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春期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 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关教 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 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 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 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 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芑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 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 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 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 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 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 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 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 - 2 - 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 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啐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 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 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 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 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侍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 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 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 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 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 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 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 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式 B. 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 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 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 合起来。 B. 将美育代人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 想的主线。 C. 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 兼收并蓄。 D. 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文 化素养。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错误。“美育包含美术 教育和审美教育”中“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不符;“文 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与文中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不符。 C 项,“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错误。结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 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分析,美育是在五四运动中承载了 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 项,“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错误。结合“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 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分析,“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于文 无据。 故选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错误。结合“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无不浸 - 4 - 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 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分析,文章在谈论鉴赏中西方绘画区别时没 有采用引用论证。故选 B。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实现兼收并蓄” 错误,表达“未然变已然”。结合“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 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 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分析,文中只是提出了我国审美教育体系的构 建方向。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 月 8 日,九寨沟地震发生 18 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 25 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 过如此。再考虑到 25 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 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 20 年,全球 12%至 15% 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 至 15 年之后,也许 50%的人就可能要面 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 - 5 - 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 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 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 年 9 月 14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会导 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 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 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 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 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 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2017 年 9 月 29 日新 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 2020 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 20 万亿美元,中国约 有 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 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 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 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 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 年 9 月 29 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 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 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 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 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 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 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 2029 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 - 6 - 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 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 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 年 4 月 25 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4.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 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B.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 新型产业中难有用武之地。 C. 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 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 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 工智能的梦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B. 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 境。 C. 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D.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 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 【答案】4. D 5. CE 6. 利:①创造新型产业需求,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②推动人的潜力的最大化,促进人类 文明的进步和发展.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弊:①取代部分领域的人类工作,淘汰大量传统劳动力,加剧失业问题。②可能导致人类面 临新的伦理和现实问题,如机器反过来控制人类等新问题。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 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D 项,“成 - 7 - 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过于绝对,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 不一定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 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在 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以偏概全,新闻写作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新闻评 论”,“新闻评论”带有作者强烈个性色彩,而这恰恰是目前人工智能欠缺的;B 项,强加因 果,戴尔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是因为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D 项,“通 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错误,忽略了前提,把理论上的可能性说成必然,原文讲 的是“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故选 CE。 