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高一历史(选修)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高一历史(选修)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www.ks5u.com 苏州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一历史(选修)‎ ‎2020.01‎ 本次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形成这些特征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依据所学可知,这是源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观念。A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B排除;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C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D排除。故选A。‎ ‎2.汉画像石是研究两汉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如图是1952年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镇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铁农具和牛耕的开始使用 B. 二牛抬杠式的耦犁始于东汉时期 C. 耕犁安装犁评便于不同耕作需要 D.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画像石反映的是二牛一人的铁犁牛耕模式,耕作方式在发展,说明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故答案为D项;A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耦犁在西汉时期出现,排除B项;安装犁评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排除C项。‎ ‎3.《晋书》记载: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与材料内容一致的是 A. 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 B.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晋武帝时期 “以贵公子品”、“ 十二郡中正”等信息一致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其导致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局面,B项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举秀才”、“察孝廉”的察举制和“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科举制,均与材料中分析的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不符,ACD三项错误。‎ ‎4.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 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 C. 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 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铸币用工程序的严格规定来看,说明宋代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故答案为A项;铸币权属于国家,不是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排除B、D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工序,没有反映规模,排除C项。‎ ‎5.白钢指出: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军政要务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材料表明行省 A. 职权范围受到削弱 B. 长官不由朝廷任命 C. 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与中央的矛盾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代行省长官掌握地方权力,但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诏旨,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表明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C项正确;行省长官从掌管地方民政到凭虎符领军队,职权范围增大,A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行省长官不由朝廷任命,B项不符合史实;行省长官职责明确,不会扩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项错误。‎ ‎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国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郡县制的普遍实行 B. 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 C. 军机处的正式设立 D. 中央集权制度的效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机制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D正确;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是在秦朝,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部分,郡县制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有所变化,A排除;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朝,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排除;军机处的正式设立是在清朝,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排除。故选D。‎ ‎7.史学界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和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下列表述符合唯物史观的是 A. 社会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而没有进步价值 B. 纲领本质上反封建是革命的,形式上落后是空想的 C. 平均主义有一定的革命性,但在实质上具有反动性 D. 纲领满足了农民土地需要,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明确了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原则与方法,其核心内容在本质上是反封建的,是革命的,在形式上是落后的,具有空想性,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两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反封建的进步价值,A项错误;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而非革命性,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过,没有满足农民土地需要,D项错误。‎ ‎8.此役后,中国被边缘化,沦为欧美列强和日本恣意宰割的对象,东亚的国际格局发生了前 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朝野无暇有条不紊地开展洋务运动,图存救亡是当务之急。这旨在说明 A. 列强抓起瓜分中国狂潮 B.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D. 中国领土开始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被边缘化”,沦为列强“宰割对象”,“图存救亡是当务之急”等信息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其主旨,AC两项错误;中国领土开始遭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后,且与日本无关,D项错误。‎ ‎9.张海鹏指出: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造成中国进入“沉沦”谷底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晚清时期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进入“沉沦”谷底的历史事件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事件,但都不符合“沉沦谷底”的要求,BC两项错误。‎ ‎10.芮恩施指出:北京学生掀起了大事。千百年来,有组织的舆论第一次在中国发动了。在山东问题决定前后,由于学生的行动在先,商人同情继起于后,中国自觉了。对“中国自觉了”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自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全面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学生”针对“山东问题”发动的五四运动,带动商人等阶层加入,促使“中国自觉了”,指的是这次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全面觉醒,D项正确;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A项错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临时约法》,B项错误;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 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项错误。‎ ‎11.毛泽东说:“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先点燃的“星星之火”是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红军长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项正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目标仍然是大城市,没能为中国革命打开新的局面,AB两项错误;红军长征之前,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了燎原之势,D项错误。‎ ‎12.“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这是《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该剧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活跃在江南一带的抗日武装,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均没有新四军的建制与番号,AB两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即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番号不再使用,人民军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D项错误。‎ ‎13.刘伯承指出:我军占据……,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为此,解放军实施的战略行动是 A. 渡江作战 B. 挺进大别山 C. 夺取徐州 D. 攻占锦州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7年7月,刘伯承率领军队进行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东慑南京,西 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的战略目标,B项正确;渡江作战是为了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A项错误;夺取徐州和攻占锦州是战略决战阶段,淮海、辽沈战役中的具体作战目标,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4.