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普通高中部分学校高二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姓“民”,意味着它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权利,这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 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保障为核心,围绕着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而展开。可以说,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确认为经,以民事权利的保护为纬,编制了细密的民事权利保护屏障。民事权利的保护既是民法典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民法典总则编提纲挈领,通过抽象民事领域的共通性规范,构建了民事权利体系,并为各分场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民法典分则完全是以权利为主线展开的,形成了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烟家庭编、继承编,并以侵权责任编对权利的救济为民法典的结尾,通过对各项民事权利提供立体保障,发出了民法典权利保护的最强音。‎ - 26 -‎ 民法典确认并建立了内容全面、体系周延、层次清晰的民事权利体系。民法典不仅广泛确认了各类主体的财产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广泛确认了人身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民法典不仅紧扣财产权的突出问题,究善了财产权制度,还强化了对个人生命、身体、健康等各项人身权益的保护,有力维护了个人的人身安全。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也使其成为与物权法、合同法等并列的民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任务,改变了传统民法存在的“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这既是民法典回应时代需求的集中体现,也为世界各国有效应对人格权保护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民法典对民事权益的保护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为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发展的需要,民法典人格权编在我国立法上第一次引入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并通过反面列举的方式,对侵害私生活安宁的各种典型方式作出了规定。民法典禁止行为人实施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等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禁止非法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有利于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为适应大数据发展的需要,民法典承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民法典不仅保护各项民事权利,而且也将各种新型的合法利益纳入保护范围,保持了权益护范围的开放性。‎ 民法典提供了完整、多样、便捷的权利保护方式。权利的救济应当先于权利,民法典为多样的民事权利提供了多样的保护手段。从为恢复权利人对其权益圆满支配状态的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到保障债权得以实现的继续履行请求权与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从针对人格权侵害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到适用广泛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从补偿性的损害赔偿,到特殊情形下的惩罚性赔偿,民法典为所有民事权利的保护提供了足够的“武器”。民法典在保护民事权利的同时,也有效协调了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妥当处理人格权保护与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关系等。民法典确认了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法律原则,对民事权利的行使进行必要的限制,从而妥当平衡权利的冲突,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法治的核心是规范公权与保障私权。私权的保障彰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确保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促进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民法典通过保障民权,旨在实现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也为全面依法治国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王利明《民法典开启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材料二:‎ 民法典是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典,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新时代,我们与民法典如约相见,可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 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民法典孕育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编纂民法典,完善民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各类民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具有现实紧迫性。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民法典,对立法提出了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多年稳定运行中一些基本原则共识的形成,也为制定民法典提供了条件。‎ - 26 -‎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持和落实,为民法典赋予了鲜活生命。民法本质上是“人”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法典继承民法通则中有关人身权的规定,回应了人格权保护的现实需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也是十分先进的,使我国民法典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疫情期间监护责任、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电子合同、旅客霸座、高空抛物坠物等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回应。