【6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 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 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 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在未来, 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 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说在未来 20 年,全球 12%至 15%的劳动力 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 至 15 年之后,也许 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 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 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 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 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段尾句以及专家的观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 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 - 8 - 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 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 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 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 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 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 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 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 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 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 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 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 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 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 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 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 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 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 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 9 -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 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 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 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 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 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 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 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 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 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 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8. 小说第三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9. 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照应小说第一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 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后院中的贺家祠堂对整个故事的 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9. (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 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 - 10 -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3)富有心 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 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 是正确的。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说法错误,由后文“后来,贺府家道中落”“贺 府后来卖给了海爷”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 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是为了引出对贺家的介绍。 C 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说法错误,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 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 D 项,“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 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可以看出,小儿媳嘀咕的原因是没弄懂。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要求分析“小说第三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然后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哪些,最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 第一,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而第三段“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 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是对“门阔院深” 的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 第二,再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 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写“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 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等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第三,从内容上看,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 - 11 - 说的一条线索。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考查人物的特点。要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 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 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第一,“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由文中的两处叙述来看, 海爷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 第二,“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小 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 回屋去了”,由文中的两处叙述来看,海爷能够忧虑将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第三,“……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 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 位”“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 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由文中的三处叙述来看,海爷富有心计,做事果断,他由 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 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 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 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 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 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 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 12 -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 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 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 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 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 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 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 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 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 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 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11.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 变的七种形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 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 东床的传说。 C. “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 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 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 - 13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 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 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 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3. 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 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看标志性词语,如“犹、也、云”;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中“我书比钟繇”是“自称”的内容,应该断开,排除 AD。