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品推荐漳州五详解中高考各科质量分析报告与解题
漳州五中2010年高考各科质量分析报告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 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高考的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201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围绕《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认真分析今年我省高考命题的特点、方向、难度,将为2011届的总复习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使高三总复习更有针对性,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语文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分析 1.今年的语文试卷在结构编排上较去年稍有变化,即按“古代诗文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共五大块顺序排列,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利于考生厘清答题思路和水平的发挥。试卷充分考虑到了整卷的阅读量、书写量,今年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2、今年作文题采用了材料作文,这则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有利于突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思辨能力”是学生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亟待加强的写作能力。这种命题方式能有效地规避“套作”的现象。“写作”部分错别字扣分,由原来的最多扣3分改为最多扣5分,以期引起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 3、在“语言运用”部分,所选材料是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节日文化的交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试题要求用150个字加以阐述,注重考查思维和表达能力。 4、文言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内容信息筛选”题,这种题型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这种“信息阅读”能力(包含论述类文章阅读、科普文章阅读)是信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能力。 5、 鉴于我省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两种版本的现状,试卷的命制也充分考虑到了非选考部分的公平性问题。具体题目体现在默写题中,要求默写的名句名篇都是课标规定的篇目,以及两种教材的共有篇目。命题选用的材料没有因地区差异而存在不公平问题。 二、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的主要错误:串背;错别字多;没能完成背诵任务,写不出。今后要加强背诵指导,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应是口到、手到、心到,以避免出现大量的错别字。 2.写作的主要错误的类型及原因分析:偏题、离题;议论文堆砌材料,不作分析;思路狭窄,视野不开阔;语言表达幼稚;卷面不整洁。 三、今后的复习教学策略及建议 1.重抓识记部分(名句默写;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得分率,要求学生多读、多练多思,教师加以引导,力求此部分多得分,得高分。 2.选做题部分要求按文体进行复习,不管是哪种文体,都要着眼于整体把握,避免为了做题而阅读。 3.作文训练应有意识地加强立意训练,并且可以做为单项来训练,完成立意,就能胸中有数。注意字数要求,重视文面整洁问题。必须加强审题训练,确保不编题、不离题。要淡化文体,但要明确文体要求,特别是记叙文的记叙、描写及点题训练;写议论文要重视材料的分析。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力戒古董材料的堆积。 4.加强规范答题训练,做到不轻易失分,能得分的题目尽量得分。 5、加强学生认真细致审题的意识,做到不因审题不清而丢分。 高考数学质量分析报告 一. 试卷分析 1.今年的数学试卷在平稳过渡的同时,凸显“新”和“变”,“稳”主要表现在试卷的题型结构、赋分比例、难度要求以及试题难易梯度等方面,均严格遵照《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新”与“变”主要表现在规避命题的“模式化”以及试题设计上。如理9以四个数关于乘法运算构成的循环群为背景,以复数、集合、方程为载体,考查学生学习潜能;文20(Ⅱ)、理18(Ⅱ )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几何概型;理20以三次函数为背景考查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 2.试卷注重数学的学科本质,关注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既考查了数学知识在学科内的应用,如文10、文12、文20、文22、理8、理9、理18、理20等题都突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的考查,又考查了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文9、文21、理13、理19等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3.试卷重点考查了支撑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它们在文、理科卷中的占分比例分别为87.3%和79.3%。试卷将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进行熟练的转化和思考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查目标。如理19、文21取材于考生熟悉的背景,要求考生能够将“相遇”、“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等自然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进而抽象出体现“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方程语言,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此外,试题合理依托知识的交汇,在基本保证考试内容抽样的合理性和典型性的同时,检测了考生是否具备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4.试卷中设计了适量的创新性问题,考查考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文12以集合、不等式为载体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10、理15,考生需要经历对所给概念或关系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抓住问题本质后方可利用函数图像与性质等知识经历推理论证等探究过程;文16,考生要在观察所提供的三角函数式系数关系的基础上,经历尝试、归纳、猜想与推证的过程。这些创新性问题的设计都源于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新”而不怪、“新”而不难。试卷以探究性问题为载体,强调高考对考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力图使得试卷的选拔功能得以全面体现。