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稳态与调节》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部分细胞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 细胞向内环境释放的有机物,将不会再进入细胞 C.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定会处于稳态 D. 性腺、胃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 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 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详解】A、人体有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肺泡壁细胞,A 正确; B、细胞向内环境释放的有机物,有的会再进入细胞,如葡萄糖,B 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相 对稳定时,机体不一定会处于稳态,C 错误; D、性腺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但胃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胃中,胃与外界直接相 通,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 故选 A。 2.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履虫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进入到血液中会参与体液调节 C. 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以相互交换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 -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体液的 1/3,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三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草履虫为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物质,并把 废物直接排入水中,A 错误;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B 错误; C、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 交换,C 正确; D、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 错误。 故选 C。 【点睛】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注意区分细胞 外液和细胞内液的区别,逐一分析相关选项。 3.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 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 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 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 A 后的表现,下列解 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 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 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 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 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 错误、C 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 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 错误。 - 3 - 故选 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 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4. 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 录仪记录 A、B 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 A、B 两电极均置于 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若将记录仪的 A.B 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则测得的是动作电位,施加适宜刺激,兴奋 部位细胞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 A、B 处电位变化如图 C 所示。 5.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 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4 - B.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 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增加,膜内 K+外流,A 错误; B、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B 错误;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不会引起膜外电 位由正变负,C 错误;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甘氨酸不能抑制神经兴奋,所以下一神经会持 续兴奋,而引起肌肉痉挛,D 正确。 故选 D。 6. 视紫红质通道蛋白 2(ChR2)是一种光敏蛋白,将 ChR2 插入到某种活细胞的膜中,当利用光 线照射时,这种蛋白允许带正电的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在神经元中,它会模拟神经 冲动的影响和导致这种特定的神经元放电。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 A、B 分别为突触小体和细胞体,②所在的膜为突触后膜 B. 若将适量的 ChR2 插入到 C 处的膜中,则会引起①释放神经递质 C. 若将适量的 ChR2 插入到 D 处的膜中,则 D 处膜电位表现出外负内正现象 D. 神经递质与②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 5 - 图中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②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间的信号转变是从电信号 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A 为突触小体,B 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②所在的膜为突触 后膜,A 项正确; B、若将适量的 ChR2 插入到 C 处的膜中,会引起阳离子进入细胞内,使 C 处产生动作电位, 进而引起①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B 项正确; C、若将适量的 ChR2 插入到 D 处的膜中,同样也会引起 D 处阳离子进入细胞中,使 D 处膜 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C 项正确; D、神经递质与②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了由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D 项错误。 故选 D。 7. 人工促进鲤鱼产卵常采用的方法是注射垂体提取物,而不是直接注射性激素,理由是 A. 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 B.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固醇,只能饲喂不能注射 C. 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 D. 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使鲤鱼生长加快,提前进入繁殖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垂体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A 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以口服和注射,与题目无关,B 错误; C、如果直接注射性激素,过多的性激素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 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C 正确; D、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素,但生长素是促进生长加快的,如果没有性激素不会提前进入繁 殖期的,题干中目的是催化产卵的,应用的是性激素,D 错误。 故选 C。 8.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B.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C.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 海马的脑区有关 D.