“张芝临 池学书池水尽黑”讲了两件事,一是“临池学书”,主语是“张芝”;二是“池水尽黑”, 主语是“池水”,应该断开,所以选 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 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 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 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 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 - 14 - 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 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 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 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 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 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D《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 王述先前在会稽任职,后因母丧又回到 郡里,并非“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雅好: 高雅的喜好。服食养性:服食,有两个理解,一个是指衣服和饮食,一个是指服食丹药,这 个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养性,就是修身养性的意思。不乐在京师,不喜欢留在京城(做官)。 焉:兼词,在此。(2)谬:错误;传:流传;名:说明白;胜:尽。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 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 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很被伯父王敦、王导看重文言 文阅读答案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 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 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 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 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 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 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 - 15 - 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 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 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 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 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 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 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 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 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 如同大雁排行落在后面。”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 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 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回来守丧,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 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 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拜访他,王述深以为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①。 【注】少微星:本是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作者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二人均遭贬谪, 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 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了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 - 16 - 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 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15.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BC 15. ①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 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 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 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 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 挚的慰藉。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 B 项,“重游旧地”理解错误,诗中“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 C 项,“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分析错误。从原文“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 青”来看,本体是“人之晚达”,喻体是“树似冬青”,选项把本体和喻体说反了,应为“以 ‘树似冬青’来喻‘人之晚达’”。 故选 B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理解整首 诗歌的意思,再结合注释进行具体分析。题干问“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这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生作答时要注意赏析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还 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知人论世”。 - 17 - 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 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 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零”指流泪,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 游尽”“相逢”,二人久别重逢,但昔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此时诗人内心充满了人生无 常之悲。 颔联“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诗人以“树在冬优青”来比喻“人尚能晚达”,意思是 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达,表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 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句是写人物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 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表露殆尽。 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望”,“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 星”喻指处士、隐士。诗人在这里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厌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人愿意拋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而“共占”一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寓了昼夜轮回、 季节更替、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 (2)《〈论语〉十则》中以水不舍昼夜而奔流的习性来勉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有 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 海日生残夜 (2). 江春入旧年 (3). 逝者如斯夫 (4). 不舍昼 夜 (5). 会当凌绝顶 (6). 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 重点字的写法。如“凌”。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 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 - 18 - 蓄的意境,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它解决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它 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游赏西方园林,你是“客”;游赏江南园林,你 是“主”。到江南园林,你要以一种到“家”的心情去游玩。你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 停下来,坐下来,尽情观赏。甚至,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园子里住下来,随时欣赏这里的芳草 鲜花、亭台轩榭、曲径碧水……这时,你便会真切地感受到,这园林是那么美,令人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潜移默化 眼花缭乱 B.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耳濡目染 心旷神怡 C. 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耳濡目染 眼花缭乱 D.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潜移默化 心旷神怡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它解释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B.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C.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解析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D.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它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折射出的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特色鲜明。 B. 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特色鲜明地折射出来。 C. 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D. 中同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折射得特色鲜明。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博大精 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语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应选“博大精深”。源源不断:形容 连续不断的样子。源远流长:①源头很远,流程很长。②形容历史悠久。根据语境的历史悠 久,应选“源远流长”。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 - 19 - 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根据语境当中的“渗透”, 应选“潜移默化”。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精神愉快。根据语境中的“令人”,应选“心旷神怡”。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本题 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A 项,成分赘余且搭配不当,“作品”赘余,“它解释 了••••••思想”搭配不当;C 项,搭配不当,“它解析了••••••思想”搭配不当;D 项,成分 赘余,“作品”赘余。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语境,括号处的前文主语为“它”,也就是“江南园林”, 从话题统一的角度来看,可排除 B、D;“特色鲜明”在句末,强调的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和 人生观”与众不同,与文段的中心内容不一致,排除 A。故选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但是,从世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看,①_________________,例如,东 地中海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比例就比西北欧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而东地中海地区国 家除以色列外,都不是富裕国家。