如文12、文16、理9以及理15关注了推理与证明;文15给出了“凸集”的概念、理10给出了“分渐近线”的概念,通过学习和理解概念,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文19(Ⅱ)、文21(Ⅲ)、文22(Ⅱ)(ⅱ)、理17(Ⅱ)、理19(Ⅱ)都设置了探究性问题;理20由特殊到一般地解决了三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展示了数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基础题部分学生做的比较好,得分率较高,而对于试卷中的创新题还是有些不适应,对题目的意思不能完全领会,而导致分数不高。 三.今后教学建议 1.高度重视课本,切实夯实基础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性质以及它们的限制条件等等要仔细地推敲,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在每一模块﹑每一章节的内容结束时,要将各个知识点,根据其发生的过程和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合,使之系统化,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此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要注意把它们梳理出来,并将这些例题﹑习题进一步提炼,从而延伸出“二手结论”,让学生熟悉这些结论,这对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是大有好处的。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不盲目拓展教学内容,对要求降低了的内容绝不人为地拔高,对一些在新体系下并不重要的方法要大胆舍去。 3.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努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教育潜质,把数学中的函数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猜想﹑类比﹑特殊与一般等思想和方法由渗透层面提升到应用的层面,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此外,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规范性,让学生做到“懂要会,会要对,对要全”。 4.把成功带给学生 数学课堂的教学起点要放低,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制定好辅优补差的计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多给学生正向意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让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英语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2010年福建英语高考试卷,在设题上体现了科学、严谨、公平的出题宗旨,主观题适度体现开放性,易于激活考生的思维,给了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命题在稳定试卷结构、考查要求、试卷难度等基础上,突出考查了主干知识,兼顾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与考点分布。试卷难易度适 中,基本上以中档题和基础题为主,没有偏题和怪题。试题中所选材料原汁原味,体现了跨文化交际意识,锻炼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辨知力,这十分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符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并且各种题型的考查,不仅突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性,亦突出了试题的时代性,让学生关心时事,关心自己身边的生活。总之,本套试卷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了考查,较好地检验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时态语态的判断仍不过关,语法知识脉络梳理还很混乱。阅读理解阅读量较大,因学生词汇本来掌握得不好,句法理解有限,无论对文章的总体理解还是细节理解均有一定的迷惑性,故总体得分不理想。 三、今后教学对策: 1、“得词汇者得天下”,今后,应注重词汇的复习。建立词汇网络,通过构词法、近义词、反义词记单词;在语篇、句子中学词汇;在阅读中巩固已经学过的词汇。 2、听力将作为提高英语高考分数的突破点,采用多听多练,努力培养听力技巧,训练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及选项,并根据其特点猜测听力材料内容;训练答题时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切忌出现急躁的情绪,训练能随时静下心来,稳定情绪去听音。 3、完形和阅读:是重中之重,训练时要注意精选题目和限时答题,要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两个题型因阅读量较大,考生要注意巩固课标词汇和培养答题耐心,训练时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形加阅读六篇文章一气呵成。 4、短文填词这道题讲的大多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接近学生的写作水平,考生可适当背诵此类文章,提高写作能力。 5、书面表达:此部分也是作为提高高考分数的增长点。坚持至少每周一篇书面表达训练,训练时要注意涉及题材的多样性和积累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规定的短语、句型及关联词,这样培养学生完成写作的信心进而提高成绩。 高考物理质量分析报告 今年高考物理学科总体感觉有难度,试卷涉及的基础题较少,而实验题和计算题的文字较多,学生审题量较大,整卷对学生审题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 试卷重点考查高中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兼顾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试题通过对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的分析、综合、研究等,考查考生物理学科能力。 关注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今年的物理试卷科学选取素材作为试题情景,关注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试题既有经典的物理模型,又有联系STS的新素材。第13题以我国目前在世界上电压最高的1000kV特高压输电工程为题,考查远距离输电的功率损耗问题;第14题以我国将首次进行的深空探测项目———火星探测为背景,考查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等相关问题;第19(2)题素材取自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拉伸问题。试题在采用考生较为熟悉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力求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有些试题素材直接取自教材,如第28(1)题和第29(1)题,都是由教材中反映相关物理规律的插图演变拓展的。 