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泉陶要杀犯人,但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相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来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宇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管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宜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力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 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 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 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B. 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C. 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论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D. 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 《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 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文学史,是值得商的。‎ D. 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不是真正的史书”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说法错误,文章是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这才是这篇文章的论点。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中的“自觉选择”说法错误,晚清诗人的含蓄诗风与文字狱的政治背景有关,并非自觉的选择。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并指出“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从此前的概念构想和规划阶段正式进入实施与落地阶段。‎ 在合作领域方面,当前粤港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已明显加强。如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和三地的连接线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一地两检”的通关模式也已经全国人大批准,广深港高铁预计将在今年全线通车。未来粤港澳三地可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机场,还可加强互联互通和创新产业合作,例如三地可通过合作打造一条“广深港科技走廊”,实现协同发展。‎ ‎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即将进入落地阶段》)‎ 材料二:‎ ‎2016年,《香港怎么了?》一书引起了香港有识之士的反思。该书作者认为,虽然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发展的成绩单颇为亮丽,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楼价高企、产业单一、贫富悬殊……面对全球发达城市经济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日益加剧的区域竞争和阴晴不定的全球经济形势,特区政府顺势而为,在国家支持下寻求产业格局的变革。‎ 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的氛围日渐浓郁,吸引越来越多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在国家支持下,香港近年来积极对接内地各省份,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和国家创新科技产业格局下努力寻找自身的新定位。2017年初,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两地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打造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创科平台。‎ ‎ (摘编自《香港回归20年:经济繁荣稳定把握新机迎挑战》)‎ 材料三: ‎ 香港地区GDP及增速 图表:香港回归20年GDP情况(数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香港经济不俗的表现得到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此外,近20年来,香港在多种国际排名中都取得不错成绩。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健康的财政状况、自由的贸易和金融、廉洁的政府、高效的监管等,都受到国际评比机构的赞誉青睐。‎ ‎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数字见证香港经济澎湃活力》)‎ 材料四:‎ 回归20年来,面对危机和困境,面对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现高度自治。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基本法维护了香港中外经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香港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 ‎ (摘编自《回归20年:香港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等)‎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粤港澳大湾区两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大湾区建设实现了从构想到规划实施的转变。‎ B. 《香港怎么了?》一书的作者对香港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分析和判断,是理性和客观的。‎ C. 材料三表明,20年间,香港地区GDP2003年最低、2016年最高,增速最小的年份是1998年。‎ D. 香港回归20年,取得了令世人惊艳的成绩。世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突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不久的将来,粤港澳三地加强创新产业合作、打造“广深港科技走廊”,这可能为三地高校合作提供良好契机。