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下列哪一方针政策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另起炉灶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等,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分别是建国初期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国民党时期外交提出的外交方针,AD两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而且不是专门针对周边关系提出的外交政策,C项错误。‎ ‎15.周恩来说:“如果这样一个建议都被‘联合国军’有关国家所拒绝,那么,这种拒绝协商和和解的精神,将为国际会议留下一个极其不良的影响。”该“国际会议”是指 A. 日内瓦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万隆会议 D. G二十国峰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军’有关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指的是1954年为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问题,五大国召开的日内瓦会议,A项正确;26届联大、万隆会议和G20峰会,均与“联合国军”的协商、和解等无关,BCD三项错误。‎ ‎16.2019年,习近平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赞赏其是中美关系的促进者和贡献者。基辛格表示很荣幸在过去50年里近百次访问中国。基辛格第一次访华 A. 开启了中美“破冰之旅” B. 直接促使田中角荣访华 C. 公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D. 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基辛格第一次访华,促进了中美领导人的会见,开启了中美“破冰之旅”,A项正确;直接促使田中角荣访华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B项错误;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并未公开承认一个中国,C项错误;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尚未实现中美关系正 常化,D项错误。‎ ‎17.1991年,葡萄牙立法确认中文在澳门享有与葡文同等的官方地位和法律效力。1993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葡萄牙文本的决定》规定:葡文本和中文本同样使用;葡文本中的用语的含义如果有与中文本有出入的,以中文本为准。这表明 A. 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设立 B. 文化认同是澳门回归的根本 C. 澳门回归进程进一步加快 D. 中文官方化是澳门首要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1到1993年,中、葡两国政府就中文在澳门的官方地位和法律效力做出的规定,表明澳门回归进程进一步加快,C项正确;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设立是在1999年12月29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时,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文化认同是澳门回归的根本条件,也没有说明中文官方化是澳门回归的首要问题,BD两项错误。‎ ‎18.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并于12月15日同步付诸实施。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从此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 B. 两岸开始打破隔绝的状态 C. 九二共识是协议达成基础 D. 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早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隔绝状态已经开始被打破,B项符合题意; 2008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通过了一系列协议,使两岸实现了大三通,这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后三个说法与事实一致,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9.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以防止专制独裁。下列内容不能充分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A. 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B.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C.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 D. 总统拥有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使否决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的规定,没有充分体现代议制下,资 产阶级对国王权力的限制,B项符合题意;议会以不信任案限制内阁、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和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等,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为防止专制,对权力的限制,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0.托克维尔指出: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得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据此,美国采取的原则是 A. 联邦制的原则 B. 民主集中制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中央集权制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解决联邦各州自主和全国政府是一个整体,采取了联邦制的原则,A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原则,B项错误;三权分立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原则不是美国所采取的,D项错误。‎ ‎21.马克思在某论著中指出: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社会主义原理和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手段,都是从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西欧那个生产的现存事物中和现实的阶级的斗争中发现出来的,不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却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该论著的发表表明 A. 空想社会主义被抛弃了 B. 社会主义开始由理论变为现实 C. 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科学 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唯一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批评空想社会主义的想象和局限,明确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表明当时的社会主义理论正走向科学,C项正确;材料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也肯定了其对启发工人觉悟的意义,并未完全抛弃空想社会主义,A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而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D项错误。‎ ‎22.段治文等指出: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在民主原则和公仆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初步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制度,塑造了政治文明的新形态。材料中的“它”‎ A 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B.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C.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巴黎公社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体现了民主原则和公仆原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C项正确;巴黎公社并未系统提出社会主义理论,A项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展时,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1871年的巴黎公社没有为其诞生奠定政治基础,B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项错误。‎ ‎23.1917年4月,列宁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列宁领导实现这一过渡的行动是 A. 领导二月革命 B. 发表《四月提纲》‎ C. 领导十月革命 D. 颁布《和平法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实现了他在《四月提纲》中指出的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建立工农专政的任务,C项正确;二月革命时列宁在国外,且当时的任务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完成民主革命,A项错误;《四月提纲》只在理论上指出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任务,B项不符合题意;颁布《和平法令》是为了满足人们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愿望,不是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实践,D项错误。‎ ‎24.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但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材料描述的史实是 A. 柏林墙的修建 B.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C. 越南战争爆发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对抗最激烈的一次,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接近毁灭,但最终以双方妥协而告终,D项正确;柏林墙的修 建与“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无关,A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的对峙长达近四十年,B项错误;越南战争是一次大规模的常规战争,没有“在核按钮旁徘徊”,C项错误。‎ ‎25.欧洲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分”与“合”,最终用合作与安全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联盟而达成共赢的复兴之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西欧由分走向合 ‎②欧共体的成立加快了西欧经济一体化步伐 ‎③欧盟的成立使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④北约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欧洲的安全与和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炼钢联营、欧共体和欧盟的成立,分别促使欧洲由分散走向合作,加快了西欧一体化步伐和促使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美国为首的北约作为军事政治集体,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工具,不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安全,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十大商帮文化特征比较。