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中考语文总攻——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文 散文 小说)
中考总攻——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文 散文 小说) 题型1 补充人物情感、态度或经历的变化过程。 答:表格模式时:要仿照示例+锁定关键词(可原文摘录/概括词语或者短语) 问题简答模式时:用序号1、2、3或用箭头→ →→隔开 题型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情节 答:何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做何事+何种的结果 多人物时首先确定文本中心人物 题型3 找文章线索及作用 答: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使内容集中,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主题更集中。(可标题入手;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者词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如果线索是情感句或者主旨句,则还应该有反复强调,突出作者……情感或者观点的作用。 题型4 概括主旨,把握情感 答: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主旨句一把在标题/首尾段/内涵丰富段 反复句 抒情句 议论句) 题型 5 词语的指代义 答:“XX”指代了……(人/事/物) (用原文回答;“这”“这些”是近指;“那”“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一定看上下句,先往前找,如找不到再往后找;非指示代词的指代:从理解词义入手,把握指代的内容。确定指代对象后,将其代入原句试读,看是否通畅) 题型 6 词语含义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比喻义和象征义)……/结合原文(人物性格、品质、故事情节和细节)/文章主旨 题型 7 赏析词语表达效果 答:“XX”一词在文中意思是……与“XX”一词运用了……手法(修辞/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静为动/叠词/动词/副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词语轻重/口语/书面语)+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情感/品格/精神。 副词(如十分、也许、立刻等):“XX”这个副词,准确贴切修饰(限制了)……物体……特征 动词:“XX”这个动词,生动形象表现出……事物/人的……特征 叠词:“XX”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 拟声词:“XX” 这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型 8 词语替换或者删除 答:可以/不可以,一般情况是不可以+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出……的特征,传达……的情感,)换了变成……(结合句子分析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更表现某物某特点+原词体现文章的准确、 生动、严密,调换后(无法突出……的特征,传达……的情感)不能体现准确、形象、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题型 9 句子的理解 答:浅层(字面意思文本事件与景物表象、若有修辞,若景物描写,)+深层(抒发情感、象征、主旨小与大) 题型 10 句子赏析题/表达效果 答:手法或修辞或用词角度+结合文本+情感+三大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与……作对比;与……照应) 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正面侧面/联想想象--虚实相生/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用词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语气助词、成语、口语、书面语、文言、方言)/句式角度(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长句、短句、整句) 补充: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9.铺陈:反复叙说,细腻表达,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上的音韵美;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强烈。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指的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指的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 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 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 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附: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对偶,叠词——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有韵律美; 虚实相生——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揭示主题 象征/托物言志——抓住……与……相似点,含蓄表明作者……情感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情感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借代——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引发思考,承上启下; 反问——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 语言及语句 口语——平易自然,朴实真切,生活化 书面语——简明郑重 文言——典雅精炼 方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化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感叹句——更抒发强烈情感。 倒装句——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祈使句(表命令、请求、警告、制止)——更突出表达……人物……性格与情感 例子:保持肃静!禁止吸烟!请等我一会。不准停车。让他走吧。大家快过来! 反语——幽默风趣,讽刺……,流露作者……情感; 引用——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长句和短句,句子使用的词语多(修饰语多,比如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形体长,结构复杂叫长句,反之叫短句。 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内容丰富 例:他们是怀有远大理想而又德才兼备,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伟大祖国的应届毕业的大学生。 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表意灵活 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长短句结合好处——句式有变化,生动活泼,错落有致 整句和散句“整”和“散”指句子的结构形式。 