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 H 区和 S 区 - 6 -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 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大 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A 错误;饮 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由于语言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 结构是大脑皮层,B 错误;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 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 正确;当 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 V 区和 W 区,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学习和记忆的区别及脑的结构和 功能。 9. 丙咪嗪为较常用的抗抑郁药,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 色胺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及 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 B. 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C. 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含量过高有关 D. 该药物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及 5-羟色胺持续作用于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 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 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去甲肾上腺素及 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A 正确; B、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 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以推测,抑郁与神经递 - 7 - 质的含量过低有关,C 错误; D、该药物能够“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的再摄取”,所以去甲肾上 腺素及 5-羟色胺可以持续作用于受体,D 正确。 故选 C。 10.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 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 0 ℃环境中,产热为 a1,散热为 b1,处于 30 ℃的环境中, 产热为 a2,散热为 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 同 30 ℃环境相比,人处于 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 a1>a2,b1a2,b1>b2,B 错误; - 8 - C、从 30℃的环境中进入 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提高细胞的代 谢水平,汗液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 正确; D、寒冷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 正确。 故选 B。 11. 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上升。下列分析错 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B. 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后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 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D. 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 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 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机体产热增加,耗氧量增加,A 正确; B、激素由血液运输,所以会运输至全身各器官,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 错误; C、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对下丘脑的抑制 作用减弱,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C 正确; D、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D 正确。 故选 B。 12. 下图是某人病毒感染后的体温变化曲线,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9 - A. ab 段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热不受神经支配 B. bc 段人体的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 C. cd 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 D. 病毒感染后,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 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ab 段,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热不受大脑支配,但受神经支配,A 错误; B、bc 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B 正确; C、cd 段病人体温下降,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 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下降,C 正确; D、病毒感染后,由于体温上升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更有效的清除病毒,因此一定程 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13. 其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④ 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⑤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A. ①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 10 -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 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 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 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 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 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①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 用于甲状腺,所以损伤到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①正确; ②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受到损伤,体温调节发生会变化,②正确; ③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会导致血糖含量变化,③正 确; 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所以损伤下丘脑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④正确; ⑤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通过垂体释放,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垂 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⑤正确。 故选 B。 14.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②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③吞噬细胞可参与 特异性免疫 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⑤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 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⑥过敏反应一定会破坏组织细胞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通过体液免疫 进行的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 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 - 11 - 外分泌液中。