‎ B. 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加强与内地科技合作等举措,对优化香港产业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 众多国际评比机构对香港财政、金融、法治等方面的指标给予高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 D.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将香港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的主要依据是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相关数据。‎ ‎6. 香港回归20年,经济繁荣稳定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 ‎ ‎6. ①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帮助。②特区政府的顺势而为与积极变革。③香港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努力奋斗。④基本法的保障,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意味着大湾区建设实现了……”理解错误,原文是“将从此前的概念构想和规划阶段正式进入实施与落地阶段”。故本题选A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以及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强加因果。材料三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相关数据的图表,也说了“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但是材料中并没有说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故本题选D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材料二说“面对全球发达城市经济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日益加剧的区域竞争和阴晴不定的全球经济形势,特区政府顺势而为,在国家支持下寻求产业格局的变革。”“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的氛围日渐浓郁,吸引越来越多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材料四中说“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现高度自治。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 本题从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帮助,特区政府的顺势而为与积极变革,香港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努力奋斗,基本法的保障,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四个方面分点简要概括香港回归20年后经济繁荣稳定的原因。‎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规范作答”答题时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凝固的《史记》‎ 徐剑 大先生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那天,他精神出奇的好,突然撑起羸弱之躯,从病榻上坐起身来,对许广平道:“研墨,我要写信。”‎ 许广平且喜且忧,说:“先生,还是我来代笔吧。”‎ ‎“此信岂可代笔,”大先生摇了摇头,“这是写给静农兄的。”‎ 何等要事,竟烦大先生病中亲笔?许广平连忙扶先生下床,至书案前,连忙研墨,铺好信笺,惟见大先生落座后挥毫,留下数行力透纸背的鲁体:“南阳画像,倘能得一全份,极望……”‎ 许广平看后,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此距大先生去世,仅两个月。‎ 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决不仅仅是为中国版画谋寻出路,而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萎顿、低迷之风。‎ 大风起兮,汉魂何在?我们迷失于何处?‎ 其实,对于汉画的概念与形式,我并不陌生,且被浸淫多年。我创作室有一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挥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如泉,漫漶而不失控,墨浓却有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并不妨碍彼在书画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开山之人自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 也是这样八十年代的仲夏,吴冠中背着画箧,心事重重,走下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殿,竟无一点留恋。蓦然回首,身后大佛仍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睁,千年一笑,却笑不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吴冠中很失望。身临伊水,遥望秦地,彼不禁想起儿时背过的《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年近六旬的吴冠中正在寻求艺术之旅的盛年变法,可是他寻找了半个多世纪,艺术女神在何处?‎ ‎“先生不妨去南阳看看。”龙门石窟博物馆馆长温玉成见吴冠中神情沮丧,建言道。‎ ‎“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对?”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 ‎“南阳有一个中国最早的汉画馆,建于三十年代。堪称汉王朝艺术集大成者,二千多尊石像,非常值得一看。”‎ ‎“哦,”吴冠中沉吟着,“在北京有所风闻,有的拓片亦见过,那就走一趟吧。”‎ 吴冠中背上画箧,登上了洛阳开往南阳的长途班车。‎ 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走进南阳盆地,走进汉画馆,亦步入自己的涅槃之旅。‎ ‎“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吴冠中流连忘返,击节感叹。南阳汉画馆果然平地吹来一股凌厉的汉风,其艺术魂魄太博大了:既有力拔山河气盖世兮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更有一种删繁就简、大巧若拙的线条之美,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如生。‎ 吴冠中支起画架,就着汉画馆里并不透亮的灯光,如痴如醉地临摹起来。‎ 乙未年仲夏,前度徐郎今又来。不得不承认,面对汉画像石垒成的大门时,二十年间,从同事积累得来的汉画知识储备,都在那一刻,被彻底颠覆了。