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摘编自李焱《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通过保障民权实现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B. 民法典民事权利体系层次清晰,完全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并创造性地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缺陷。‎ C. 民法典与时俱进,加强民事权益保护,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正面而详实的解读,在我国立法上首次明确规定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 D. 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坚持和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关人身权的规定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上都是首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保障为核心,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为了保护民事权利。‎ B. 民法典权益保护范围具有开放性,比如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等新型的合法权益不断被纳入保护范围。‎ C. 民法典确认了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主要内容就是协调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间的冲突,解决纷。‎ D. 民法典回应了如旅客霸座、高空抛物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性的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特点、人民意愿。‎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法典中人格权范畴的一项是( )‎ A. 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权 B. 不得侮辱,诽谤他人的名誉 C. 未经同意,不得使用他人肖像 - 26 -‎ D. 侵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 ‎4. 如何理解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1. A 2. C 3. D ‎ ‎4. (1)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说,民法典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为中心,强化了个人生命、身体、健康等人身权益的保护(或: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如旅客霸座、高空抛物、垃圾短信、拍摄他人私密空间、侵害私生活安宁等问题)(2)“百科全书”是比喻的说法,是说涉及的法律内容多,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 ‎ ‎5. (1)材料一行文呈总分总形式,先概述民法典制定的意义;后分说,用段首句的形式,分别阐述民法典中民事权利、民事权利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再阐述民法典的时代性以及权利保护方式多样性;最后总结。(2)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屋次分明,论点明确,前后照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B项,曲解文意,“完全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错,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可知,“完全满足了”说法和原文不符;‎ C项,无中生有,“通过正面而详实的解读,在我国立法上首次明确规定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错,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民法典人格权编在我国立法上第一次引入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并通过反面列举的方式”可知,“正面而详实”无中生有,原文是“反面”;‎ D项,曲解文意,“有关人身权的规定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上都是首创”错,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也是十分先进的”可知,应是“国内重大创新,世界上十分先进”,而不是 “都是首创”。‎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主要内容就是协调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间的冲突”错,依据材料一第五段“也有效协调了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之间的冲突”可知,“主要内容”说法有误。‎ - 26 -‎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通读相关概念的文本内容,划定概念的阐述区间;其次,认真分析作者对此概念的正确理解,主要抓住其特征,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最后,要逐个分析选项,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D项,“侵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错,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持和落实,为民法典赋予了鲜活生命。民法本质上是人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可知,“侵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不属于民法典中人格权范畴,和人格没有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民法典是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典,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知,它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持和落实,为民法典赋予了鲜活生命。民法本质上是人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可知,它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依据材料二第四段“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疫情期间监护责任、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电子合同、旅客霸座、高空抛物坠物等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回应”可知,疫情期间监护责任、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电子合同、旅客霸座、高空抛物坠物等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回应。