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 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 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 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①人体内部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①错误; ②血浆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③正确; 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④正确; ⑤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 力,⑤错误; ⑥过敏反应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⑥错误;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⑦错误; 其中②③④正确 故选 B。 15.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侵染的关键是病毒表面的 S 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 ACE2 蛋白特异性结 合。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愈病人体内能检测到识别新冠病毒的浆细胞 B. 初愈病人血浆中只存在一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C. 研制 S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防治新冠肺炎的途径 D. 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在内环境中快速增殖,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 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 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 - 12 - 液免疫两种方式。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 已经免疫的 B 淋巴细胞;诱导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 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 错误; B、初愈病人血浆中存在多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B 错误; C、新冠病毒侵染的关键是病毒表面的 S 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 ACE2 蛋白特异性结合,研制 S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一条途径,C 正确; 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D 错误。 故选 C。 16. 艾滋病(AIDS)是由 HIV 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截至 2019 年 10 月底,我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 染者 95.8 万,整体疫情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患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功能较低 B. HIV 只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所以患者体内无 HIV 抗体 C. 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D.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但不属于一种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 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 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A 正 确; B、HIV 病毒能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 错误; C、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C 正确; D、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不是遗传病,D 正确。 故选 B。 - 13 - 17. 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 T 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 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记忆 T 细胞是由 T 细胞或记忆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 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 B 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C. 实验鼠 B 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 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 T 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和 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 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 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 胞裂解死亡。 【详解】A.抗原刺激 T 细胞可以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 T 细胞或效应 T 细胞,同时记忆 T 细胞 本身也可以增殖分化为记忆 T 细胞,A 正确; 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 B 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否则,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 T 细胞,干扰实验结果,B 错误; C、实验鼠 B 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 正确; 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 T 细胞,另设一组不移植脂肪组织且直接 感染病原体的对照组,D 正确。 故选 B。 【点睛】结合免疫调节尤其是细胞免疫的内容分析选项。 18.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 14 - 【答案】C 【解析】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 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19. 成人 T 细胞白血病是由于感染 HTLV-Ⅰ引起的,HTLV-Ⅰ的 HBZ 基因通过抑制 T 细胞的 免疫功能形成有利于病毒生存的环境,并促使 T 细胞恶性增殖。以下分析中完全错误的组合 是( ) ①成人 T 细胞白血病属于自身免疫病②HBZ 是一种原癌基因③去除 HBZ 基因的 HTLV-Ⅰ将失 去对人体的侵染能力④HBZ 基因在人体内表达可以间接影响体液免疫 A. ①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成人 T 细胞白血病的致病原因是 HTLV-I 的 HBZ 基因表达的产物抑制 T 细胞的免 疫功能,抑制特异性免疫过程有利于病毒生存,HTLV-I 可以诱发 T 细胞基因突变而使 T 细胞发 生癌变。 【详解】①成人 T 细胞白血病抑制 T 细胞的免疫功能,使得免疫功能过弱,属于免疫缺陷病, ①错误; ②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 HBZ 基因促使 T 细胞恶性增殖, 因此 HBZ 不是原癌基因,②错误; ③根据题干信息“HTLV-I 的 HBZ 基因通过抑制 T 细胞的免疫功能形成有利于病毒生存的环境”, 则去除 HBZ 基因的 HTLV-I 将失去对人体的侵染能力,③正确; ④HBZ 基因“促使 T 细胞恶性增殖”,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则在人体内表达可以间接影响体液 免疫,④正确。 故选 A。 【点睛】 20. 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 适当喷 2,4-D 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 15 - C. 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 D. 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非独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 共同调节,A 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故适 当喷施 2,4-D 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B 正确;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脱落酸 具有促进叶和果实脱落的作用,故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 正确;环境 因子也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影响 光合作用,D 错误。故选 D。 21. 