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林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林州一中2018级高二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A. 划分田地 B. 因地制宜 C. 精耕细作 D. 优选种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汜胜之书》中记载了许多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有科学种田,在农业生产中讲究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ABD项是C项表现。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2.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片反映了 A. 铁农具的推广 B. 犁耕技术的改进 C. 畜牧业的发展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是二牛抬杠,图二是曲辕犁,标志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推广的范围变化;C项错误,应该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D项错误,是小农经济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农业·犁耕技术的改进 【名师点睛】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 西汉 耦犁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耧车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隋唐 曲辕犁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坊市制继续实行 D.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乡村市场成为惯例,但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宋代坊市制已被打破,故C项错误。从材料“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可以看出官员的主张遭到唐太宗的拒绝,说明当时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 4.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科学技术创新推广 B. 城市建设的变迁 C.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 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品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从唐朝到宋朝政府对商业管理的变化,宋朝时期出现娱乐场所和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正确的是C项,ABD项内容不是造成商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5.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分流了部分人口,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宋代完成,故A排除。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与都市的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持续,无法说明材料现象,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 6.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北方之货日夜运往南方,南方之货日夜运往北方,所以反应的是商品的长途贩运,物资交流频繁,正确的是D项,材料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排除。 7.《明宜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A. 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B. 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 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 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中心意思是:明朝时沿海的居民违反禁例,私自下海,同海外进行贸易,并且还同海外倭寇勾结,侵扰沿海,因此政府重申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对违反者以重罚,给告发者以奖励,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间对外贸易,而不是朝贡贸易,故A项排除。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是推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排除。 8.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评述,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推广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D两项的表述均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可知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管理较为严格,故选B。 9.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 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 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 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江西,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B错误;而C错在“开始”; 因为江浙地区此时经济作物发达,农业种植减少,故而出现了题中的现象,故选D。 10.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可知 A. 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 B. 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 C.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 【答案】A 【解析】 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可以看出,近代上海人在衣着方面并没有尊卑上的差异,人人可以穿绫罗绸缎,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衣着服饰方面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上海的情况,不能得出整个中国;D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本质内涵。 点睛:解答本题要格外注意选项中的内容是否以偏概全,材料只反映出的是近代上海人的服饰问题,而不能够以偏概全,要就事论事,不能得出整个中国和其他领域的结论。 1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A. 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 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A项排除;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做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C项“已经”说法错误;D项“已经确立”说法错误。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丧习俗的变迁 12.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 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C. 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D. 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 【答案】B 【解析】 “手机”、“电话号码”均是现代通讯技术,细心审题会很容易得出为B。 13.19世纪交通工具的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①、②、③均正确;据所学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未能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④错误;故选A。 1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B.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D.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商品化,即男耕女织的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A、C不合题意;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被打开,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D不合题意。 15.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 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C.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答案】C 【解析】 由图表看出,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南京条约》通过协定关税和五口通商的条款,使外国商品进口关税降低并大量倾销到中国,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正确;A项错在“完全解体”,应该是开始解体,排除A;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6.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A. 外商企业 B. 洋务派兴办的企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船坞等,是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故A正确;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BCD时间均不符合“最早”,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最早”,结合所学我国近代企业的重要类型出现的时间分析解答。 17.中国进口货物数据表 年份 进口总值 棉纺织品 鸦片 其他 1872 6886.9万两 31% 38% 31% 1894 144233万两 34% 21% 45%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陷入绝境 B. 中国的棉纺织品仍具有竞争实力 C. 鸦片的危害使其需求量减少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72年--1894年间,中国进口总值不断增加,使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故D项正确;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鸦片进口减少的原因。所以答案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进口货物 18.“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这一状况发生于 A.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 一战期间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企业大量内迁,沦陷区的企业面临被日军侵占或摧毁的危险,故C项正确。A项,甲午战争时期我国没有民族企业内迁,主要还是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排除。B项,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短暂的春天”发展阶段,没有遭受太大的灾难,故排除。D项,解放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战败投降,故排除。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兴衰发展与国内环境、国际影响息息相关,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及特征为解此题的关键。 19.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发动了“大跃进”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所以选C。 20.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对外贸易的发展 B. “大跃进”的推动 C. 实施“一五”计划 D. 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故A项错误;1958年才出现大跃进,随后八字方针进行了调整,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 故C项错误;1965年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1973、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实际上就是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 21.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邓小平领导的党中央于1979年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不符,A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1997年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与材料不符,D错误。 22.