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精选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精选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 常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报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 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 ‎,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您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8. 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 ‎9.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 第②段后 B. 第③段后 C. 第④段后 D. 第⑤段后 ‎10. 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 ‎11.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声音”?‎ ‎【答案】8. 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9. C ‎ ‎10. 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11. 因为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被我们的大脑接收的,而骨传导失真最小,因此是“真正的声音”;他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都失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声音”的唯一接收者。‎ ‎ 【解析】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由第④段中“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可概括出“另一半”指“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可知,题干中的“这样的差异”指代第③段中“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第⑤至⑪段的内容是解说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这个句子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应该放到第④段之后,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整合信息。“最接近真实”指真实程度很高,由文章第⑨段中的内容可知,“最接近真实”指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第⑩段中说“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那么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自已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最真实的”,故“最接近真实”和“最真实的”和二者不矛盾。‎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章第⑥段至第⑩段可知,我们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是自己最本真的声音;他人听到的我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能量损失较大,真实程度较低,所以说“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株洲 ‎(一)‎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来,亲密无间,筷来箸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 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运,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扎。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像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时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全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接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横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都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周朝人以占有地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10.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 、 ;缺点是 ,改进的办法是 。(4分)‎ ‎【分析】这篇说明文介绍了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漫长的历史进程。让我们了解了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ABD.正确; C.有误,原文是“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说法太绝对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原文是“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错误。 B.有误,根据“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可知,“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无中生有。 C.有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说法错误。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箸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莱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可知,合食制的优点是:可以彰显礼仪,增进情感。但筷来箸往,不卫生。所以在聚餐时时,可以使用共用的筷子、勺子等。 答案: (1)C (2)D (3)彰显礼仪、增进情感;不卫生;使用共用的筷子、勺子等。‎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衡阳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 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斑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9.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0.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2分)‎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3分)‎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21.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2分)‎ ‎【分析】本文按时间顺序,说明了口罩由设计发明到如今普遍使用的历程。文章以三次重要的疫情事件为中心,说明了口罩在三次疫情中的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由原文中“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 ‎,可知“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是错误的。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这次疫情造成的后果之严重。 ②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短短4个月”,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短短”说明了时间短,瘟疫蔓延速度之快,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3)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第一件事是在①②③段,可概括为:1910年冬,在哈尔滨鼠疫中,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第二件事在第④⑤⑥段,可概括为:1918年,“西班牙流感”使口罩成为公众常备物品。第三件事在第⑧段中,可概括为:1952年,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 答案: (1)B (2)①列数字  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②不能删去。“短短”强调时间之短,说明了瘟疫扩散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3)1910年冬,在哈尔滨鼠疫中,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1918年,“西班牙流感”使口罩成为公众常备物品。1952年,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 ‎【点评】说明文中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 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等。 2、表示限制的词语:(1)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等;(2)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几乎、格外等;(3)限制数量:很多,几个、许多、很少等;(4)限制频率:经常、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3、表示修饰的词语:一丝、漫长、野生、空前。 4、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 湘西州 ‎(三)阅读《L型菌》一文,完成17-19题。(10分)‎ ‎①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病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②‎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型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汁等。各种病菌均可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③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疾患,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④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7.对第②段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病菌细胞壁受损 B.病菌失去细胞壁 C.病菌失去表皮 D.病菌表皮受损 ‎18.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L型菌未能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19.第③段中“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一句中“常规”二字能否删除?为什么?(4分)‎ ‎ ‎ ‎【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为“L型菌”。文章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L型菌可以修复、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等有关知识。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不是失去细胞壁,而是细胞壁受损。 C.有误,不是失去表皮,而是细胞壁受损。 D.有误,不是表皮而是细胞壁。 故选:A。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有误,此句表明L型菌出现的原因。 B.有误,此句表明L型菌可以修复。 C.正确。 D.有误,此句表明L型菌的成因。 故选:C。 (19)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常规”是一般的,通常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只是常规的培养的技术会让它生长不良。 答案: 17.A【B.不是失去细胞壁,而是细胞壁受损。 C.不是失去表皮,而是细胞壁受损。D.不是表皮而是细胞壁】‎ ‎18.C【A.L型菌出现的原因,B.L型菌可以修复,D.L型菌的成因。】‎ ‎19.不能删除,“常规”是一般的,通常的意思。(1分)在这里是指只是常规的培养的技术会让它生长不良。(1分)如果删去,就变成所有的培养技术都会让它生长不良,导致临床病因不明,这不符合科学实际。(1分)同时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