大风起兮,一股艺术汉风扑面而来:左门柱上之青龙,右门柱上的白虎,上阙衔着辅首门环的朱雀,仿佛于瞬间御风而起,直上云间,仰天长啸,或藏雷纳电,或云谲波诡,或惊天动地。‎ 我可以想见鲁迅第一次翻阅南阳汉画拓片时的惊讶神情,我也毫不怀疑吴冠中第一次面对石像涌动于心的巨澜。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缵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 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划一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著一字,却尽占风骚。‎ 西门豹除巫治邺、二桃杀三士、梁女传、鸿门宴等耳熟能详的典故和人物,端详之际,依旧有温度,呼之欲出。然而,南阳汉画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有人间烟火气的石雕像,捕鱼、狩猎、田猎、弋射,舞百乐戏、斗鸡、讲学、丧葬出行,以及跳丸吐火、长袖舞、倒立、乐舞、踏鼓舞等,简直就是一部大汉王朝的民俗百科全书,在领略汉代简约粗犷艺术之美时,其服式民俗风情皆巨献于前。‎ 许多年后,吴冠中仍念念不忘南阳之行:“汉画馆的欢乐让我忘记了龙门的怅惘。”他对这股汉风对自己艺术之旅的洗尘、洗心,感慨万千。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我的同事,自恋为新汉画大家,却反其道行之,终不得开悟。而大先生一生吸吮的是南阳汉画的奇崛与力量,临终之时,摆放在他枕边的竟是那位勇士斗牛伏虎的拓片,他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 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仿佛看到大先生踽踽独行在莽原上,俯瞰乾坤,睥睨凡尘,大声喊道:“谁配做我的敌人?!”‎ ‎(选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鲁迅逝世前对南阳汉画殷切关注的情景,极富感染力。‎ B. 吴冠中成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完全得益于南阳汉画的艺术启迪和他自身的悟性与努力,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 C. 第九段引用《诗经·秦风》中的句子,非常契合吴冠中当时谋求艺术创新而不得的苦闷失意、彷徨无助的心情。‎ D. 文章多用四字词语和文言词汇,长句短句交错,整句散句结合,既古朴典雅又灵动别致,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8.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三处简要赏析。‎ ‎9. 本文以“凝固的《史记》”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案】7. B 8. ①龙门石窟与南阳汉画(或“吴冠中对龙门石窟和南阳汉画馆的不同态度”)对比,表现了龙门大佛的毫无生气与南阳汉画的凌厉博大。②“我的同事”自高自大、终不开悟与吴冠中勇于创新、蜕变化蝶对比,表达了我对“我的同事”的鄙夷不屑和对吴冠中由衷敬佩。③吴冠中对南阳汉画馆前后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吴冠中的孤高、率真以及实事求是、眼光独到。 ‎ ‎9. ①南阳汉画用永不风化的青石,留住了不朽与记忆,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展现了汉画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如《史记》般不朽。②鲁迅对重返民族精神源头的不懈追求,对汉画那种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的凌厉之风的追求,以及其不屈的斗士(如猛士般的)精神,如《史记》般不朽。③吴冠中在南阳汉画的艺术滋养下成长为一代大师,其人其画必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完全得益于”“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错误,这一表述过于绝对,于文无据,从文中吴冠中在南阳盆地的做法和表现来看,他成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与他自身的悟性和努力有关,从倒数第二段“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可知,还与南阳汉画的艺术启迪有关,但无法看出是“完全得益于”,同时也无法体现“与西方艺术无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三处简要赏析”,然后到文中找到有对比的有效的答题区间,结合文意指出运用该对比手法的好处。。如“我创作室有一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挥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如泉,漫漶而不失控,墨浓却有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并不妨碍彼在书画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开山之人自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我的同事,自恋为新汉画大家,却反其道行之,终不得开悟”“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这里用“我”对“我的同事”和对吴冠中不同态度的对比, ‎ ‎“我的同事”自高自大、终不开悟与吴冠中勇于创新、蜕变化蝶对比,流露出作者对前者的鄙夷不屑和对吴冠中由衷敬佩。吴冠中对龙门石窟和南阳汉画馆的不同态度对比,表现了龙门大佛的毫无生气与南阳汉画的凌厉博大,表现在龙门石窟,“身后大佛仍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睁,千年一笑,却笑不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而南阳汉画,“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簪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划一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著一字,却尽占风骚”。除此之外,吴冠中对南阳汉画馆前后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吴冠中的孤高、率真以及实事求是、眼光独到,表现在“‘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对?’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我也毫不怀疑吴冠中第一次面对石像涌动于心的巨澜”。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散文标题丰富意蕴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要注意从和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作答,深层含义要注意结合主旨作答。