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3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59‎ 第1单元 混合运算 第1课时 小熊购物 ‎【教学内容】‎ ‎ 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引导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出示食品单价课件)‎ ‎ 面包每个3元 饼干每包4元 ‎ 蛋糕每个6元 花生每包7元 糖果每袋5元 ‎(1)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 ‎(2)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本课的知识点,学生会对课堂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请你帮它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 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4+6或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 3×4+6= 6+3×4=‎ 提问: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9‎ ‎(2)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想一想,议一议 ‎(1)小熊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出示壮壮课件)‎ ‎ 同桌互相探究,并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总结: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中,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 ‎ 大家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列出什么算式呢?‎ ‎ 老师点名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 4×6+25= 54+36-18= 42+8×4=‎ ‎ 9×8+22= 100-75+25= 33+7×3=‎ ‎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三、课堂总结 ‎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四、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3--6题。‎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买文具 ‎【教学内容】‎ ‎ 教材第5-7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与方法】‎ 59‎ 课件、口算卡。引导发现、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1.口算(开火车)‎ ‎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3. 解决问题。‎ ‎ (1)列算式。‎ 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1(元)‎ ‎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 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 ‎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 ‎ ‎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 4.尝试解决问题。‎ ‎ (1)提问: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 (2)让学生独立解答。‎ ‎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P6“练一练”第1题。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 ‎2.P6“试一试”第2题。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四、总结 ‎ 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除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五、作业布置 课本6页练一练第1、3、4、5、6题。‎ ‎【教学后记】‎ 59‎ 第3课时 过河 ‎【教学内容】‎ ‎ 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小黑板。指导练习、练习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二、解决新知 ‎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 例如: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大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大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29+25÷9‎ ‎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59‎ ‎  (29+25)÷9‎ ‎  =54÷9‎ ‎   =6(条)‎ ‎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你会做吗?‎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 1、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并计算结果。‎ ‎  5×(36-29) (46+17)÷7 81÷(16-7)‎ ‎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  注意:做完括号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四、课堂小节 ‎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阅读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五、作业设计 ‎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9‎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7题)‎ 师: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师: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和48÷(8-2)分别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 二、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 ‎ 大家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列出什么算式呢?‎ ‎ 老师点名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 4×6+25= 54+36-18= 42+8×4=‎ ‎ 9×8+22= 100-75+25= 33+7×3=‎ ‎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3--6题。‎ ‎【教学后记】‎ 59‎ 第2单元 观察物体 第1课时 看一看(一)‎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3-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 ‎[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淘气和妙想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笑笑和妙想观察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观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 学习检测:课件出示。‎ ‎ (课件出示教材13页下面的情境图)‎ ‎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再想一想,然后找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 将自己的结果和同学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59‎ ‎ 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 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 教材第15页的练习题。‎ 七、作业布置 ‎ 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 2、完成P14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看一看(二)‎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5-16页。‎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 [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 [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水杯、牙膏盒、每人至少准备两个小正方体。引导复习法。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 二、出示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学习新知 点名学生说说课本P15页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四、自学自导 59‎ ‎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 3、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 4、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 5、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馈交流:‎ ‎ 1、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九、作业布置 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后记】‎ 第3单元 加与减 第1课时 捐书活动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7、18页。‎ ‎【教学目标】‎ ‎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 [难点]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59‎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个班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师把这两个班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二、学习新知 ‎ 1、看一看,说一说。