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专题跟踪检测9散文阅读二含解析
专题跟踪检测9 散文阅读(二) (建议用时:30分钟) (2020·四川绵阳南山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这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劈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然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6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B.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例如: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声是“悦耳的”;在作者的想象中,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在响的。 C.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下自成蹊”含意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D.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作者再次到凤凰时少了初识时的惊喜,多了一些沉思与感悟。 A 解析 “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作者十年前来到凤凰城,看到的、感受到的与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写的大致相似,沈先生早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不敢贸然动笔;十年后再到凤凰城,这里山水和民俗的变化让人心生感慨,作者忍不住要动笔写下来了。 2.作者说:“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文中主要描写了凤凰城的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6 作答本题,要梳理第三段至结尾的内容,分析作者写了湘西哪些方面的变化。“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一句领起下文。第三、四段写了凤凰城的自然景观的变化,原来的河、堤岸都发生了变化。第五、六段写了沈从文先生旧居面貌的变化,先生的旧居里现在“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倒数第二段写凤凰城的风气发生了变化,“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有坐车的游客,其举止让旁观者“颇觉不雅”。 答案 ①自然景观方面:那条河依然存在,却失去了水牛的姿容;水变清了,看不见浮草;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自然状态的曲线,不复存在了。②旧居面貌方面:先生旧居因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变得拥挤和熙攘。③社会风气方面:原汁原味的湘西,染上了浓厚的经营意味,游客的不雅行为令人觉得扎眼。 3.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文章以此问句作结,令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和今日之凤凰的不同,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引人深思。内容上,结合前文所写的凤凰的变化可知,这一问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困惑、伤感和惋惜。 答案 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内容上:①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变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惋惜。现在的凤凰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大不相同,让人伤感惋惜。 (2019·湖北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凝固的《史记》 徐 剑 大先生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那天,他精神出奇的好,突然撑起羸弱之躯,从病榻上坐起身来,对许广平道:“研墨,我要写信。” 许广平且喜且忧,说:“先生,还是我来代笔吧。” “此信岂可代笔?”大先生摇了摇头,“这是写给静农兄的。” 何等要事,竟烦大先生病中亲笔?许广平连忙扶先生下床,至书案前,研墨,铺好信笺,唯见大先生落座后挥毫,留下数行力透纸背的鲁体:“南阳画像,倘能得一全份,极望……” 许广平看后,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此距大先生去世,仅两个月。 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绝不仅仅是为中国版画谋寻出路,更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委顿、低迷之风。 大风起兮,汉魂何在?我们迷失于何处? 6 其实,对于汉画的概念与形式,我并不陌生,且被浸淫多年。我创作室有一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挥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如泉,漫漶而不失控,墨浓却有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并不妨碍彼在书画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开山之人自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 也是这样八十年代的仲夏,吴冠中背着画箧,心事重重,走下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殿,竟无一点留恋。蓦然回首,身后大佛仍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睁,千年一笑,却笑不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吴冠中很失望。身临伊水,遥望秦地,彼不禁想起儿时背过的《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年近六旬的吴冠中正在寻求艺术之旅的盛年变法,可是他寻找了半个多世纪,艺术女神在何处? “先生不妨去南阳看看。”龙门石窟博物馆馆长温玉成见吴冠中神情沮丧,建言道。 “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对?”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 “南阳有一个中国最早的汉画馆,建于三十年代。堪称汉王朝艺术集大成者,两千多尊石像,非常值得一看。” “哦,”吴冠中沉吟着,“在北京有所风闻,有的拓片亦见过,那就走一趟吧。” 吴冠中背上画箧,登上了洛阳开往南阳的长途班车。 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走进南阳盆地,走进汉画馆,亦步入自己的涅槃之旅。 “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吴冠中流连忘返,击节感叹。