重点考查主干知识 重点考查高中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兼顾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试题坚持能力立意,通过对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的分析、综合、研究等,考查考生物理学科能力。如第15题,考查学生对波的图像的理解,对物理能力的要求较高;第16题、第17题和第21题,分别从具体的力与运动、功能转换过程、电磁感应与受力分析等不同的角度,综合性地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第18题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要求判断两个均匀带电圆环轴线上的电场强度大小,注重考查物理方法,考生可以运用量纲分析法、特殊值法、极限法等解决问题;第22题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尤其是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能够真正甄别、选拔出具有物理思想方法和能力水平的考生。 实验有梯度——从易到难 第一道实验题是基础题,实际上是考查实验原理。第二道题是实验图像分析的题目,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道题是电学实验题,考查测电阻的电路连接连接。在这个题目中考生很快就会知道用分压式连接变阻器;这道考题的关键不是通常考生所想到的,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而要从器材的选择上,巧妙地用电压表替代电流表。这道题表面上只考查连线,实际上的思维量很大,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实验题一、二、三道题的排列顺序是从易到难,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同时,三道题涉及的实验是高中阶段基本的实验,办学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一般都可以开设实验,不像传感器、示波器那些实验,农村学校的学生根本没见着,选择考查这几个实验也可以比较好地体现高考公平性的原则。 设问合理,选考相当 试题设问合理,在选择题的正确选项与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保持了同质性和有效性,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否准确理解;计算解答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分步设问,以鉴别和区分不同程度考生的能力高低,以提高试题测试的有效性。 选修3-3和选修3-5这两个选考模块的试题,从题目情景、信息呈现方式以及设问角度和解答的难度上,尽可能保持对等一致,以体现对选择不同模块的考生的公平。第28(1)题和第29(1)题,均采用图像的形式设置选项,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第28(2)题和第29(2)题,都是用半定量的方式考查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 为了备战高考,第一轮复习各学校在本学期初就开始了。考生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第一轮的复习是关键,为使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现对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谈一点思考和建议。 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能够把一门学科讲得有趣的老师就是比最好还要好的老师。面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据老师常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物理学的好的同学往往都很喜欢物理。物理是一门纯理性的学科,这是让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的一个最大的原因,甚至大家都觉得物理学的好的人都不正常。其实不然,物理是一门很美的学科。物理,乃万物之理,我们周围的一切无一不与物理有关。很多同学在学习物理的过程当中都忽略了这种美,于是把一们极有意思的学科学得枯燥无比。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当中一点要善于发现物理的美。而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把这种物理美的观点不断地渗透到课堂中的每一分钟。而对于高三的同学而言,更多的应该去发现物理的逻辑之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也是高三的同学能够并且应该不断去理解的一种美。这种美就隐藏在我们学习物理的每一个过程中,只要同学们努力去发掘,相信大家一定会越来越喜欢物理。 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物理学科对理解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此物理可以更形象的称作“悟理”,是一门需要不断领悟的学科。而整个理解过程,王老师把它总结为三方面: 第一就是植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种下种子的过程,植入者是老师,而被植入的土壤便是同学们的大脑。对于每一个同学而言,刚刚接触到的物理知识绝大多数都是陌生的,甚至很多都是与打击平常的常识相违背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深入浅出,并且形象化的去展现物理规律,而能够把物理规律解释的形象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举例。 第二是吸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种子发芽并成长的一个过程,主要完成这个过程的是学生。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老师在课上讲解的物理过程有些已经理解了,有些还会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这样就需要同学们在课下扫除这些误区,而主要的手段就是习题。而物理的习题要求少而精,因为过多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会非常的多,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因此物理绝不应提倡题海战术,由老师为学生准备与上课相对应的适量的习题就非常必要了。 第三就是纠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给植物植物除虫的一个过程。课上王老师反复的向学生强调,如果你做一份练习,做得又快又准,那这份习题对你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做错的题才有意义。因为每个错题就是我们平常学习的一个漏洞,改正了一个错题就弥补了一个漏洞,所有他要求学生必须准备一个错题本,因为被改正的每一道错题都代表了在物理的学习上前进了一小步。 掌握物理应试技巧 高考作为一门选拔性考试,与其他考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只要是一门考试就会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也必须根据高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备考。 第一:把握考点,正确备考。以课标为蓝本,考试说明为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掌握高中物理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技巧。