‎ ‎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 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三(1)班和三(2)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三(2)班和三(3)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三(1)班和三(3)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 (1)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 (2)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 (3)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 (4)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4、请你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 自己动手做一做,然后与同学交流。‎ 三、联系巩固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红花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 这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运白菜 59‎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及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连减的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秋天到了,田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 师: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 ‎(二)计算,解决问题 ‎ ‎ 可以先计算运走一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从850里面先减去256;再运走一车,就是再减去280,就算出了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生1:我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再用剩余量减去第二车运走的棵数。‎ ‎ 850-256-280‎ ‎ =594-280‎ ‎ =314(棵)‎ ‎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 也可以先计算出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白菜,再计算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 生2:我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再用总量减去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 ‎ 850-(256+280)‎ ‎ =850-536‎ ‎ =314(棵)‎ ‎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59‎ 师: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算一算1000-372-210,并进行验算。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一定要细心。‎ 生2:算完之后要验算,验算能帮助我们检查出错误。 ‎ 三、联系巩固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3题。‎ ‎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红花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1、2题。‎ ‎3、完成练一练第4、5题。‎ 四、课堂总结 ‎ 这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布置作业 ‎1.菜园里有大白菜680棵,上午运走265棵,下午运走284棵,菜园里还有大白菜多少棵?‎ ‎2.新华书店运来《百科全书》900本,第一天卖出328本,第二天卖出465本,还剩多少本?(用两种方法解答)‎ ‎3.面包师傅做了654个面包,小明买走了198个,小红买走了255。你还可以买几个?‎ ‎4.用多种方法简算。‎ ‎ 1000-207-168 436-179-36‎ ‎5.脱式计算 ‎756-368-132 840-(60+580)‎ ‎788-(138+262) 1000-365-185‎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 教材第21、23页。‎ ‎【教学目标】‎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9‎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 [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  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学习新知 ‎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4)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2.(课件出示教材22页试一试例题)理解图意,解决问题。 ‎ ‎ 师:每台洗衣机580元。奶奶每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算一算。‎ ‎(1)计算,解决问题 ‎ 生1:225+225=450(元) 生2:580-225=355(元) ‎ ‎ 450+225=675(元) 355-225=130(元)‎ ‎ 675元>580元 130元<225元 ‎ 答:三个月就够了。 答:三个月节余的钱能买洗衣机。 ‎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 ‎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弄清楚图形的含义,然后再列式算一算。‎ ‎ 2、完成“练一练”第2题,仔细读题,先画图,再列式计算。‎ ‎ 3、独自完成“练一练”第3题,能简便计算的请简便计算。‎ 四.课堂总结 59‎ ‎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评价。‎ 五、作业设计 ‎ 课本23页第4、5、6题。‎ ‎【教学后记】 ‎ 第4课时 里程表(一)‎ ‎【教学内容】‎ ‎ 教材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难点]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多条重要的火车线路。你们做过火车吗?你们会看火车的里程表吗?(教师板书:里程碑)‎ 二、讲授新课。‎ ‎ 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 里程千米 北京——保定 146‎ 北京——石家庄 277‎ 北京——郑州 689‎ 北京——洛阳 813‎ 北京——西安 1200‎ 59‎ ‎(1)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画一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3)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说一说,画一画。‎ ‎(4)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第2、3题。‎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里程表(二)‎ ‎【教学内容】‎ ‎ 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数学的奥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里程表中的学问。‎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程表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为什么?‎ 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画图的方法,‎ 59‎ 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一样吗?你能看懂吗?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图)‎ 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 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四、课堂总结。‎ ‎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第2、3、4题。‎ 板书设计:‎ 里 程 表 (二)‎ ‎ 出发到结束的距离 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 ‎【教学后记】‎ 第6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 教材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9‎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第三单元“加与减”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还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 看里程表,从里程表中能获得很多信息。‎ 画图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你们真正地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你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使竖式成立吗?自己试一试,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8题)‎ 学生尝试完成填空,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第一道是三位数的加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5与一个数的和是8,由此能算出这个数是3;然后看十位上的一个数与7的和是10,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写0,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是3;最后看百位上的7与一个数的和再加上进上来的1,和是10,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只能是2,这样就把这道题的竖式补充完整了,如下所示。‎ 第二道是三位数的减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0减一个数的差是4,显然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变成10减一个数得4,由此可知这个数是6;再看十位上的一个数借走1后再减2得6,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9;最后看百位上的8减一个数差是0,所以这个数只能是8,这样就把竖式完整地填好了,如下所示。‎ 第三道是三位数的减法计算,我们先看个位上的一个数减5得6,这样的数应该是11,也就是说个位是1,因为不够减向十位借1,变成11减5得6;然后看十位上是一个数借走1后减2,得数不知道,那就看百位,百位上是6减4,得数是1,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十位上不够减借走了1,只有这样竖式才成立,那么十位上是几减2才不够减呢?