整句(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者相似,一般在散文、诗歌、唱词出现,对偶,排比,对比,反复,顶针)——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语势强烈 例: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例: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散句(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实用性广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整散句结合好处——既整齐和谐,气势贯通,又富于变化,生动活泼,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 例:在斗争中,在劳动中,在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是你激昂,使你快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 题型 11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答: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 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情感4、烘托人物……性格或突出事物的特征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6、(以乐景衬哀情)揭示文章主题 题型 12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答: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渲染……环境气氛3、衬托人物……心情4、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题型 13 句段作用题 答:结构+内容 (根据不同位置,有不同答法) 开头作用 内容:段意(记叙……内容,表现了……特点/情感,交代了……,暗示了……) 结构:1、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引出…议论的话题),为下文……作铺垫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景物描写——4大作用(交代发生的地点环境/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 4、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5、结尾是“?”,引发读者思考 6、与结尾……相照应,文章结构自然完整 中间作用 内容:段意(揭示事件意义;写出了……抒发作者……) 结构:1、承上启下的过渡 2、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3、与开头/前文/后文……相照应 结尾作用 内容:段意(抒发作者……情感) 结构:1、收束全文,与前文……相照应(一般是标题与首段) 2、概括此段内容,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3、交代故事的结局,使情节更完整 4、结尾是“…”,发人深思,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主旨:表达……主题(小主旨,大主旨(群体特征,时代特征,社会现象,国家,民族等共性问题)) 题型 14 表达方式作用题 答:运用了……表达方式,……表现(强调、突出)……,表达人物的……心情。 记叙——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 1、条理清晰2、脉络清楚3、便于抒情 倒叙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情节富有变化,避免叙述单调 3、增强文章可读性生动性 插叙 1、补充情节,使内容充实2、人物形象更丰满,衬托人物…品质 3、使文章主题更鲜明4、交代…原因,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5、为下文……作铺垫6、结构紧凑,行文起伏多变化 7、与前文……相照应 补叙 1、补充说明…2、进一步突出中心3、人物形象更丰满4、行文严谨 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特征。 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描写——生动形象、逼真传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及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题型 15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答:……句子用了……描写方法,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侧面描写 外貌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表达作者态度,加深读者印象 神态描写——直接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个性化,细腻生动,揭示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细微情感,丰满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烘托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题型 16 概括人物形象 答:(通过……事)+(刻画出人物……性格/品质)+反映人物……心理情感。 注:1、概括法 2、词语或者短语成语,用到三个以上 3、多角度,不重复,要全面 题型 17 分析人物作用 问法: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这个人物形象有怎样社会意义?分析这个人物的艺术价值。 答: 1、对其他人物的作用:通过这个人,衬托/反衬/补充了主要人物 2、对情节的作用:这个人的某种行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带来……的结果,使情节出现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3、对主题的作用:这个人物具有典型性,体现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揭示文章的主题,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作者……情感。 4、对社会的作用: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这个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带给人们……的启示,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题型 18 三大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1、 以“我”“我们”的视角,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叙述更真实自然,作品意境更真切 2、便于抒发情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 1、 面对面的直接诉说,拉近距离 2、更有利于抒发情感 3、更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 1、 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比较灵活自由反映客观内容 3、“他”代表故事中人物名字并不重要,强调有同样经历的一类人 ,以小见大 4、让读者有更大思考空间去冷静分析事物。 题型 19 标题含义 答:浅层+深层 浅层——概括事件/修辞法 深层——一语双关/抒发…情感/象征…/品质精神/中心主旨 题型 20 标题作用 答:1、线索作用,贯穿全文始终(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集中,结构完整 1、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有神秘感,增强文章可读性;化用诗句,增加了文学意蕴。 2、 概括文章的内容,讲述了……/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或本文的关键情节,…是高潮部分 3、 抒发了……情感 4、 点明中心主旨,告诉我们……(小主旨,大主旨) 5、 一语双关/象征了……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8、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反应文中人物情感变化 题型 21 小标题的好处 1、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2、 既符合事情发展脉络又便于读者理解把握 3、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题型 22文章段落顺序可以调换吗? 答:不能调换+原文的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果关系,总分关系,与前文相照应的关系)+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文章内在的行文思路+所以不能换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文分析 题型 23 谈看法、见解、评议和赏析 就文章的……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你的见解,你的评议,你的 赏析 答:观点+材料+论述+总结+文采 注意:内容方面——从选材,立意,形象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丰富的内涵 写法上——从构思,语言上鉴赏。