阅读全文,可以抓住下面的句子来探究标题的意蕴,“南阳汉画馆果然平地吹来一股凌厉的汉风,其艺术魂魄太博大了:既有力拔山河气盖世兮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更有一种删繁就简、大巧若拙的线条之美,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如生”“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缵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划一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著一字,却尽占风骚”由此可知,标题“凝固的《史记》”本意是指南阳汉画用永不风化的青石,留住了不朽与记忆,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展现了汉画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如《史记》般不朽。“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决不仅仅是为中国版画谋寻出路,而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萎顿、低迷之风”“大先生一生吸吮的是南阳汉画的奇崛与力量,临终之时,摆放在他枕边的竟是那位勇士斗牛伏虎的拓片,他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由此可探究标题的深层意蕴是“鲁迅对重返民族精神源头的不懈追求,对汉画那种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的凌厉之风的追求,以及其不屈的斗士(如猛士般的)精神,如《史记》般不朽”。“他对这股汉风对自己艺术之旅的冼尘、洗心,感慨万千。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吴冠中在南阳汉画的艺术滋养之下成长为一代大师,其人其画必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这也是标题的意蕴之一。主要从汉化的本身特点,汉代对吴冠中的影响和而鲁迅对幻化的追求方面回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 牒,有时指我国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为证明某事的文件,如“度牒”。‎ C.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对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 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此即“践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 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 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2)(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年少”不能作“笑而不应”的主语,所以排除B、D 两项。从上下文看,“遣侯景袭穰”(导致“胜败”)的主语不可能是孝武帝,同时孝武是北魏皇帝,不会迁到东魏,“求归”是“表梁”的目的,“武帝”不作“求归”的宾语。所以排除了A项。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此即‘践阼’”不正确,“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不正确,只有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故选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及”,等到;“隙”,嫌隙;“出”,调出京城;“牧”,管理;“因”,趁机;“著”,使动用法,使……显著;“之”,动词,到。(2)“赢粮冒险”省略句,省略主语“他们”,翻译时当补出;“赢”,背着,担着;“数”,几;“属”,连续;“秋霖”,秋雨;“冻馁”,又冻又饿;“太半”,大半。‎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 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 “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 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15. 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A 15. 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A项,“回忆昔日游崔公池所见之景”理解错误,起句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故本题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情与景的关系分析这首诗。回答本题时,要立足全诗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内容上,首联,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颈联,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结构上,“红艳影多风袅袅”与“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本诗从情景交融和结构上照应两个方面结合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概括答案即可。‎ ‎【点睛】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 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 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 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氓》善用比兴手法,比如用桑树来比兴,桑叶未落时的特点是“_____”,桑叶凋落时的特点是“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两句阐释了学与思的关系。‎ ‎(3)文天祥《过零丁洋》“____,____”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难以挽回。‎ ‎【答案】 (1). 其叶沃若 (2). 其黄而陨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沃若”“陨”“尝”“须臾”“飘絮”“浮沉”“萍”,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 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 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依据括号前一句中的“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中的“时空”一词,考生注意顺序是先“时”后“空”,即先时间后空间的顺序。