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植物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 A. 置于窗台上的盆景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 B. 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伞形 C. 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D. 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其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 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 用大,生长快,故总是朝窗外生长,只体现了促进作用,A 正确; B、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 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故生长的较快,使树冠呈伞形,B 错误; C、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刮倒的树木露出地面的根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 地侧浓度低,又因为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根总是 向地生长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C 错误; 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说明生 - 16 - 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错误。 故选 A。 22. 建设绿色“一路一带”,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 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 上述过程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因为叶片无法合成生长素,故而可对沙柳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 C. 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同时还受基因组控制和环境影响 D. 掐尖留芽可使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根尖、促进根生长,从而提高沙柳的成活率 【答案】A 【解析】 对沙柳掐尖留芽,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 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所以 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可见,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 正确;成熟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极少,对沙柳摘除一定 量成熟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消耗,有利于沙柳的成活,B 错误; 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 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 表达进行调控,C 错误;掐尖留芽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的生长,但侧芽 合成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茎的接近根的基部,不能运输到根尖,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 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D 错误。 23. 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培育无子番茄 B. 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成活 C. 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D. 果树整枝修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影响植物的生长。在 低浓度下,生长素可促进生长,在高浓度下,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 【详解】A、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培育 无子番茄,A 不符合题意; - 17 - B、芽等分生组织是生长素产生的主要部位,带芽的枝条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促进插条生 根,所以扦插容易成活,B 不符合题意; C、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与植物激素无关,C 符合题意; D、果树整枝修剪是为了去除顶端优势,让其多发侧枝多结果,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 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抑制了侧芽的生长,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24.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称为 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很常见,反馈调节有正负之分,下列属 于负反馈调节的有几项 ①电冰箱、空调的调温系统 ②某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 ③大多数激素分泌 ④人体体温调节过程 ⑤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关系变化过程 ⑥某湖泊受到污染后,鱼类的数量越来越少 A. 6 项 B. 5 项 C. 4 项 D. 3 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温度降低则其调温系统抑制,属于负反馈; ②某同学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属于正反馈; ③大多数激素分泌属于负反馈; ④人体体温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 ⑤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关系变化过程属于负反馈; ⑥某湖泊受到污染后,鱼类的数量越来越少,进一步导致湖泊污染,属于正反馈。 所以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有 4 项。 故选 C。 【点睛】 25.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 18 -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利用低浓度 2,4-D 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的生长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 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 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 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 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 错误; B、利用高浓度 2,4-D 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生长,因为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 进生长,B 错误; C、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 溶液处理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C 正确;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乙烯利是催熟 剂,促进果实成熟,D 错误。 故选 C。 二、多选题 26. 为研究影响家兔尿液生成速率的因素,某科研小组将家兔麻醉后,对各组施加不同药物并 检测实验家兔的尿液生成速率(实验中对家兔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各种药物,其中垂体 后叶素主要含有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呋塞米为速尿剂),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 - 19 - 药物 尿量变化/(滴/min) 注射前 1 分钟 注射后 1 分钟 生理盐水 4 7 0.1 g/L 去甲肾上腺素 7 5 1000 U/L 垂体后叶素 6 2 10 g/L 呋塞米 1 28 A. 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尿量减少与抗利尿激素减弱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有关 B. 注射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明显降低从而使尿液生成速率增加 C. 去甲肾上腺素在影响家兔尿液生成速率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关受体结合 D. 