有三种可能,2、1或0,如果是1,那么十位上的得数就是8;如果是0,十位上的得数就是7。如果是2,十位上的得数就是9。‎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 ‎【教学后记】‎ 59‎ 第4单元 乘与除 第1课时 小树有多少颗 ‎ ‎【教学内容】‎ ‎ 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 挂图、数字卡片、课件。引导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 同学们,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买来了三捆树苗,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大家看看。 ‎ 二、自主学习:‎ ‎ (一)出示自学目标:‎ ‎ 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黑板出示)‎ ‎ (二)自学指导:‎ ‎ 自学课本第30页主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黑板出示)‎ ‎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 3.试着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 ‎4.思考:哪种算法最简单。‎ 三、反馈交流:(出示数字卡片)‎ ‎ 3×2 5×4 6×7 ‎ ‎ 30×2 50×4 6×70 ‎ ‎ 300×2 500×4 6×700 ‎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当堂训练:(课件出示练一练第5题)‎ 59‎ 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布置: ‎ 课本31页第1、2、3题。‎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 ‎ 教材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 [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自主学习:‎ ‎ (一)出示自学目标: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巧。‎ ‎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32页的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 1、观察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 2、精选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 3、尝试计算: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三、反馈交流:‎ 59‎ ‎ 1.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 全班交流算法。‎ ‎ 2.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小皮艇的价格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钱?‎ ‎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 ‎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五、当堂训练: ‎ 课本“练一练”的第5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讨论交流。‎ 作业布置:‎ 第33页第1、2、3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丰收了 ‎【教学内容】‎ ‎ 教材第34、35页。‎ ‎【教学目标】‎ ‎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 ‎ 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 ‎1、口答:‎ 59‎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个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学习用品。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只兔子在分胡萝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胡萝卜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 ‎①问:从这两个兔子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怎样列式?‎ ‎ 板书:60÷2=‎ ‎③师:6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6÷2=3,所以60÷2=30。‎ B.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3个十就是30。‎ C.6捆胡萝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捆,就是30。‎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①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问:这两题都是分几步算?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商分别写在哪里?‎ ‎②独立完成后两题,集体订正。‎ ‎③问:每次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你认为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分胡萝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59‎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植树 ‎【教学内容】‎ ‎ 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 ‎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引导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同学们,秋天到了。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36页的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4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出算式后,思考怎么计算。 ‎ 三、反馈交流:‎ ‎ 提问:1.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59‎ ‎ 2.全班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精讲点拨:‎ ‎ 让同桌互相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讲解。‎ 五、当堂训练:‎ ‎1、课本第37页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讲评。‎ ‎2、一双鞋子:7元一副手套:12元一双鞋:84元 。 ‎ ‎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作业布置:‎ 课本37页“练一练”第2、3、4题。‎ ‎【教学后记】‎ ‎ ‎ 第5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 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掌握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 进一步巩固、掌握乘除法的口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59‎ 一、激趣导入:‎ 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第四单元“乘与除”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时,可以看作是几个十、几个百与一位数相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就可以了。‎ 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可以先计算是几个十与一位数相乘,再计算个位数字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的和就是结果。‎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也可以根据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计算几个十除以一位数,再计算个位数字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个商相加就是结果。‎ 二、自主学习:‎ 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第10题图片)‎ 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试一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说一说?‎ 每棵松树多少元?一棵松树与一棵柳树比,哪个贵?贵多少元?‎ 尝试自己解答,好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和算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三(1)班用全班同学捐的100元钱买了6棵柏树,还剩多少钱?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剩下的钱正好买了4棵杨树,那么每棵杨树多少钱呢? ‎ 三、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 ‎ 59‎ 第五单元 周长 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 ‎ ‎【教学内容】‎ ‎ 教材第45-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 [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与方法】‎ ‎ 课件、线、直尺、皮尺。操作演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小蚂蚁沿着树叶的的边缘爬一周,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45页图片上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解决问题: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边缘的长度。‎ 三、反馈交流 ‎ 1、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2、同学合作完成 ‎ 摸一摸:(a)课桌面的边线。(b)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 3、实践活动 59‎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 4、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四、精讲点拨:‎ ‎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 (1)完成课本46页练一练第1题,在图中画出蜗牛行走的路线。