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1 -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记一记 1.字音 (1)絮聒.( ) (2)衣襟.( ) (3)蜷.伏( ) (4)饥馑.( ) (5)后裔.( ) (6)暴戾.( ) (7)监 监.禁 监.生 (8)巷 巷.子 巷.道 答案:(1)ɡuō (2)jīn (3)quán (4)jǐn (5)yì (6)lì (7)jiān jiàn (8)xiànɡ hànɡ 2.字形 (1)pénɡ头( ) (2)船 pénɡ( ) (3)地 yù( ) (4)鬼 yù( ) (5)污ɡòu( ) (6)ɡòu 骂( ) (7)邂 hòu( ) (8)qí岖( ) (9)qǐ丽( ) (10)jǐ角之势( ) 答案:(1)蓬 (2)篷 (3)域 (4)蜮 (5)垢 (6)诟 (7)逅 (8)崎 (9)绮 (10)掎 3.近义词辨析 暴戾 暴力 【辨析】 暴戾:粗暴乖张;残酷凶恶。形容词。 - 2 - 暴力:强制的力量;武力;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名词。 【运用】 ①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 的敌人烧毁了吗? ②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 。 答案:暴戾 暴力 填一填 1.作者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 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 术院。1929 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 。1937 年到达武 汉,写下了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4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 文学》副主编。1957 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 年彻底平反。艾青擅 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 诗歌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 力量。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艾青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有《大 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著有诗集 《北方》《向 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答案:欧洲现代派诗歌 《大堰河》 2.背景 1937 年 12 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 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诗篇。诗人当时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 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 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 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 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也将要度过更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 向胜利的道路是艰难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 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 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战,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 3 - 2.主题提炼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勾勒三幅饥馑流亡图——第一幅是大雪飞扬下赶着马车的 农夫,第二幅是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和“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的年老的母亲,第三幅是失去家畜和田地的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展示了令人心碎 的悲剧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人民、土地的深深的爱。 感悟体会: 想一想 是什么将文中的几个意象串在一起的呢? 答: 答案:一幅背景图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展现了苍茫旷远、 悲凉凄楚的意境。“在封锁”——有一种被掐住脖子,被压迫,窒息的感觉。除了“雪”之 外还有“风”,把“风”比作“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老妇本来就让人联想到苍老、沧桑、 也许还会有几分恐怖:满脸皱纹,满头白发,干枯的龟裂的皮肤,苍白无血色的手……这里 是“太悲哀了的老妇”,这老妇又是怎么样的呢?她“紧紧地跟随着”(如影随形地纠缠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冰凉、恐怖),“拉扯着行人的衣襟”,“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 些描述都给人一种阴森之感。诗人以阴冷的自然景色,创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氛围,写出了 苦难的中国大地。背景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使悲凉压抑的感受贯 串全诗,又因为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加深了悲惋凝重 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 - 4 -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为了表现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承受着的“苦痛与灾难”像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作者选 了哪些主要的意象? 答: 答案:“苦苦前行的农夫”“失去保护的少妇”“流离失所的老母亲”“向天乞援的垦 殖者”(也可以说“雪”“大地”“风”等) 二、细节探究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反复咏叹的主旋律,在全诗 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该句重复迭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 构成了贯串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 中国呀……”既写出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 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2.本诗的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语言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诗歌语言虽然简洁,但极富张力与表现力,使诗的情境得以拓展,具有深邃广漠的感觉。 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 形的生命体。平实自然的语言,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如“寒 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 - 5 - 添了极大的重量——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 3.“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请从 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答案: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给苦难的祖国带来温暖,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 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思维发散 讨论分析“我”在诗歌中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 答: 答案:示例:这里的“我”,是“农人的后裔”,也是受难者,还是爱国者。 观 点 一 : 憔 悴 的 “ 农 人 的 后 裔 ” 。 “ 我 的 生 命 / 也 像 你 们 的 生 命 / 一 样 的 憔 悴 啊”——“我”与广大农民苦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把这种苦难写得更深刻而真切。作者 小时候被抱出去给农民抚养,所以他的作品中凝聚着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 与探索,他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观点二:不快乐的受难者。“苦难的浪淘/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 禁……”——作者是在狱中创作了著名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他是狱中诞生的诗人,也 有逃难的经历; 观点三:忧郁而赤诚的爱国者。“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 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 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充满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比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 人要用自己那颗赤诚而滚烫的心,温暖祖国苦寒大地的希望。 【写法借鉴】 1.散文化的语言。 许多评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在它 身上,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指的便是诗歌 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更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阔的感觉。这也正 是诗的大气的体现。 2.可感可触的意象。 - 6 - 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气息。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了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 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他对祖国、人民、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时评对接】 “三成中学生不会系鞋带”该不该大惊小怪 苑广阔 8 月 27 日,记者见证了一场“艰难”的比赛。在杭州采荷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 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 10 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哪知道,竟然有 三成学生不会。好多孩子怎么都无法把解下的鞋带正确地穿回鞋帮的小孔内,女记者不忍心, 想上去帮忙。后来,不少孩子竟主动提着鞋子找老师求助,让人大跌眼镜。