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 24 -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 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 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 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 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 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 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 24 - A项,“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错,原文第一段“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此项是说清明节人的活动的要求和作用,不能体现“人文精神”。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A项,“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错,原文第三段是“清明节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并非“起源”; C项“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错误,原文第三段是“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D项,“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错,原文第四段说“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错,由原文第三段可知“踏青”和“招魂续魄”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发展迅猛,但在粗放发展的背景下,快递业存在着不少治理短板。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 - 24 - 法制规定为快递行业的规范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要想进一步推动行业法治化,还需立体施策、精准发力。例如,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从监管层面看,只有邮政管理部门提高对快递业的监管能力,方能切实将规范管理的压力传导给快递公司。 立足经济运行的语境,良法与善治能够有效降低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从这个意义出发,规范寄送流程、严格查验审核,表面上是“互添麻烦”,增加了账面上的物流成本,但如果从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一个更规范、更专业的物流体系,最终将有效节约社会成本。生活中,有人因为不信任快递员,“宁可跑远路去代收点”,也不愿填写住址和真实姓名。激发法律法规的正能量、规范交易过程、提升专业水平,信任成本就会降下来;优化数据管理、改善服务体验,就能减少矛盾纠纷。 (摘编自何鼎鼎《加速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人民日报》2017年7月26日) 材料二: 中国快递龙头企业业务量(亿件)及增速 消费者选择快递品牌时考虑的因素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 材料三: - 24 - 2017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纷纷在快递业找到了应用切入点。自动分拣、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等一批“黑科技”闪亮登场,自动分拣成行业标配,智慧仓储树行业标杆,无人机成为行业网红。快递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各类先进技术开始以最快速度进入快递业,最新科技成果密集落地。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着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正是这些科技的应用不断拉升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快递前端变为“巴枪”收寄,作业组织实现智能化分拣,末端投递实现无人机、无人车配送,这些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也提升了用户快递体验。有理由相信中国快递企业将成为智慧物流重要参与者,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领先者。创新始终是牵引行业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快递业归根结底是科技产业,与互联网发展一脉相承。 (摘编自中国邮政局《2017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 材料四: 据统计,2017年全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400亿件。仅去年一年,包装快递所用胶带总长度就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这一数字也达到了85%至90%。 从政策层面到各家巨头,大家推动绿色配送的决心相当一致。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提出向绿色环保倾斜,明确鼓励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在企业层面,从商品打包、仓储、运输到配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快递业的全链条,成为行业共识。但也应该看到,可循环包装的推广存在一定的现实难题。如采用生物基胶带、可降解塑料袋,这些环保材料的成本约为不可降解材料的3倍,巨大的成本让很多快递企业望而却步。而且,快递包裹浪费的问题涉及包装材料供应商、电商平台和商家、快递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单靠快递企业一己之力难见成效,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换言之,只有快递包装产业链各主体联动,才能实现产业链整体绿化。马云曾表示:“未来的快递业,‘快’保证不输,‘绿’才能赢。” (摘编自陈静《快递业:“快”不会输 “绿”更能赢》,《经济日报》2018年5月31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3到2017年,中国快递业三家龙头企业的业务量均稳步上升,升幅较为明显:A企业在这三家企业中业务量一直稳居第一。 B. 在经历了2014年高速增长、2015年增速陡降的过程之后,C企业的快递业务量和年增长率相较其它两家企业,都处于劣势。 - 24 - C. 2014到2016年,中国快递业业务量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2017年增速明显放缓,说明一直粗放发展的快递业遇到了一些问题。 D. B企业的发展几乎与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同步,由此可见,其在服务速度、服务方便性和价格等方面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是为了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 B. 要消除快递业发展的隐患,既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在更多细节上立体施策、精准发力,有效地降低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 C. 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快递业是传统行业,更是科技产业,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依靠科技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D. 快递企业对智能产品创新研发的大量投入、绿色环保材料的成本远高于传统材料,是导致可循环包装在当下难以推广的主要因素。 6. 为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快递企业和消费者应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快递企业:①保证消费者信息安全;②建立更规范、更专业的物流体系;③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④推动绿色配送。 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支持快递包装绿色化。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统计图的内容,重点注意图例、极值和变化趋势。