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鉴赏 9、13 则选文。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 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 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 “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⑴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 ①饭疏食饮水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④子路问成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其的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 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 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 如: •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 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 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 4.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文意疏通: 1【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 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 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 去追求富贵荣华。 2【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 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 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 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 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 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 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 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 细推敲。 5【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 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 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 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 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 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 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 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 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9”【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 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 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 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 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 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 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 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六则:孔子的九思对你有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九则:从这则选段,我们可以推知孔子之乐是什么?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 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什么是仁 ?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 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孔 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 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四、七则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课后小结: 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些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比如:仁:孔子对管仲的“仁”的议论。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义:郑伯克段于鄢 “多 行不义必自毙“礼: 仲叔虞奚 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宋穆公义不传子 仁义与富贵:子贡为商的故事. 义与君子:陶答子和故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