‎ ‎ (2)完成第3题,和你的同桌一起说一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六、课堂小结:‎ ‎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 完成“练一练”第2、4、5、7题。‎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长方形周长 ‎【教学内容】‎ ‎ 教材第48、49页。‎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 2、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3、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长方形图形。引导点拨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59‎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 自学课本第48页插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长方形的周长;‎ ‎ 2、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5+ 3 + 5 +3 = 16(厘米)‎ 方法二: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 5× 2 + 3 × 2 =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 (5 + 3)×2 = 16(厘米)‎ 三、反馈交流 ‎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 1、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 2、优化算法,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四、精讲点拨:‎ ‎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精讲。‎ 五、巩固练习:‎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完成教材49页第1题,量一量,再算一算。‎ ‎3.完成第2题,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后,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给黑板绕花边,黑板的长是36分米,宽是15分米,花边至少要多长?‎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 教材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9‎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五单元“周长”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能测量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并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 你能把边长是12米的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吗?自己试着画一画,并计算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画法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要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就是把大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两份,竖着平均分成两份,这样就平均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2÷2=6(米),周长就是6×4=24(米)。‎ ‎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与大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大正方形被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后,多出了4条与大正方形边长相等的边,这样在计算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时,就比大正方形的周长多出了4条边的长度,即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边长的8倍。而大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所以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24×4=96(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12×4=48(米)。96÷48=2,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大于大正方形的周长,且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三、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提高?‎ 四、布置作业:‎ 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为26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还多2厘米,将它围成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还多多少厘米? ‎ ‎【教学后记】‎ 59‎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 教材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五单元“周长”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能测量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并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 你能把边长是12米的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吗?自己试着画一画,并计算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画法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要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就是把大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两份,竖着平均分成两份,这样就平均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2÷2=6(米),周长就是6×4=24(米)。‎ ‎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与大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大正方形被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后,多出了4条与大正方形边长相等的边,这样在计算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时,就比大正方形的周长多出了4条边的长度,即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边长的8倍。而大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所以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24×4=96(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12‎ 59‎ ‎×4=48(米)。96÷48=2,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大于大正方形的周长,且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三、课堂小结:‎ ‎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提高?‎ 四、布置作业:‎ 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为26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还多2厘米,将它围成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还多多少厘米? ‎ ‎【教学后记】‎ 第6单元 乘法 第1课时 蚂蚁做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与方法方法】‎ 课件、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 二、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排有12只小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三、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 59‎ 四、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A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 ‎(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 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五、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53页练一练1题:圈一圈、算一算。) ‎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出示“213×3= ”,你会算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 ‎ ①具体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 ②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③比较一下列表的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它们的算理相同。)‎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 53页练一练2题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 59‎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去游乐园 ‎【教学内容】‎ ‎ 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标】‎ ‎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 课件、自主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59‎ ‎ 12 ×3 =36(元)‎ ‎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 ‎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 ‎ ‎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1 2 1 2 1 2 ‎ ‎× 3 × 4 × 5 ‎ ‎ ‎ ‎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 )。