因此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脉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通读文本,了解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高度概括段意;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分析各部分的论证关系。‎ - 26 -‎ ‎(1)行文脉络:第一段总说:概述民法典制定的意义,“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第二三四五段分说:第二段阐述“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保障为核心,围绕着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而展开”;第三段阐述“民法典确认并建立了内容全面、体系周延、层次清晰的民事权利体系”;第四段阐述“民法典对民事权益的保护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第五段阐述“民法典提供了完整、多样、便捷的权利保护方式。权利的救济应当先于权利,民法典为多样的民事权利提供了多样的保护手段”。第六段总说:民法典通过保障民权,旨在实现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2)行文呈总分总形式,条理清晰;分论点分别是段首句,观点明确。整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烘烘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 26 -‎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正是这样一个桃林。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 26 -‎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不仅引出下文,还巧妙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特殊环境。‎ B.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风景谈》这篇文章中,“风景”只是形,“政治”才是它的神。,‎ C. “看他们手,这是……,那是……,这是……,那又是……,巧妙地交代了他们的身份,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D. “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指的是他们曾经参加过红军长征,走过最难走的路。‎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沙漠驼铃”“高原晚归”两部分写法相近,在写动态画面时,先写点,再写面,由少到多,由远及近,像电影镜头一样,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B. “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等设问句的使用,能够使人警醒,并促使读者对眼前景象进行思考。‎ C. “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不仅注意动静搭配,更注重色彩的调配。‎ D. 茅盾语言细腻而奔放,明快而含蓄,如写"枣园小憩”,善用动词,如“坐”“蹲“争论”“大笑”“躺着”“掩住”,表现了一群热血青年的精神风貌。‎ ‎8. “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中的“形式的和内容的”如何理解?‎ ‎9. 文章中穿插了很多抒情议论的语句,其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 - 26 -‎ ‎8. (1)“形式的”指表面的直观的可视的景色,主要是指人的形象和人的活动(或:“形式的”是指多样的形式,由自然的景观加上了人类的活动,包括色彩、声音等,丰富了单调的自然景色,人成了风景的构成者)(2)“内容的”指景色画面所隐含的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主要指积极向上的高贵的精神内涵(或“内容的”指精神生活,是指人类的高贵精神,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热情自信、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 ‎ ‎9. (1)结构方面:层层递进,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内容方面:揭示了主题,深化了主旨,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的讴歌与赞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错,应为“表现有共同理想追求”。‎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本特点做出准确判断。‎ B项,“设问句”错,“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这些应该是反问句。‎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 - 26 -‎ ‎“形式的”:依据原文“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和“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等语段可知,“形式的”指表面的这些在自然的背景下加入的人的活动,是“人”的加入改变了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成为了风景的构造者。‎ ‎“内容的”:依据原文“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可知,体现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依据原文“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可知,体现了人们的艰苦奋斗的可贵品质;“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这个画面可知,歌颂了人们热情自信、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所以,综上所述,“内容的”指景色画面所隐含的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主要指积极向上的高贵的精神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达方式的作用的能力。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作用。“抒情”的作用: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议论”的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抒情议论的句子主要有:(1)第二段结尾处“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2)第五段结尾处“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3)第六段结尾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4)第八段结尾处“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5)还有文章最后一段“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作用:首先在文章结构上,通过作者赋有抒情色彩的句子和赋有深刻理论深度的句子,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层进关系,条理清晰;同时,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其次在内容上,作者通过这些抒情议论的句子,高度概括了每一个场景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对陕北根据地的人们的讴歌与赞扬,从而揭示主题。