不得不承认掌握大量解题技巧是一种能够快速提分的最直接的方法,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分数就是一切,因此掌握足够数量的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当中,同学们应该尽量多的去积累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今年的化学试卷总体来看,选择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基础等关键内容。在全面考查学科基础的同时,重点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电离与水解、以物质量为中心的简单计算、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评价等主干知识、核心概念。此外,对选考题(30、31题)仍然以各模块主干知识与学科能力为考点,考查方向类似,试题结构相仿,难度基本相当。 试题情境大多取自考生较为熟悉的素材。如第11题以铅蓄电池为素材,通过充放电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程,综合考查了电化学原理。又如第23题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通过对几种中学常见元素的简单推断,在考查相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的基础上,综合考查了盐类的水解、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等内容,并通过图表形式考查了筛选信息及灵活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注重考查运用化学知识与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如第24题以硫酸锌工业生产流程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物质的转化观和守恒观、绿色化学思想、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及计算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通过控制pH(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分离的过程及沉淀剂的选择,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在重视知识与技能考查的基础上,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以体现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如第12题通过图示呈现有关实验数据,综合考查了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分析归纳得出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解图、用图的能力),试题立意高、落点低,考生只要从反应速率定义出发,具有定量研究的基本思想就能作答。又如第25题从铁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的基本事实出发,进一步探究铁钉(碳素钢)在热的浓硫酸中的反应情况,考查了对实验“异常”现象的辨析、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能力。其中实验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只要考生平时动手实验时,注重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原理,注重过程与方法及现象的观察,就能顺利作答。 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探究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二、今后教学策略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回归课本就是要按照《考试说明》中的知识体系,将课本知识重新梳理一遍,引导学生注意: (1)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各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框架整理清楚,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要看全教材,特别是平时容易忽略的图表、小资料、课外读物等内容,因为它们往往会成为高考命题的背景材料。 (3)强化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含义、要点、适用范围等。 (4)在看书时还要尽可能的做到思维发散,把前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 2、重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升能力 试卷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较突出,但缺少思维量较大,能力立意新的题型,对能力的要求不够。考查的内容多为记忆性,学生直接加以判断就能解题,思维量小。但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就化学学科来讲,要求以高中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第二轮复习还是应以高考为指导,开展与高考题型有紧密联系的专题复习。注重主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注重信息的应用、整合以及知识的延伸。 3、实验复习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能力要求较高,也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在高考复习中也很难把握。但也不是难以逾越的,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多为课本实验的变形,改进或改变设问角度。只要我们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加大复习力度,吃透教材,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应该可以在高考中取得突破。 4、联系实际,重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视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环保、材料、能源的密切联系,如今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体现化学的使用价值。使学生形成认同化学,喜爱化学的真切感受。 5、加强解题指导,答体规范化训练 教学中既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审题、解题,更要重视学生答题规范的要求。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化学更注重严谨的答题风范,实验操作的描述,单位、化学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这些重要的化学用语,要求书写准确,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将能拿得到的分要能全部拿到手。 生物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分析 本试卷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题目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区分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如32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内容,26题的第(2),考查生态环境的知识,这也是现今热点问题。