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本题中,A项看A企业增速在2017年是三个中最低的,故A错。B项中,说C企业是处于“都处于劣势”不正确,由2017年看出是超过A企业的。D项,由图中黑线和B企业知两图是“快递业务年增长量”,而不是题干中的“快递业”发展,同时两图的趋势图也不是“几乎相同”。故选C项。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内容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由“但也应该看到,可循环包装的推广存在一定的现实难题。如采用生物基胶带、可降解塑料袋,这些环保材料的成本约为不可降解材料的3倍,巨大的成本让很多快递企业望而却步。而且,快递包裹浪费的问题涉及包装材料供应商、电商平台和商家、快递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单靠快递企业一己之力难见成效,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换言之,只有快递包装产业链各主体联动,才能实现产业链整体绿化”知D项是错误的,以偏概全,故选D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由文中“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局之间单向封闭流。”“但如果从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一个更规范、更专业的物流体系,最终将有效节约社会成本。”“快递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各类先进技术开始以最快速度进入快递业,最新科技成果密集落地。”“从政策层面到各家巨头,大家推动绿色配送的决心相当一致。”可概括出快递企业:①保证消费者信息安全;②建立更规范、更专业的物流体系;③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④推动绿色配送。 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内容可概括出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支持快递包装绿色化。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犁 刘剑飞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 24 -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是他10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几年前,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帧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村里的房子。年前,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原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村支书讲好了,无论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 24 -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最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面河滩的机器轰隆声,推土机推民房,市政府要建工业园,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 B. 老根生叹气流泪,不是想去世的老伴了,而是对搬家之事发愁,是因为他不喜欢孙子描述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C. 这篇小说描绘了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过程中一位老农人的内心世界,文中注入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D. 小说语言别具一格,虽不圆熟浓郁,却也华美典雅,艺术性思想性上更侧重情理交融,“桃源”般的画面呈现出时代的印迹。 8. 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9.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根生的形象特点。 【答案】7. C 8.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描绘夕阳晚景,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3)烘托(或暗示)老根生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9. - 24 - (1)勤劳、能干。种了一辈子地的他要抢在夕阳西沉之前多犁几趟。(2)疼爱孩子。担心累着孩子,多次让孩子休息。(3)生活冷清、孤单。老伴去得早,儿子儿媳打工去了,家里只剩爷孙俩,孙子是他孤单心灵的一点慰藉。(4)留恋家园、热爱故土。(或者“安土重迁”)别人拿着拆迁费走了,可他执意要种完最后一季庄稼,当想起不能再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时,不禁潸然泪下,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A项,无中生有,“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错,B项,根据上文可知,老根生叹气流泪,是故土难离的情结,不能像大雁一样飞走了还能再飞回来。D项,“华美典雅”改为“清新淡雅”。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主要有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凸显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具体结合文本以及小说的主题思想归纳概括,整理作答。本题要求回答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作用。“夕阳斜射下来”“地边的草丛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夕阳斜射下来”“有些凄婉和孤零”,描写夕阳晚景,渲染凄婉悲凉、冷清孤寂的氛围;结合上下文都写得是老根,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悲凉凄清的环境烘托了老跟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根生的形象特点。阅读文本,仔细分析辨别,在拆迁之前要种最后一季庄稼和秋日的斜阳下要多犁几趟,表明他勤劳、能干;“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表明他疼爱孙子,爱孩子;“老伴去得早,┄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表明他的处境孤单,生活冷清;再就是别人都拿了拆迁费走了,他还要再种完最后一季庄稼,“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想到这,┄有泪水顺腮边落下。”说明他留恋故土,留恋家园,热爱家乡,热爱土地。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 24 -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 24 -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亡去不义 亡:逃跑 B. 臣与将军 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C. 秦时与臣游 游:交好 D.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11. 下面加下划线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臣为韩王送沛公 若属皆且 为所虏 C.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 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12. 