‎ - 26 -‎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时有些句子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就要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含义。还有的文章或句子牵涉到的时间久远,反映的时代背景复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就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情况,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监狱长),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秦灭,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攻之。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遨军于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王豹。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天下既定,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黄帝与老子)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监狱、市场)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荣也?吾是以先之。”萧何相汉,乃用黄老。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B.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ノ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 26 -‎ C.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D.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吏,秦和西汉初年负责官府人事的官员,全名为主吏掾,居掾属之首。后一句中“豪吏”也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 B. 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武帝讳,改称“通侯”,为二十等爵制的最高一级,后世亦为封侯者的泛称。‎ C. 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任命将帅郡守,把符节从中间剖分为二,帝王与受封者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 D. 郡国,郡和诸侯王封国的统称。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域。郡直接隶属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他先后随军攻占了三秦、魏国、赵国、齐国等地,汉朝建立后,被封为平阳侯。‎ B. 曹参相齐有功,人称贤相。他厚礼请来胶西盖公,请教治理方法,在他担任齐国丞相期间,齐国安定和睦。‎ C. 曹参判断准确,料事如神。他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预测到自己将要入相,不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他。‎ D. 曹参善于用人,恪尽职守。他接替萧何做相国后,挑出那些木诎老实、不善言辞的官吏,免去他们的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2)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14. 曹参的哪些行为体现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韩信做了齐王,率领军队到陈郡,与汉王一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被留下来平定齐国境内尚末降服的人。‎ - 26 -‎ ‎(2)对于那些说话行文古奥峭拔(深刻、深奥、刻薄),想着一味追求好名声的官吏,就立即斥责、罢免他们。 ‎ ‎14. ①用黄老术相齐。曹参采用胶西盖公的黄老思想来治理齐国。②不扰狱市。曹参从齐国临走时,嘱咐接任的人维持齐国监狱和市场的原状。③一遵萧何的约束。萧何死后,曹参继任,行事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孝惠帝元年,曹参为齐国丞相。他把齐国的长老诸生全部招来,向他们征询按着齐地固有的风俗安定聚合百姓的方法。参加会议的儒生有数百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曹参不知如何定存。”‎ ‎“尽召长老诸生问”中,“长老诸生”是“召”的宾语,“问”的主语与“召”的主语都是曹参,在“长老诸生”后断开,排除A项和B项;“问所以安集百姓”中,“所以安集百姓”是“问”的宾语,“所以”是“……的方法”,意思是“问安定聚合百姓的方法”,在“百姓”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后一句中‘豪吏’也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错误,“豪吏”不是官职,而是指很有权势的官吏。‎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D - 26 -‎ 项,“挑出那些木诎老实、不善言辞的官吏,免去他们的官职”中“免去官职”错误,原文“择郡国史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相史”,意思是“曹参挑选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史”,是召来当官,而不是免去他们的官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为”,做;“引”,率领;“诣”,到;“破”,打败;“平”,平定;“未服者”,没有降服的人。‎ ‎②关键词:“言文”,说话行文;“刻深”,古奥峭拔(深刻、深奥、刻薄);“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定语后置句,即“言文刻深,欲务声名之吏”;“务”,追求;“斥去”,斥责、罢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原文“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黄帝与老子)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意思是“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用厚礼请他来。曹参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清静无为,让百姓自然安定,井推阐这类道理,详尽加以陈述,曹参于是让出正堂,让盖公居住在那里。他的治理方法主要采用黄老学说,所以在他当齐相的九年里,齐国安定繁荣,人们极力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可知曹参采用黄老思想来治理齐国;‎ ‎“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监狱、市场)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荣也?