呋塞米能使尿液生成速率迅速增大,一定与其能增大肾小管对 Na+和 Cl-的重吸收速率有关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由题意可知,垂体后叶素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通过促进肾小管与集合 管对水的重吸收来减少尿量,即抗利尿激素可以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A 错误; B、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注射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不变, B 错误; C、去甲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时需要与相关受体结合,C 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呋塞米能使尿液生成速率迅速增大,可能与其能减弱肾小管对 Na+和 C1-的重吸收作用有关,D 错误。 故选 ABD。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综合 运用能力。 - 20 - 27. 人在阅读时间较长困倦时常用咖啡因提神,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因为其有着与腺苷相似 的结构。人在困倦时会产生腺苷,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 并昏昏欲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分子腺苷与两分子磷酸分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可为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困倦时打哈欠,是因为二氧化碳可导致下丘脑中的相关神经中枢兴奋从而导致呼吸加深 C. 困倦提神时,咖啡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 D. 困倦时,腺苷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感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分析题意: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 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说明腺苷属于抑制性递质,能让一个神经元 的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 【详解】A、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的,与两个磷酸分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是 ADP,可为 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ATP,A 错误;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当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人也会感到困倦而打哈欠,这是 由于二氧化碳刺激了脑干中的相关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加深的结果,B 错误; C、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因为其有着与腺苷相似的结构,故咖啡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 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C 正确; D、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说明腺苷属于抑制 性递质,能让一个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差值增大的变化,而能使膜电位变化,D 错误。 故选 ABD。 28. 脊椎动物的大脑发送一个神经信号使血管壁的平滑肌松弛,是由平滑肌附近的神经释放信 号分子乙酰胆碱,导致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 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来增强血 液流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大脑发送神经信号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 B. 大脑发出信号使上皮细胞产生的 NO 不属于神经递质 C. 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 D. 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 【答案】ABCD - 21 -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 作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 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 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 一个神经元。 【详解】A、大脑发送神经信号是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静息 电位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 正确; B、神经递质由神经细胞产生,而 NO 是由上皮细胞产生的,所以不属于神经递质,B 正确; C、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突触后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C 正确; D、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上皮细胞产生 NO,由它来使平滑肌 松弛,就是体液调节,D 正确。 故选 ABCD。 29.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共同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艾利森发现抑制 CTLA-4 分子能使 T 细胞大量增殖而发挥免疫功能。本庶佑则在 T 细胞 上首次发现了 PD-1 分子,PD-1 和 CTLA-4 相似,抑制 PD-1 则能够活化 T 细胞,刺激生物体 免疫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CTLA-4 与 PD-1 联合疗法能使末期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三年 存活率达到约 60%。可见,真正治疗人体疾病的有效手段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据 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T 细胞大量增殖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B. 注射特异性结合 CTLA-4 和 PD-1 的抗体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 C. 一个人是否会患癌症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都与人体免疫力有关 D. CTLA-4 与 PD-1 联合疗法就是通过口服 CILA-4 与 PD-1 来治疗癌症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 22 - 【详解】A、T 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细胞大量增殖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増 强,A 正确; B、由题意可知,抑制 CTLA-4 分子能使 T 细胞大量增殖而发挥免疫功能,且 PD-1 和 CTLA-4 相 似,抑制 PD-1 则能够活化 T 细胞,刺激生物体免疫功能,可推测注射特异性结合 CTLA-4 和 PD-1 的抗体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B 正确; C、不同人的免疫力不同,是否会患癌症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都与人体免疫力有关,C 正确; D、CTLA-4 与 PD-1 是两种蛋白质,不能口服,D 错误。 故选 ABC。 【点睛】 30. 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一般会 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能通过接触传播的原因是新型冠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增殖能力强 B. 戴口罩可防止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等人体内环境 C. 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体内的多种免疫细胞会发挥免疫作用来抵抗该病毒 D. 当人体持续发热 38℃时,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答案】CD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 23 - (3)第三道防线:主要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无细胞结构,其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增殖,A 错误; B、呼吸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B 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内的吞噬细胞、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会发挥免疫作用来抵抗该病毒,C 正确; D、当人体持续发热 38 ℃时,体温维持在 38 ℃,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 正确。 