通过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等),修辞手法及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来鉴赏。 题型 24 阅读本文后的感悟启示 1、 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表达主题的句子作依据。(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 2、 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事例、材料进行举例说明,阐释理由 3、 最后要写我们应该怎样做。 示例:文中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思想,我认为这个人物……,比如“……” +我认为我们应该/不应该……(言简意赅表达自己观点)+“比如”“例如”具体例子支撑观点。 注意:要分点说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题型 25 链接材料,结合社会生活,探究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结论 答:点明观点+链接材料的主旨+结合实际(多个角度)进行说明+我们该怎么做 题型 26 语言的风格 1、幽默风趣 2、辛辣犀利(鲁迅) 3、深刻含蓄(散文,托物言志) 4、清新明快(写景,王维) 5、雅致脱俗(引用诗文多) 6、准确简明(说明文) 7、质朴真实(小说) 8、生动形象(修辞多) 9、音乐节奏美,朗朗上口(拟声词,句式整齐) 10、生活化口语化 11、方言,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吆喝,天津、北京) 12、文白相间(汪曾祺) 题型 27 多次引用某人的话的好处 1、补充了历史细节 2、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增强文章可读性 3、同时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题型28 一篇新闻报道,采用日记写得好处 1、使文章条理清晰 2、突出实践紧迫性,强调工作紧张压力巨大 3、便于全方位了解……的工作生活品质精神,表现对他/她的追忆 题型 29 散文知识点 1、 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注重形散神聚。 2、 表面上看稻田、土地……与桥无关,实际上处处是桥的影子,这是“形散” 3、 这些与桥一起成为儿时家乡的景色是作者对家乡情感的寄托,有着深深地怀念之情。这是“神聚” 4、 这些看似无关的内容,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题型 30 传记知识点 1、 具有条理性,通过时间顺序写……,条理清晰。 2、 本文真实客观,本文涉及到时间为具体年份,不仅引用自己的话语,还有名家对他的评价。 3、 选材得当,选取两典型材料是体现…… 4、 语言平实,文章不枯燥,文章以记叙为主,字里行间有作者对……人……之情。 题型31 科学小品文特点 1、 对世界充满好奇,勇于探索 2、 注重观察和实验 3、 严密记录,求真务实 4、 尊重昆虫,尊重生命 5、 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自感受得出 6、 作者用锲而不舍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阅读了上千遍报道和文章,咨询有关领域的权威科学家用详细真实的材料说明…… 题型 32 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 1、有提示重点内容 2、标识层次、结构等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用非连续性本文形式呈现 题型 1 筛选整合信息 1、 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资料 2、 找关键词(“首先”“其次”“另外”“还”“也”“但是”“总而言之”),抓段首句,过渡句,总结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 3、 主要信息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要加上自己的理解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4、 基本概念或观点的概括通常可用删除法。例子或解释的句子删除掉,从余下的句子中提炼所需答案。 题型 2 品析字词表达效果 答:“XX”的意思是…+生动(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限制性词语—表推测:可能、左右、大概、大约,也许,据推测 —表程度:几乎、更、仅、非常、比较、极其、十分、稍微、最、相当 —表时间:刚刚、当时、目前、正在、即将 —表范围:大量、全部、整个、仅仅、都、只 —表强调:特别、一定、至少 运用拟人修辞/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题型 3 修饰限制性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不能删掉+这个词语表达的是…(在程度、范围、性质、状态等方面加以限制)+如果删掉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XX”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 4 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 画线句使用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 2、 结合句意和上下文,修辞手法或句子的一般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警告:答题时要明确是议论性还是说明性语言,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分析画线句是否使用修辞,有特殊句式等。 准确性/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概括性/鲜明性/说理性强/生动性 题型 5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下定义、 作诠释、摹状貌、打比方、画图表、分类别 答:用了…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生动形象/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特点+使通俗易懂/准确揭示…本质特征/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生动活泼/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趣味性 题型 6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整体到局部,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主要到次要,低级到高级 题型 7 据说,传言,据介绍,据测定 据说,传言 表明…内容是传闻,没有科学依据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据介绍,据测定,资料表明 表明…内容是确凿的,有事实依据,经科学证实,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 8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论证…观点,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喻…,生动形象论证了…观点,通俗易懂,易被读者接受 对比论证—将…和…对比,突出强调…观点,更全面周密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充分有力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具有权威性 题型 9 论证过程 1、 如是一段,看标点符号,切分句意。如是一篇,看段,分析每段段意。 2、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进行串联。 3、 要结合内容并有论证方法的要融入其中。 示例:首先,文章开头举出…例子,进行举例论证,设置悬念,引出……的话题;其次,引用……名言,从正面论证了……观点;再次,举出……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再次论证了……观点。 题型 10 根据文章内容,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对某种现象谈看法/第几段给你怎样启示 1、 表明自己观点 2、 理由是1…2…3…(结合原文的关键信息,这是依据;所提意见措施要联系生活,切记绕开原文) 我认为……理由是……(结合原文,链接材料,生活实际,多角度展开),最后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