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 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 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 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2)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盗贼的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3)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戮力:拼力厮杀”错,“戮力”译为“合力”,此句译文为: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 24 -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是动词,译为: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臣为韩王送沛公”的“为”是介词,译为:替;“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为”是介词,表被动; C项,“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以”是连词,译为: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的“以”是介词,译为:把; D项,两个“所以”均为名词,译为:……的原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错,从原文第三段“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可见,刘邦不是被项伯的义举所感动才与他结拜,而是为了拉拢他为自己说好话。 B项,“所以不计前嫌”错,从原文第五段“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见,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后,以为刘邦忠于自己,只是有小人挑拨离间,两人才产生很深的误会;没有“不计前嫌”之意。 D项,“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错,项伯保护刘邦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是因为鸿门宴之前他已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 故选C。 【1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重点字:(1)距:通“拒”,守住;毋内诸侯:不要放诸侯的军队进来;王,称王。(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重“入”;非常:意外变故;(3)数:多次;目:用眼睛示意;三:再三,多次。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译文: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该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 - 24 -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 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完酒,请让我舞剑。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杀死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坐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格是:已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 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 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 - 24 - 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 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襟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②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说法错误,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诗人着眼眼前景,选取星星、露水、圆荷等意象,描绘了夜空像苍茫的长江,繁星好似江里细碎的浪花,不时,远远的露水滴落在圆圆的荷叶上,营造了静谧优美的意境。颔联,感慨平生“襟怀”多。这一联领起下面两联。所以本题的答案就在后两联里,精读后两联:颈联,“厌厌饶酒病”可见诗人感叹身体现状不太好,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学渔歌”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尾联,“朝衣换钓蓑”表明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后两联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回答本题从对自身病痛的感,对官场失意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回答“襟怀”多的原因。 - 24 -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__________________,来洗涤旧迹,_______________。(《纪念刘和珍君》) 【答案】⑴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⑵那河畔的金柳 在我的心头荡漾 ⑶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⑷以时间的流驶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寥廓”、“苍茫”、“畔”、“萧萧”、“流驶” “微漠”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漫江碧透 火势蔓延 轻歌慢舞 漫无边际 B. 百舸争流 苛政如虎 道路坎坷 克敌制胜 C. 苍海桑田 苍茫大地 满目疮痍 天下苍生 D. 鱼翔浅底 材料翔实 神态安祥 周密详细 【答案】B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轻歌慢舞”的“慢”应为“曼”。意思是: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B项,正确; C项,“苍海桑田”的“苍”应为“沧”。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D项,“材料翔实”的“翔”应为“详”。意思是:资料详细确实,有说服力。 故选B。 1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 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十分欣赏他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 在电影《落叶归根》里,郭德纲因扮演劫匪操着一口河南腔,险被网友骂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很受伤”的河南人更是出离愤怒,要求郭德纲给个解释。 D. 刘和珍等人是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项,“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赞诸葛》”为刘欢演唱的歌曲,用错对象; 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不能用于文中“他的清正廉洁”,褒贬不当; C项,“出离愤怒”指超出愤怒。指的是比愤怒更甚,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符合语境; D项,“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三一八”惨案不是捏造的事实,不合语境。 故选C。 - 24 -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搭配不当,“大型客机”与“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应是“努力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的标志性工程”。 B项,定语语序不当,“许多”应放到“朗诵爱好者”前,并在“等”后加“的”; D项,“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 故选C。 20.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 24 - 【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题复习,依次复习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等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题的二次强化。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首先读懂图表反映的内容,能够整合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然后理清表达思路,条理清晰的把图表内容反映出来。