而选项中“古今”指时间,“中外”指空间,故依据语序一致原则,排除AC;‎ 依据括号后一句的“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提取主干为:它既传承……精神,又顺应时代潮流。这强调的是“传承”基础上的“顺应”时代潮流,故语意强调的应是“新的时代内涵”,故D项表述不准确,且不简洁,排除D。‎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划线句的语病有两个。一个是缺主语,如果要以“我国”为主语,必须删掉“在……下”;如果要以“‘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为主语,必须删掉“将使”。但是不能前后句同时删除相关信息,否则前后句主语不一致。故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而D项缺主语,故删除AD;‎ 划线句的语病二是前后时间不对应,依据前面的“五年来”“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可知,“取得长足进展”已是事实,不能用“将”,故排除A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成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成语的语义侧重点、成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可作定语。“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名词性结构。第二段中迎来修饰“战略构想”一词,强调该构想很远大,从词性搭配角度看,用 “高瞻远瞩”更好,故排除BD。‎ ‎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大展拳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句中指倡议“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准备做。故用“摩拳擦掌”更准确,故排除BC。‎ ‎“初露雏形”,刚刚显现出事物初步的规模、形态。“崭露头角”,刚刚显露优异的才能。句中指“‘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刚刚显现出规模和体系,故用“初露雏形”更准确,故排除CD;‎ ‎“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句中指“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大量出现,强调数量多,发展迅速。故用“雨后春笋”更好,故排除BD。‎ 故选A。‎ ‎【点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 ‎②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答案】 (1). 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2).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3).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②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相关”衔接。第③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知这里要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答案】‎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这次工程会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实现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三位母亲,两个孩子,一个苹果,却有着迥乎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手足礼让,兼顾均分,还是角逐竞得,背后都是母亲的一番拳拳之心。面对两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让孩子们分享。分享苹果,家庭和睦;分享世界,天下太平!‎ ‎“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一直让下去,可能有个孩子就总是吃不到梨;或者一个孩子认为你就理所当然该让我,一旦不让就会遭受指责。至于用完成任务来得到苹果的做法,那年龄小点的孩子可能机会就会不多了,有失公平吧。所以相比之下,两个孩子分享一个苹果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理应成为最佳选择。‎ 因为爱,所以要分享。面对两个亲生孩子,母亲忍心给这个而不给那个吗?母亲不舍得吃而把苹果留给孩子,要教育孩子懂得彼此亲爱,彼此分享。而不是如何去“争夺”这个苹果。“把一碗水端平”,这往往就是母亲对孩子们最好的爱的表达。大家还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节吧。李元妮的两个孩子被压在预制板下,救姐还是救弟,李元妮坚持“都救”手心手背,她能放弃谁呢?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她痛苦地决定“救弟”。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内疚。当然一个苹果跟一条生命无法相比,但对子女的爱就应体现在公平之中,体现在分享之中。‎ 因为平等,所以要分享。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何况是两个亲生的孩子。当你有意或无意间厚此薄彼时,就伤害了那个被轻视的,被忽视的。对待孩子如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如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准则是无论国家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中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里唱到:“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柬埔寨人民是您永恒的朋友。”习主席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还是少一点对抗,多一点分享吧。‎ 君不见:公交车上有个别老人,对没让座的青年人破口大骂,以“美德”的名义强迫你让座,不让就骂你个狗血喷头——这是不是“让”的弊端呢?人的年龄不同、个头不同、气力不同、智力不同,用同一个任务来奖惩他们,也是不合理的吧——即便有一个好听的借口,名曰“竞争”。‎ 因为爱,因为平等,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分享这只苹果,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分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中三个母亲不同的分苹果的方式,其实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第一位母亲崇尚“孔融让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第二位母亲崇尚竞争,教育孩子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争取做到最好;第三位母亲崇尚公平,教育孩子做事要公平,分配要平均。