在中国全部成年人口中,已有近 10%的糖尿病患者。这种未 富先痛的现象,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这主要体现在巨额 的医疗费用和因劳动能力下降而造成的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上。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现有的答案,一是人类基因演化所致,二是穷人乍富或经济有起 色后改变生活方式所致,而这两种原因是交织在一起的。 【答案】 (1). 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 (2).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3). 为何发展中国家成为糖尿病重灾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 - 20 - 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 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空,上文有“世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下文显示的是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糖尿病发 病率高,因而,此次可以填“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第二空,上文有“中国 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从下文有“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因劳动能力下降而造成的难以估量的经 济损失”来看,这里填写的语句应与经济承受能力有关,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第三空,是一个问句,与上面讨论的问题有关,上面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 高。根据下文“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以及已知的答案,这里可以填写“为何发展中国 家成为糖尿病重灾区”。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 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 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 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 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答案】(1)漫画由一个穿着潜泳衣背着氧气瓶的潜泳人和一条背着纯净水瓶的鱼儿组成。前 者居左,后者在右,他们相向而对,互诉心曲,似乎在说:大气的污染已迫使人类不得不变 成水中背着氧气的鱼,水的污染也使鱼儿离不开纯净水了。(2)漫画揭示了当今环境污染已达 到令人和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严重程度,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必自食其果。 - 21 -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 能力。首先了解漫画的一般常识:漫画一般主要由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组成,标题画面 是显性的信息,而寓意则是隐性的信息。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语言表达的考查要求,命题一 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描述画面;②揭示寓意;③拟写标题;④鉴赏评价。要介绍一 幅漫画的内容,一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二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该漫画是由一个穿着 潜泳的潜泳人衣背着氧气瓶和一条背着纯净水的鱼儿,前者居左,后者在右,他们相向而对, 互诉心曲,似乎在说:大气的污染已迫使人类不得不变成水中背着氧气的鱼,水的污染也使 鱼儿离不开纯净水了。应该先介绍水的污染已迫使人类不得不变成鱼,再介绍鱼。水的污染 使人离不开氧气甁,也使鱼儿离不开纯净水了。在揭示漫画寓意时,一、要认真阅读漫。漫 画揭示了当今环境污染已达到令人和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严重程度,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 否则,必自食其果。二、要联系实际,人和其它生物无法生存的严重程度,漫画赞扬了什么, 批评了什么,警示人们要注意什么。人们要积极保护环境,否则,必自食其果。 点睛: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它多从政治事件和生活 现象中取材,通过夸 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 解答漫画题时 要认真审阅漫画本身,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思考,透视画面的本意,在 此基础上,再研读“画中话”。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1)建国以来,在我国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了众多的杰出人才和行业精英,在他 们身上处处彰显着“工匠精神”。他们“术业有专攻”,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于 自己从事的那一份职业,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领头羊”。 (2)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斜杠青年”,他们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 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他们通常用“/”来介绍自己。如作家/演员/调 酒师。时下,“斜杠青年”正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 【答案】点专业之星火,倡多样以燎原 术业专攻,心无旁骜,于那一份职业坚守,尽展大师风采,巨匠情怀。多重身份,多元人生, - 22 - 在新时代书写多样人生,尽显时代青年之风范。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唯有适应多元社会, 以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与时代同行,勇立潮头。 术业专攻,并非桎梏人生价值的枷锁,而是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倘若没有南仁东 的数年奔波,哪有如今的“天眼”;没有屠呦呦日复一日的刻苦研究,哪有今日诺贝尔奖的 璀璨。回望新中国的成长历程,更是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的潜心钻研,他们摒弃世事浮华, 于自己所在领域目不窥园,精益求精,才有了东方巨龙今日的腾飞。 斜杠青年,并非时代快速发展下浮躁的人心,而是对丰盈人生的渴求,亦是时代的呼唤。《文 心雕龙》曾言“文变染乎世情”,而我言“人变系之时序”。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 形态呈现多元化,人生价值观也体现得日益多元化,而国家所需求的人才也更趋于全面发展、 综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多重职业与多重身份是时代青年们清楚地看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做 的选择,更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于国而言,这何尝不是幸事? 于个人而言,这也是人生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的体现。这使青年之智得到发挥,青年之才得 到施展,这是时代发展带给青年的机遇,是时代发展下社会包容性的扩大。于青年而言,又 何尝不是幸事? 但是,多重职业也并不代表“事事皆略知皮毛而不精”,“斜杠青年”也应秉承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以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钱均夫写给儿子钱学森的信中说,“人生浮华,难免 岁月蹉跎,全赖意志坚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斜杠青年若只追求浮华的头衔,便只能 以虚假的学识被时代抛弃,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因而,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抱 定精益求精的情怀,二者相辅相成,在新时代下融合为一。 翱翔九天,需借重天之羽;乘奔击汰,需伫飞天之楫。人生价值的实现亦需在多元中专一, 在多样中专业。“东海日出处有扶桑花,此花光艳照日”,愿新时代之青年,手持精益求精 的精神之花,以多元价值光照时代之骄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目为关系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既考查考生 的思辨性,有引导考生联系现实,关注时代的发展。材料一的中心是“专一中追求卓业”的 择业观;材料二的中心是“丰富、多样、自由”的择业观,二者都是围绕“择业”问题展开, 不分优劣。在写作中一定不能脱离这个前提,否则就视为偏题或跑题作文。“读了以上两则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则是提醒考生写作时不能只选择一个材料,只写择业观, 而要体现权衡选择,不然同样会被视为偏题。材料一:侧重说的是“术业有专攻”“工匠精 神”,所以考生要注意从术业有专攻的工匠精神角度去考虑立意。材料二:主要说的是“斜 - 23 - 杠青年”,他们的特点是不满足专一职业,考生要从从业的多角度来考虑立意。根据以上对 材料中心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立意:(1)持多元发展之志,守术业专攻之 心;(2)立于坚守,面向多元;(3)多元诚可贵,专一价更高;(4)先专一,再多元;(5) 一专多精,完美人生。 适合本篇作文的素材:名言:1,多才多艺艺不精 专精一艺可成名。2,求一书之专精,求一 科之熟精。3,学贵自成一家。4,广学而博,专一而精。5,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 失。6,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7,百艺通不如一艺精。8,学贵精不贵博。 “术业有专攻”,虽然是句古话,但现在依然适用现在这个社会。不过,由于现在的信息传 播途径变得丰富,接受教育方式也多,很多人可以突破学科和专业界限,获得其他学科知识 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减少对那些权威专家的依赖性。但如果要挑战某个领域的权 威,其前提必须具备一定可以与该权威对话的话语体系,如果话语体系本身就问题,那么只 能算是班门弄斧,自欺欺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是啊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不知道有 多少聪明人一生都没有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的做好一件事很难。 现在的年轻人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不曾涉及的新领域充满了好奇,,总想着能够参与一些 新的活动,并且希望从中获得精神或物质上的收获。有句俗语叫“技多不压身”,掌握一门 或多门技能,人生无疑有了更多种选择。牛顿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辛弃疾不仅是一 位优秀的词人,更是一位戎马疆场的将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诗人,更是新中国伟大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适合本篇作文的结构建议: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那么怎么 办好?我们把中间一大段多分几个自然段,那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 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 的作文,分成 6 段就可以了。在作文段落结构上,我的个人观点是考生要写“长短结合式” 作文,即第一段:开篇点题,朴实稳重,切勿追求文采而游离于题目之外。第二段:第一个 分论点,注意段首句的锤炼要扣住题目,举例论证不要讲人物事迹,要干净利落的引入论证 观点,深入生活做深挖掘。第三段:总结上面的例证,做到由人及己,体现一个生活上的深 挖掘。四段、五段同二、三两段,注意第四段的分论点不要和第二段的重合,必须体现一个 逐层深入。第六段(最后一段):总结二——四段的内容,进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扣住 题目做到首尾呼应,结合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认识。这样的结构在高考阅卷时间紧张 的前提下是非常容易抓住老师视线的。 - 24 -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工匠精神”“术 业有专攻”“斜杠青年”“多元生活”“多重身份”“多重职业”,根据以上关键词进行精 准的理解,注意把握两则材料的关系,写作的时候要紧扣立意,充分结合社会现实。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