南阳汉画馆果然平地吹来一股凌厉的汉风,其艺术魂魄太博大了: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更有一种删繁就简、大巧若拙的线条之美,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如生。吴冠中支起画架,就着汉画馆里并不透亮的灯光,如痴如醉地临摹起来。 乙未年仲夏,前度徐郎今又来。不得不承认,面对汉画像石垒成的大门时,二十年间,从同事那里积累得来的汉画知识储备,都在那一刻,被彻底颠覆了。大风起兮,一股艺术汉风扑面而来:左门柱上之青龙,右门柱上的白虎,上阙衔着辅首门环的朱雀,仿佛于瞬间御风而起,直上云间,仰天长啸,或藏雷纳电,或云谲波诡,或惊天动地。 我可以想见鲁迅第一次翻阅南阳汉画拓片时的惊讶神情,我也毫不怀疑吴冠中第一次面对石像涌动于心的巨澜。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簪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画一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着一字,却尽占风骚。 6 西门豹除巫治邺、二桃杀三士、梁女传、鸿门宴等耳熟能详的典故和人物,端详之际,依旧有温度,呼之欲出。然而,南阳汉画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有人间烟火气的石雕像,捕鱼、狩猎、田猎、弋射,舞百乐戏、斗鸡、讲学、丧葬出行,以及跳丸吐火、长袖舞、倒立、乐舞、踏鼓舞等,简直就是一部大汉王朝的民俗百科全书,在领略汉代简约粗犷艺术之美时,其服饰民俗风情皆巨献于前。 许多年后,吴冠中仍念念不忘南阳之行:“汉画馆的欢乐让我忘记了龙门的怅惘。”他对于这股汉风对自己艺术之旅的洗尘、洗心,感慨万千。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我的同事,自许为新汉画大家,却反其道行之,终不得开悟。而大先生一生吸吮的是南阳汉画的奇崛与力量,临终之时,摆放在他枕边的竟是那位勇士斗牛伏虎的拓片,他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 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仿佛看到大先生踽踽独行在莽原上,俯瞰乾坤,睥睨凡尘,大声喊道:“谁配做我的敌人?!”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鲁迅逝世前对南阳汉画殷切关注的情景,极富感染力。 B.第九段中引用的《诗经·秦风》中的句子,非常契合吴冠中当时谋求艺术创新而不得的苦闷失意、彷徨无助的心情。 C.吴冠中成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完全得益于南阳汉画的艺术启迪和他自身的悟性与努力,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 D.文章多用四字词语和文言词汇,长句短句交错,整句散句结合,既古朴典雅又灵动别致,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C 解析 “完全得益于……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错,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可知,南阳汉画对吴冠中影响很大,但是并不能说他的成就“完全得益于南阳汉画的艺术启迪和他自身的悟性与努力”,且文中也并没有说他的成就“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 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三处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需要在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地方,比如不同画像风格之间的对比、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表现的对比等;其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明确是什么和什么对比,这样的对比有何作用。如由文中“我创作室有一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缺点什么……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我的同事,自许为新汉画大家,却反其道行之,终不得开悟”“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等语句可知,文章中“我的同事”自高自大、终不开悟与吴冠中勇于创新、蜕变化蝶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前者的鄙夷不屑和对后者的由衷敬佩。 答案 6 ①龙门石窟与南阳汉画馆(或“吴冠中对龙门石窟和南阳汉画馆的不同态度”)对比,表现了龙门大佛的毫无生气与南阳汉画馆的凌厉博大。②“我的同事”自高自大、终不开悟与吴冠中勇于创新、蜕变化蝶对比,表达了“我”对“我的同事”的鄙夷不屑和对吴冠中的由衷敬佩。③吴冠中对南阳汉画馆前后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吴冠中的孤高、率真以及实事求是、眼光独到。 6.本文以“凝固的《史记》”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可从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入手。由文中“南阳汉画馆果然平地吹来一股凌厉的汉风……便勾勒出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如生”“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簪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着一字,却尽占风骚”可知,标题“凝固的《史记》”的表层含义是南阳汉画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不朽与记忆,展现了汉画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如《史记》般不朽。由文中“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绝不仅仅是为中国版画谋寻出路,更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委顿、低迷之风”“大先生一生吸吮的是南阳汉画的奇崛与力量,临终之时,摆放在他枕边的竟是那位勇士斗牛伏虎的拓片,他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鲁迅对重返民族精神源头的不懈追求,对汉画那种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的追求,以及其不屈的斗士精神,如《史记》般不朽。由文中“他对于这股汉风对自己艺术之旅的洗尘、洗心,感慨万千。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可知,吴冠中在南阳汉画的艺术滋养下成长为一代大师,其人其画必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这也是标题的意蕴之一。 答案 ①南阳汉画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不朽与记忆,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展现了汉画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如《史记》般不朽。②鲁迅对重返民族精神源头的不懈追求,对汉画那种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的追求,以及其不屈的斗士精神,如《史记》般不朽。③吴冠中在南阳汉画的艺术滋养下成长为一代大师,其人其画必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