‎ 七、布置作业:‎ 计算 15×5 17×4 19×6 27×2 25×3‎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乘火车 ‎【教学内容】‎ ‎ 教材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计算。‎ ‎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小黑板。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坐火车时也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59‎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56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如果不会,可以在组内进行请教。‎ ‎4.组织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写上答语。‎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1、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7 2‎ ‎2 × 5=10, × 5‎ ‎350 + 10 = 360。‎ 答:‎ 五、当堂训练:‎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 1 1 8 3 4 8 4 3 2‎ ‎× 5 × 4 × 3 × 6‎ 六、课堂总结:‎ 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3、4、5题。‎ ‎【教学后记】‎ 59‎ 第4课时 去奶奶家 ‎【教学内容】‎ ‎ 教材第58、59页。‎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 2、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 [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小黑板、小组合作 。 ‎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面)‎ 咦,淘气在做什么呢?‎ 学生:坐火车。‎ 他可真是个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1: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米?‎ 生2:奶奶家离新站有多少米?‎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新站到奶奶家有多少米?‎ 59‎ 教师提示做答(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6)为什么应该写6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方法点拨: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15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一,也就是2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0,并向十位进2,,4和十位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十,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十是6个十,所以在积的十位上写6 ,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表示4个百,所以在百位上写4.(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 ‎3、观察、比较。 ‎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生汇报。 ‎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 五、课后作业:‎ ‎ 课本59页第1、2、3、4题。‎ ‎【教学后记】‎ 59‎ 第5课时 0×5=?‎ ‎【教学内容】‎ ‎ 教材第60、61页。‎ ‎【教学目标】‎ ‎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 2、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 ‎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 、挂图、小黑板。自主探究法、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口算 ‎ 0 + 5 = 7 — 0 = 0 + 26 = 100— 0 = ‎ ‎ 2、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那么你们想知道“0”乘任何数得多少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 (一)出示自学目标:‎ ‎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 (二)出示自学指导:‎ ‎ 1、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60页上内容。‎ ‎ 2、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 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三、反馈交流:‎ ‎ 1、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 ‎ ‎ 2、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0” 如 : ‎ ‎ 3 × 5 = 15,‎ ‎ 2 × 5 = 10,‎ ‎ 1 × 5 = 5,‎ ‎ 0 × 5 = 0,‎ 59‎ 四、精讲点拨:‎ ‎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 × 5 7 × 0 0 × 26 0 × 1000 ‎ ‎2、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3、你发现了什么?‎ ‎4、试一试:‎ ‎(1)130 × 5 = ‎ ‎( 2)402 × 3 = ‎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 2 × 3 = 6, × 3‎ ‎ 1200 + 6 = 1206。‎ ‎5、练一练。‎ ‎640 × 2 302 × 5 105 × 3 205 × 4‎ ‎ 6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6、小狗送信。(完成课本35页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习情况重点精讲。‎ ‎7、比一比 ‎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七、课后作业:‎ 完成第61页的5题。‎ ‎【教学后记】‎ 第6课时 买矿泉水 ‎【教学目标】‎ ‎ 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 3、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59‎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 挂图、小黑板。自主探究法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老师准备给大家买一些饮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老师在买饮料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 1、认真自学课本62页上的内容。‎ ‎ 2、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独立进行计算 ‎ 3、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 三、反馈交流:‎ ‎ 1、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 2、汇报算法:‎ ‎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 (2) 24 × 3 × 2‎ ‎ =72×2 ‎ ‎ =144(元)‎ ‎ (3)还可以怎样算? ‎ ‎ 3、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 ‎ 4、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四、精讲点拨:‎ ‎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 五、当堂训练:‎ ‎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 ‎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 ⑴、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⑵、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59‎ ‎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 完成课本第63页的1、4题。‎ ‎【教学后记】‎ 第7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 教材第64-67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六单元“乘法”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笔算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看懂一些线段图,也能用线段图表示图意。‎ 借助画图表示并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请看,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3题)‎ 把这些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结果:‎ 59‎ ‎ ‎ 只要正确表达题意即可,没必要强求统一。‎ 小马8:00出发,5分后大约走到什么位置?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图中标出来。‎ 画图如下:‎ 用你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小马每天从家去磨坊要走多少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吧。‎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和鼓励。‎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再写两个类似的算式算一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其中的道理。(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4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在小组里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 2×99=198    2×999=1998‎ ‎ 3×99=297    3×999=2997‎ ‎ 4×99=396    4×999=3996‎ ‎ 5×99=495    5×999=4995‎ 发现:积的位数比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多1位,积的首位数字是另一个乘数减1,积的末尾数字与首位数字的和正好是9,积的中间数位上都是9。