试题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本试卷对实验的要求更高了,去年高考有关实验的考查在选择题中是以拼盆式的形式出现,即一道选择题中的四个选项分别考了四个实验,这种考查方式往往难度不大,比较肤浅。今年则是对一个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现象等做全方位、深入的考查(如选择题3),这对学生来讲,实验要求能力更大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更多,26(1)考了实验设计,27题的遗传题实际上也牵涉到探究实验。 二、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例如,选择题3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针对一个实验作出多方面的考查,加强了实验考查的深度,该题实测情况不好;又如,26-Ⅰ(一)(2)考查考生对实验变量的认识以及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不少考生对实验的变量不理解,不懂如何控制实验变量,表现出探究的能力不高;再如27(4),让考生设计探究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考生答题情况不佳。 2、能力缺陷 (1)理解能力不强。例如26-Ⅱ ③,不少考生不能理解S型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K值为2173左右时,则K/2≈1082,找出K/2值所对应的时间,由此判断出种群增长量最大的时间为“6月30日”,而是根据表格数字变化,不加分析,直接读出相应日期,答6月25~6月30的人数不少。 (2)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例如,32题(2): 反转录 ② cDNA 不少考生没有从“反转录”的信息入手进行分析,获取目的基因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mRNA反转录成cDNA,构建cDNA文库,然后从cDNA文库筛选获得目的基因。 (3)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较差。 如27题的第(4)小题,不少考生不能将所学的遗传学知识运用于实验探究设计,表现为思路不清晰,结果预期与设计方案不配对,基础知识不过关等 3、书面表达能力低下,思维的严谨度不强,不能准确表达意思。 例如,27题的第(4)小题,没有写出具体的性状,仅写“子代表现型为2﹕1”或者“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1”,表现型与比例没有一一对应; 26-Ⅰ(一)的第(2)小题,考生不能准确表达“原设定的pH”,而是错答为“不同pH梯度的范围内”、“原始pH”、“初始pH”、“实验所需的pH”、“比预定偏高一点” 等,没有体现出分组设定后的pH值的意思。 4 、应试能力不高 考生常见的应试问题有: (1)书写潦草,错别字多。常见错别字:寄生写成“寄居、寄身、宿生、寂生” ;基因型“DdHh、Ddhh”写 成“AaHh aahh”“AaBb aabb” (2)审题不细,大意失分。如选择第2题有36.84%的考生选择A,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题意,混淆运输途径与代谢途径的区别,导致错选。 再如27题(4),在写实验方案时,题目要求就桃的果型这一对性状进行探究,考生没有认真理解题意,而是对两对性状进行讨论,带来叙述的麻烦甚至因此出错,如选用Dd Hh自交,子代又套用自由组合定律比例进行推论,得出“表现型为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6: 3: 2:1 与表现性为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9:3:3:1 ”的答案,貌似正确,但是本题的第(3)小题已经论证其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前后矛盾而失分。 三、今后的复习教学策略及建议 1、高度重视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作用 常见的低效学习方式之一就是盲目跟随教辅,偏离《说明》与教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处理上,应参照《新课程标准》和《考纲》《考试说明》进行。《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省普教室编写的《教学建议》是指导2010届复习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国家标准,对高考命题应该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是国家考试中制定《考试大纲》和福建省编写《考试说明》的根本依据。要深入研究课改区的高考试卷,建议各校教研活动加强对纲领性文件的学习和领会,做好《考纲》要求的细化工作。 2、对高考复习要有整体安排,不盲目赶进度和提高难度。 09年、10年理综生物试题实测难度值较小,可能有很多老师对2011届高考的难度要求会产生疑问,部分教师在复习中有加大训练难度的作法。实际上生物试题得分率低,并不是试卷本身难度大,而是学生生物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强导致的结果。因此2011届的高考复习仍然要强调基础和主干,仍然要强调平稳,因此复习中切勿加大难度,复习工作的基调仍然是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的程度往往决定于学习者的第一次。因此,不提倡盲目赶进度,不提倡搞多轮次的复习。提倡对复习内容进行小专题综合,在小目标复习上要做到一步到位。把能力的培养落实于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要把各项能力训练人为分开。多研究学生,重视学习个性和非智力因素。任何的学习任务的提出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能否完成。老师各阶段的练习和考试要有一个统筹安排,建议老师要研究各地高考真题,对教辅材料和各地信息卷进行再加工,避免被它们牵着走的现象。 3、重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与探究是生物高考的重中之重。近年试题中,实验的比重不断加大,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①重视《考试说明》要求的16个实验提供的范式。尽可能做实验。 ②对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现象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比较记忆,同时应注意相关的延伸拓展。 ③要指导考生学会分析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体会和理解实验与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④适度的针对性训练。注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探究实验的方法过程。 ⑤除了学生实验外,还必须关注教材课文中介绍的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些经典实验及方法。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艾滋病和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的发生及预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政治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一.高考试卷分析 2010福建政治试卷基本上都在考试说明的考点框架内设问,在4个模块的分配比较平衡,在09年的基础上稳中求新,稳中求变,难度有所提高。它继承了以往政治试卷突出时代特征时政热点、地方本土文化特色的特点。