吾是以先之’”,意思是“曹参临走时,嘱咐接任他齐国丞相的人说:‘我把齐国的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对于监狱和市场要谨慎小心,不要惊扰。’继任丞相说:‘治理齐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吗?’曹参说:‘不是的。那监狱和市场是善恶并容的地方,假使你去惊抗它,奸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可知曹参采用黄老思想嘱咐接任的人维持齐国监狱和市场的原状;‎ - 26 -‎ ‎“萧何相汉,乃用黄老。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更,一遵萧何约束”,意思是“萧何做汉朝丞相的时候,用黄老学说来治理天下。曹参接替萧何为汉朝相国,一切事情都遵照萧何旧有的规章办,没有一点变更”,可知曹参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依然用黄老思想治理汉朝。‎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 26 -‎ 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秦朝时是沛县的监狱长,而萧何是主吏,在县里他们二人都是很有权势的官吏。秦国灭亡,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曹参随汉王到汉中,迁升为将军。曹参跟随沛公回师平定三秦,在壤乡东部和高栎攻击三秦军队,打败了敌军。高祖二年,授予曹参为代理左丞相,进入关中屯兵驻守。一个多月后,魏王豹反叛,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向东在东张城攻击魏王的将军孙遨的军队,大败敌军。乘势攻打安邑,俘获魏王将领王襄。在曲阳攻击魏王,追击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全境,共得五十二座城池。在邬东攻击赵国相国夏说的军队,大败敌军,斩杀了夏说。以右丞相的身份从属于韩信,攻破齐国历下的军队,于是攻下临淄。平定齐国,攻占了总共七十多个县。韩信做了齐王,率领军队到陈郡,与汉王一同打败项羽,而曹参被留下来平定齐国境内尚未降服的人。天下平定,在高祖六年曹参被赐予列侯的爵位,与诸侯一起接受剖开的符节,爵位世世代代不断绝。他在平阳的食邑有一万六百三十户,封号叫平阳侯。孝惠帝元年,曹参为齐国丞相。他把齐国的长老诸生全部招来,向他们征询按着齐地固有的风俗安定聚合百姓的方法。参加会议的儒生有数百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曹参不知如何定存。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用厚礼请他来。曹参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清静无为,让百姓自然安定,井推阐这类道理,详尽加以陈述,曹参于是让出正堂,让盖公居住在那里。他的治理方法主要采用黄老学说,所以在他当齐相的九年里,齐国安定繁荣,人们极力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后,告诉门人:“赶快整理行装,我将要到京城接任朝廷相国了。”不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曹参。曹参临走时,嘱咐接任他齐国丞相的人说:“我把齐国的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对于监狱和市场要谨慎小心,不要惊扰。”继任丞相说:“治理齐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吗?”曹参说:“不是的。那监狱和市场是善恶并容的地方,假使你去惊抗它,奸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萧何做汉朝丞相的时候,用黄老学说来治理天下。曹参接替萧何为汉朝相国,一切事情都遵照萧何旧有的规章办,没有一点变更。曹参挑选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那些说话行文古奥峭拔的,想着一味追求好名声的官吏,就立即斥责、罢免。曹参任汉朝相国,前后共三年,去世,谥号为懿侯。百姓歌颂曹参说:“萧何制定法令,严明整齐划一;曹参接替相位,谨遵而无変更;承蒙清静无为,人民安定团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李白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①。‎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①挂冠:去官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格式上,本诗五言与七言融为一体,形式活泼而自然,也体现了李白不构一格,自由奔放的诗歌特色。‎ B. 本诗不仅再现了山水壁画,也展示了此幅山水画“以虚为实,虚实相生,善用留白”的风格与技法特征。‎ C. 诗中借用“空天”“江海”“游云”“白鸥”等意象,营造了空灵静谧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忧伤忧愁之感。‎ D. 诗歌最后两句融情于景,笼罩在“秋色”中的“松溪”和“石磴”无不带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因素。‎ ‎16. “挂冠”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26 -‎ ‎【答案】15. C 16. ①钟情道教的真人王志安,为自已的山水画作沉迷倾倒,愿意辞去少府的官职。②说明他痴迷山水自然,鄙弃官场世俗。③也说明李白与画家有共同的志趣与价值追求,愿意沉浸自然,远离世俗与官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营造了空灵静谧意境,使读者产生忧伤忧愁之感”错,正确的理解应是:“空天”“江海”营造了开阔的意境,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游云”“白鸥”营造了幽闲的意境,使读者产生隐逸旷达之感。‎ 故选C。‎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诗歌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诗歌中关键性词语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词语的“形”,深入领悟其的“意”。‎ 依据诗句理解“挂冠”的意蕴。“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描绘一幅浮云飘泊不定、在烟云深处寻找鸥鸟身影的景致,意境极为幽闲,表现了钟情道教的真人王志安隐逸的思想、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旷达的情怀,愿意辞去少府的官职。“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通过写借用博平真人王志安欲“挂冠”的归隐心,表露出诗人的江海之志,愿意沉浸自然,远离世俗与官场。既是明写,亦是喻己。‎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写木高固本、流远浚源,其目的是为了申明“________,________”。‎ - 26 -‎ ‎(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了两人在幽梦里、轩窗下重逢相见时无限凄凉的场景。‎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作者在楼上听风,思考“________”;最后一句“________”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绪。‎ ‎【答案】 (1). 思国之安者 (2). 必积德义 (3). 相顾无言 (4). 惟有泪千行 (5).