‎ 举例:8×99=792  8×999=7992‎ 三、课堂小结:‎ ‎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八、作业布置:‎ ‎ 完成课本第65页的8、9、10题。‎ ‎【教学后记】‎ 第7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看日历 ‎【教学目标】教材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1、3、5、7、8、10、12月是大月,4、6、9、11月是小月。‎ ‎3.了解平年和闰年。‎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59‎ ‎ [难点]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小黑板、挂图、今年的日历。观察分析法、引导讲授法。合作交流法学生每人准备一份2017年的日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同学们,你们会看日历吗?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日历上面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 2、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 3、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二)自学指导 ‎1、完成课本67页内容:说一说、看一看、记一记等活动,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 2、学生独自观察今年的日历,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 3、在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 三、反馈交流:‎ ‎ 1、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观察结果。‎ ‎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要节日?‎ ‎ 3、与同伴说说各个重要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四、精讲点拨:‎ ‎ 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1、2题。‎ ‎ 2.填空。 ‎ ‎ (1)一个世纪等于( )年,现在第( )世纪。 ‎ ‎ (2)一年有( )个月,一年有( )季度。 ‎ ‎ (3)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 ‎ (4)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 ‎ (5)一般每( )年里有一个闰年,1951年是( )年,1996年是( )年,2700年是( )年,3200年是( )年。‎ ‎ (6)1992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共( )天。‎ ‎(7)1年=( )个月 半年=( )个月。‎ ‎(8)1年有( )个季度 1个季度有( )个月。‎ ‎ (9)闰年有( )天 ,平年有( )天。‎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七、作业布置:‎ 完成69页第3、4、6题。‎ ‎【教学后记】‎ 59‎ 第2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内容】‎ ‎ 教材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 [难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与方法】‎ ‎ 模拟时钟、时钟卡片。引导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换算。‎ ‎2、经历展示、观察发现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70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 1、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 2、出示挂图并观察,图上有什么。‎ ‎ 3、组内交流,说说18:30、19:00、19:33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 4、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学具,研究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关系。‎ 三、反馈交流 ‎1、得出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 四、精讲点拨:‎ ‎ 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71页第1题;并与同伴交流。‎ ‎2、完成课本71页第4题;并与同伴交流。‎ ‎3、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下列的时刻。 ‎ 59‎ 六、课堂小结:‎ ‎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74页练一练3、4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时间表 ‎【教学内容】‎ ‎ 教材第72、73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 [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小黑板。 讲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休息,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下班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制定时间表的问题。‎ 二、教授新知 ‎(一)做一做。‎ ‎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说一说。‎ ‎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59‎ ‎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练习巩固 ‎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2、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3、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4、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 59‎ ‎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后记】‎ 第8单元 认识小数 第1课时 文具店 ‎ ‎【教学内容】‎ ‎ 教材第80、81页。‎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难点]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 ‎【教学方法】‎ ‎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 课件、小黑板、“文具店一角”主题图、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0.4= 1.4+4= 3.7+5.2= 6.3+8.9= ‎ ‎15×4= 125×8= 1000×2= 7×11= ‎ ‎9+9+9+9+9=( )×( )=( ) 5×2表示( )。‎ ‎ 2、提问:你能结合算式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吗?‎ ‎ 3、揭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小数乘法的意义。‎ 板书:文具店-----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在黑板的一角粘上各种学习用具,演示文具店一角。‎ 59‎ 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仔细观察,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多名学生回答)‎ 铅笔每枝0.5元 直尺每把1.06元 笔记本每本3.15元 钢笔每支6.66元 ……‎ ‎①每本笔记本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②每支钢笔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③买2枝铅笔多元? ……‎ ‎(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选一个来解决。买4支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几种方法?‎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交流后汇报:‎ 方法1: 0.5+0.5+0.5+0.5= 2(元) ‎ 方法2: 0.5元=5角 5×4=20(角) 20角=2元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4、提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指导列出乘法算式:0.5×4‎ ‎5、引导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5×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个0.5相加的和)‎ ‎6、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 引导生观察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模型,深化拓展。‎ 请一名同学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买文具,通过演示买文具情景,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 1、练一练: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1)汇报“练一练”‎ ‎ 对正确的方法给予鼓励表扬,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纠正。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填空(小黑板出示)‎ ‎0.5+0.5+0.5=( )×( )=( )‎ ‎0.6×5=( )+( )+( )+( )+( )=( )‎ ‎0.4+0.4+0.4+0.4+0.4=( )×( )=( )‎ 59‎ ‎(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总结回顾,实践应用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再次总结小数乘法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计算 ‎0.4×4 0.08×5 8×0.9 1.3×2‎ ‎0.01×25 0.4×10 2.3×2 0.6×9‎ ‎2、每千克苹果3元,2千克苹果多少元?1.5千克呢?