如,25题就考了世博会的福建馆的茶文化表演,第26题考了福厦高铁,第31题考了惠安的服饰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包容性的特点。 变化首先体现在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比如选择题第28题,不仅4个选项要逐一排除,而且还得与插图相结合,与其他的知识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这就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第30题、第36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特别是第36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的大意是不是理解,同时又考查了选项的几个诗句、成语是不是理解它们的意思,懂得两者去对应,这个能力就要求得比较高了。39题(2)涉及“以人为本,以文化生活的角度切入,以辨析题设问,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辨析题的基本答题规范,同时对问题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其次,要求学生在材料解读上更加细心,如选修题的第二问,由于材料中主要围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投票权改变过程中的意义,这就要求考生不是泛泛回答国际组织的作用,而是要对材料的针对性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的高分。 再次,提法上比较新,如35题的A、C选项的提法比较新。 二.教学建议: 1对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必须点点过关,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2.在平时训练中要接触不同类型的题型。 3.平时训练要限时限量,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 历史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是学生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考试,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研究高考试题,分析应考工作的得与失,无疑会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试题特点 1.立足知识,突出能力,在平稳中求发展。试题突出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非选择题则综合测试《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试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20、23题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强调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17题强调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第18题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选考题关注热点话题。 3. 加强学科间综合渗透:试题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典型体现在第38题中。其考查的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试题继续坚持跨学科知识融通的命题导向。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非选择题第37题(地理)、39题(政治)都涉及历史素材,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去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4.强调历史材料的运用,历史学科特色明显。阅读、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料是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2010高考历史题坚持运用历史材料,构建试题情境。试题材料十分丰富, 命题者不仅要求考生通过材料,理解题目主旨,更要求他们能够提炼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 5.关注史学成果,提升学生认识。试题尊重教材、依托教材,但更尊重历史学科学,依托史学成果建构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看待历史。 试题突出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的应用。第13题“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第16题“唯适之安”、18题“求同存异”、23题“《华盛顿邮报》评论”均体现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在第38题和选考题的命制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6. 试题体现地方特色:今年的历史试卷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彰显福建卷之地方特色。如第15题《闽部疏》记载的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的活跃、第16题严复手书“唯适之安”所反映的维新思想、第24题近代电报业与福建茶叶价格变化的关系等。 7. 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试题设计构思新颖,立意恰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语言表述直白、清楚,没有无效信息的干扰。 二、今后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全面地、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应对高考的根本。就是要求我们上好每一节课,不猜题押宝。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应稳扎稳打,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落实知识要点、认识知识结构。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究,记忆知识要点,通过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认识基本的知识结构。 2.重视学科能力的的提升。在全面落实《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考核目标的基础上,特别应注重训练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材以外的新材料构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应该是“一纲多本”现实下高考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 3.应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对现实性问题的思考。根据高考历史题的特点,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与历史知识的整合,而整合的落脚点应放在现实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上。 4.加强审题和答题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索审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上下功夫,杜绝背题应考。