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www.ks5u.com 哈师大附中2019—2020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1.《国语·晋语》记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此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体现了这一政治制度与血缘有关,宗法制是与血缘有关的,B项正确;A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划时代的突破”是指 A. 军功爵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材料“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与分封制没有取代关系,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属于加强皇权的制度,与分封制没有取代关系,故C项错误;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先采用,也不是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故选B。‎ ‎【详解】‎ ‎3.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 A. 汉代的内外朝制 B. 唐代的三省制 C. 明代的内阁制 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指的是明代的内阁制。明代废除丞相后,内阁担负起丞相职责,但是没有丞相的权力,故C正确;汉代的内外朝制既有相名,也有相权,故A错误;唐代的三省制具有相权,故B错误;最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比丞相的权力还要大,皇位继承都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康熙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式微乃至被裁撤,故D错误。‎ ‎4.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其地位虽然显赫,却绝对听命于皇帝,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权力。军机处始设于 A. 康熙时期 B. 雍正时期 C. 乾隆时期 D. 嘉庆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 雅典是小国寡民城邦 B. 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 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 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可从雅典的地理环境思考,小国寡民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A符合题意。‎ ‎6.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说:“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个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公民享有知情权 D. 少数服从多数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可知其强调人民掌握国家权力,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A符合题意;B表现为抽签选举轮流坐庄;CD均与材料无关。‎ ‎7.古罗马人以务实的精神创造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在法律方面有突出的建树。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是 A.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 《阿奎里亚法》的确立 C. 《卡拉卡拉敕令》的出台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了完备阶段,D项符合题意;A项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不符合题意,排除;《阿奎利亚法》的确立标志着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帝国颁布《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公民法走向万民法的标志,C项排除。故选D。‎ ‎8.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 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B. 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C. 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D. 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卡梅伦的演讲,英国首相在经济、生活中没有特权,定期去“下院接受质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英国政治生活中,作为内阁首脑的首相,要接受议会的监督,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在控诉首相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的不相称,B项不符合题意;卡梅伦不是在标榜自己为官清廉,首相在政治生活中坚持与阁臣共进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英国的首相是政府首脑,拥有行政权,D项错误。‎ ‎9. 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A. 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 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 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 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独立后的美国建立起了松散的联盟,即所谓的“邦联”,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所以无法应对严重的国内外危机,A项说法不正确,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 各州的分离倾向,所以D项不正确,所以选B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邦联体制 ‎10.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马赛曲》的应该是 A.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 B. “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 “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 “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马赛曲》是法国国歌,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反对反法联盟来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坚强信心和大无畏精神的歌曲,C项符合歌曲的精神,符合题意,由A项中“星条旗”可知该歌曲为美国国歌,排除A;由B项中“统一”可知该歌曲为德意志国歌,B项排除;由D项中“女王”可知该歌曲为英国国歌,排除D。故选C。‎ ‎11.俾斯麦为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1890年为国家呕心沥血的他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权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 帝国国会 B. 联邦议会 C. 德意志皇帝 D. 内阁成员联名 ‎【答案】C ‎【解析】‎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 ,帝国首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故辞退帝国首相的只能是皇帝,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无此权。‎ ‎12.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即协定关税,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也有很大损害,但不符合“开始破坏”的要求,排除B、C、D项。‎ ‎【点睛】协定关税有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近代中国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即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列强片面规定“值百抽五” (即5%的税率) 的低税率,并且未经外国同意不得自行修改。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不平等的协定关税制度,始告废止。‎ ‎13.1875年,英国怡和洋行的“海洋”号轮船在黄海海域将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福星”号货轮撞沉,造成中国大量财物损失和63人罹难。然而“海洋”号及其船长却被上海的英国领事法庭放走,没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究其原因是英国在中国享有 A. 领海航行权 B. 领事裁判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自由通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外法权的含义指一国国民在外国境内不受所在国法律约束和法院管辖,治外法权就是领事裁判权,材料中英国船长造成中方人员损失,却没有承担任何责任,B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原因同ACD选项无关,排除。故选B。‎ ‎1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 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 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 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说明是被迫放弃的,“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说明放弃的是天朝上国观念,所以本题答案是C.清 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1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中国必须认清世界大势,因时制宜,取法西方各国的纲常大典,立法定制。该主张 A. 完全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 B. 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C. 反映了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D. 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符合世界历史的潮流,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D项符合题意;《资政新篇》同《天朝田亩制度》有诸多矛盾之处,A项错误;B项开启表述错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和要求,C项错误。故选D。‎ ‎16.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某一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B项正确;《南京条约》时期,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A项错误;《辛丑条约》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都不是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开始”,CD两项错误。‎ ‎17.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这说明某些生活习俗体现了人们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具有促进近代化民主政治发展的深刻的意义, A项说法过于绝对,而且不是材料的主旨;蓄辫、剪辫风俗的变迁也不能反映出专制王朝的兴衰和专制、民主的斗争,C、D项均可排除。所以答案选择B ‎18.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的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问题;结合四个答案,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不对;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一,但是不是主要的,故排除;D项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19.某爱国运动的宣言提出:“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这场爱国运动是 A. 五四运动 B. 国民革命运动 C. 一二·九运动 D. 全民族抗日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务望全国工商各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信息可知,学生举行的示威游行,号召全国工人、商人一起起来支持,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所以选A。国民革命运动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一二•九运动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与材料不符,排除C。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涨,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务望全国工商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0.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这次“革命”‎ A.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 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 C.