应该说三位母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三种教育理念也有各自的弊端:第一位母亲的孩子也许过于讲究谦让而缺乏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勇气,或者学会用假意的谦让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说谎;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明白了竞争的重要性,也许过于争强好胜,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第三位母亲的孩子也许习惯了公平,将来接受不了社会生存中的优胜劣汰。因此,三种教育理念各有利弊,题目所说“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这就要求考生论述时要有明确的观点,认同其中一种教育理念,突出其优点,并比较其它两种的弊端,以阐述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 参考立意:‎ ‎1、让孩子在竞争中成长;‎ ‎2、平分更显可贵;‎ ‎3、担当是一种责任;‎ ‎4、分享与分担;‎ ‎5、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素材:‎ ‎1.‎ 曾记否,被喻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牢记父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后面”的家训,培养了“永争第一”的自强之心,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力争头筹,终而成就英国史册上的一段传奇。前路坎坷,人生漫漫,孩子唯有在竞争中培育自强心态,遂能不畏艰险,昂首自信,一路逐阳。竞争方能挥洒出精彩的人生,正如蜗牛能登顶塔巅,是因为它有一颗进取向上的耐心和一种负重前行的执拗。‎ ‎2.不久前,“根本不被世界看好”特朗普——两年前世人还没听过的名字——居然在与国务卿希拉里的残酷竞一争中脱颖而出,逆袭成功登上美国第45届总统的宝座。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用“重塑美国梦”的豪言壮语戳中选民的痛点,就是用“我们欠她(希拉里)一个感谢一枚勋章”慷慨大度击中对手的泪点。这个房产大佬、娱乐大亨、“真人秀”节目主持,这个从政经验是白纸一张的人,也顺利拉开了他在白纸上描绘精彩人生的序幕。特朗普身后是一个难以团结一致的美国和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一个保守的甚至有点粗俗的房地产商人,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能否融洽这个世界,竞争的考题又重新摆在眼前。在竞争中品味了苹果的香甜,也会赢得竞争的快乐,乐于竞争,争出无悔的前路,争出辉煌的成功。竞争方能傲立于人才辈出的世流之中。‎ ‎3.近来,让孩子在雪地裸跑的虎妈鹰爸式教育引来网友议论纷纷。这种残酷的精英教育做法虽过于极端,但其中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育值得借鉴。当今社会高手云集,竞争如此激烈,第二位母亲的做法,让孩子明白竞争是人生的常态,孩子方能积极进取,立足于这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方能在百舸争流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孔融让梨虽能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但会让小儿子不劳而获;平均分配虽然满足了两个儿子,但也打消了孩子的竞争积极性,容易养尊处优坐享其成。通过比赛得到苹果,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争取自己的未来,不失为最佳做法。‎ ‎4.纵然我只是宇宙间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土,只是世间万物中一株普遍的小草,只是风尘仆仆中无意间洒落的一片枯黄的落叶。我却有人世间分享与分担的胸襟。‎ 从何时起,分享不再是幼时一起吃零食的喜悦;不再是儿时一起玩乐一起疯闹的洒脱。它只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付出,它是天使挥洒于人间的星星,是它让我们能和朋友更开心的生活,更忧心的一起分享快乐。‎ ‎5.分享是一种美德,当你和你周边的人倾吐你的喜悦而他们也弥漫在你的欢乐中。它能使你忘却前一秒的痛苦让你全身心的溶入这片喜悦的天地。它是多么美好啊,以至于它那么珍贵,那么稀有。‎ 当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大街上饥肠辘辘地寻找一点点充饥的食物,而这时你找到你他却没有。那么你会把你仅有的千辛万苦寻来的巴掌大的硬馒头分他一半吗?这不是物质交换的随手与随意。这是到了穷迫的极点时你对他心灵的允诺,就像是到了荒漠中你仅有半瓶水而你愿意与他共饮和他共度难关。如果你做到了,不管我们相不相识,请让我尊称你一声朋友。从我懂事开始,分担不再是幼时一起在考场上互递纸条的无知;不再是儿时一起到外边偷东西的共患难;不再是少年时被人家欺负而叫上一群所谓的朋友一起拼命。它纵使不是我们为心爱的人所必须尽到的义务,它却是一种精神上的拥有。它是女神洒落于人间的光明。是它让我们见证友谊,让我们感动的源泉。‎ ‎6.分担是一种感动,当你正措手不及的忙着工作时有一双温暖的手愿意帮你解忧。这是雪中送炭也是弥漫于人世间的温暖。是它让我们能更快乐地和朋友相处在一起。让我们活得更潇洒,更自由。‎ 当你学会了分担,你才能更加彻透地认清这个世间的美丽。那么你是美的,因为你有一颗慈爱的心,一个宽广的胸襟。‎ 存在于天地间,不管是分享或分担,那么你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它不是一种义务,不是一种随心。它却凝聚了心灵的美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它们让你不再无初可依,不再赤裸裸的展现于天地间。所以它们是美丽的,是高尚的。‎ 即使我只是一颗尘土,一株小草,一片落叶。但我却能顶天立地于天地间。‎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分析材料,亮明观点“面对两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让孩子们分享。分享苹果,家庭和睦;分享世界,天下太平!”;‎ 第二部分:论证部分“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因为爱,所以要分享。”举例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节;“因为平等,所以要分享。”举例美国《独立宣言》,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以及习近平名人名言;‎ 第三部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的现象,再次扣题。‎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