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2分)《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一种刑法)左趾,没其器物。该项法规反映当时(  )‎ A.建立了察举制 B.统一铸造五铢钱 ‎ C.实行盐铁官营 D.统一调配物资 ‎2.(2分)下列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关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利用农民起义重建汉朝政权 ‎ B.惩治贪官污吏,重振朝纲 ‎ C.他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 D.公元25年建都于长安 ‎3.(2分)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汉开始出现丝织品 ‎ B.丝绸之路的开通 ‎ C.新疆在汉代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 D.汉代新疆人主要穿丝绸衣服 ‎4.(2分)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A.核桃 B.水稻 C.石榴 D.葡萄 ‎5.(2分)如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6.(2分)以下关于两汉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 ‎ 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 C.司马迁写成《史记》 ‎ D.东汉末年出现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7.(2分)如表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第14页(共14页)‎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8.(2分)福建晋江的地名,就是因晋代南下福建的汉人沿江而居,怀念故土而得名的,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9.(2分)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思想控制的加强 ②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的学派在争鸣中失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分)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11.(2分)“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郦道元 ‎12.(2分)《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其作者是(  )‎ A.贾思勰 B.王羲之 C.顾恺之 D.锺繇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答题卷上涂A,错误的涂B)‎ ‎13.(2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张骞出使西域。   (判断对错)‎ ‎14.(2分)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它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判断对错)‎ ‎15.(2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第14页(共14页)‎ 等历史成语故事,来源于淝水之战。   (判断对错)‎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6分,第17题6分,第18题8分,共20分)‎ ‎16.(6分)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三国是指哪三国?‎ ‎(2)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3)材料二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17.(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第14页(共14页)‎ ‎18.(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摘编自《闽西历史》教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下列简图比较准确反映这个历史现象的选项是   ‎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什么启示?说二点即可。‎ 第14页(共14页)‎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2分)《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一种刑法)左趾,没其器物。该项法规反映当时(  )‎ A.建立了察举制 B.统一铸造五铢钱 ‎ C.实行盐铁官营 D.统一调配物资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着重把握经济上的措施。‎ ‎【解答】依据材料“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一种刑法)左趾,没其器物。”可知,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 故选:C。‎ ‎【点评】准确掌握汉武帝经济上的措施。‎ ‎2.(2分)下列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关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利用农民起义重建汉朝政权 ‎ B.惩治贪官污吏,重振朝纲 ‎ C.他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 D.公元25年建都于长安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建立。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解答】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关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公元25年建都于长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2分)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汉开始出现丝织品 ‎ B.丝绸之路的开通 ‎ 第14页(共14页)‎ C.新疆在汉代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 D.汉代新疆人主要穿丝绸衣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知识点。‎ ‎【解答】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等,被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欧洲。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反映的正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4.(2分)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A.核桃 B.水稻 C.石榴 D.葡萄 ‎【分析】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后传到中原的西域物种,‎ ‎【解答】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张骞通西域后传到中原的西域物种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 ‎5.(2分)如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中亚、西亚。‎ ‎【解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指的是西汉汉武帝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故选:A。‎ ‎【点评】联系当今“一路一带”,丝绸之路是考查重点。‎ ‎6.(2分)以下关于两汉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第14页(共14页)‎ A.蔡伦发明了造纸 ‎ 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 C.司马迁写成《史记》 ‎ D.东汉末年出现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分析】本题以关于两汉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叙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两汉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了造纸术。早在西汉早期,我国就有了纸,所以A选项描述不正确,符合题意;BCD都是正确的描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两汉科技和文化成就。‎ ‎7.(2分)如表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王朝的演变,关键是对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解读。‎ ‎【解答】观察示意图,与A政权并立的是宋、齐、梁,而后它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由此可以判断出,A政权是北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建立者是鲜卑族。‎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8.(2分)福建晋江的地名,就是因晋代南下福建的汉人沿江而居,怀念故土而得名的,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西晋后期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解答】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国家动荡、内乱不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第14页(共14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晋后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9.(2分)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思想控制的加强 ②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的学派在争鸣中失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派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时期,为加强封建统治,加强对思想的控制,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答】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和思想控制的加强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但无法体现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据此可排除含④的ACD三个选项。‎ 故选: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0.(2分)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知识。‎ ‎【解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由于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 第14页(共14页)‎ ‎11.(2分)“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郦道元 ‎【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 ‎【解答】据所学知,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1000年。故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祖冲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 ‎12.(2分)《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其作者是(  )‎ A.贾思勰 B.王羲之 C.顾恺之 D.锺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 ‎【解答】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答题卷上涂A,错误的涂B)‎ ‎13.(2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张骞出使西域。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域都护相关知识的掌握,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解答】据题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域都护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内容与影响。‎ 第14页(共14页)‎ ‎14.(2分)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它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十六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解答】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它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个表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八王之乱的影响和五胡十六国的相关史实。‎ ‎15.(2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成语故事,来源于淝水之战。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成语故事,来源于淝水之战,这个表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典故。‎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6分,第17题6分,第18题8分,共20分)‎ ‎16.(6分)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14页(共14页)‎ 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三国是指哪三国?‎ ‎(2)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3)材料二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2)据所学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式,以五万人的兵力打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材料是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追忆的是历史上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曹操骄傲轻敌,曹军又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而孙刘联军虽然实力较弱,但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采用火攻,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战船和曹军。所以赤壁之战最终曹军战败,孙刘联军获得了胜利。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东汉末期,战乱不断,曹操趁乱将汉献帝接到许都,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这就是历史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大胜袁军,史称“官渡之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故答案为:‎ ‎(1)魏、蜀、吴。‎ ‎(2)赤壁之战;原因:曹操自持兵力雄厚,骄傲轻敌。曹操军队系北方人,不善于水站。曹操军队水土不服。孙刘联盟采取正确的战术和火攻。‎ ‎(3)曹操;官渡之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的有关内容。‎ 第14页(共14页)‎ ‎17.(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以北魏孝文改革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孝文帝改革。‎ ‎【解答】(1)由材料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可知,材料一中的魏主是孝文帝,由材料一“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以看出,孝文帝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 ‎(2)由材料二“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可以看出,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因为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学说汉语,因此说明材料三“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 ‎(4)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学汉话等措施,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孝文帝;洛阳。‎ 第14页(共14页)‎ ‎(2)为了便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或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鲜卑语;汉语。‎ ‎(4)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点评】本题以魏孝文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知识能力。‎ ‎18.(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摘编自《闽西历史》教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下列简图比较准确反映这个历史现象的选项是 C ‎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什么启示?说二点即可。‎ ‎【分析】(1)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 ‎(2)本题以《闽西历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的知识。‎ ‎(3)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知识。‎ 第14页(共14页)‎ ‎(4)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由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 ‎(2)由材料“魏晋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的历史。因此说能比较准确反映北方人南迁这一历史现象的简图是C。‎ ‎(3)材料一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材料二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不仅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此说北人南迁是东汉末年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4)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水利的兴修、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等。‎ 故答案为:‎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北人南迁或客家人的由来; C。‎ ‎(3)北人南迁(材料二)是东汉末年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 ‎(4)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水利的兴修、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等。(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20 18:36:55;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14页(共1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