故选 CD。 三、非选择题 31. 2020 年春节期间,武汉市最先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传染病,之后该病在全国扩散。 逆行的医生进入重症病房,与时间赛跑,严防病毒入侵,穿着尿不湿,长时间的不进食不喝 水,成为新时代可歌可泣的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时间不进食的医生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志愿者为当班医 生赠送了奶茶,医生饮用后血糖含量迅速升高,同时体内某些激素分泌也会增加,但是当血 糖含量降到一定值时,这些激素分泌量又会降低,原因是体内存在____________调节,这种机 制对于机体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2)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会 使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增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尿量减少。 (3)医生在工作过程中因为身穿防护服,常常要憋尿。成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__________, 高级中枢在脑,这说明神经系统也在存在__________调节的方式。 (4)医生在忙碌工作过程中也常常感觉闷热,此时机体主要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理途径增加散热。 【答案】 (1). 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2). 反馈 (3). 维持稳态 (4).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5). 抗利尿激素 (6).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7). 脊髓 (8). 分级 (9).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解析】 【分析】 本题借由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血糖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要求 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 24 - 【详解】(1)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饥饿状态下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因此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岛 素与胰高血糖素含量的比值降低。此时人体内肝糖原分解加强,同时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 葡萄糖加快。医生饮用奶茶后血糖含量迅速升高,同时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加,而当血糖含 量降到一定值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又会降低,这种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这有利于维持激 素含量的稳定,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根据题意,长时间不喝水会使医生的细胞外液参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 受器,感受器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会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维持水盐平衡。 (3)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 脑皮层的控制,因此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这也说明神经系统也在存在分级调节。 (4)机体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增加散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加散热;汗腺 分泌汗液增加。 【点睛】反馈调节普遍存在,学生要理解好反馈调节对于人体稳态维持的意义。水盐调节和 抗利尿激素有密切关系,需知其是下丘脑合成的,垂体最终释放到内环境的。 32.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 江淮流域。苜蓿的质量和产量主要受气候和土壤的影响,特别是降雨量的影响。某科研小组 对此进行研究,其结果如下表: 处理方式 地上生物量 (g/m2) 根冠比 根干重/地上部分干重 气孔导度 (mmol/m2·s) 根系脱落酸含量 (ng/g) 对照 90.6 0.46 201 60.3 轻度干旱 64.7 0.47 82 64.9 中度干旱 53.3 0.56 63 83.1 重度干旱 45.4 0.59 26 94.5 (1)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_____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以及提高植物的 抗逆性、促进植物休眠。实验中测量的脱落酸主要是在苜蓿的___________部位合成的。 (2)实验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苜蓿植株的根冠比增加。根冠比的增加能够提高植物的抗 旱能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3)研究表明,植物受到水分胁迫时,根系中的脱落酸会运输到叶片,与保卫细胞受体结合 后使 K+通道打开,K+外流促使气孔关闭。在此过程中,K+外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植物在逆境(低温、缺水、病虫害等)中通过激素调节适应环境的机制: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分裂 (2). 根冠 (3). 地下部分根系发达有利于水分吸收,地上部 分减小可降低蒸腾作用以适应干旱环境 (4). 协助扩散 (5). 环境变化可影响基因表达 进而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导致植物器官/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相应改变(调控相应细胞的基 因表达) 以适应环境改变 【解析】 【分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出,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根冠比增加,气孔导度 降低、根系脱落酸含量增加。 【详解】(1)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以及提高植 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休眠,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植物的根冠。 (2)根冠比的增加表示促进了根的生长,抑制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地下部分根系发达有利于 水分吸收,地上部分减小可降低蒸腾作用以适应干旱环境。 (3)细胞内的 K+含量比细胞外高,所以 K+外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4)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境变化可影响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导致植物器官/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相应改变(调控相应细胞的基因表达) 以适应环境改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考生识记脱落酸的作用,分析表格中的数据,难点 是(4)中对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高度的总结。 33. 2020 年 7 月 1 日,《自然》道了一种治疗艾滋病的候选新药 GS-6207 该药物具有很强的抗 病毒效果,且半衰期长,不需要频繁给药,因此也有可能成为预防风险群体感染 HIV 的候选 药为确定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需要对药物进行多期临床试验,其中Ⅰa 期在 40 名健康个体 的临床研究中,GS-6207 通过注射给药整体是安全的,耐受良好,研究人员设了进一步的Ⅰb 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请补充下述实验思路: (注:双盲试验是指试验者与受试者都不清楚所服用的究竞是试验药还是对照安慰剂。它是 一种排除试验者与受试者主观偏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试验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验思路: - 26 - ①随机选取 32 名初治 HIV 感染受试者或近 12 周末进行过抗病毒治疗),分为 4 组,每组 8 人, 编号 A、B、C、D; ②注射药物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 50mg、150mg、400mg 的 GS-6207 药剂配制于适量等量的溶解剂中,分别对 A、B、C 组受试者进行皮下注射,而 D 组每人皮下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他生活条件等均正常且稳定; ⑤10 天后随访,询问记录发生不良反应的症状,分别检测每组各受试者 HIV 核酸的含量,记 录数值,并求平均值; ⑥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预测结果(若实验结果显示 400m 剂量组效果最佳,请用柱形图表示不同药物剂量组实验 的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 (1)确诊一个人是否感染了 HIV,可通过检测其血清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填物质), 原因是该病毒能引发机体的____________免疫,然而通过免疫过程产生足量待检物质往往需 要 2~6 周的时间,我们称该时期为艾滋病感染的窗口期。