(8 月 28 日新华网) 系鞋带这种事情,按理说是幼儿园小朋友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杭州这所中学的 这场系鞋带比赛,却有些“打脸”:现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不会自己系鞋带。 随后的叠衣服比赛,结果更糟糕,只有两成左右的学生达标。 系鞋带、叠衣服,这已经算是最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一些初中生却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 无法掌握。其他更加复杂一点的生活技巧,情况可想而知了。面对这样的结果,父母、老师 以及教育部门,都应该有所警醒和反思:当父母包办了孩子在家庭中的一切,从盛饭、穿衣、 洗衣、做饭到各种家务,都由父母代劳;当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学习、考试、升学,取消 了与学习无关的一切课程;最后的结果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中学生不会系鞋带,影响却不仅仅限于中学时代。媒体报道过很多大学生不会洗衣服, 不会刷鞋子,只好过一段时间就把脏衣服、脏鞋袜打包寄回家,让父母代劳,洗好晾干再寄 回来。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然而仔细想想,既然中学生都不会系鞋 带、叠衣服,那么大学生不会洗衣服、刷鞋子,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讲究分工与协作的社会,一个人没必要样样都会,现在学习好, 毕业后找份好工作,挣大钱,其他琐事找人代劳就行了。但是,这不仅不符合“技多不压身” 的“祖训”,而且同样会在现实中碰壁。曾有报道说,现在如疏通下水道,修理日光灯,修 理家具等事务,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很多人吐槽;但转头想想,这些事情本来自己可以做的, 却为何只能求人? 所以说,中学生不会系鞋带,大学生不会洗衣服,毕业了不会疏马桶,这都是“低能延 续”。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一方面需要家长及时放手,主动引导和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 及的事情,他们才能对各种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情应付自如。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或教育部门 及时“上手”,通过设置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 能,解决当前年轻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 - 7 -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上 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 “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最终''''。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 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语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 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 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何安放?这 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 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 到“APEC 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这些''''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 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 流行语,终难逃''''的命运,在''''之后被人遗忘。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3 分)( ) A.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B.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会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C.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D.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只要……就”太绝对,且与“有时候”语境 不符,排除 B 项和 D 项;“进而”是递进关系,应先“先入为主”,后“反作用于人的情绪 和思想”,故选 C 项。 答案: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B.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C.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 8 - D.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根据前文“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推断,“网络词汇” 扩大范围,表意宽泛,不合语境,排除 A 项和 C 项;“一定会”过于绝对,不合语境,排除 C 项和 D 项。故选 B 项。 答案: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迥然不同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物竞天择 B.大相径庭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物竞天择 C.迥然不同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大浪淘沙 D.大相径庭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大浪淘沙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迥然不同: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 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 不下来,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 成年期之间的精神特征;也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弹指之 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物竞天 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一 般发展。大浪淘沙: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答案:C 4.下面一则文稿中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 分) 招聘启事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中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 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 2 年以上学校或培训 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 15~20 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 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 163 @163.com,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 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联系电话:3456789。 智慧教育培训学校 2019 年 6 月 28 日 (1) (2) (3) (4) (5) 答案:(1)将“五名”改为“各(共)五名” (2)将“15~20 万左右”改为“15~20 万” (3)将“网开一面”改为“面议” (4)将“有兴趣的”改为“有意者” - 9 - (5)将“致电”改为“来电”(来电是打入,致电是给别人打电话) 5.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 请在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横线前的语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一组整句。(6 分)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家》中的觉慧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 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 等 友 好 相 处; , , ; , , 。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限定了仿写语段中的关 键词是“梦想”,考生应结合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了解,选出自己比较熟悉的两个,写出与 例句结构相同的句子。例句中“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为动宾结构;介绍孙少平时, 第一个分句应写“不满贫寒家庭的穷困和限制”,结构上与例句照应;例句中后半部分“马 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等友好相处”为主谓宾结构的判断句, 介绍孙少平可写成“孙少平的梦想是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的价值,追求理想生活和自我”。介 绍《家》中的觉慧,可以写成“藐视封建等级制度及礼教,觉慧的梦想是自由、民主,追求 光明和幸福的新生活”。注意内容合理,语意连贯,结合作品对人物进行表述;补全后整个 语段是排比结构,主旨是“梦想”。 答案:不满贫寒家庭的穷困和限制,孙少平的梦想是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的价值,追求理 想生活和自我;藐视封建等级制度及礼教,觉慧的梦想是自由、民主,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新 生活。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完成 6~7 题。(5 分) 6.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2 分) 答: 答案: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7.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 10 - 答案:“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诗人把自己的苦难和广大农民及祖国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得对祖国的苦难抒写得更加 深刻而真切。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 8~9 题。(6 分) 明天,天一亮 [法]雨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瞭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注: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亡女所作。 8.第一节诗中“我知道你在瞭望”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 分) 答: 解析:这是换位的写法,根据上下文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 答案: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的墓,却写成是女儿在翘首待父。