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珠海市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www.ks5u.com 珠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一直备受观众喜爱。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中国人尤其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故选C;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建的一种选官制度,它们均与题意无关,排除ABD。 【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说明的是西周按照分封制度下规定“周礼”和“雅言”,实际上是规定礼仪和统一的方言,这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和认同,故B正确;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难以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错误;中国文字统一是秦朝时期,故C错误;D中消除语言隔阂说法绝对。 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 4.《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为解决汉高祖推行的这一带来的问题,汉武帝 A. 设置中外朝 B. 诛杀异姓王 C. 杯酒释兵权 D. 实行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反映出汉高祖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从而导致中央与封国之间矛盾激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B项是汉高祖时的措施,排除;C项是宋太祖时的措施,排除。 【点睛】“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是关键信息。 5.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 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 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 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 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 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选项排除。 6.《宋史·职官志》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此现象直接导致了 A. 行政效率降低 B. 中央集权削弱 C. 腐败现象丛生 D. 重文轻武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可知,宋代官员的行政效率低下,故选A;材料使职差遣制度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材料所述官制是让官员对自己的职位产生认知混乱,这不等同于腐败,排除C;材料未就文官与武官的职权进行比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7.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 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 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 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C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8.始撰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B. 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C.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D. 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选D;A项是造成材料情形的本质原因,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表面原因,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做好本质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的区别。 9.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表明清代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内阁被军机处完全取代 C. 皇帝直接管理地方 D 军机处拥有政务决策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材料中由军机处按皇帝要求起草的诏书不经任何机构直接传到各部,而各地上报的奏章也直接交军机处送到皇帝手中,不经过其他机构,说明朝中一切决策由皇帝负责,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内阁被军机处完全取代”,排除B;“皇帝直接管理地方”不符合史实,排除C;军机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结合所学清朝军机处的职责、特点分析解答。 10.陶片放逐法规定,公民大会可投票将任何认为对于本邦有危险的人物放逐,对有阴谋的嫌疑分子可不受法律审判而立予处置。执政者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有越轨行动。可见该制度( ) A. 提高了公民大会权力 B. 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C. 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 约束了政治人物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执政者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有越轨行动”可知,陶片放逐法使执政者处于公民大会的严密监督之下,审慎行使权力,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陶片放逐法前后公民大会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陶片放逐发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排除B项;陶片放逐法监察执政者,与缓和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 11.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 旨在推动帝国扩张 C. 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 重视调节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人制度指的是能够像独立的自然人一样,独立承担债务、买卖等民间活动的组织;物权制度指的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因此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等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没有体现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并非以推动帝国扩张为目的,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取代了共和体制,故C选项错误。 12.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 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 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贵族或和贵族相关的人在当时的英国会获得更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机会,这说明议员的选举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财产限制的,英国的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故选C。 尽管贵族或者是和贵族有关联的人在下议院中占据了70%的席位,但英国实行分权政治,故A项“垄断政权”的说法程度有所夸大,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议员的阶级属性,并非强调其政体,排除B;《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扩大议会的权力,二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材料显然都没有提到这两方面的内容,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其中“重大的压力”促成了 A. 光荣革命的爆发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议会改革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荣革命爆发于1688年是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A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产生于光荣革命之后,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B选项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在1721年之后逐渐形成,而工业革命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晚于责任内阁的形成,故C选项错误;D选项,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需要更大的政治权利,故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符合题意故正确。 14.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A.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B. 总统与国会阶级利益不同 C.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D. 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可知,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故选A;总统和国会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总统是美国的权力中心,排除C;司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要迅速拎出材料的行为主体即可迅速作出判断,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1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 消灭了法国保守势力 B. 保障了选举公平性 C. 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D. 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修正条文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有利于巩固共和制,故选D;该宪法条文的修正是共和派和君主派互相妥协的结果,法国保守势力依存,排除A;材料这一修正条文并非针对选举法,排除B;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排除C。 16.俾斯麦因领导德意志统一战争成为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1890年因与皇帝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被威廉二世解除首相职务,正式下野。根据材料可知 A. 德意志君主立宪名存实亡 B. 威廉二世此举违反了宪法规定 C. 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 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被威廉二世解除首相职务,正式下野”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皇帝有权解除宰相职务,故选D;俾斯麦下野不意味着德国政体的变化,排除A;根据宪法,德国皇帝有权力解除宰相的职务,排除B;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排除C。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B. 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C.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D. 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没有意识到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外交原则,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说明D项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南京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 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 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C项;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其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排除D项。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中“无名氏的纸上作业”所指,这一制度具有空想性,难以实施,最终实行的还是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 ,从这一角度解答即可。 19.在一些外媒看来 ,铁路(高铁)外交,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有力的外交武器。为此,有人说:“过去,洋人在中国修铁路;今天,中国帮洋人建铁路。”