‎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零件8个,他2.5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六、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后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同伴交流的过程。‎ ‎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 3.经历与同学交流独立算法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 [难点]理解并掌握其小数比较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节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在买东西或者陪爸爸妈妈买东西时,你有什么经验,或者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  生可能有的回答:‎ ‎  (1)买东西时,要会讨价还价……‎ ‎  (2)买时还注意东西的质量……‎ ‎  (3)买一样东西时,要多跑几家店,挑最便宜的一家买……‎ ‎2.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买东西,一般都要多走几家店,看看哪家的最便宜,再买,也就是要货比三家。今天我们就来货比三家,板书:货比三家。‎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59‎ ‎1.开学了,你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我来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出示图片。‎ ‎2.谁愿意来当奇奇、丁丁、豆豆,来介绍一下他们文具店里的商品及价钱?‎ ‎  3.师:淘气和笑笑想去买文具盒,你认为到哪家去买好呢?(提醒:文具盒是一样的)‎ ‎  学生思考后可以和同桌讨论。‎ ‎  4.提问:为什么要到奇奇店去买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大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奇奇店的要便宜。)小组之间交流,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 ‎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  (1)奇奇店的只要4.9元,丁丁店的却要5.1元,4.9比5.1元要少。‎ ‎  (2)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4元9角小于5元1角。‎ ‎  (3)5.1元比5元大,4.9元比5元小,所以4.9小于5.1。‎ ‎  师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如果还相同,那我们要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就这样比下去。‎ ‎  5.小数点的后面末尾有0的写法:‎ ‎   4.90元可以写作4.9元 ‎   5.10元可以写作5.1元 ‎  6.看着这张图片,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1)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  (2)全班集体交流。‎ ‎ 在三个小数比较的过程中,多让几个学生说说,加深同学们在头脑中的印象。‎ 三、练一练。‎ ‎1.书本第83页第3题。比较大小。‎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选几道让学生说一说。‎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  (1)学生独立思考,到哪家店便宜。‎ ‎  (2)说一说为什么?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  (3)你还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四、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们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教学后记】‎ 59‎ 第3课时 存零用钱 ‎【教学内容】‎ ‎ 教材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与方法】‎ ‎ 课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接连逛了两次文具店,总是在研究花钱的问题,你们想过存钱的问题吗?我们不能总是伸手向爸爸妈妈要钱,应该把我们手中的零用钱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节俭也是一种美德啊,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是怎样做的。‎ 二、探究新知。‎ 先说说你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表格)‎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自己试一试算出结果。‎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算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可以根据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笔算,笔算整数加法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法相同数位也要对齐,其实质就是小数点对齐(如下所示):‎ ‎ “元”跟“元”相加,“角”跟“角”相加,“分”跟“分”相加,也就是单位相同的数相加,与之前学习的整数加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是一致的。‎ 我们计算得出淘气已经存了14.7元零用钱,他想买一个29.9元的书包送给灾区小朋友,他至少还要再存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 试着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算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觉得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而且准确度比较高,所以我选择用竖式计算。结合我们已有的经验,笔算整数加、减法都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法的计算也要求相同数位对齐,所以小数减法也应该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结合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说说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三、课堂小结。‎ 59‎ ‎ 师:这节课,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肯定有很多小朋友会独立到使用人民币了,但我们还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四、作业设计 ‎ 完成课本85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寄书 ‎【教学内容】‎ ‎ 教材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难点]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xx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8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 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59‎ 分组讨论。‎ 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总结: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3、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老师巡视。‎ ‎ 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元=16角 12.8元=128角 16角+128角=144角=14.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 6角+4角=10角=1元 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8=14.4元 ‎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1)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展示做题情况。‎ 答:2包邮费相差11.2元。‎ ‎2、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 完成课本87页第1、2、3、4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能通过吗 ‎【教学内容】‎ ‎ 教材第88、89页。‎ ‎【教学目标】‎ ‎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59‎ ‎ [难点]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与方法】‎ ‎ 课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给大家看一幅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 面对这样的情境,你想知道什么呢?‎ 汽车能通过吗?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呢?‎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可见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生活中的小数。‎ 二、探索新知。‎ 师:3.25米有多高?3.50米呢?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呢?想一想,说一说。‎ ‎3.25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 ‎3.5米应该是3米5分米。‎ ‎3米2分米5厘米比3米5分米小,所以大卡车应该能过去。‎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推算出新问题的结论,这样迁移类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很好。生活中有许多小数,请大家看一看,读一读,跟同学说一说,这些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图)‎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小数,你能表示出0.5元和0.5米这两个小数吗?‎ 师:你知道几个0.1元是1元吗?‎ 师:10个0.1元是1元,那几个0.1米是1米呢?‎ 师:想一想几个0.1就是1。‎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89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教学后记】‎ 59‎ 第6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 教材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在巩固与深化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知识,回想一下,我们具体学了小数的哪些知识?