为缩短窗口期时间,提早发现艾滋 病人,提早采取预防干预及治疗措施,科学家们研发出了新型的检测技术——核酸检测:通 过提取样本中的 RNA 进行逆转录并扩增,再用相应试剂检测,若有阳性反应即可确诊。该检 测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感冒等普通疾病引起的并发症,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S-6207 是一种衣壳蛋白抑制剂,衣壳蛋白包裹着病毒 RNA,在 HIV 增殖过程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请写出合成该物质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型冠状病毒也具有病毒衣壳,但两种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检测每组各受试者 HIV 核酸的含量,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2). 等量安 - 27 - 慰剂(或等量生理盐水) (3). (4). HIV 抗体体液 (5).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6).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 T 淋巴细胞,从 而使患者几乎丧失所有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系统的监控、清 除能力减弱 (7). RNA→DNA→RNA→蛋白质 (8). 两种病毒表面的特异性蛋白质(或抗 原分子)不同,特异性结合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也不同,因此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临床试验的自变量是新药 GS-6207 及注射量,因变量是体内 HIV 核酸的 含量;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结合实验目的和实验的基本原则补充实 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相关结论。 【详解】实验思路: ②根据题意分析,该临床试验的自变量是新药 GS-6207 及注射量,因变量是体内 HIV 核酸的 含量,因此在用药之前需检测受试者 HIV 核酸含量,确定参照值; ③将 50mg、150mg、400mg 的 GS-6207 药剂配制于适量等量的溶解剂中,分别对 A、B、C 组受试者进行皮下注射,D 组为空白对照,即注射等量安慰剂(或生理盐水),以排除注射或 心理因素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预测结果:由题干信息已知该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因此药物添加组病毒含量会 降低,柱形图如下: (1)HIV 入侵机体,不仅能感染细胞,也能引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 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血清中的 HIV 抗体来确诊是否感染病毒; - 28 - 核酸检测可通过提取样本中的 RNA 进行逆转录并扩增,再与试剂盒中的 DNA 片段进行配对, 这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原理。 (2)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 T 淋巴细胞,从而使患者几乎丧失所有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能力减弱,因此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感冒 等普通疾病引起的并发症。 (3)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以病毒自身的 RNA 作为指导,进行逆转录,合成 DNA,通过 转录形成 mRNA,再以 mRNA 作为模板翻译出衣壳蛋白。 (4)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机理是利用病毒自身携带的特异性蛋白质与受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 白结合,从而入侵人体细胞,因此两种病毒表面的特异性蛋白质不同时,就能侵染不同的细 胞。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生理实验设计和 HV 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的知识,考查实验与探究能 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理解与表达能力,考查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34. 某植物有 A、B 两品种。科研人员在设计品种 A 组织培养实验时,参照品种 B的最佳激素 配比(见下表)进行预实验。 品种 B 组织培养阶段 细胞分裂素浓度(μmol/L) 生长素浓度(μmol/L) Ⅰ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m1 n1 Ⅱ诱导形成幼芽 m2 n2 Ⅲ诱导生根 m3 n3 据表回答: (1)Ⅰ阶段时通常选择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在Ⅰ、Ⅱ、Ⅲ阶段中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阶段。 (3)为确定品种 A 的Ⅰ阶段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参照品种 B 的激素配比(m1>2.0), 以 0.5 μmol/L 为梯度,设计 5 个浓度水平的实验,细胞分裂素最高浓度应设为________μmol/L。 (4)Ⅲ阶段时,科研人员分别选用浓度低于或高于 n3 μmol/L 的生长素处理品种 A 幼芽都能 达到最佳生根效果,原因是处理幼芽时,选用低浓度生长素时的处理方法为________,选用高 浓度生长素时的处理方法为________。 (5)在________阶段用秋水仙素对材料进行处理,最易获得由单个细胞形成的多倍体。 - 29 - 【答案】 (1). 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2). Ⅰ、Ⅱ、Ⅲ (3). m1+1.0 (4). 浸泡法(长时间处理) (5). 沾蘸法(短时间处理) (6). Ⅰ 【解析】 【分析】 愈伤组织是由一团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在组织培养中,条件适宜就会分化成各种组织。如 果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合适,会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分化出根和茎叶;细 胞分裂素太多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生长素用量太多时,有利于根的分化、 抑制芽的形成;而当生长素少,细胞分裂素也不多时,则愈伤组织继续生长,不发生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指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有选择表达的现象,据此分析。 【详解】(1)在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时,通常采用茎尖、幼叶做外植体,因为这些部位的细胞 分裂能力强、分化程度低,全能性容易表达,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2)Ⅰ过程愈伤组织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脱分化的结果,脱分化过程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发生的明显改变,成为未分化状态;Ⅱ、Ⅲ过程形成幼芽、根的过程存在细胞的分化,分化 和脱分化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Ⅰ、Ⅱ、Ⅲ阶段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根据题意,表中数据为品种 B 的最佳激素配比,若要确定品种 A 的Ⅰ阶段最佳细胞分裂 素浓度,以 0.5μmol/L 为梯度,可参考 m1 为中间值,故实验中细胞分裂素最高浓度可设为 m1+1.0μmol/L。 (4)实验中用生长素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浸泡法时间长、所需浓度低, 而沾蘸法处理时间短、所需浓度高;因此Ⅲ过程中分别选用浓度低于或高于 n3μmol/L 的生长 素处理品种 A 的幼苗芽,选用低浓度生长素时的处理方法为浸泡法,时间长,而选用高浓度 生长素时处理方法为沾蘸法,时间短,都能达到比较适宜的浓度,达到最佳生根效果。 (5)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愈伤组织分裂旺盛,故在Ⅰ 阶段用秋水仙素处理,最易获得由单个细胞形成的多倍体。 【点睛】本题以植物组织培养为背景,主要考查组织培养过程激素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能 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和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