“新航路开辟”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B. 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 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开始了,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二战后世界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之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加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故C正确;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A错误;“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B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项和“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都无关,D错误。 反映的是 23.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从表格中能反映出 A.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 B. 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 C. 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D. 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1860年到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的上升幅度小于德国和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英国过于依赖殖民地经济,忽视了科技创新,而德国和美国重视科技的发展,故美国和德国工业生产后来居上,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860年到1913年的情况,不是19世纪中期,故A选项错误;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基本接近,故B选项错误;仅仅凭表格数据无法体现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数据的时间、国家、工业生产的上升幅度,再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是 A. 联合国 B. 欧共体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故A项错误;欧共体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故B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世界贸易体系,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故D项正确。 25.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下对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福利制度 B. 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 C. 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 D. 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 【答案】B 【解析】 图片是1971年社会保险在日本、联邦徳国、英国、意大利四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社会保险是社会福利的体现之一,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社会保险占的比重大并不能说明意大利经济最发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26.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 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列宁的话中最关键的信息是“按共产主义原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列宁当时是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反思,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之所以列宁这么说,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水平,故C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D项也正确,不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名师点睛】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即运用军事的手段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这一做法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政策,它在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只是战争状态消除之后,应该及时停止这一政策。 27.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 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 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 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答案】A 【解析】 “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表明农民没有余粮,生活困苦。结合材料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C、D三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吻合,都排除,选择A正确。 28.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初”“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2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C. 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故C符合题意,C正确;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二三十年代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都起了积极作用,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错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错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是斯大林模式,D错误。 【点睛】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0.“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 A. 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C. 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 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只是在经济上联合的组织,而欧洲联盟除了在经济上合作,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进行合作。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32.德国财经网称“雄安新区”是“中国新区3.0”,而对比雄安,深圳与浦东的崛起之路反复被说起。下列有关“深圳和浦东的崛起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 浦东新区迈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 它们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 C. 它们都是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关键步骤 D. 深圳特区是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答案】C 【解析】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第一步,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它们都是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关键步骤。故答案为C项。A项“第一步”说法错误,排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浦东的开发开放是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排除D项。 33.《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 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 工业革命加速西欧国家资本积累 C. 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D.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外侵略逐渐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体现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排除A项;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西方国家对外资本输出,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34.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这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A.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 B.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C. 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D. 只是应对大危机举措 【答案】A 【解析】 材料“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反映了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故A正确;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故B错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本质上不是共产主义方向,故C错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在二战后继续大规模推行,并不限于应对大危机,故D错误。故选A。 35.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B. 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 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 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出现瓦解趋向,贵族政治遭受冲击,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B项正确。 点睛: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宗法制走向衰落,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所以抓住“变革”的特征容易排除AD。 36.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 37.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 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 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 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 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庄子的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老子,故A项不正确;墨子、庄子的思想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孟子、墨子、庄子和韩非的思想都是针对政治统治策略来谋划的,而不是思想学术阵地,故C不正确,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 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 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 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3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多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往往浪迹于各诸侯国,主动或者被动寻找国君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 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 君主集权意识的初步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官员都是实行血缘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却靠“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成为官员,打破了过去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宗法制并不是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中依靠才能成为官员并不是都依据军功受爵,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选官标准变化,并不是君主集权意识的加强,故D项错误。 