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或材料之间的关系,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根据题干及图表的内容仔细分析,表述时,可从最下层的“高三语文复习计划”开始,其次表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复习计划,最后表述最上层的那些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有四个专题,第二阶段有两项复习计划。 21.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不得体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请找出五处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为迎接50年校庆将于11月23日举行第八届艺术节。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 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等。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蚌埠田家炳中学 2019年11月10日 【答案】(1)贵校 我校 (2)鼎力 诚挚 (3)聆听 听到 (4)歌的奔放……等 歌的奔放等 (5)惠顾 光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贵校”是敬辞,称呼别人的学校,应改为:我校; “鼎力”是敬辞,指别人的帮助,不合语境,应改为:诚挚; - 24 - “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主语只能是说话人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不合语境,应改为:听到; “惠顾”是敬辞,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对象错误,应改为:光临; “歌的奔放……等”,省略号后面不加等,删去,应改为:“歌的奔放……”。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因为姚明,美国人记住了上海;因为鲁迅,人们前往绍兴;因为海明威,人们知道了西班牙斗牛,乃至于提到巴尔扎克,人们便想到巴黎……名流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 材料二: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幸福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时光如流水,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对上述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请以“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 有一种真情,是大江川流不息的延绵; 有一种奉献,是旧桥风雨无阻的坚持; 有一种勇为,是大山沉稳有力的呐喊。 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世上将再无痛苦,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那么这世上将会充满爱。 - 24 - 真情是上海市民自发献花的感动;奉献是捡破烂老人张忠泉多年风雨无阻的坚持;见义勇为是刘伯权父子不顾一切抓劫匪的意志。 是的,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奉献自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伍。以激荡的言辞来唤醒沉睡的国人,以慷慨激昂的思想来激发人民的斗志,以自己不强壮的身躯来推动文化政治的发展。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奋斗,默默奉献,从不曾放弃。因为鲁迅先生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唤醒中国这一只沉睡中的雄狮。 “我要把别人看到的当成我的太阳,别人听到的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成我的快乐。”很难想象双目失明的她是如何摸着荆棘爬过来;无法明白,两耳失聪的她是如何听着大地的钟声闯过来的。我想那一定是她心中的太阳在召唤着她。海伦凯勒每天都为希望而活,每天都为希望和命运作斗争。海伦正是以她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世界对她的看法。 台湾一位普通的卖菜大妈陈树菊竟获得了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人物”。在这之前,她并不清楚《时代周刊》是什么东西,也不想去美国领奖。直到马英九亲自到他的摊前邀请,她才依依不舍地去美国领奖。陈树菊一生勤俭节约,经营菜摊四十多年来她一共捐出了600多万新台币。她说:“钱给需要的人才有用。” 是的,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或许他们并不在意,或许他们并不想着有什么伟大成就,但他们却会默默地奉献一切。 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解析】 【详解】本题为命题作文。我们需要结合两则材料来确定立意。当然标题已经明确了我们的立意了。“以自己的方式”,指“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有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又是“积极的、能给人以启迪的、能鼓舞人的”。“影响世界”,指效果。伟人、名人“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自不必说;小人物、平凡人也可“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作用的都可算“影响世界”。以上两个方面也可都兼顾到,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参考立意: 1、完善自我,改变世界; 2、即便自己微不足道,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 - 24 - 素材: 1. 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理智抉择,能将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佳处,发挥到最大化。俗话常说: “星星不过是足够远的石头。”倘若我们企图摘下星星来增添大地的光亮,那只会是徒劳,如顽石般毫无价值,而随手拾起脚边的那块石头,为大众所用,兴许也会得到星星般的效果。立足于现实拥有的一切,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而为世界添砖加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即使微不足道也会收获成果。这都源于对世间的厚爱、责任和对改善世界有足够的自信与担当。 2.陶渊明一首《归园田居》,带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千古风流和探寻世外桃源的勇气;蔡元培高呼“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培育了北大这片学术自由的土壤和对科学研究执著不懈的追求;鲁迅执笔激扬、潇洒挥就的《呐喊》等文集,多少青年为之热血沸腾,呼唤社会良知;胸怀大爱的郭明义,为别人的需要甘愿舍出身上滚滚流淌着的一滴滴鲜血,捐献出贫寒家境中本就不多的钱财。他们无不是践行着为世界出力、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这个理论。 3.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与尊重他人的方式并不矛盾。每个人拥有的东西不同,行事方法、途径自不一样。他人以自己的习惯使世界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个性选择,我们没有理由不予以尊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它们杂花生树,兼容并蓄,正是多家弟子的海纳百川,铸就了博大精深、闻名于世的华夏思想文化的深邃、繁荣和丰富多彩。世界的变更需要不同的方式,否则,怎有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 结构层次: 1.题目为《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符合此次作文要求; 2.文章以排比句开头,由这个排比句引出下文“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世上将再无痛苦,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那么这世上将会充满爱”; 3.正文部分有理有据,有力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世上将再无痛苦,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那么这世上将会充满爱; 4.文章倒数第二段总结前文,结尾处升华,结尾简洁明了,照应题目,具有影响力。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