诗人一直 不肯相信女儿已经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着见他,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之深,写 活了父女间的那份深情。 9.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来表达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的?试找出诗句加以分析。(3 分) - 11 - 答: 解析:分析每一节作者所写内容,理解诗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 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也不看落日 散成的彩霞”表达诗人的执着。这样,那份急切、执着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 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 10~12 题。(8 分)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0.这首诗把“煤”拟人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分) 答: 答案: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 的,是有生命的。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 11.试分析本诗采用对话方式写作的表达效果。(3 分) 答: - 12 - 答案: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诗人之所以采用这种朴实的对 话方式,可能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因为所描写的对象——煤,是朴实的。诗人还可能出自这 样的思考:外部形态越是朴实平易,其内涵就越显得深沉,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诗味也就更 强烈了。这种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段,在这首诗中取得了精妙效果,这也是构成艺术效果的一 种美学原则,诗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 12.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答: 答案:①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 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②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 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③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 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 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 《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 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 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 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 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 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 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 13 -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 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 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 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 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 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 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 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 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 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 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 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 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 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 B.汉字形体优美,具有写意性,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C.汉字将一元化象形方法转化为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远播并覆盖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汉字远播并覆盖东亚、东南亚地区”夸 大其辞,原文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 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 答案:D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通过史料说明了汉字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文章认为,汉字之所以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是因为书画同源。 C.文章的论证脉络是:汉字经久不衰—汉字强大生命力的源自—汉字的美好前景。 D.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指出汉字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论证过程及论证特点。B 项“汉字之所以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 的交际作用,是因为书画同源”因果失当。文章第二段通过汉字音节与词汇清晰的对应关系, 阐明汉字“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的原因是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 14 - 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第三段则通过“书画同源”的事实,阐明汉字与中华文化的通 融性。 答案:B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不是汉代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汉字不会有发达的今天。 B.如果我国一开始就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那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的书写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 D.一举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预言的汉字,更加显示出其非凡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把握内容要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说法绝对。汉字发展到 今天,形成非凡的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 只是表明汉代对汉字的重视,但不能证明这一措施对于汉字的发达有决定性作用。 答案: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 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 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 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 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 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 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 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 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异域,怎不 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 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 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 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 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 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 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 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 - 15 - 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 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 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 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 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 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 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 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 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 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 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 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 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 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 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 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 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 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 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 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 厚。