39.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A. 倡导愚孝思想 B. 强化宗法伦理 C. 确立儒学正统 D. 重视文化教育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说明统治者试图通过强化宗法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0.董仲舒曾对汉武帝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说:“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上述观点 A. 迎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B. 体现社会变革时期的需要 C. 融合佛、道思想的新儒学 D. 完全背离传统的民本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迎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时期的需要,故B项错误。佛教是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董仲舒的新儒学没有吸收佛教观点,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保留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41.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 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 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 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 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减少贫富差距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A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平均财富和消除等级制度的内容,这也与董仲舒的阶级利益不符;C项是西周时期的制度。 考点:董仲舒的经济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比较常考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 42. 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 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 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 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 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到明代时期,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三纲五常也就往往束缚了人们思想。而早在北宋时还尚未如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43.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减轻了赋税,而不改变民间路后的习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仍然不可能是人民富裕起来,因此要让百姓富裕还需要使他们摆脱愚昧。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 44.“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B. 朱熹的格物致知 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答案】C 【解析】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属于反对空谈,讲求实际的学风,符合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C正确;其他人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5.《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台词:“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该作品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智者运动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宗教改革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从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的赞美可知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故答案为B。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材料人文主义内容不符,A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是倡导反对罗马教皇的,排除C。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46.学者布克哈特曾对某段历史进行评价:“文化一旦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和在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因为古代文明在每一种使人感到兴趣的精神事业上具有丰富的真理和知识。”这表明 A. 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尺度” B. 希腊罗马文化的真理颠扑不破 C. 文艺复兴带有“托古改制”色彩 D. 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文化”“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并结合所学可知,“向导”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所以“学者布克哈特”“评价”的是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故答案为C项。A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学者评价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不是智者学派,也不是宗教改革,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只是打着复兴故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扬的却是资产阶级思想,并非真的认为希腊罗马文化的真理颠扑不破,而且该项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47.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 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C. 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D. 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说明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享受和幸福,这正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一人文主义的体现,故C项正确。注意题干时间“1438年”,智者运动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D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是在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8.马克壵《世界文明史》:“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欧洲率先冲破“传统束缚”、开启“转变进程”是在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反映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故B正确。智学学派出现于古希腊时期,不符合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故A错误。宗教改革倡导因信称义,属于宗教主义的人文主义观念,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欧洲率先冲破“传统束缚”是文艺复兴,而启蒙运动晚于文艺复兴,D错误。 4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奠定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A. “三权分立”学说 B. 社会契约学说 C. 生物进化学说 D.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奠定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理论基础的学说是“三权分立”学说,故A项正确;社会契约学说是卢梭,排除B项;生物进化学说的首倡者是拉马克,排除C项;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等,排除D项。 50.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没有体现伏尔泰 A. 提倡自然权利说 B. 强调人们参政议政的权利 C. 主张人人平等 D. 主张思想自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誓死捍卫说话的权利”可知,伏尔泰主张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而且在伏尔泰看来这种自由是自然权利即是天赋人权,是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故AC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伏尔泰强调人们参政议政的权利,而是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B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B。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二、非选择题 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就是要回答出民族工业发展的常见特点即可,例如,发展迅速、部门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依赖外资等均可。 (2)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既包括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又包括20世纪初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两个阶段,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因为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20世纪初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则是因为实业救国思湖兴起等,部门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则是因为偏向于投资轻工业等。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 材料二 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直接目的。 (2)为满足大多数美国人“付出点什么”的要求,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答案】(1)内容: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纠纷、“公平竞争”、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 目的: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 (2)措施:以工代赈。作用: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美国的基础建设,为美国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失业者的自尊心和独立的精神,进而提升民众的信心。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 (1)从“要在适当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可以看出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从“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得出解决劳资纠纷、“公平竞争”;从“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得出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从“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得出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中的具体措施,我们可知这是针对工业采取的措施,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 (2)“付出点什么”实际上是罗斯福解决就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以工代赈”。材料中要求的是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解决了就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此外,以工代赈使得基础设施得到了建设,这种“付出点什么”有利于提高失业者的自尊心和独立的精神,进而提升民众的信心。 (3)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措施都是为了挽救这个国家,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定的调整,这是它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