‎ 商帮名称 所在地域 文化特征 商帮名称 所在地域 文化特征 山西商帮 山西 义利结合,学而优则贾 洞庭商帮 苏州 审时度势,更新观念 徽州商帮 徽州 贾而好儒,务实精明 广东商帮 广东 内涵丰富,敢为天下先 陕西商帮 陕西 行道较多,追逐厚利 江右商帮 江西 草根起家,讲究贾德 山东商帮 山东 重义守诺,恪守信用 龙游商帮 浙江 手段高明,海纳百川 福建商帮 福建 内外勾结,盗亦有道 宁波商帮 宁波 善于超越,后来居上 ‎——摘编自宋婷《商帮文化的优良传统及现实意义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商帮文化的特征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答案】(1)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 国家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市场突破:打破坊市的界限;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货币突破:出现纸币“交子”‎ ‎(2)原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态度转变。‎ ‎(3)现实意义:义利兼顾;诚实守信;务实创新。‎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结构(如自然经济为主、农业人口多等)和国家政策(国家干预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等)方面,分析束缚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从打破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放弃对市场的直接监管,出现“交子”等史实,概括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燕赵……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等信息,“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等信息,从长途贩运、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态度转变等方面,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意义:根据材料三“十大商帮文化特征”介绍,分析、比较表格内容,从中提取“义利结合,学而优则贾”,“重义守诺,恪守信用”,“审时度势,更新观念”等信息,并将其概括分类,进而得出中国商帮文化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27.不断增强人民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感,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 ‎——摘编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材料三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 ‎——摘编自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 材料四 香港回归以来“中国人”身份认同比例示意图(1997—2014年)。‎ ‎——摘编自阎小骏《徘徊与摇摆:香港人国家认同的集体困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的相似之处。‎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并说明“一国”和“两制”的辩证关系。‎ ‎(3)概括材料四示意图中所反映出的主要信息。综合上述内容,请你谈谈在教育方面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建议。‎ ‎【答案】(1)相似之处:都是地方行政区域;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 辩证关系:“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3)问题:香港回归后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波动大;总体比例低;香港年轻人认同更低。‎ 建议:加强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国民教育。‎ ‎【解析】‎ ‎【详解】(1)相似:根据材料一中“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材料二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等信息,从性质、归属、权力来源、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自治区和行政特区的相似之处。‎ ‎(2)成就:根据材料三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信息、材料三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建国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关系:根据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分析 “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可知,“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3)问题:根据材料四即香港回归以来“中国人”身份认同比例示意图,从图中所反映出不同年龄的香港人在国家认同上体现的差异,可得出香港回归后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波动大;总体比例低;香港年轻人认同更低等结论。建议: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加强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国民教育是 “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28.英国开创了近代议会制度,有“世界议会之母”美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 ‎——摘编自麦考莱《英国史》‎ 材料二 从此以后,国王靠议会生活的新时代开始了,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国王只能在议会限制的范围内行使权力。19世纪中期,英国的选举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它毕竟向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开始了贵族政治瓦解的过程,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争夺从激烈的武装斗争转向立法的手段,这是英国逐步走上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与法治道路的重要转折。‎ ‎——摘编自李红兵《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88年革命”所指事件,并说明“最后一次革命”的含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时代开始了”和“重大转择点”的标志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1)事件:光荣革命。含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走上宪政道路。‎ ‎(2)新时代开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影响:以法律形式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重大转折点:标志: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影响: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特点:和平性;渐进性。‎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革命”指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后一次革命”即光荣革命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从此以后,英国走上了宪政道路,国内相对和平稳定。‎ ‎(2)标志:根据材料二中“国王靠议会生活”,“向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开始了”和“重大转择点”的标志分别指的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和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更多的选举权和表决权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3)特点: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可知,近代英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的主要特点有,和平性和渐进性。。‎ ‎29.二战结束后,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从战争的灾难中走出,就被另一种形式的“战争”裹胁了近半个世纪,这留给了人们深刻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苏美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了尖锐分歧。1946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指出应该使德国变成一个民主与爱好和平的国家;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演说,声言现在是德国人拥有自已的政府的时候了。事实上它们只有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内采取行动的权力。‎ ‎——摘编自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但很多学者却认为,这个胜利是美国捡来的意外大奖。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难以长期维持,世界的多元化进程将加速前进,美国的霸权注定是短暂的。‎ ‎——摘自王鼎杰《战略视野下的“美国衰落论”》‎ 材料三 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到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 ‎1.8%。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苏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尖锐分歧的根本原因及后果,并以史实说明美苏又是如何对待朝鲜问题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意外大奖”的事件名称及“美国的霸权注定是短暂的”主要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的主要后果,并由此谈谈冷战对世人的启示。‎ ‎【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后果:德国分裂。‎ 史实:分区占领;支持建立政权;不同程度介入朝鲜战争。‎ ‎(2)事件:苏联解体。理由:世界的多元化进程加速前进。‎ ‎(3)后果:军事:局部冲突和战争频繁;军备竞赛激烈。‎ 经济:国家经济负担沉重;国际经济地位下降。‎ 意识形态:信任危机加深;意识形态对立严重。‎ 启示:冷战无赢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解析】‎ ‎【详解】(1)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946年……事实上它们只有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内采取行动的权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尖锐分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尖锐分歧导致的后果是,德国分裂。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在处理待朝鲜问题时,先后经过了分区占领、支持建立政权和不同程度介入朝鲜战争等。‎ ‎(2)事件:根据材料二中“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外大奖”的事件指的是苏联解体。理由:根据材料二中“世界的多元化进程将加速前进……”可知,“美国的霸权注定是短暂的”的主要理由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元化进程加速前进。‎ ‎(3)后果:根据材料三中“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 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等信息,从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概括冷 战的主要后果。启示: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可知冷战对世人的启示主要为,冷战无赢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