇私情。③坚持原则。当二婶提出“叫俩孩儿回家”的想法时,老支书坚持把俩孩儿送到农场的大棚里隔离。④担当有为。“非典”时组织党员帮助被隔离的“小猫”一家渡过难关:这次疫情期间,在农场搭建大棚,设置隔离点,打牢“抗疫”基础。 解析:“停车。七八米远,有道简易限高杆,上横一道标语:疫情紧急,禁止进村!九月张大了嘴巴,德昌也愣住了。看见爹拿着手机冲他示意,德昌拿起了手机,‘娃儿,别怪爹,不让你们进村,上头统一规定,防堵肺炎,都这样……’”写出了老支书的深明大义,不论是谁,也不能进村,也突出了老支书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旁边的二婶头一拧,‘ - 12 - 嫂子,就叫俩孩儿回家怕啥?大过年的,妮儿还是头一回来,又不发烧,自己孩儿们!’”写出了老支书坚持原则的美好品质。“德昌兄弟,不用谢我,你住的是我的农场。我是小猫啊,想不起了?非典那年,我回来,被你爹隔离在那里,当时是咱村的炕烟房。我给他吵架,你向我撂砖头,哈哈,想起来了吧?老支书对,他当年组织党员给我家割麦,度过难关……今年又有疫情,我收拾了几间房子,万一还有人回来……谢啥呀!都是咱自己的事。不说了,老支书又广播了,硬气!我得给他弄个抖音,宣传一下!”写出老支书的担当有为的情怀。 10. B 11. D 解析:D项“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错,“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而“江西的庐山”是“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之一;故选D。 12.C 解析:C项“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错,曲解文意,原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译为“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是“定稿二十五篇”而不是“补出”;故选C。 13.(1)(他)年纪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共3分,“数”、“阙下”、句意各1分) (2)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共3分,“抵罪”、“匿”、句意各1分) (3)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共2分,前后两个分句各1分) 14. D 解析:见各篇课文“基础过关练”。 15. B 解析:“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16. 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 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 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17.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8. B 解析:防范:防备戒备,动词。防患:防止灾祸,动宾结构短语。后面的“交叉感染”作前面动词的宾语,所以用“防范”。正襟危坐:强调坐姿端正,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这里强调的是“贵族们”的拘谨,所以用“正襟危坐”。流动:(液体或气体)移动。变动:指变化;更动。这里指因为“科举取士”,所以下层阶级能够上升为上流阶级,得以“流动”。鱗次栉比:形容房屋建筑等排列密集整齐。星罗棋布:强调数量多分布的范围广。句中指“教坊酒楼”密集,所以用“鱗次栉比”。 19. C 解析:根据前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时的饮食方式,主要表现就是隋唐时期分餐共食并存。根据“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一句可知,后句是围绕“饮食方式”的改变的话题展开,排除AB.根据句意可知是“饮食方式明显的改变”,而不是“并存局面的改变”,所以选C。 20. A 解析:B.缺主语。C.“无论……和”关联词搭配不当。D.“具有……的适应”不能搭配,缺少宾语中心词。 21. ①目前主要有三种假说; ②其中有些突触多余; ③但也都不全面。 22. (本题共2分)中国新冠病毒疫范Ⅰ期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 解析: - 12 - 一句话新闻是最简洁的新闻,要求高度概括,只要将主要的人、事交代清楚即可,时间性较强的动态新闻则应交代时间。其中正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主要新闻事实,引题和副题用以说明背景、概述意义,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考试通常要求写单标题,并有字数限制,因为标题要求高度概括,因此提炼时不必拘泥于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只要求两个必备因素:人物或单位、事件,用语一般较直白、简洁,有时可运用比喻、借代、双关、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 新闻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交代新闻事实,二三两段是具体交代相关情况。所以拟标题关注第一段即可,应关注新闻标题必备的因素:人物或单位、事件,应抓住关键句“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可以得知事件是中国新冠疫苗1期临床试验,应概括出成效,可以得知“取得积极成果”。由此可拟写的出以上标题。 23. 作文:贯穿材料的思想是“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等等。学生只要围绕“敬畏”并能联系社会现实阐释即切合题意。如果没有综合提炼出“敬畏”的立意,而是单独写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也符合题意,但比之综合立意的适当减分。另外,“联系社会现实”是硬性要求,是否联系社会现实、其分量多少与得分有关联。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