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或者是给出下句出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写木高固本、流远浚源,其目的是为了”是提示,注意“必”的书写;‎ ‎(2)“两人在幽梦里、轩窗下重逢相见时无限凄凉的场景”是提示,注意“惟”的书写;‎ ‎(3)“在楼上听风思考”“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绪”是提示,注意“堪”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 26 -‎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域,变成“一片孤城万彻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D. 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B 19. (1)句中把以声音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通过田野自然的变化区分时间,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2)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似 ‎ ‎20. (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这道题具体考查破折号的作用,主要有(一)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二)表明声音的延长;(三)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四)表示意思的递进(五)分行举例;(六)用在副标题前(七)表示总结上文;(八)表示插说;(九)表示转换话题或说话对象。‎ 原文: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示总结上文;‎ B项,表示解释说明;‎ C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D项,表示转换话题或说话对象。‎ 故选B。‎ - 26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写作时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这道题具体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本体:熟悉宫殿的人从声音里就能辨认季节;喻体: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心里的日历;二者的相似点为:熟悉程度。熟悉程度具体分析,一是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二是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三是,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似。所以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点,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修辞上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句子更生动具体,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原文内容上“或许”一词表揣测,是一种主观感受,更能体现一种禁城的空间的浩大,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而改后的句子就是一个肯定句,起不到突出的作用;原文内容上“慢动作”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人的动作,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原句“似从天而降的伞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点的状态,也更能衬托空间之大。因此整体来看,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点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据统计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招聘主要在线上进行。②很多单位出台了“云招聘”服务政策。③“云招聘”特点是求职者与面试官全程不需要面对面接触。④传统招聘方式存在人力物力成本高、招聘信息覆盖面小、招聘方式单一、受时间和空间等限制较多,⑤“云招聘”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⑥相比传统线下招聘,“云招聘”有三个优势:人数优势、时间空间优势、效率优势。⑦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趋势和变化,⑧在就业工作中加强“云端”设计、“云上”渠道,⑨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架设“云梯”。‎ - 26 -‎ ‎【答案】①“据”和“显示”保留一个,④句末加“等问题”,⑦句首加主语,如“高校”“我们”“社会”等,⑧改为“拓宽云上渠道”。‎ ‎【解析】‎ ‎【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①句式杂糅,“据统计显示”错,“据”和“显示”保留一个;‎ ‎④成分残缺,缺“存在”的宾语,在句末加“等问题”;‎ ‎⑦成分残缺,缺整个句子的主语,在句首加一个主语;‎ ‎⑧搭配不当,“加强”和“渠道”谓宾不搭,把“加强”改为“拓宽”。‎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完成全球组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规模最大、性能要求最高的卫星导航系统,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将定位导航授时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实时厘米级的导航定位增强服务能力。‎ ‎【答案】①2020年6月23日,②我国自主建设的,③规模最大、性能要求最高,④具有定位导航授时等多种功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⑤提前半年完成全球组网。‎ ‎【解析】‎ ‎【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把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作答时,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话。也可采用分层法,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该则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句话为一层。第一层,交代了中心事件,包括时间“2020年6月23日”,事件“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作用“提前半年完成全球组网”;第二层主要内容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强调其“我国自主建设的规模最大、性能要求最高”;第三层强调其特征危机“将定位导航授时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三者综合起来,该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信息是:2020年6月23日,我国自主建设的规模最大、性能要求最高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授时等多种功能,提前半年完成全球组网。同时注意字数在60个字之内。‎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两个问句来启迪人们:有好的琴,又有琴师高超的弹技,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曲调;意在说明主客观的统一。