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 ‎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士兵起义指的是二月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故选A;十月革命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故排除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的是七月流血事件,故排除C;十月革命之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D。‎ ‎21.“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现停靠在俄罗斯涅瓦河畔,是一著名的旅游景点,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美国内战 B. 普法战争 C. 俄国二月革命 D. 彼得格勒起义 ‎【答案】D ‎【解析】‎ ‎1917年11月7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斯维克党领导下首先举行武装起义,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开始向冬宫发起攻击,深夜攻入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故D正确;“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象征,ABC三项均不涉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现停靠在俄罗斯涅瓦河畔,结合所学,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爆发了十月革命,即彼得格勒起义。‎ ‎22.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 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 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精神财富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长征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①“长征精神”指的是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长征期间形成的革命精神,②“井冈山精神”指的是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并逐渐形成井冈山精神,③“延安精神”是1935—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④“红船精神”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天辟地的斗争精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④②①③,D项正确;其它三项都不符合“时间先后排序”,ABC三个选项错误。‎ ‎24. “吴佩孚的势力被歼灭于两湖,孙传劳的五省联军也被打败,最近张作霖又在河南败绩。”上述革命成果的取得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北伐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重要的革命成果,故A项正确;B项是1927-1937年,排除;C项是1931-1945年,排除;D项是1945-1949年,排除。‎ ‎25.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分析选项,A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B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D时间上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26.如图是一幅革命题材的绘画作品,其名称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飞夺泸定桥》‎ ‎【答案】C ‎【解析】‎ 该绘画作品反映的是井冈山会师,所以其名称是《井冈山会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绘画作品和武昌起义、南昌起义、飞夺泸定桥均无关系,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7.“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的信息说明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导致抗日战争的胜利,A和C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正面战场的抵抗导致抗日战争的胜利,D错误。‎ ‎28.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论党》中提出:“当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之下,革命就胜利;而当革命脱离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时,革命就失败。”下面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 A.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 长征的胜利 C. 国民革命失败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材料设计的背景是1945年中共七大,ABD中事件的发生都体现出了毛泽东正确思想的指导,C项中中共没有革命的领导权,故选C项。‎ ‎29.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的意义是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B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略防御时期取得的胜利,不符合题意;C项是战略决战时期的三大战役的意义,排除;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是渡江战役,D项排除。故选B。‎ ‎30.“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进一步发展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故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无关,排除ACD。‎ ‎3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规定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 D.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当时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中国已经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目的是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所以新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A正确。B项在《共同纲领》中也提出过,排除。CD项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 ‎32.下列图片是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材料。由此可见,他们在研究 A.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其成果 B. 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C. “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 D. 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文字信息和所学知识,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港澳的政权交接,这体现的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及其成功的实践,C项符合题意;两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大革命 和抗日战争,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排除B;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是20世纪70年代中日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后,引发中国外交的又一次高潮,排除D。故选C。‎ ‎3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 1818年 B. 1848年 C. 1871年 D. 1917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排除。故选B。‎ ‎34.“冷战”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D. 《华沙条约》的缔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开始”的题意要求,排除。故选A。‎ ‎35.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A. 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B. 若干政治力量的壮大 C. 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加强 D.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后,以俄罗斯、欧洲、中国等为代表的若干政治力量不断强大,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多极化,与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无关,排除A;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对比,与联合国实力无关,排除C;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世界政治多极化无直接联系,排除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帝保佑吾王,祝他万寿无疆。神佑吾王,常胜利,沭荣光……”‎ ‎——一引自《天佑吾王》(1745年第一次公开演唱,后为英国国歌)‎ ‎(1)该歌第一次演唱时,“吾王”的实际地位如何?当时英国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引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词中“旧邦新造”的含义是什么?为巩固其成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献?‎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 ‎——引自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面临怎样的民族危机?该歌表达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案】(1)地位:“统而不治”。‎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2)含义:推翻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法律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民族危机: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民族精神:众志成城、英勇不屈。(意思表达准确,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引自的时间“174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1721年后责任制内阁逐新形成后,国王权力进一步削弱,到18世纪中期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由此可以得出地位和制度两小问答案。‎ ‎(2)含义一问,由材料“提美追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律文献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民族危机一问,根据所学知识,1931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由此民族危机加剧。民族精神一问,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 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概括即可。‎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请回答:‎ ‎(1)指出建国初“首先是联合苏联”体现的外交政策,及其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了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指出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 ‎【答案】(1)“一边倒”(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或两极对峙格局)。‎ ‎(2)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 ‎(3)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东盟的合作与交流。‎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 ‎【详解】(1)外交政策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采取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国际背景一问,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应该从当时的两极对峙格局相关史实来分析得出答案。‎ ‎(2)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从“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美关系逐渐缓和,并逐渐走向正常化;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日建交。‎ ‎(3)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后”、“地区性国际组织“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时期我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东盟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始终奉行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