‎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读小数、写小数,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小数。‎ 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相同之处,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大小的比较,知道了要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闯关练习,看谁能顺利通过!‎ 二、探索新知。‎ ‎1.第一关:小数的读写及意义。‎ 师:请看图,读一读,说说这些小数分别具体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第9题图)‎ ‎2.第二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你能自己算出买一支手电和一节电池需要多少元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3.第三关: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如果我有20元,买一双旅游鞋和一顶太阳帽,够吗?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2)如果老师告诉你雨伞的价格比手表便宜5.9元,你能算出买一把雨伞和一块手表共需要多少元钱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思路: ‎ 要想计算买一把雨伞和一块手表共需要多少钱,必须先计算出一把雨伞的价钱。‎ 59‎ 已知雨伞的价格比手表便宜5.9元,就是说雨伞的价格比20.30元少5.9元,即20.30-5.9=14.40(元)。算出雨伞的价格是14.40元,就能算出两件商品的价钱之和是14.40+20.30=34.70(元)。‎ 三、课堂总结。 ‎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凭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上自己的积极思考,让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闯关练习,而且还收获了更宝贵的数学知识,祝贺你们。‎ ‎【教学后记】‎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 ‎ ‎【教学内容】‎ ‎ 教材第92-93、94-97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整理复习,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 2、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 [难点]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与方法】‎ ‎ 课件 、总结法,复习法。‎ ‎【教学过程】‎ ‎ 一、整理本学期数与代数知识内容。‎ ‎ 1、引导学生回忆,指名汇报。‎ ‎ 学生独立回忆,汇报自己的知识点: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认识小数。‎ ‎ 2、指导学生整理重点,交流自己学会了什么?‎ ‎ 同桌合作整理交流。‎ 二、基本练习。‎ ‎1、出示总复习第 1.2题。‎ ‎ 教师倾听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表达,给予及时正确评价。‎ ‎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每个小数所表示的意思。‎ ‎ 学生独立将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全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出示总复习第 6.7题。‎ 59‎ ‎ 给学生时间充分交流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 ‎ 独立思考,按要求完成学习。‎ ‎3、复习乘除法,结合第3题巩固对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运用。‎ ‎ 学生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4、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出示第 4 题。‎ ‎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尝试练习,交流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5、自主练习,教材 95页第 9 题。‎ ‎ 学生认真判断对错,然后改正错题,全班交流错题原因。‎ 三、复习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第 6题,交流: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 学生独立计算,按要求交流自己的算法。‎ ‎2.组织学生复习第 7.8题。‎ ‎ 个别板演,汇报自己的方法。‎ ‎3.计算比赛, 出示教材 94页练习题第 3.4题。‎ ‎ 学生对立计算,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赛完成。‎ 四、复习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经常算错的题目,说一说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 同桌合作整理,全班交流,展开互评。‎ 五、全课小结。‎ ‎ 通过这节总复习,你学会了什么?‎ ‎ 学生汇报自己学会的复习方法,本学期学习内容,全班互评。‎ 六、作业设计:‎ 完成总复习练习题第 2、5题。‎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 教材第93页、98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 59‎ 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准备与方法】 ‎ 课件、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计算多边形的周长时,是几边形就是计算几条边长度的和。‎ 二、巩固探究 首先我们在教室里选择一张课桌、讲台或其他物体,从不同位置看一看,与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尝试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 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你有办法测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2题图)‎ 学生思考并交流:‎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长方形的四条线段的长度和。‎ 测量硬币表面的周长就是求绕硬币一周的长度。可以用线绕硬币正好一圈,再测量线的长度。‎ 像硬币和树叶这些图形都属于不规则图形,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般不能用尺测法直接测量,要借助“化曲为直”的思想,一般采用绳测法,先用绳绕一圈,再测量绳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那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规则图形,我们又该怎样得出它们的周长呢?打开课本第93页看第3题,自己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根据“长方形周长=(长+宽)×2”,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测量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然后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让“正方形的边长×4=正方形周长”。‎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三、复习巩固 ‎1.组织学生探究“图形与几何”中的相互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59‎ ‎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硬币的周长。‎ ‎2.出示教材 98页第 1题。‎ ‎ 指导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观察盒子? ‎ ‎ 独立观察,汇报机灵狗在哪个位置看到的盒子?‎ ‎3.动手操作,完成教材 98页第 2 题。‎ ‎ 先测量,在独立计算图形的周长,汇报自己的方法。‎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 98 页第 4 题。‎ ‎ 思维训练:‎ ‎ 出示 98页第 5 题,启发思考: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 ‎ 同桌合作,思考探究,汇报方法。‎ 四、全课总结 ‎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 学生交流,全班互评。‎ 五、作业设计:‎ ‎ 独立完成教材 98页第 3 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综合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 [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 进入总复习状态,回忆本学期所学知识内容。‎ ‎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 59‎ 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复习回忆。‎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 同学们, 你还记得有关年、 月、日的哪些知识?‎ ‎ 出示第 8 题:整理你学过的年月日知识。‎ ‎ 独立完成回顾与交流中数与代数中的第 8 题,与同伴说一说年,月,日的知识。‎ ‎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导学生复习教材 97 页第17题。‎ ‎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走进生活。‎ ‎ 1.在生活情境中复习本学期数学知识。‎ ‎ 出示教材96页第10.11.12.13.14 题。‎ ‎ 先独立按要求复习完成,再全班交流自己的方法,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展开互评。‎ ‎ 复习提示:学生独立读题,审题,理解题意,根据已知数学信息,运用本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独立练习 97 页第 15.16题。‎ ‎ 学生自我展示自己的习成果,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 同桌合作,理解题意,读懂表格,设计合理的租船方案,全班交流。‎ ‎3.出示 97页第 18题。‎ ‎ 组织学生研究自己的租船方案。‎ 四.全课总结。‎ ‎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 学生讨论交流。‎ 五、作业设计:‎ ‎ 独立完成书 99页“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 ‎ 100页的“问题银行”‎ ‎【教学后记】‎ 5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