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综合赏析的能力。A 项,“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 - 16 - 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内容看,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 色彩,有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天的阴冷。 答案:A 17.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4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 体语境进行。解答此类题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本题已经给出具体 答题语境——第③段,仔细阅读第③段,从上下文中的“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 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 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对世界的留恋。 18.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 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运用抓关键词法。首先是 “旅人”,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又象征每一个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其次是“她”,指依恋 和追忆中的故乡。再次是“越来越远”,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远,也指人生路 上距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既有空间的也有时间的。最后是“越来越近”,是指随着 时间的推移或者旅行的渐远,对“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对家乡越 来越亲切。也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归故里。 答案:①“旅人”是指旅行在外的人,“她”,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②旅行在外的 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③“旅人”也象征着 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 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 自己的人生道路。 写作训练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 分)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 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 - 17 - 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言之有物。 立意指导: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已经规定了 作文的题目及体裁——议论文。题前所给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审题,材料指出底 色是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且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然后又说“其实,一个人具有或 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这是在说“底色”的比喻义。这里的“底色” 可比喻谦虚、正直、宽容、坚忍等美好品质,也可比喻为理想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 高尚情操。由此可立意为:“慎选人生底色”“保持真正的自己”“寻找底色,释放本 真”“打上坚毅的底色”“生命因坚韧而精彩”“奋斗不止,为底色添彩”“守住人生的底 色”,等等。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1.作者简介 (1)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从小喜欢古诗词,18 岁以 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的经历成为他以后创作 的深厚基础。1933 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艺术上具有朴实、严 谨、含蓄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从军行》《泥土的歌》《宝贝儿》 《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诗文选集有《臧克家诗选》《学诗断想》《诗与生活》等。 (2)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湖北黄陂人。中国现当代诗人、作家,著名的“七 月派”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又一个起点》《集合》《童心》《人之诗》《我们走向海》等; 译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 (3)食指,生于 1948 年,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著名诗人,被誉为“朦胧诗鼻祖”。 2001 年 4 月 28 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获奖作品为《食指的诗》。 代表作有《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 (4)梁小斌,1954 年生,原籍山东荣城,生于安徽合肥。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派代表诗 人之一。1979 年 10 月,《诗刊》发表了他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 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并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 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 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 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 年在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被评为年度推 荐诗人。 2.写作背景 (1)《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于 1932 年 4 月。这首诗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病 马》,以及李纲的《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物抒情,对负荷沉重的中国农民表示了深切的 - 18 - 同情。作者曾说:“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 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 人同情的老马,他觉得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2)《憎恨》写于 1941 年,当时诗人还很年轻,就像刚刚灌浆结穗的谷粒,但诗人并没 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的童话般的意境中,而是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青 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你让他怎能不“憎恨”呢?于是诗 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气向复杂而严酷的现实突进了。 (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于 1968 年 12 月,是作者告别北京站,乘每天一班的四 点零八分的火车到所插队的山西农村的过程中写完的,全诗有七个四行诗节,描述了北京知 青乘坐火车将要离开时与前来送行的亲友们离别的场景,突出了诗人内心的颤动。 (4)《雪白的墙》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作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现。诗 人对“文革”的反思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梁小斌与其他在“文革”中 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雪白的墙》一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 的表现。 3.思路归纳 (1)老马 不说一句话——默默承受 压力往肉里扣——饱受欺凌 头沉重地垂下——忍辱负重 泪只往心里咽——无力反抗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2) (3)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意象 —— 北京火车站 主旨 —— 时代悲剧 (4) 雪白的墙 雪白的墙 —— 文明、理智 肮脏的墙 —— 野蛮、蒙昧 4.主题提炼 (1)《老马》短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 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压力、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秉承着“坚忍主义”思 想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棱角地去迎接磨难的 中华民族和忍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关注。 (2)《憎恨》通过一连串的否定词,揭示了美好生活被破坏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抗日战 争时期破坏人们平静安宁生活的战争烽烟、侵略者等的憎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 - 19 - 会的抗争。 (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和亲人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朋的知识青年对故乡、对母亲的眷恋,对 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 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充分表现了 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4)《雪白的墙》中作者从儿童的视角、感受入手,借用儿童的语言,选取细微的、日常 的意象,如“蜡笔”“墙”“牛奶”等,传达出对那个使神州大地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和猜测,使整个社会充满了污浊与黑暗的年代一去不复返的庆幸; 表达了对某种久已失落的美好事物重现在面前的欣喜,以及对纯洁美好的理想、充满友爱和 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礼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