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
- 1 -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读懂诗歌离不开对技巧的把握,因为把握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把握了诗 歌的艺术内涵,把握了诗歌景、情、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指材料之间的相 互组合和各种手法的搭配使用。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 4 个角度进行把握,即修 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 ►设题角度一————————|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 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熟知类题通法 ★修辞手法答题“3 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修辞手法 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而诗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 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手法的运用 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第三步:赏析表达效果 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最后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 础上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 二、突破“5 类”题型 (1)比喻 内 涵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 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 用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 浅显 示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 2 - 例 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的光彩照人、 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依恋之情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③。 【注】 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③衰翁:指诗人自己。 1.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 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 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2)比拟 内涵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 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 作用 使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 达的情感更感人 示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分析:本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 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2.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 - 3 - 法。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 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 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 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 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3)夸张 内涵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 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 或缩小 作用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示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分析:本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愁思之深重悠长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崖州城作【注】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 63 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3.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答案: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 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③突出表现了诗人 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4)借代 内涵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 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示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4 - 分析:句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 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4.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 眠。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孤独无依之情。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 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5)双关 内涵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 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示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分析: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谐音双关; 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指愁人之“泪”。表现了伴随生命始终的 缠绵之情和至死不渝的真挚之爱,动人心魄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竹枝词【注】二首(其一) - 5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5.“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案:①“晴”和“情”谐音双关。②表面上说晴雨的“晴”,实际上说情 感的“情”(“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③含蓄贴切地表现出 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 感。 ►设题角度二————————|赏析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议论等。高考试题重点考 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熟知类题通法 ★表达方式题分析“2 步骤” 1.具体分析表达方式的运用 每一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及表达句式。分析时,要紧扣 答题要求按程序进行。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方式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方式+表达目的”就等于表 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 方面。作答时,要紧扣这些表达目的来分析。 (2)紧扣表达方式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 必须兼顾表达方式本身。 二、突破“2 类”题型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白描主要是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 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6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酒泉子 潘 阆①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注】 ①潘阆: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 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寺畜养 过一头白猿。 6.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①上片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②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 句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 一句是近景、小景。③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绘西山的景色有多美好, 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 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 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 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 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 的深切思念。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其二) 韩 琦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 7 - 7.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其妙处。 答案: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 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3)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 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 结合,相互映衬。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8.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 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 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 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 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 渲染烘托;或相反相对,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 8 -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 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 放,虚中有实;万里共清辉,实中有虚。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 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5)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 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 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 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 哪些是面。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0.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鲜花凋谢的暮春 总体景色,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 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②勾勒写 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 9 - (6)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 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 时,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 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 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11.词的上片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②词的上片“念奴声调”“高遏行 云”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蜀 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一句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③表现了歌 者的技艺高超。 (二)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胸臆即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直接抒情就是直 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 10 -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 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2.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直接抒情。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 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 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 景衬哀情、以哀情写乐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 一体的艺术效果。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注】外,何人更可言。 【注】 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3.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①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 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②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 林春景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 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设题角度三————————|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等同于表达技巧, 狭义上主要包括对比、衬托、渲染、象征、用典、比兴等。 一、熟知类题通法 ★表现手法审清“4 要求” - 11 -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入手,审题目类型,凡明考型,须弄准何种表现手法;涉 及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 “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 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 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 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 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二、突破“6 类”题型 (1)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 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 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点演练| (2019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4.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首先 - 12 - 要找出前六句中的比对点,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 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 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和“区 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 答案:①“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②细石与大海对比, 表现了抱负之大;③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形象 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 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5.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之“清”的。 答案:①本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②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帘 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清静宁谧。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清闲、恬 淡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3)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以营造某种氛围,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 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的着力描写。 |对点演练| - 1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出塞作①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 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 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 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16.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渲染和衬托手法。②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 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 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作铺垫,衬托了唐军 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4)比兴 “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广,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 也”。比兴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歌的韵味和形 象感染力。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 草木茂盛的样子。 17.请从运用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 14 - 答案: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 娘的赞美和祝福。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 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③ 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5)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 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 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 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8.“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但报国之志 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 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 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6)从对方落墨 对写法是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 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技巧常见于 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出两 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 15 - 寒食【注】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 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1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尾联运用了“对写法”。②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 酒的时候,其乐融融。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 赶路的事情当作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 运用了对写法。③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 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 们真挚思念的流露。 ►设题角度四————————|赏析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 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首尾 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 一、熟知类题通法 ★构思立意“3 关注”“1 思考” 1.关注诗歌体裁 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一字领起数句的情况; 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开头结尾的方式,等等。 2.关注标志性语句 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 词语、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寻找结尾那些抒 情议论性的句子。 3.关注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 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时 - 16 - 间、地点变化)、抒情顺序(由己及人)等。分析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行文顺序,再结 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 4.思考诗歌内容和结构 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铺垫呼应、借景抒情、奠定基调、承上启下、总领 全篇、卒章显志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 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二、突破“4 类”题型 (1)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 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 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注】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 年(815),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20.这首诗的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前三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②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 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③给读者留下无尽 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 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渡百里湖 - 17 -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 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21.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卒章显志。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 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了作者只要 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③直 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 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 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到辅助作用。也正是因 为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 门。⑤斯须:一会儿。 2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 - 18 - 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 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 不易。 (4)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分为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与前两句是什么关系, 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三、四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②前两句写 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③如此描写也为最 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