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重点知识专练试卷(原卷版)‎ 一、选择题 ‎1.“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4.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7.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8.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 A.西安 B.开封 C.泉州 D.天津 ‎9.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10.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11.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2.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3.《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二、非选择题 ‎14.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15.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重点知识专练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材料中宋代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化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A ‎2.“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解析】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代,开辟的是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故A项错误;遣唐使节来华是在唐朝,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印证了南宋海上丝路的繁荣,故C项正确;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在市舶司管辖的范围之内,故D项错误。‎ ‎【答案】C ‎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 ‎,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 ‎【答案】A ‎4.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解析】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更为开放”,突破了空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B项;A项只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排除A 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原有“市”的管理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须要突破原有限制,排除D项。‎ ‎【答案】B ‎5.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据材料“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南市”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故①正确;据材料“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知,南市是城市 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故②错误;据材料“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故③正确;据材料“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可知,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D ‎7.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解析】据所学,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发达,陆上则因为宋朝未统一全国,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选A项;据所学,十八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输出量迅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宋元时代茶叶并未大量外销,排除B项;棉布在宋元时期成为百姓衣料,主要内销,排除 C项;白银在宋元都是流向中国,排除D项。‎ ‎【答案】A ‎8.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 A.西安 B.开封 C.泉州 D.天津 ‎【解析】福建泉州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故选C项;北宋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排除A项;北宋开封陆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排除B项;北宋天津不是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排除D项。‎ ‎【答案】C ‎9.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由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由材料“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知地方官员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维护,由此得出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官府对农业的重视而非垄断商业的现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宋代由于货币使用频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对农业生产的态度而非商人地位,排除D项。‎ ‎【答案】C ‎10.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材料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了,故D项错误。‎ ‎【答案】C ‎11.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随着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这主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故①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②错误;南方稻麦兼种的技术有利于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故③正确;曲辕犁是南方地区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2.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少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故D项错误。‎ ‎【答案】A ‎13.《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4.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得出是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中可以看出主要是瓷器,因此有利于制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得出促进了广州的发展。‎ ‎【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15.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 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结合所学,汉唐实行重农抑商,商人列为市籍,不能为官;经济地位优越,政治地位较低;第二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商人是豪杰有智略之人;根据材料二“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肯定商人的社会贡献。‎ ‎(2)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两个观点中选择其一。如:选择①;其次,对所选观点进行阐述。如:根据材料二“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胡焕庸线”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根据材料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科技的进步,对外开放的扩大,可通过互联网、“一带一路”突破“胡焕庸线”。‎ ‎【答案】(1)地位: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 观点: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 ‎(2)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选择阐述②:平遥古城是晋商的重要发源地;“诚信不欺”。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