‎ 请你结合生活的所见所闻,或者根据当前的疫情,以“成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琴上弹奏出美妙的音符 ‎——谈成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 一首好诗,竟名垂千古;一番哲理,将万人折服。一首《琴诗》让人沉醉啊,它道出哲理:只有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才能获得成功。‎ - 26 -‎ 琴何以鸣?非琴也,非指也。琴要鸣,非要把琴、指头、人的高超技艺合于一起,方可创造美好音乐。‎ 一个人,一件事,一场战役,一方棋局,要获得成功,必须要达到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啊。试问,这次中国疫情为何成功遏制?为何成为世界抗疫的榜样?为何国外现在还不能迅速遏制病毒蔓延?答曰:客观相同,而主观能动性相异也。‎ 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分析好客观条件,利用好客观条件,让不利的客观条件转为有利,是成功的先决保障。‎ 生活中有好的客观条件,也有差的的客观条件。试问,不利的客观条件,就不能成功吗?这次疫情,可谓条件之不利,之险之恶之难,历史罕见。疫情发生于春节,源头扑朔迷离,病毒迅速传播。我们国家与政府是如何战胜病毒的呢?就是充分研判疫情这个客观因素,分析其害,分析其弊,分析传播途径,结果呢?就是隔断,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聆听医学专家,白衣天使担当,社区防控,迅速封城,建火神山、雷神山,建方舱医院。隔离、核检、应收尽收、中西医结合、每日通报、表彰烈士等形式,让主观,让智慧,让使命,让主观能动性发挥极致。‎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看他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成功的核心要素。试问,有好的客观条件,没有主观的积极奋斗就会半途而废。赵括没有好的条件吗?刘禅没有好的条件吗?他们一个是名将之后,一个是明主之后,最后如何了?可见好的条件,不会利用,不知短长,不权衡利弊,没有思想与智慧,亦不能成功。‎ 要想成功,就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是条件,而主观是核心;客观是原因,主观是结果;客观是基础,主观将创造奇迹。颜回的客观的条件好吗?但是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邓亚萍的身高条件好吗?但她积极训练技能,用高超的乒乓球技术,超越了客观不利的条件;朝鲜战场的美军,条件是好,飞机大炮坦克炸弹,武器先进,装备精良,不也被我们志愿军“一口炒面一口雪”战胜了吗?‎ 当然,好的客观条件,一定要珍惜,百倍努力,锦上添花。郎朗的成功,郎平的成功,惠若琪的成功,郭麒麟的成功就是如此。郎朗尽管有天生的钢琴爱好,难道他不努力就成功?郭麒麟不向他的父亲郭德纲学习,就能成功?霍尊的成功尽管有火风父亲的音乐遗传,但他经过凤凰涅槃,终于赢得了“中华好声音”的荣耀。‎ - 26 -‎ 客观条件相同,为何有出类拔萃者?同样是师范毕业,为何马云创造了阿里巴巴?为何同样是河南大学毕业,为何任鲁豫成了主持界的翘楚?为何中国的航天事业领航世界?为何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何格力空调力可擎天?为何《朗读者》备受观众青睐?这难道不是主观创造、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 成功者往往会说,客观是重要的,主观的努力创造更重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以“成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分析材料:琴音本虚,不真不实,不自琴上来也不在指尖生。全是因缘和合才有了它。琴是“因”指是“缘”,他俩碰在一起才有了一时的琴音,等两者相离,琴音自然便消失如同没有存在。这就强调了“主客观的统一”。我们在立意时,首先要把握这一点,不能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成功的关键“客观条件重要”,同时“主观因素”也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立意:‎ 成功=客观条件+主观因素 ‎“映日荷花别样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客”并重,方能成功 素材:‎ - 26 -‎ ‎1.人有主观能动性,并不等于这种能动性是无限的。不受制约的。个体的主观条件是一个制约因素。个体的情感、意志和思维品质等因素都会制约能动性的发挥。悲观者的能动性就不及乐观者,乐于思考的也强于懒得动脑的。客观的物质条件也会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些条件,但并不是什么条件都能创造。做一件事,如果连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够,无论主观能动性多强,也是无济于事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无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难挽回楚霸王的大业。‎ ‎2.“藤罗虽美,可躯干弯曲,实为一大缺点。篱笆整齐,却没有观赏价值。”年青人思虑片刻,道,“大师可在四周围上篱笆,篱笆内种些牵牛花,利用花园里的枯木,在旁边种上藤罗,这样一来,就装成一道风景了。”“施主大智,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必老僧多举例了吧?”年青人不解。慧慈道:紫藤牵牛借枯木篱笆之躯,枯木篱笆借藤罗牵牛之美,它们互相借助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才可以把自己的长处更好地呈现出来;同时一藤一花,一高一低,二美相互映衬,花园之美才更和谐。年青人顿悟:“大师是说,在人生奋斗历程中,一个人单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成功的。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或取长补短,或强强联合,才能达成目标。慧慈笑了,命人取来纸笔,挥笔写下七个大字:“映日荷花别样红”。‎ ‎3.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海明威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忽视。‎ ‎4. 一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外,鲁国国君赶忙把它迎接到太庙里,给它摆上酒宴,给它演奏《九韶》乐章,准备了猪、牛、羊来供奉它。海鸟却双目昏花,心情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鲁国国君的这种做法,就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养鸟的办法养鸟。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证明“主观愿望应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这一观点,客观现实是基础,主观愿望的实现应建立在适当的客观现实之上。‎ 层次结构:‎ 本文是一篇内涵很深的文章,作者首先从诗歌内容入手,得出“琴、指头、人的高超技艺合于一起,方可创造美好音乐”的独到见解,从而引出文章的观点“要获得成功,必须要达到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接下来大量使用了例证,来充分论证:客观是重要的,主观的努力创造更重要。同时,修辞手法上使用了排例,一方面充实了论证的角度,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采。最后重申观点,使结构更完整。‎ ‎【点睛】‎ - 26 -‎ 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