训练学生在阐释问题时做到论从史出。 地理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福建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设计难度适中,题量相当。具体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运用图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各类地理图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和有效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立足课标,考查地理主干知识 试题立足课标,突出对地图、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手段主要是应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考查内容涵盖初高中地理知识,突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融合。 三、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如37题从西非的地理环境分析古马里帝国兴盛的原因,把黄河上游水量变化的知识迁移到尼日尔河来考查河流、气候等自然要素;把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 及其形成条件的知识迁移到尼日利亚等。都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完成地理学科的能力考查。 四、试题关注热点。 如选择题11——12题,利用热点知识“世博会”考查地球运动等知识。 五、今后教学建议 (1)复习应紧扣课标要求。 (2)运用地图,培养学生解读和有效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4)注重答题规范性的强化。答题过程中尽量较多的使用地理术语。 2011届高三总复习的工作思路 (一)教育工作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所有科任教师,定人定岗定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向,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加强日常行为规范,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 2、培养每个学生参与意识。以班级为单位,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部分生座谈会、学习困难学生座谈会,听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和管理的看法,及时调整策略,从而形成师生目标统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临战状态。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应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在高中学习阶段最后关键的一年,树立自信心,明确目标,自尊自强、努力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 4、积极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了解现阶段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高三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帮助高三学生及时地消除心理障碍,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及考试应试技巧的辅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备考迎考。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采用集中和分层次召开家长会,也可家长、学生、教师同堂共同探讨,争取家长能够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配合作用,并尽量避免或弥补学校与家庭教育中间可能出现的漏洞,使之成为搞好高职单招工作的助动力,群策群力来推动高职单招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二)教学工作 1、借鉴前两届高考的经验,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学习《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动向和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情况,加强对高考命题的研究,加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对比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2、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学科协调发展。 根据高考对各科要求和各学科高考所占比例,合理分配课时和训练时间,各科教师通力协作,学生才会全面发展。对每个教师来说,他所教学科使用的时间多少弹性是较大的,如果在时间使用上他取了最大值,那么其他教师所用的时间自然相对减少了,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对各科自习时间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把具体时间比例科学化、量化,从整体出发,打统战,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缺补漏,使各位教师团结协作,在高效上作文章,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3、及时反馈,科学评价。 学习是个不断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因此要重视月考和大型考试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既重视教学过程,从出题考试,评卷各个环节,年级要做到教考分离,认真组织,做到人人信服。重视教学结果评价,抓好每一次月考考试和质量分析。重视召开高三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会。对每次考试成绩,都要进行质量分析:学生要对自己考试情况作分析,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作总体分析,任课教师要对本学科的考试情况作具体分析,既要客观评价成绩,同时也要通过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有的放矢的弥补漏洞、发扬成绩、稳步前进。 4、启动“圆梦帮扶行”活动 根据学校确定的管理目标,将质量指标细化分解到每位科任教师,每位任课教师负责承包6个学生,全方位跟踪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惑,一路陪伴学生顺利参加高考。每天晚自习前三十分钟,都安排一位科任教师对管理目标进行面对面的培优扶差,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科任教师对所负责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做适当家访,及时了解其在校内外各方面情况,并做相应的辅导。 5、晚自习进行热点小专题训练 科任教师每天利用晚自修期间的30分钟,将复习的重点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适当训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