近代史上,洋人大规模在中国修铁路是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近代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是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而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英国为扩大商品输出而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该条约签订后列强经济侵略主要是商品输出的形式,不是修筑铁路;B选项错误,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仍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不是大规模修筑铁路;D选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在华大规模修筑铁路早已开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 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 D. 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虽然提到“共和”,但是说的是“对付”,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面对车夫之间的争吵与矛盾,巡警用“共和时代”为幌子,用“对付着”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糊弄百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必须选共和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虽然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但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21.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 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C. 五四运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故选B;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样也反帝反封建,故A项不是主要依据,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取得胜利,排除C;中共诞生于1921年,排除D。 2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引起热烈反响。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B. 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D. 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故C正确;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中共三大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排除B;八七会议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排除D。 23.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C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 24.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纠正“左”倾错误 D. 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井冈山精神”可知,时间是井冈山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B项。A项,体现的是依靠群众,排除。C项,纠正“左”错误的会议最早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路上所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与井冈山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开展武装斗争与“敢闯新路”不符,排除。 【点睛】需要掌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时间,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井冈山精神”判断出时间,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25.如图是丰子恺先生所绘的一幅漫画《散沙团结可以御敌》,该漫画的寓意是 A. 鼓舞民众团结抗战 B. 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C. 批评民众麻木不仁 D. 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漫画中的时间信息“1938”及漫画标题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是鼓舞民众在艰难时期团结抗日,故选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正式建立,排除B;CD两项显然与漫画标题意思不符,排除。 26.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亲眼目睹了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一幕后,得出结论:“国民党回不来了。”这反映出( ) A.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B. 共产党和解放军赢得民心 C.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D. 中共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国民党回不来了”说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与国民党有根本不同,其不扰民的行动赢得了民心,故选B项;战略决战始于1948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排除C项;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 27.关键词是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之一,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都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法国大革命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巴黎公社 D.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条件,故选B;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启蒙思想,排除A;巴黎公社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均未涉及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指导,排除CD。 28.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符合这一论述的是 A. 二月革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 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C. 《四月提纲》符合俄国实际 D. 十月革命受到科学理论指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故选A;B项如果成立,则无十月革命,故排除;《四月提纲》发表时,沙皇专制已被推翻,故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C项同理,排除。 29.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故选D;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A;依法治国方略在1997年才正式提出,排除B;文革期间,全国人大还是又召开的,排除C。 30.“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说明香港刚刚正式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故答案为D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排除A项;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于1990年,排除C项。 【点睛】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和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二、非选择题 31.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详解】(1)不同:由材料“在边地设十节度使”“失于外重”可知,唐朝采用的措施是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材料“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可知,宋朝采用的措施是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由材料“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的后果是造成了藩镇割据;由材料“外患最多”“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易于虚弱瓦解”可知,宋朝的后果是造成了积贫积弱。 (2)原因:由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其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由材料“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其原因是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由材料“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其原因是民族征服。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局面、省制开端等方面展开分析。 32.妥协是政治的艺术,是西方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这以后,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竟将问题解决了。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妥协的事变”中,英国是如何实现妥协的?并分析英国政治妥协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答案】(1)妥协:议会在限制王权的前提下,保留国王;国王接受议会至上的原则。影响: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 (2)妥协:确立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彼此分权制衡;国会选举中,各州参议员、众议员人数按不同比例分配;允许保留黑人奴隶制;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的权力逐渐得到保障等。 【解析】 【详解】(1)妥协:由材料“168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议会在限制王权的前提下,保留了国王,但是国王必须接受议会至上的原则。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英国和世界两种角度展开分析。对英国而言,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对世界而言,英国的革命范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 (2)妥协:结合所学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妥协、南方与北方矛盾的妥协、大洲和小洲矛盾的妥协等方面展开分析。 33.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 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监察职责范围广。 (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 (3)认识:监察体制建设要注意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积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提高民众的监督意识;注意法制建设与宣传;注重道德教育等。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历史悠久;由材料“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可归纳为制度完整、严密;由材料“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可归纳为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由材料“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可归纳为监察职责范围广。 (2)变化:由材料“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可归纳为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由材料“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可归纳为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由材料“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可归纳为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 (3)认识:由材料二可得出认识,监察体制建设要注意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同时还要积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提高民众的监督意识;另外结合所学可从法制建设与宣传、注重道德教育等展开论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